最新有關《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9W

名著肯定與成為名著的理由的,當然值得我們靜下心認真寫讀後感的書一定是有價值的,你知道優秀的讀後感應該怎麼寫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有關《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有關《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三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人生苦難重重。”這是開篇的一句話,如果你能領悟這句話並有自己的感受的話,你的人生必定已經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當我們瞭解人生艱難背後的意義,我們也就會體味到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開篇第一部分講的是自律,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自律可以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消除人生的痛苦,即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自律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在自律部分,有講到父母的過錯,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將給予孩子自尊自愛,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價值感。一個有強烈價值感的人才會去更好的約束自我,實現自律。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都有輕微神經宮能症和人格失調,所謂神經宮能症就是把問題都歸結於自身,而人格失調者則把問題都推到別人或者其他環境等等上面。這裏面還提到了,缺少關愛的孩子自慚形愧,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神經宮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而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循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

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説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實也就成了壓抑,所謂自律其實是一種彈性的應對方式,正如對孩子的教育,懲罰性引導和關注同樣重要,這樣才可以建立正確的規則。萬物無不是一種柔性平衡。也許《道德經》中的無為才是一種最高境界,沒有控制與被控制,不強加個人的偏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麼是複雜,什麼是簡單麼?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吧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難重重”,派克先生在開篇先點明瞭這句話,意味深長。作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從業生涯的心理醫生,他對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着獨到的見解。他説“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我很贊同。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着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看這種最大的感受是它糾正了我狹隘的認知,説的大一點,看完我覺得會重新修正自己的三觀。尤其對愛的認知,書中告訴我們哪些是真正的愛,哪些是錯覺。好的愛情應該看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

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書中最先開始講的是自律,要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我希望自己能永遠記住這句話。

在書的最後部分講的是恩典,可能受自己認知水平的限制,這部分我讀起來覺得比較亂,沒有理清頭緒,但最後的主題是落腳在怎樣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自我,一個心智成熟的人。這跟書的最開始講的自律相呼應。最根本的是要克服懶惰。

讀完《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本身就可以讓自己的心智多一些成熟,但要做到書中所寫的那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踐行。希望自己可以走在這心智成熟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這是一本滋養心靈的書。

讀完此書後,我並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為越逃避,隨着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眾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佔有為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於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