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3K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讀書的習慣吧,其實讀書也是能幫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那讀後感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四篇

《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1

累計13時39分讀完了《白夜行》,意猶未盡、感慨萬千…奢望着再來50章也不多;感慨,感慨的是什麼;萬千,萬千又從何説起。其實閉上眼睛想想,更多的是不願相信,確切地説是不敢相信。就如文章中的所有警察都不會把注意力放在還在上小五的孩子身上一樣,世人的認知孩子難道不該是純真不諳世事的麼。

我們很多時候和文中的警察一樣,忽略了這一根源:孩子之所以純真是因為大人們竭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單純的環境。可雪惠和亮司的幼年環境是沒有光的,一如他們其後十九年的生活一樣‘我的生活裏沒有陽光’。

白、夜、行,一個雖然生活在白天裏,卻終日以面具示人;一個自十一歲在管道中看到那一幕之後,就一直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管道中,但卻竭力的想給對方的生活一點光。

兩個共生關係的人,十九年來撒了無數的謊,害了無數的人,做了無數的錯事。讀罷全書還在納悶,他們是互惠互利還是真愛至上?但不管是哪一個都太狹隘了不是嗎?個人苦難不能轉嫁,別人的幸福休要企及,凡事不以目的不為之,僅為一己之私踐踏別人的安樂。而書中人卻都做了,也許從未想過被原諒,當然作者應該也不是單純讓我們想要不要原不原諒這個問題……

《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2

喜歡買書,尤其05年之後幾乎完全採用了網上購書模式,不僅因為方便、實惠,更因為可以大量瀏覽挑選的感覺。

正是這種習慣,在購書網站熟悉了一個作家,名叫“東野圭吾”,日本人。因為其大量的推理偵探小説,在該類目,總位於暢銷榜,並且因為高產,幾乎佔據了榜單的大半壁江山。

偵探推理類小説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但在很長時間內,我卻從未訂購過這位號稱大師的作品,許是因為心理一直存在一種未必合理的觀點:“高產作家往往難以創作出真正的精品。”

不過,直到今年7月,終於還是沒忍住好奇,有了嘗試的衝動。第一次選擇,挑選了東野圭吾公認的巔峯之作——《白夜行》,從書名來看,一部完全不知所以然但卻名氣甚大的作品。

結果,兩天時間讀完。

實事求是講,尚沒有一口氣讀完的酣暢淋漓感,但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故事結構及講述方式,給人一種厚重、精妙感。

故事從頭到尾,橫跨將近二十年。兩主人公11歲登場,直至30歲落幕。期間童年、少年、青年各個階段充滿詭異、辛酸和矛盾,卻唯獨缺少浪漫、温情和善良。這是整篇作品的基調,也是令人直至最後為之動容的所在。

人物出場頻繁,但卻相對突兀;故事情節順序描述,但卻並不連貫。初看,有如一個個碎片,雜亂無章,其實卻內在邏輯嚴謹。

其以人物和情節的點滴呼應勾串而起,而勾串手法則是遍佈通篇的伏筆,猶如散落但卻依然串着的珍珠一般,保持着核心線索的若隱若現,令讀者既不徹底迷失,又不至缺乏懸念。對於分寸感的拿捏,不失為大師水平。

其次故事注重社會和時代背景的帶入,而這往往是大師與業餘的最大差別。

大師級作品,哪怕是鬼故事都一定存在大量有血有肉的價值集合,以便於各種的預設的離奇、荒誕又都能合情合理,發人深省,該部作品正是這樣。

依本人看,本書所謂的案件懸念,並不特別出彩,比較出彩的反倒是對人性的推理。

從頭至尾最引人懸念的,不是情節而是人物。為什麼男孩、女孩,會有那麼詭異的童年,那麼冷漠的少年,乃至極具城府的成年?

這種無法遏止的種種猜測和質疑,就像毒癮一樣,引人入勝的同時,也越發渲染出主人公的神祕、糾結以及深深壓抑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着情節展開,也伴隨着主人公的成長展開,同時痛苦自身也在成長。從起初單純的恐懼、憤怒乃至報復感,逐漸生長出枝枝蔓蔓的複雜性格、心態和氣質,並由此滲透入成長的經歷和記憶,進而扭曲了自己、傷害了別人。

兩個案子中,分別失去親人的孩子,均堅強的生存和成長起來,他們就像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個風光迷人,一個晦澀陰沉。但十數年來每每出現的離奇、詭異,卻又讓你總能時不時感覺到二人之間似是而非的一種關聯,可這種感覺卻又無法真實捕捉,直到最後真相大白的一刻。

然而,那一刻又真的真相大白了嗎?二人的交集被證實了,可是過程到底又是怎樣?無限聯想留給了讀者,無限回味也留給了讀者,好作品的典型特徵。

20年前男孩為了解救女孩,行兇殺人,對象就是自己的父親,那年他才11歲。此後,男孩、女孩實際成為彼此最為默契和信任的親人,她們相依為命,她們相互成就,她們相互奉獻,她們相互保護。

一個通過美色套取商業機密,一個通過機密實現地下創富,併兼用暴力手段為對方掃清障礙。

男孩子的愛是真摯,深沉的,從最初11歲就敢冒謀殺罪名保護女孩,至十數年來甘作一個影子悄悄守護在女孩身邊,乃至最終30歲甘為保護女孩(不被抓住犯罪證據)奉獻自己的生命,無不體現得深刻,體現得壯烈。

女孩子我無法斷定是否存在一樣的愛情,但至少她是心存最徹底的感激和信賴感的,就像女孩子所説,他的人生從來都是行進在沒有陽光的夜色當中,男孩是她在黑暗中,內心中唯一的太陽,“白夜行”之意,至此明朗。

一段無法拿在太陽下晾曬的愛情,是扭曲的,它註定了悲劇式收場;但也註定感人肺腑,因為它克服了足夠辛酸的苦與痛。

那麼追根溯源,這一切又是如何產生,扭曲的根源又在哪裏?

這一切還要追溯到20年前。一雙雙罪惡之手伸向一個只有10歲的小姑娘,更令人不可思議的竟是由其生母主導,而母親那種為了家庭的迫不得已感,令小姑娘無論從能力還是道義上都失去了反抗機會,這種童年的扭曲經歷,給出了成年後扭曲人格的最佳註解。

也許正是這種沁入內心深處的冷漠,使得她最終連暗夜最後一顆蠟燭的熄滅也可以表現得淡定、漠視。

最後,面對男主人公從高樓的一躍而下,她的漠然轉身,雖然或許保全了自己,卻也就此澆滅了靈魂的最後一絲餘温。

《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3

沒有人喜歡悲劇,我也不能免俗,在看書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思考,亮司與雪穗的悲劇能否避免;亮司對雪穗的付出是否值得;亮司與雪穗究竟是什麼關係……直到我看見這句話,才有所領悟。

“我的天空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説已經足夠。憑藉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書中雪穗這樣説道。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亮司與雪穗不是戀人——他們早已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已然達到一種共生的關係。有人説雪穗根本不愛亮司,但我覺得雪穗對亮司的感情已經超出戀愛這關係——對雪穗來説,亮司已然是太陽的存在了:沒人會愛上太陽,但無人不留戀太陽的光輝。至於亮司的付出是否值得,只能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論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古今多少痴情人,箇中滋味自曉之。

那麼,這場悲劇究竟能否避免呢?我的答案是不能。

悲劇源於扭曲的心靈,而扭曲的心靈又因何而來?在我看來,除了被至親之人所背叛、所脅迫、所遺忘外,殘忍,嚴酷,扭曲的社會環境才是根源。小説時間跨度極長,將近20年,而這20年也是日本大起大落的20年——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及人性都在極度自負和自卑中搖擺。失衡的心態讓人守不住道德的底線,紛紛墜落懸崖,害己害人。

《白夜行》讀後感精選範文4

讀小説的整個過程,心情是沉悶抑鬱的。

唐澤雪穗獲得成功了嗎?她的生活幸福嗎?肯定不是。她追求的不是成功、幸福,而是某種目標——躋身上流社會。這樣活是她的一種選擇。同樣,她的“共生對象”桐原亮司的人生是成功的嗎?如果説他的人生就是為了幫助雪穗進入上流社會,那麼他成功了。按照正常人的價值來衡量的話,他失敗的太離譜:沒有正常朋友、家庭和工作。桐原亮司一身都為了唐澤雪穗而活:為了她殺死自己的親生父親、為了她做了都子事件、江利子事件、典子使事件等等。

回想他們相識之初,桐原為雪穗剪紙,這是懵懵懂懂的愛,他們看一樣的書、他們有同樣不幸的童年。又由於殺父事件把他們綁得更緊。深刻的愛只能來源於坦誠、信任和無私,他們兩人除了彼此不可能會有第三者插足。桐原其實原本可以不這麼做,他甘願付出這麼多,很容易看出這是愛的表達。在我看來,雪穗愛桐原就沒有這麼多了。

在桐原死後,雪穗都沒有回頭看過他一眼。桐原為了保護她,帶着所有的祕密與事實跳樓身亡,心臟上插着那把曾經刺破父親心臟的剪刀。雪穗的心夠硬夠狠!但也許這是她對桐原的理解,如果她承認了一切,他倆的一切努力將付諸東流,全部都將回到原點。

人性就是這樣複雜,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多情中有無情,無情中有深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