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秋節作文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很多人在寫作文的時候都覺得無從下筆,想要寫一篇優秀的作文,肯定缺不了同學們平時的努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中秋節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小中秋節作文5篇

小中秋節作文篇1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説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矇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中秋節的月亮總是那麼圓那麼亮,就像人們手中那甜甜的月餅,久看不厭,久吃不膩,還是那麼地令人回味無窮。

我願隨月在雲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説;也願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願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台或户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這到使我想起了那個月宮孤棲的嫦娥,那一個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的神話傳説。也許這一則略帶悲劇色彩的傳説在於流傳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帶進了這一輪中秋皓月。

中秋到了,人們無論再怎麼忙,也一定要趕回家和家人吃團圓飯。讓人奇怪的是:在中秋節,人們為什麼都會做同樣的事呢?就為一家團聚?對!親人在一起的時間是珍貴的,中秋節的意義正是團團圓圓!

在祖國的大地上,有多少日思夜想的親人不能團聚,有多少戰士守衞着祖國的邊疆,保衞着祖國的領土,在我們度過美好的中秋之夜之時,他們卻不能與家人團聚,只能將他們的相思之情寄與明月,讓明月之光傳遞到家鄉,表達對親人的祝福。每逢中秋佳節,人們便將思念之情寄與廣寒宮中的嫦娥,讓她帶給親人祝福—平安,使親人快樂幸福的度過這美好的中秋之夜。

中秋之夜,也是個不眠之夜。望着圓圓的月亮,即使遠在他鄉異客,也會感到節日的歡樂。

每當到了八月十五那天,皎潔的月光像在地上鋪了一層白霜,圓圓的月亮高高懸掛,身邊不時還有幾朵雲彩,秋風瑟瑟,徐徐地吹着小風。在這樣悠閒的環境下,能與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談談最近的生活,這可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

夜深了,温柔的月光灑滿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層銀紗。房屋、樹木都睡了,它們像睡在無比寬大的“搖籃”裏。我也睡覺了,圓圓的月亮伴着我進入了圓圓的夢。

小中秋節作文篇2

月亮悄悄地上來了,就像一輪銀盤,鑲嵌在深藍色的夜空上。月光靜靜的灑下來,整個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銀色的海洋裏。月光下,人們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猶如一支優雅宛轉的月光奏鳴曲。

“快下來,帶你吃團圓飯去。”媽又在催促了。隨後,我們便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看見我,親熱地摸了摸我的腦袋,給我一個月餅,“乖孫女兒,給。”我眯着眼睛,笑着拿了月餅,坐在椅子上……咦?這月餅正像天上的的那輪月亮的形狀,我的腦海裏好像隱隱約約的出現了一些畫面……可怎麼也想不起來。我很想知道,於是靠在椅子上,閉上眼睛拼命地想啊想……

我和家人一起在陽台賞月。剛剛升起來的月亮傾泄下了一片清輝,月亮亮燦燦的,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了白色。月光靜靜地灑在了地面上,整個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層銀色的光,鎮上像被籠罩着薄薄的銀紗。月亮穿過了雲朵,將光輝灑在了馬路上,馬路就好像是用銀子鋪成似的。它還將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風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個害羞的小女孩,一會兒躲進了雲裏,一會兒又從雲中探出了可愛的小腦袋,將大地浸成了夢幻一樣的銀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讓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們是為了紀念嫦娥才將八月十五定為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還令我想起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李白思念家鄉的感情。使我不時想起了駐守邊疆的戰士在中秋節這個日子裏不能與家人團聚。

我過了一個快樂的中秋節。

最熱鬧的要數晚上了,等到月亮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在院裏擺一張飯桌,上面放滿了月餅、瓜果、月餅大小不等,全家圍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團圓.大家坐在一起,説説工作,學習中事,嘮嘮家常事.......其樂融融。供完月神以後,奶奶就把最大的一個月餅切開,全家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塊,切的時候要從中心下刀,切成尖尖的長塊.月餅吃到嘴裏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無窮.

家鄉的風土人情就像長長的線,綿綿的絲,綰成一個結,它使我留戀忘返.明天我就要回太原了,我那激動的心情還沉浸在節日氛圍中……

小中秋節作文篇3

圍繞着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説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説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説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台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小中秋節作文篇4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説,“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小中秋節作文篇5

記得小時侯最喜歡過中秋,在我心目中,中秋比春節還好玩,因為可以玩火球!從我記事開始這樣的習俗就存在了,每到夜色開開來臨,就會有很多的小夥伴出門了,在家門前的馬路上把幾天前就準備好的火球點着了,然後沿着馬路,成羣接隊的出去玩,膽子大點的會去田野裏!

不知道是現在已經是大人了,還是怎麼了發現中秋沒有小時侯好玩了,街上也沒以前熱鬧,可能是現在孩子少了,馬路寬了,玩火球的小孩也只是星星點點,記的小時侯,我家門前的馬路一眼望去,是長長的火龍,排成”一“字行,依稀記得,我把中秋節的場景寫成作文,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我作文寫的好。

我做過調查,只有我家的鎮上有這個風俗哦!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因為老爸老媽小時侯就經常玩!不過他們那時窮,只是用幹蘆葦還是什麼的紮成捆,點着了燒的,從我小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火球了,因為火球輕巧。火球是用布包裹着棉花,在用鉛絲把它紮起來,要裹的緊些,紮成球狀,可大可小,然後把紮好的火球放在煤油或汽油裏泡製,泡的久點,當然點着了火團也是最旺的,在用竹竿挑着鉛絲,拿着竹竿火就燒不到人了。昨天晚上我還看見有的小孩拿的不是火球,像是裝酒瓶的盒子,四面剪了,用透明的塑料的硬殼把剪掉的地方封上,在裏面點上一支蠟燭,也用竹竿挑着,一般都是女孩子拿,因為她們膽子小而且也安全。

晚上家裏還要祭拜月亮,在院中放一個桌子,對準月亮的方向。桌上放有水果,兩到三樣,月餅,還有家裏做的餅,也要是圓行的,在放上酒,並倒在酒杯裏。還要點上一束香。家裏的每個成員依次的要對着月亮磕三個頭,還要許願哦!向月亮訴説美好的心願!

小時侯為了玩火球都是沒吃飯就出去了,玩了一圈回來草草的急衝衝的吃點,給月亮磕頭(對於這個還是很慎重的),祭拜完就又拿了一個火球出去了,通常在那天晚上我們都會瘋到十點才回家,而且不可以空手而歸,即使在外面拿根稻草回來也可以,還有就是如果火球還是亮的也是不可以把它帶回家的,好象這樣不吉利,反正長輩讓這麼做,我們就聽着,具體是什麼原因,我也不清楚,也許這也是約定俗成的分俗吧!

可能這也是我們這裏最具有特色的節日了,其他的節日都和別的地方差不多!希望這種習俗能夠長久的存在!好懷戀小時侯的中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