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從大禹治水看領導藝術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8W
散文隨筆|從大禹治水看領導藝術

散文隨筆|從大禹治水看領導藝術作文

人物簡介: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gun3),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從大禹治水看領導藝術

當堯在位期間,中原地帶洪水氾濫,人民流離失所,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在羣臣和部落首領推舉下,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跟普通百姓想的是一樣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土來擋住水,發洪水就填土唄,填着填着土不夠了,他變得有些抓狂。後來聽人説,天帝那有一種“息壤”,這種土壤很神奇,生生不息的土壤,見水就長,水多高,土壤就多高。鯀就很開心,真是個投機取巧的好辦法,於是他就悄悄去天帝那偷了一小塊“息壤”。

《山海經·海內經》中是這樣記載的:“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懷念外祖母

鯀把“息壤”往水裏一扔,你還別説,還真靈,水漲一米,息壤就長一米;水漲一丈,息壤也跟着長一丈。各位,大家想想這解決水患了嗎?沒有,非但沒解決,反而把水捧得高高在上了。原本水高一米,沒啥危害。好傢伙,用了息壤這水直接幾百米,這捧得住還好,捧不住就“飛流直下三千尺,直接送你上西天。”所以鯀的治水方法無異於飲鴆止渴,用錯誤的方法解決了眼前困境,卻帶來了更可怕的後果。這就像平時遇到錯誤一樣,當時承認了沒啥事,若是非要用“息壤”去掩蓋它,反覆的掩蓋,最後一定釀下大錯。

鯀治水治了九年,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鉅的任務當兒戲,大水非但沒有消退,反而像堰塞湖一樣大決口,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傷亡與損失。舜大怒,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可是鯀死之後,治水的問題還是沒解決。這時鯀的兒子禹就出場了,禹是一個賢良的小夥,他並不因父死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治水。”

他開始治水四步走戰略。

第一步,實地考察。一個靠譜的人做事前一定會實地考察,科學規劃,這就是他與鯀最大的區別。要想治病,得先知道病源在哪;同樣的,要想治水,就得先了解水勢。他去東海龍王那借來“定海神針”,沒錯,就是你想的那樣,這針可不就是齊天大聖的神器嘛,想變大就變大,想變小就變小。他用這根針丈量了黃河的深度,而且還做了顯示黃河深度的地圖。

第二步,保障經濟。黃河水災氾濫,把百姓地都淹了,大家吃啥?俗話説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之前得先備好糧草。那麼用樣的,要想百姓心甘情願治水,得先解決好温飽問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大禹發現黃河流域種不了小麥,就親自教百姓種水稻,保障了後方的經濟。

第三步,團隊合作。要想做好一件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玩玩不夠的,得明白“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句話的含義。大禹明白這一點,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他聯合了翼、后羿等人以及這些人的部落,全部參與這項治水運動。並且統一指揮,讓沒遭水患的地方上供特產、食物,以保障參與治水的人和其家庭的生活温飽。這就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樣的政策實施,保障了抗洪的人力與物力。

第四步,身先士卒。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大禹作為領導,不是隻坐在辦公室,只戴着口罩開開新聞發佈會,而是走到前線,擼起袖子、挽起褲腿加油幹。《莊子·天下》這樣記載到:“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脛”小腿,“脛無毛”意思是小腿上沒毛。用來形容一個人工作奔波辛勞,跑着跑着,連腿上的毛都跑丟了的意思。禹親自拿着小鏟子親自幹,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幹。為了老百姓,跑到“脛無毛”,一跑一干,十三年,終於解決好了黃河水患。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故事講完,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鯀治水九年就被帝處死,而大禹治水十三年,人民卻心甘情願?

因為百姓不瞎,他們知道誰是實地考察,願意真正做實事的;他們知道誰是講究方法,科學處理洪災的;他們知道誰是身先士卒,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這樣的領導,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