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W

撰寫好一份教學反思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作為一名教師,大家絕對要習慣性地進行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禹治水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6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到處奔走”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説話,使他們對“到處奔走”有了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大禹治水的辛苦的理解。最後,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2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講了一節公開課《大禹治水》。雖然算不上成功,但是我卻從中得到了鍛鍊,受到了啟發,感受到了成長。

首先,在“課件與課堂有效結合”的主題教研背景下,我初步學會了製作簡單課件,這便是進步。在今天的課堂中,“洪水視頻”的應用也的確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觸動了學生心靈。但也有些部分控制的不夠好,起了反作用,今後繼續研究學習。課件的運用要特別感謝郭春成老師的指導。

其次,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對該如何授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低年級教學老師要善於發揮範讀和領讀的作用;要引導學生説完整話;老師的教學思路一定要清晰等等;尤其是教研室的方老師提到的“學生、文本、老師融為一體方為一節好課”的觀點更是切中要害,一語中的。其實,我在課堂上最欠缺的便是入情入境和與學生的平等交流。

再次,這次講課激起了我學習和運用新課標的勇氣。應試教育的陰霾讓我們許多人對新課標視而不見,“拿起”又“放下”。通過反思,我深刻意識到: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必然誤人子弟,害己害人,可憐可悲。我們一直苦於找不到語文教學的出路在哪裏,其實語文新課標就是一盞明燈!像“以讀為本”這樣的話我們應該牢記於心,付諸行動。

教學無止境,學習才會無止境!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3

[文本解讀]

?大禹治水》是一篇藴含豐富人文內涵的課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對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遙遠,要讀懂課文並且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美好的印記難度頗大。教學中應注意深入鑽研教材,根據低年級閲讀教學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簡筆畫、語言描述、講故事、看插圖等多樣手段,在學生讀、説、聽、思等言語實踐活動中將識字、學詞、學句、知文有效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運用多種方法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激發主動識字的願望。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初步感知大禹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

隨文識字,重點運用多種方法學會本課左右結構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

[教學難點]

讀好課文中的長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初識“大禹”,揭題質疑:

1.圖片初識禹。

小朋友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讀故事了。這個故事裏有個英雄,他的名字叫“禹”,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人們又叫他“大禹”(板書大禹)。我們一起讀讀他的名字。(學生齊讀)關於大禹的傳説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傳最廣。

2.隨機識“治”字。

(1)“治”是生字,誰能讀好?(板書 :zhi )

(2)這個字你在生活中見過嗎?你來説説。

你們已經會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了,真好!小朋友們,那你們一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説成——治水,醫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國家就叫——治國。

(3)治的用處可真大,我們一起來寫好它。——(一三兩筆對對齊 當中一點往外提 撇折夾角小寫輕巧 台字寬寬靠右邊)生描紅。

3.讀題引思考。

(1)今天,我們就一起讀讀《大禹治水》的故事——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關於這個治水的故事(標紅),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引導質疑)

理答:治水的原因、經過、結果。

[設計意圖]以“故事”開篇,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簡單直接地切入課題。隨文教學“治”字,在與學生邊聊邊答的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加以詞語的理解,降低難度,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生字運用啟發性的兒歌,增加寫字的樂趣。

二、初識洪水,借圖促讀:

1.讀圖知洪水。

那大禹為什麼要治水呢?讓我們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發生了什麼?——洪水。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洪水嗎?(學生説知道)那就請你來説一説(洪水是什麼樣的?)。

2.故事學“洪”字。

是的,其實洪水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這個“洪”字裏還藏着一個故事呢。傳説古代有一位很厲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氣就要發大水,在“共”的旁邊又加上了一個三點水,變成了“洪”。這個字你記住了嗎?漢字中還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來,讀讀這個詞。(齊讀)

3.情境讀短語。

(1)(回到圖)這水那麼大,那麼急,這就是課文裏所説的——滔滔的洪水(引讀)朗讀評價。我們一起讀一讀。

(2)滔滔的洪水來到了村子,農田呢?(請學生説——也可以説成—再出示:淹沒了農田(你讀)。房屋呢(請學生説),也可以説成-衝倒了房屋。(真了不起,兩個多音字都讀準確了。)誰再來讀。(了字讀得真好聽,輕聲又輕又短,真不錯,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沒有家可以回了,這就是——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

4.短語促讀文。 短語入文,讀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設計意圖]巧妙地利用課文插圖,以“趣”促“學”,通過生字故事幫助孩子識記生字,加深印象。同時,教師語言的渲染,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置身文本中學習,水到渠成。通過有效的評價語言達成知識點的訓練,不留痕跡。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1.自由讀課文。

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麼治水呢?請大家打開語文書,自由地讀一讀故事。

2.按序來讀文。

(1)第二自然段:

a.關注輕聲,讀準詞串,讀好短語。

第一關: 第二關: 第三關:(難度加大,輕聲小“了”來幫忙)

吃盡 千辛萬苦(吃了很多苦) 吃盡了千辛萬苦

走遍 千山萬水 走遍了千山萬水

挖通 九條大河 挖通了九條大河

劈開 九座大山 (很多座大山) 劈開了九座大山

大禹怎麼治水的呢?我們來看看第二自然段。這一段故事挺長,怎樣才能讀得很通順很流暢呢?我們先來讀讀這些詞。第一豎排,誰來試一試。四字詞語誰來讀?誒,我還會變呢!詞和詞在一起,還可以連起來變成一個短語呢,怎麼樣才能讀得自然好聽呢?

——瞧,故事的語言就是這麼有趣。

b.結合圖片,結合詞串,理解詞意。

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

藉助圖片,理解“地形”,認識“形”字。

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為的是什麼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讀

地形(後鼻音)你知道地形什麼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態。示圖:我們的大地(讓學生説)有高,有低,有山,有水,這就是——地形。看着圖,再來讀讀這個詞,印象就更深了。

這個形也是生字,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嗎?(請學生説)。跟着老師來寫寫這個形。老師範寫。(杉字旁已經學過了,又和老朋友見面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長,就像地面上高低錯落的大山,長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時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量送撇尖。

藉助短語,理解 “治理”,認識“理”字。

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這樣為的是——?出示: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讀一讀)為了治水,大禹——請學生齊讀,大禹就是這樣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寫好“理”。怎麼記住這個字呢?(運用熟字記生字,也是記生字的好辦法。好,看着筆順圖自己寫一寫。 斜玉旁,橫等距,長長短短有條理。)

c.短語迴文,分組朗讀,讀順本段。來,讀好了短語,老師現在把它們送回課文中,相信你一定能讀好。點讀,男女生讀。

[設計意圖]第一課時,正確流利地讀是重點。指導學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讀水平,通過詞語-短語-句子的方式,分解難度,幫助學生逐步達成,激發自信。遊戲的加入,師生的合作讀掀起整節課的小高潮,不僅調節了課堂氛圍,更重要的是在遊戲中鞏固了短語的讀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語言的樂趣。同時,巧妙地安排生字的教學,關鍵筆畫地書寫藉助簡短的兒歌指導學生,便於接受。

(2)第三自然段

a. 藉助圖片,聽講故事,入情入境。

大禹治水還有很多小故事呢。出示圖,這幅圖就講了其中一個故事。老師講給你們聽一聽。

b. 關注數字,嘗試練習,讀好故事。 “三過家門而不入”

課文的第三小節就講了這個故事。這個小故事裏,數字特別多,注意了這些數字,這個小故事就讀好了。生讀。你看,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大禹治水吃盡了辛苦。其實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圖上)齊讀。

(3)第四自然段

a.追溯字源,學寫“制”字,理解“制服”。

(洪水被制服了)點紅:制服。誰來讀這個詞?這個制裏有個你熟悉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麼有關。出示古文字,我們來看看“制”文字演變。

制在古時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樹枝,(刂泛紅)所以右邊有個利刀旁。

這裏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洪水。你看,根據字形,我們就能瞭解詞語的意思。這也是學生字的好辦法。

寫好制。這個“制“字有些難寫,我們該怎麼制服它呢?有個小竅門。一豎要挺直,輕頓筆,豎有力。

b.瞭解結果,齊讀全段,感知心情。

c.結合情境,理解詞意,“代代相傳”。 滲透傳説的文體特點。

這個故事發生在四千多年以前,為什麼我們還能讀到呢?老百姓為了紀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的故事傳給了兒子,兒子又傳給了孫子,就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這就叫“代代相傳“,其實還有很多的傳説故事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口耳相傳下來的。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中加入教師的示範讀,營造了故事的氛圍,吊足學生的口味,再讓學生去讀,效果就是不僅想去讀,還會讀得更好。“制”的教學以及“制服”的理解是難點,通過古文字的引入和結合文本的解讀化解難點,達成目標。詞語意思理解方法多樣化,除了生硬的“告訴”,還可以是通過結合文本情境來理解,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來理解。

四、插圖排序,整體感知:

1. 回顧全文,插圖排序,整體感知。

這個故事還要繼續流傳下去,你能根據故事的內容給這四幅圖排排序嗎?直接請學生説。

2.巧妙鞏固,詞語填充,總結全文。

讀這個故事,就像看連環畫一樣,老師給它配了段文字,可是缺了幾個詞,你能填進去嗎?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一下。誰來試一試。好,一起讀一讀。

總結:小朋友真了不起,看着連環畫,把長長的故事讀成了短短的幾個句子。下節課,我們還要把這幅連環畫讀成一個生動的故事。這些句子裏還藏着我們要學過的生字呢,我們趕快把他們請出來吧。

[設計意圖]課文插圖是有效的教學資源,充分地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結合“故事傳説”的文本特點,借用“連環畫”這一有趣的説法調動學生興趣,在讀圖的過程中梳理故事的內容,整體感知。

五、寫字練習,關注佈局:

學寫 治 制 形

1.學習讀帖,提煉規律,關注佈局。小兒歌:左右等寬中間靠 左右不等窄讓寬。

2.練習書寫,關注姿勢,反饋點評。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除了安排隨文識字,在此基礎上還有必要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識字寫字時間來強化。本課10個生字中有8個左右結構的生字,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讀帖的過程中,發現左右結構的生字的特點,教給學生一類生字的書寫規律。

六、總結全文,回讀課題。

總結: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個英雄:生齊讀大禹,牢牢記住他帶領百姓做的事:生齊讀治水。深深記下這個神話傳説:生齊讀大禹治水。

教學反思:

20xx屆青年教師會課的帷幕即將漸漸拉上,今天上完《大禹治水》,這幾日的疲憊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還是忍不住坐下來細細回味今日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每一個細節,再比對之前的試教演課,發現在目標達成的同時,還有諸多值得提高改進的地方。

這篇課文,説實話,在設計之初,有些犯難。第一課時35鐘的課,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學生在我的這節課上應該有什麼樣的知識生長點?

回顧區級會課的主題“文體在左,學情在右”,想到這裏,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許多。我始終想着“二年級的學生在學一篇故事傳説的第一課時,應該學什麼”的大問題,在教學內容上比起剛開始的天馬行空,現在似乎接地氣了許多。在備課磨課後半程思路又開始混亂的時候,我拿出了手邊的《語文課程標準》進行翻閲,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標漸漸明晰,識字寫字,閲讀,文體主旨,技能方法應該是我這節課的應該教給學生的。我就順着這個思路又開始重新審視教案,一步一步地進行梳理和對照。不僅理順了教學目標,整個環節也顯得清晰了許多。我就把這節《大禹治水》的第一課時在識字寫字的目標上定位成認讀20個字,會寫“治 洪 形 理 制”。在閲讀上要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會讀“了”字短語。在文體主旨上要把握傳説的問題特點,始終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於“一個給孩子講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讓學生能夠藉助插圖瞭解傳説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給孩子識字寫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過這節課,會寫左右結構這一類字,突出語言表達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數量詞,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語等。期待在結構巧妙處理的同時,能夠把技能的訓練層層遞進。

在最終的課堂呈現環節,初步達成了教學設計的意圖。

一、讀通課文重分解

第一課時,重在讀通全文,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脈絡。本課的生詞很多,光光二會字四會字就有20個之多,一一出示沒有歸類地讀,學生也容易產生疲倦,環節也會顯得宂長,效率不高的同時,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設計時,還原文本最初的形態,一段一段地幫着孩子梳理,在這個過程中,再隨機進行詞語意思的理解和多種形式地讀。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短語“淹沒了農田”“衝到了房屋”“無家可歸’,再送短語迴歸文本讀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別長,處理時則側重教會學生讀好詞語的基礎上,讀好“了”字短語,再讀好句子,幫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難度,逐步達成目標,激發學生濃濃的興趣,再設置遊戲環節師生合作讀地形式檢查鞏固,課堂氣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調節。這樣組塊的模式也便於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過程,清晰的課件展示一目瞭然,反倒優於教師講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則改用教師示範讀,創造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閲讀興趣,再啟發學生關注數字,讀好數量詞。第四自然段通過重點詞語“制服”“代代相傳”的理解來讀通文段,節奏進程到這裏可以適當加快。

二、識字寫字有方法

識字寫字時低年級教學的重點,這一課的生字很多,並且多是左右結構的字,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採用了隨文識字加上集中寫字的策略,讓學生在文本中認讀生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課中,為了防止破壞上課的節奏,我把隨文識字定位在認識和記住的層面上,通過教師範寫,學生描紅的方式得以鞏固。課尾,我則採用集中寫字的形式,啟發孩子通過讀帖學會觀察、對比漢字,發現漢字書寫規律,期望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學到的不僅僅只是這些字,而是像“左右結構“這一類漢字的書寫規律。在隨文識字中挖掘漢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學情的基礎上出發,通過有趣的漢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變等來激發孩子的識字慾望,充分滲透中國的漢字文化,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

三、學生回答巧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是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反饋和激勵,還能更好地指向學生的學情,調控課堂節奏,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幾次試教中暴露出我的一個問題,評價語言太過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這類評價語其實就是無效的評價,對學生的“學”沒有多少意義和價值。為此在備課時,我在學生回答預設上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和準備,力求在評價時通過簡單精巧的點評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今天課堂上呈現的效果基本不錯。

整節課上下來,在與孩子交流互動的同時,還有一些細節沒有關注到,影響了一些效果。在讀書方式上,較多地使用了齊讀的方式,沒有運用的恰到好處,一是浪費了時間二是齊讀反倒沒有個別讀的效果好。在個別詞語理解上沒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訴學生課文裏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讓洪水變聽話”這種兒童話的語言來總結,會更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記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區分,化解難點。再如關於“偉大“一詞,沒有讓孩子體悟,其實就可以用大禹的父親“鯀”的故事來凸顯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從而體會理解“偉大英雄”,這個難點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課上到這裏終於結束了,但是與我工作剛剛5年的青年教師來説,一切才剛剛開始。這次的賽課體驗讓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讀文本,如何去把握學情。真正的一節好課需要用心去體悟、去演繹,還課堂的精彩於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4

?大禹治水》是語文a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説故事,生動地描寫了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讚頌了她一心一意為公、為民造福、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抒發了人民大眾對他的感激之情、緬懷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課文緊緊扣住“治水”這一中心進行展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無家可歸。

課文先寫了洪水的水勢,“滔滔”形容洪水洶湧,波濤滾滾;

其次寫危害,洪水氾濫,淹沒農田,衝倒房屋;

結果是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洪水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不治不行。

這樣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課文首先寫了大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然後寫大禹仔細觀察,挖河劈山,疏導洪水。

“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這兩句話寫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從幾個關鍵詞裏進行理解:“走遍”、“吃盡”,一個“遍”、一個“盡”表明了大禹為調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許許多多的苦。“千”、“萬”都表示很多很多,“九”並不是指數字九,古人以九為數之最大,這裏形容大河、大山的多,還要“挖通”“劈開”,可見治水的工程是多麼浩大;大禹“仔細”察看水情,“帶領”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過“引導”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從思想到行動上,把大禹治水的過程寫得清楚明白。課文還列舉了典型事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大禹為大家,舍小家的可貴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13年”強調了大禹治水的時間很長,“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對比,“十多歲”應大於“13”,説明大禹離開家的時間太長,孩子都不知道父親的樣子,由此可見,大禹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可貴啊!第三部分寫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們非常感激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傳。

課文的篇幅適中脈絡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動、感人。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5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一、教學效果: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象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樣想,又是怎樣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説:“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説:“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説:“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二、成功之處: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情緒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比較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構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到達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學生們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三、不足之處:

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頻時,視頻播放的時間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於之後時間來不及了、還有一個對“治制”的鞏固理解的填空練習“禹下決心()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最後把洪水()服了”都沒有做、對這兩個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四、改進措施:

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6

?大禹治水》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奉獻中的一篇文章。本課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民間傳説,講述的是在洪水氾濫成災,百姓無家可歸時,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個自然段,按起因、經過、結果安排故事情節。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岡,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開九條大河”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數量詞的運用對錶現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關注的重點。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離學生很遙遠,對於洪水沒有直觀的認識,再加上年紀尚幼,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但這也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操薰陶的良機,這些在蜜糖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比較自私,不太會主動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通過教學本課,可以與現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相聯繫,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大愛之情。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優點:

一、 品讀詞句,突出奉獻,英雄在艱辛中挺立。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體現了大禹不畏艱辛的奉獻精神,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呢?首先在教學禹治水的過程時,通過比較父親鯀的做法,用引讀的方式讓孩子在文中用一個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過第二次引讀體會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師激情的引讀是火種,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願望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願望,接着我又引導學生勾畫打動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語言特別打動着你,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因此在孩子體會到的點評中我都是從表達的角度進行指導。

二、巧讀數字副詞深化奉獻,英雄在大愛中挺立。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做法。教學時我採用講數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導學生聯上下文,體會數字背後的意思。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讀書引導,感悟”才、僅、卻”表達的語氣與情感,感悟禹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大愛境界。領悟禹能夠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愛,,就是奉獻。大禹的英雄形象飽滿起來

三、 學習方法的滲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字學習方法的滲透,對孩子的識字興趣以及方法的引領,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副詞教學中,比較突出副詞數詞的用途,教師點撥,提醒,加強孩子注意,為三年孩子將來的寫作道理有種引領。在理解了“欣欣向榮”後比較為何不寫具體讓孩子明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的寫作方法。

不足:

1、由於想一節課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學,因此許多環節不夠落實,整堂課讀得還不夠,一課一得體現不突出。

2、雖然力圖在教學中體現對語言的關注,但在語言運用上這節課體現得還不夠好。

3、由於上課的過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穩,所以對學生的全面關注還需在課中磨練。

改進措施:

1、認真研讀教材,虛心學習,一定要懂得捨棄,認真落實每堂課的訓練點。

2、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