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婺源之美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68K
散文:婺源之美

散文:婺源之美作文

婺源之美,一山,一水,一樹,一瓦,無不透露出生態之美,文化之韻。婺源美在白牆黑瓦與青山綠水的絕美搭配,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展現了一幅幅鄉村田園畫卷。

婺源,有“樹養人丁水養財”的古訓。後龍山與水口的樹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各村宗祠都有保護龍脈的祠規條文,如《羽中麓齊氏族譜.祠規》載:“來龍為一村之命脈,不能伐木。”據説戴村始祖戴文旦定居時,見對面石壁山上草木不生,不利風水,於是心生一計,蒸了很多糯米飯撒在山上,引鳥聚集。飛鳥從它處啄食的樹籽,從鳥糞中排出,灑落在懸崖峭壁之上,逢春發芽,紮根生長。戴村歷代子孫念先祖用心良苦,從不上對面山砍樹伐木。山上的玉蘭、楠木、紅豆杉、望春花、銀杏等珍貴樹種葱鬱成林。

婺源自古有養生潭或養生河的傳統。以河流溪道劃段立碑封禁,歸所在河段村族眾管,讓魚類自繁自長。古老傳言,當年女人們河畔洗衣,常會有小魚不經意地鑽進竹籃中,可是她們都是自覺將魚放生。這種養生河的休漁養魚方式被推而廣之。各鄉村都有“奉憲養生碑”與“加禁養生碑”,歷史上類似禁碑不勝枚舉。對眾多“水口林”、“來龍林”、“亭院林”、“古墓林”、“庭院樹”、“祠堂樹”等名木古樹得以保存。

婺源人聚族而居,村村建有祠堂。特別是汪口俞氏宗祠,西衝俞氏宗祠、黃村黃氏宗祠、洪村洪氏宗祠、江灣蕭江宗祠和廬坑詹氏宗祠等蔚為大觀。其間的祠堂文化,讓人歎為觀止。走進宗祠,彷彿進入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園,高懸祠堂中的“生聚教訓”的匾額及“施於仁益於仁自始為人知禮義,立在德行在德從來治國有嘉猷”的楹聯,傳達着耕讀社會中和睦立德的價值取向。

朱熹在《家禮》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南宋以來,人們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彝倫攸敍的宗族觀念深入人心。對於疾患、貧廢、弱殘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閔懷,如《永川俞氏宗祠仁本祠譜規》就有“疾相撫,患相極,死相葬,老弱廢殘相養,婚嫁喪災相助”的條規。對村族中寒門子弟攻書不輟者或者自助盤纏,或添資購買書籍,或對書院學子的膳食費予以獎勵。有考取功名者,族長按規定要開宗祠,祭祖宗,唱戲擺宴,請縣裏有影響的鄉紳出席。

水口文化,為古徽州的特色,是古村落入口、界定、防衞的處所,婺源人離開水口就意味着離開了家鄉;見到水口,就意味着重返家園。水口是婺源的精神皈依,是婺源人的根。一個民族引以為豪的是根文化,最能打動人心的也是根文化,從豐富的古村落和淳樸的民俗民風中彰顯出了自己的韻味。

婺源的田園深藏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四周羣山環抱,村內溪水貫通,講究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溪橋溝通,藏風聚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