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然遺產,建設美麗中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5W

  “保護自然遺產,建設美麗中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保護自然遺產,建設美麗中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上午好!今年6月8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今年“遺產日”的主題為“保護自然遺產,建設美麗中國”,活動主旨是通過“遺產日”主題宣傳系列活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傳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強世界自然遺產、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文化景觀的保護、宣傳和推介,提升遺產地監測管理能力和水平,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從大家剛剛的發言情況來看,各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自然遺產是地球演化的見證、天然的寶藏,依附其上衍生出來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的財富。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堅定文化自信、維繫生態系統穩定性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有重大意義。下面,結合今天的主題,我講幾點意見:

一、因勢利導,準確把握遺產保護工作新形勢

一要高度重視自然遺產保護工作。自然遺產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有着十分特殊和極其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到2017年國家出台《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再到2018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確立,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上升到人類文明形態的高度,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正是我黨基於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關係認識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深邃洞見,也對新時代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政治高度、從堅持“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政治站位,抓好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的落實。

二要切實擔當起歷史的重任。按照機構改革職能的劃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各類保護地歸口林業系統統一管理,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地事業新的起點。林業部門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潮中發揮了獨特的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綠水青山的建設者,也是金山銀山的守護者,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踐行者。各類自然保護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中,承擔着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發揮生態服務功能、傳承歷史文化、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綠色是人類家園的底色,森林是人類家園的財富,濕地是人類家園的源泉。自然遺產作為人類家園最具有價值的自然綜合體,凝聚的是地球的精華,富集的是世界的財富,傳承的是全球的遺產。各級林業部門要義不容辭地扛起新的重任,盡職盡責履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絕不辜負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要推進自然遺產保護工作。自然遺產是保護地的重要構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寶貴的自然財富,是地球億萬年演變的結晶,凝聚着全球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地質地貌景觀,也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近期,我局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在開展全省自然保護地大調研,全面梳理我省各類自然保護地底數,進而優化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範圍和功能分區。我們將按照即將出台的《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結合我局將提交省政府的全省自然保護地大調研專題報告,遵照“兩園一區”劃分、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原則,做好全省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工作。大家要充分認識到,優化整合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管理。以武陵源為例,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省級、縣級自然保護區等各類保護地交織在一起,頭頂9塊牌子,重複規劃、多頭管理,矛盾十分突出,我局正按照國家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對這隻典型的“麻雀”進行“解剖”,就是為了釐清關係,找準重點,把該保護的保護起來,把可以開發利用的規範起來。所以,各地要積極配合做好大調研及後續的規劃調整、勘界定標等工作,形成全省自然保護地“一張圖”。我們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需要用改革和創新的理念,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更好地開展自然遺產保護工作。

二、立足長遠,科學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

一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效。截至2019年5月,中國已有世界遺產53項,囊括了自然遺產、雙遺產和文化景觀遺產等以自然特徵為基礎的全部遺產類型。其中,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景觀遺產5項、文化遺產31項。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精彩”。世界遺產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保護世界範圍內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理念作為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和文化危機最具認同感的戰略,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092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於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

有效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珍貴自然遺產,推動了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實踐了生態文明重要制度。先行示範了國家公園的體制和理念,顯著提升了公眾對世界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自然遺產事業發揮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惠及民眾、改善民生,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帶動地方優化發展模式。2018年,遺產地接待境外遊客超過1246.2萬人次,佔全國入境遊客總人數的9.7%,各遺產地為地方帶來直接旅遊收入143.75億元。在國際上,中國的自然遺產事業豐富了世界遺產內涵,推動了全球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鑑。我省武陵源、崀山相繼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還有南嶽衡山等5處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被列入預備名錄,切實保護了這些珍貴的遺產資源,也極大的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二要正確認識保護與發展的問題。在自然遺產地建設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遺產保護管理仍然存在着認識不充分和管理不到位的問題。一方面,儘管地方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對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但客觀講,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認識和重視,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在眼前與長遠之間,仍然有輕有重,有親有疏。對經濟發展關注多一些,對遺產資源生態價值、科學科普、美育德育等作用關注相對少一些。另一方面,近幾年開展的一系列督查檢查,全省502個自然保護地存在着10大類570多個問題。發現的問題主要有小水電開發、礦產開採、網箱養魚、能源開發等,都是經濟發展的訴求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也直接體現了日常管理不到位、部門溝通銜接不到位的問題。根源是生態文明理念缺失,法規意識不強,依法保護管理滯後,主動擔當意識不到位。

三要擺正保護與發展的關係。首先,我們一定要將思想認識統一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上來,牢固樹立“保護優先”的思想。世界遺產和國家遺產的品牌對經濟拉動很重要,對當地老百姓致富很重要,對增加財政收入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作用是維護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如果超過資源承載能力搞開發,破壞資源就不行。生態系統的修復期是漫長的,有些生態破壞是不可逆轉的,各地要當好資源的保護者,切實將資源保護工作落實到實處。特別是我省兩處世界遺產地,要充分認識到《世界遺產公約》作為國際規則,履約是中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責任,各級主管部門和遺產所在地政府是代表國家在直接行使保護職責,我們絕不能做“殺雞取卵、涸澤而漁、急功近利”的事。第二,要找准保護和開發的平衡點。保護和開發,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世界遺產、風景名勝區都具有保護性、公益性和展示性這三大特性。如果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將公益性變為旅遊集團私有,將保護性變成開發性,則必然會對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必須用規劃控制開發與保護的界限,並嚴格執行保護規劃。管理機構應該在保護和開發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既要堅持資源保護至上的核心思想,又要促進當地旅遊經濟發展,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既要考慮長遠發展,保持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又要兼顧當前遺產地原住民的合理訴求,改善民生,促進社區繁榮發展。

三、苦練內功,當好自然遺產保護者和傳承人

自然遺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遺產資源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實踐。自然遺產所代表的是生態系統的原眞性,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論述,各遺產所在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應進一步增強領導力、統籌力、執行力,結合夏季攻勢2019、綠盾2019、長江經濟帶4+1、自然保護地大檢查等督查行動,確保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落細落小落實。

一是多措並舉抓保護。各地要因地制宜,整合實施一系列有價值的地質地貌和生物物種保護項目,秉持“保護為主、傳承發展”的總方針,全面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通過林業工程、項目和資金,積極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強化自然遺產地資源監管和生物多樣性監測,加大遺產地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維護遺產資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將寶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一代代傳承下去。

二是提升能力抓管理。世界遺產和國家遺產是湖南的燙金名片,遺產地管理品質的高低是影響我省,甚至是國家形象的大事。大到科考線路選擇,小到標誌標牌設計,管理部門都應該用“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從內到外體現建設管理的高水準、高品位。對內,各級主管部門、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定期組織管理和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對外,要重視研究交流,應當同有關科研院校和國內外相關組織、機構建立溝通渠道,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通過專題調查、課題研究、研討會、培訓、交流等形式,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是營造氛圍抓宣傳。要充分利用好遺產地“品牌效應”,發揮其公益事業的屬性,形成全社會良好保護宣傳氛圍。一是應當堅持服務大眾,讓自然遺產走出“深閨”面向社會,以更貼近時代的方式,將我省最典型、最優秀、最具保護價值的遺產資源呈現在大眾面前。利用遺產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生態文明和民族文化教育,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二是寓教於景、寓教於遊,通過多種形式推出一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自然遺產系列科普教育活動,讓公眾在遺產地健康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時,瞭解遺產資源的價值、性質和功能,瞭解遺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獨特性和脆弱性,關注並參與到遺產保護中來。保護自然遺產,沒有終點,只有起點。在國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站在這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新徵程的起點,我們要凝心聚力,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決心和更有力的舉措,高標準、高規格、高起點推動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今後,在世界自然遺產保護30多年工作的基礎上,我們要將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傳承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中,更好地把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推動生態強省建設,讓世界自然遺產這塊瑰寶永遠綻放“中國精彩”。

最後,預祝各地“遺產日”活動取得圓滿成功,端午佳節將至,祝各位同志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