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優秀電影的個人觀後感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6K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這裏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音樂之聲》優秀電影的個人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各位。

《音樂之聲》優秀電影的個人觀後感三篇

《音樂之聲》優秀電影的個人觀後感1

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這就是充滿温馨的《音樂之聲》。

本文主要講了一個名叫瑪麗亞的志願修女,她十分活潑,好動,調皮,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卻因此常常在修道院裏惹出一些麻煩,所以,修女院裏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故而將她送至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以便讓瑪麗亞探求生活的真正目的。當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時,發現他竟然是七個孩子的父親,長期的海軍生活以及妻子的死亡是他對孩子失去了以往的和藹,只剩下上級對待下級一般嚴格。過了不久,瑪麗亞便發現了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做看護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由於得不到父親的關愛,所以總是用捉弄看護,從而引起父親的注意。上校要求瑪麗亞對待孩子就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熱愛生活,嚮往自由的瑪麗亞並沒有聽從上校的命令,而是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誼。趁上校不在家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衣服,並帶他們去外面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他們唱歌。孩子們從原先的拘謹變換成了開心。不久之後,上校回來了,與其一同回來的還有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以及男爵夫人。當上校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大吃一驚,不禁對瑪麗亞不滿起來,因為瑪麗亞將自己妻子死後就不存在的音樂又找回來了。瑪麗亞還和可愛的孩子們一起準備了木偶戲,這場木偶戲使上校被瑪麗亞的熱情感染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在舞會中,瑪麗亞為孩子們示範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出人意料的是,上校竟然走過來與瑪麗亞共舞。舞蹈結束時,兩人互相對上了對方的眼睛,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然而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於是當晚,她就勸瑪麗亞回到修道院去。瑪麗亞也害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來越深,所以,經過一番思考,最終,她選擇離開這裏,回到修道院。

瑪麗亞走後,男爵夫人想盡一切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但都沒有用。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時,他們比瑪麗亞離開時還要難過。於是,他們來到修道院,想要去尋找瑪麗亞,但是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以及自己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做人要有骨氣,也要勇氣,放棄也許勇氣,那你為什麼就不能將這種勇氣分一點給堅持呢?當你遇到自己的愛情時,一定不能放棄,只有這樣,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在聽完院長的一番話後,又回到了上校的家裏。當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自己已無力挽回與上校之間的感情,所以,她主動解除了婚約,離開了這裏。當上校看見瑪麗亞的時候,便忍不住和她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令人惋惜的是,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就此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便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時,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的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註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校一回到家裏,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便對他們説:離開只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的演出,又怕他們不信,特地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並表演了孩子們準備好的歌曲。此時,上校和瑪麗亞共同演唱了《雪絨花》,歌曲中所表達出的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十分濃郁深厚,觀眾們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衞,也跟着上校他們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着頒獎的時候,大家逃出了演出的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裏。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從而躲過了納粹的追蹤,接着,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最終離開了奧地利。

《音樂之聲》通過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的結合,從而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正是因為這些佳作,使我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一直保持着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無妒忌,無懷疑,無痛苦,無暴力,無懸疑,永遠只是那輕鬆愉快的節奏!

其實快樂很簡單,珍惜你身邊的一切,學會欣賞身邊的一切!

《音樂之聲》優秀電影的個人觀後感2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裏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説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着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温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她問:“為什麼這麼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迴應,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後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飢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皮,甚至被定性為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為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為他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優秀而得不到關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為,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後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注的温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為孩子製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願意反抗,情願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為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温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牆不是為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着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帶去了快樂與希望。最後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為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為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音樂之聲》優秀電影的個人觀後感3

《音樂之聲》這部拍攝於1965年的老電影長達174分鐘,但它整體的敍事流程絕不拖沓,絲毫不會讓人打瞌睡。故事的脈絡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説很簡單,但整個講述的過程既充實飽滿,又行雲流水般滔滔不絕。很難分辨這到底是編劇還是導演的功力更勝一籌。我想這部音樂劇電影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它真的是很真誠地在給觀眾傳遞一些美好、快樂和正義的信息,並且是毫無保留地、亦沒有絲毫的強迫,顯示出完全、徹底的友好的善意。也只有這樣的老電影才能表現得如此簡單至誠,充滿感人的力量。

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以其簡單、真誠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着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裏,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儘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説他什麼就盡情地説吧!但我瞭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