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瘋人院》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認真看過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後,我們的內心會得到很大的啟發,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寫觀後感的方式記錄下來。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飛躍瘋人院》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實用範文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對部分內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説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己,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這裏的一切,相信酋長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幫助他,也以為他倆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説,對方都是瘋人院裏特別的人,特別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助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終於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非常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着麥克一起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來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户,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後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台,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脱、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後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個擺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説,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願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着,並感染到瘋人院裏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説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因此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後,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麥克變成白痴,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同,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説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脱瘋人院。

瘋人院裏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內心。在瘋人院裏,每天重複着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可以説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形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實用範文

《飛躍瘋人院》這本書是最近一段時間,我看得最慢的一本書。除了事情比較多以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不想也不能草草地看它。一本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必定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且這種魅力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減少。

這本書講的是美國六十年代一座瘋人院中的故事。這個瘋人院被是“聯合機構”中的一分子。而大護士拉契特小姐就像這個瘋人院裏的統治者。她陰冷、狡詐、冷酷無情,用嚴厲的手段、冰冷的器械管制着瘋人院的病人們,想把這些人改造成事事聽指揮的“順民”。每個病人,無論是急性病人還是慢性病人都知道她的冷酷,卻誰也沒想到反抗,大家死氣沉沉地生活在醫院裏,直到麥克墨菲進入到這個瘋人院。 麥克墨菲用自己樂觀感染着醫院的病人們,無視大護士的權威,反抗大護士的統治,處處和大護士作對。他唱歌,和每個病人握手,和病人們玩牌、爭取看電視的權利,並帶病人們出海,更離譜的是,帶自己的女朋友進來和人們狂歡。這一切就像一股清風吹進了沉悶的瘋人院,喚醒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和自我的覺醒。麥克墨菲因此受到大護士的反擊,被電擊、做額葉切除術,成了毫無生機的塑料娃娃。但他給病人們帶來的精神衝擊卻深深影響了病人們,他們有的出院,有的轉到別的病房,而布羅姆登則砸破瘋人院的窗户,逃出了瘋人院,回到了原始世界中。

小説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敍事者,從一個表面看來又聾又啞,但內心卻充滿想法的印第安人的角度去看待整個事件,其細膩的心理描寫,充滿隱喻和象徵的説法,給讀者展現出一個紛亂的、被壓抑的,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不知道為什麼,瘋人院總是讓我想起魯迅書中所説的“黑屋子”當然了,麥克默菲不是魯迅口中那個先驅者,他也無意做人們的英雄,他只是一個為了逃避強制勞動而入院的流浪者。但我們依然不能抹殺他給瘋人院帶來的變化,讓病人們呼吸到了走出醫院後的新鮮的空氣,喚起了人們心底深處最自由的渴望,對自我的肯定。

其實,不僅病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明白,在瘋人院裏,自由被囚禁,思想被制約,不論是大護士也好,黑男孩也好,單憑他們幾個人是無法把那麼多人禁錮在瘋人院的,哪怕布羅姆登一個人,也足以反抗成功。他們想過反抗,反抗後是更嚴厲的壓制。他們知道大護士背後是“聯合機構”也就是政府,是整個國家機器,這就很可怕了。“聯合機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放棄抵抗,不要思想,丟棄自我,做一個惟命是從,聽從擺佈的“機器人”。那些冷酷的規則和殘忍的手段就是對付“反抗者”的。有時候,越反抗,付出的代價越大,如,比利的代價是自殺,麥克墨菲的代價是被手術,作為病人殺雞嚇猴的工具;但順應規則,服從統治,其結果只能是越來越沉淪,在一團團 “迷霧”的包圍下,在迷茫中失去自我。就像麥克默菲在爭取看棒球比賽的時候一樣,雖然第一輪的投票失敗了,但“至少,我試過了!”我們需要的就是不斷嘗試,不斷爭取。自由和個性的解放自古以來就是在血泊中開出的嬌豔而脆弱的花朵。這個結論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哪裏,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但是,不管這代價有多大,追求自由的道路多麼曲折,花朵的芬芳依然吸引着人們前仆後繼去瞻仰它的美麗,去窺探它的容顏。先驅者的鮮血激勵着後來者不斷前進,是他們追求自我的動力。

每個人看書都會有自己的感悟。也許《飛越瘋人院》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但我在看書的時候,除了被書中的人物深深感染外,最受震動的就是對壓制的反抗,對自由的追求。拋開弗洛伊德,拋開榮格,拋開所有形而上的理論,作為一個個體的有思想的人,我們都有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當你覺得受到壓抑和屈辱的時候,你可有勇氣站出來,表達出你的觀點,發出你的聲音? 推而廣之,當整個社會處在一種“萬馬齊喑”的狀況下,你可曾想過要發出振聾發聵的一聲喊? 我想,在那個時候,每個人的回答都會不一樣吧。 麥克默菲無意做病人的精神領袖,也不願意成為人們的依賴,但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儘管最後他以一種我們不願見到的方式結束。在他之後,布羅姆登選擇了逃離瘋人院,斯甘隆選擇了保護別人和留在瘋人院。但此時的留守已經和原來的停留的意義發生了質的改變。 當布羅姆登逃離醫院,來到曠野,我們由衷地感受到自由帶來的快樂和希望!

當我們救出自由,我們就解放了自我,也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那條路走起來才異常艱難而又充滿誘惑!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實用範文

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着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着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職責,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簡便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説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説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鋭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敍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着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牀邊,呼喚着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説着“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着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着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説,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理解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當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羣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説: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我應當改變一個天生應當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