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1900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6W


海上鋼琴師1900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

"hey kid, give us a tarantells."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 ,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確是在1900心上又劃了道寂寞的傷疤,他的單純就像遊走在琴鍵上的旋律,給一批批暫局的行人共饗.音樂的縈繞下,人們都浸浴的欣喜的純粹的音符中,隨之徜徉隨之躍動.

然而時間的步伐卻不允許時人停歇,一但到達目的地,餘音未止,人去樓已空.

這樣一個對比,僅留下1900苦澀的笑,禁止了琴絃的顫動,這是他的寂寞.縱使寂寞,1900並未去尋找他那份沖蝕寂寞的快樂——上岸。這是為什麼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們,他們,“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樂並不在岸上,它只是慾望的一張封面,這個一顆單純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僅沒有快樂可言,連唯一的鋼琴天賦都要付之東流。

還有,他與那女孩邂逅時的心動,他一系列舉措想刻意接近那個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來時,他正躊躇着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過,這也是暗示着這份感情的羸弱,一個愛人,當沒有相遇,或者沒有相識時,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於另一方是虛邈的,這點又是何等可悲,愛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遠達不到的。

恩,這就是我的感悟。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二

海邊的細沙??在湛藍的淺灘裏,微風拂過海面,泛起世間最美的漣漪。無邊的光向四面聚攏,投射世間的美好。黃昏的海,晚霞與蔚藍釀就炫目的暈。那一抹光的猩紅,海底深處,恍惚中那是絢爛的聖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驀地想起《海上鋼琴師》中的一句話:你只要留神,就能從那些人眼中看見自由女神像,看見美國。或許在那一刻,美國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美國。就像在布達拉宮山腳下,聽着古老梵唱那鐘聲想起,從頭往下精神的肅穆。或許那就是聖地的意義。

不知道為何,這幾天難以入眠,耳畔總是響起流水的聲響。又或許是在睡夢的世界裏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倉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潔淨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從天穹微弱的呼喚,血脈中來自蔚藍的亙古復鳴。那是海水聖潔的遺體,滌盪世間的黑暗。或許這個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們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尋找人生的聖地。殊不知我們早已身處其中。

側耳聆聽的少年,化作萬千,溯游歲月的聖地。那一刻,心與精神同在,遁入無邊的浩渺。

人們從中誕生,海就是我們的母親。從氨基酸道蛋白質,從細胞到胚胎,從弱小到強大,我們從中一步步地走來。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着我們,為我們孕育文明。人類同時也一步一步瞭解自己的母親。新航路的開闢,航海貿易的發展,我們進一步瞭解她,同時她也進一步地付出。當海上軍事的發展,一個又一個的強國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勞。當無邊的硝煙蔓延,一條又一條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傷。

海洋的歷史就是一段人類的發展史。海洋與中華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麪積,擁有者“四海”,擁有悠久的海洋歷史。在海上,我們既有過卓越的功勛,也有着屈辱的曾經,但我們相信長風大浪,任重道遠。

經久的回憶在腦海緩緩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測的海洋,聖潔覆蓋了一切。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一切,以為離開了海。但海與天空一樣,包裹着我們孱弱的身軀,用温暖的心為我們付出一切。我們其實並沒有離開海,血液是聖潔的分流,他與我們同在。

詹·耶·沃爾德曾言:日子像紙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來。是的,那是我們共同的聖地,永遠……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三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裏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説,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着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台詞,而每次他每次帶着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説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説: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裏,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户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裏,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着自己説:“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四

在這個時光飛逝的歲月裏,我有着一顆飄蕩的靈魂,我將人生看成一種漂流。然而很多時候,我總會發問自己,漂過歲月之河——家是什麼?

家是一隻船

看《海上鋼琴師》,名叫“1900”的主人翁對於這艘船的愛戀與不捨,就是一種對家的眷戀。

生於斯,長於斯,家賦予我們生命以及生命裏的一切,這艘船同樣賦予他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情感。對於1900——一個孤兒——他的全部世界就是這艘船,這裏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樂、悲傷、夢幻、激情。可以説他對於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個人來的都更深沉、更灼熱,這艘船載着他穿過漫長的歲月。

家是温暖的港灣

家太平凡,每天對着的都是那一抹藍,不停地飄着。然而遠航的水手都知道,當海平線上出現港口朦朧的影子時,他們的心跳是歡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灣。

他在船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彈奏美妙的樂曲,想到哪裏彈到哪裏。人們在他歡快的琴聲中度過一次次難忘的旅程,而他一如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熱情迎來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內心深處一直被温暖包圍着。

片中最後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獨白,他説他不走,不是因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築讓他感到畏懼,而是因為他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是啊,鋼琴的鍵有始有終,船的甲板有始有終,他可以用有限的鍵盤奏出無限的樂曲,他可以駕馭這種“有限”,在這裏,他就是他。而這個世界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錯綜複雜的街道,星羅棋佈的高樓大廈,有太多的路可以選擇,他沒有辦法去駕馭,駕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樂。他只能選擇自己可以選擇的、可以駕馭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與世無爭,平靜自如,不受功名利祿的紛擾。如果一種生活方式,他無法駕馭,他寧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選擇了家。

家是永遠的岸

家是永遠的岸。作為一個普通人,或早或遲,都需要一個家。記得奧運會經典語錄裏就有菲爾普斯獲獎之後的一句:“我要找媽媽!”媽媽就代表着一個家。不論成功與否,家都是倦鳥歸巢、落葉歸根的最佳場所。當船要被拆卸、炸燬的時候,他依舊沒有登上岸,他是屬於那裏的,那裏才是他的家,那裏有他魂牽夢縈的永遠的岸。他赤條條被人拋到了海上,就註定了他的家在那裏。油輪天地裏的那份獨有的情感,讓他覺得無論外邊的世界多麼紛擾,家,才是一個默默護佑着自己也銘記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漁燈暗,客夢迴,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