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07K

細細品味過一部優秀的作品後,相信你對人生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有沒有想過寫一篇觀後感文章記錄下來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四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羣“有問題的叛逆少年”,但他們在新學監馬修的帶領下,慢慢的轉變,這正是安徒生的童話中醜小鴨褪變成天鵝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兩種教育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是校長哈森的嚴厲派,這似乎讓我想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私塾中,從來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罵就罵,而且禁錮學生的思想,背不過文章便拿戒尺責罰。只不過與現在不一樣的是,古時候的學生都很聽話,用戒尺也能使學生拿到好成績。

但是現在,21世紀裏,學生愈發叛逆,像彈簧一樣,老師硬,則他硬;老師軟,則他更硬。有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便保持一貫傳統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學監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種開放教育。老師從來就不打罵學生,而是靠“温暖”來感化學生,就算學生再不聽話,但學生“冰冷的心”也會有融化的那一刻。電影中的小男孩皮埃爾開始也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馬修卻發現了他異常的唱歌天賦。他美妙的歌聲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麼讓這個叛逆少年最終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是馬修的堅持不懈,是他的火熱的心,終於感化了學生。

這兩種教育我都經歷過,我也被老師打過罵過。我也遇到過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深深地觸動着我的心靈。在電影中馬修最終戰勝了哈森,思想派戰勝了嚴厲派。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教育模式還依然並存着,但不管怎樣,老師都是為了學生好,都是為了學生們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是個有情懷的職業,它離不開道義也離不開愛的傳遞。正如《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一樣,在一個看不到光明,到處都是問題學生的池塘之底仍選擇用真心面對孩子,用真誠感化他們。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也許問題小孩只是沒有遇到愛和陽光的普照,沒有遇到一個可以理解他們的人。在馬修眼裏,每個小孩都有他們的優勢,唱歌跑調的小男孩可以當指揮家,不會唱歌的小皮皮諾可以做指揮官助理看大家唱歌,連“無藥可救”的蒙丹都是他眼中唯一的男中音。他給予每個人肯定,不給家長告狀,教會小朋友合作,成為他們的朋友,用音樂點燃了孩子們的希望。

同為教育者,校長放棄音樂夢想卻依舊嘲諷踐踏別人的音樂夢想,把自己的人生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一直覺得在這裏的小孩都是有問題的。對於“慣犯”蒙丹,給他強加偷錢的罪名。對於名利場無比追逐,面對失火的學校,他不是慶幸孩子安然無恙,而是在意自己的獎金和勛章打了水漂。

也許我們處在池塘之底,也許我們是問題小孩,也許我們並不完美,也許我們五音不全,也許我們成績很爛,功課差勁。但是,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堅持熱愛,一直等待,就會有希望出現。

“黑暗中的方向,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枕,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

無疑的覺得這算是一部喜劇吧!或者説是我希望的結局。

一羣無藥可救的學生因為一個馬修老師的到來而改變了一切。馬修老師用自己的一愛一,寬容去教導孩子,用心去啟發孩子,這是無藥可救的學生的幸運,是他們的人生轉着點。馬修老師的好,我覺得是無法用語言來讚美的,只能用心去感受.

但在這部影片中卻存在着一個悲劇,那就是蒙丹。我真的無法想象或者推測蒙丹的未來命運,只記得這三個鏡頭;被院長打,他忍無可忍掐院長。蒙丹被戴上手銬,馬修老師抓住門杆深情望着,蒙丹回頭望與笑。蒙丹望着遠處着火的學校回頭吸煙。而這一切雖説是蒙丹個人的,但它卻深深的折射一出我們教育事業的失敗,在這真時的社會裏存在着多少個這樣的蒙丹。我在想若那院長沒有冤枉蒙丹或者聽馬修老師的去還 他清白,那麼結局會是什麼樣呢?

當然這和個人的態度有關 ,蒙丹的態度也實在是太討人厭了。馬修老師不是聖人,為了大多數孩子,他只能放棄他,讓他走。

如今蒙丹式的學生還 有很多,院長式的`人也很大的影響着社會。只能希望這個社會給予更多的一愛一在蒙丹身上,懲處院長式的人,同時也希望蒙丹們能夠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範文

短短九十多分鐘的片長,卻藴藏着一個社會。

池塘之底是一個小社會,等級分明,制度森嚴。院長哈森是剝削階層的代表,冷酷無情,貪得無厭。他殘忍地對待那些犯錯的孩子們,濫用私刑,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毀掉孩子們的前途,但沒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馬修的到來。

是馬修改變了這個社會。

面對被摧殘了心靈的孩子們,他循循善誘,面對孩子們過火的惡作劇,他用一顆仁愛之心去包容。他用音樂之光照亮了孩子們長期陰暗的心靈。

馬修是一個落魄的音樂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來到這個被鐵門緊鎖的院落——這個塵封心靈的地方。一道鐵門,囚禁的不只是軀體,還有心靈。

院長根本不懂孩子們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錯,就處罰”,在他眼中,孩子們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對,孩子們是桀驁不馴,可這是誰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因後天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已經沾染惡習,院長還要把他們推入叛逆的深淵。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們屈服,卻不曾想過馴服烈馬要用温情照料而不是兇狠的馬鞭。

可恨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偏有這種人,騎在學生、家長頭上作威作福,卻少有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為什麼哈森這種無能又喪盡天良的人能在社會上興風作浪,馬修這種善良負責任的人卻不得重用,鬱鬱而終?這不只是電影,更是現實。

是馬修給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試想如果池塘之底沒有馬修,將會葬送那裏所有孩子們的未來。那麼,現實生活中沒有心靈引導者,又會怎樣?我們不能強求每個老師都成為馬修那樣的好老師,那是不現實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兒?

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啊,如果你們對孩子們少一分不聞不問,多一分仁愛和關懷,就沒有池塘之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