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9W

每次大家欣賞完一場影片後,應該有很多感觸,可以撰寫一篇觀後感,同學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能夠結合我們的生活實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7篇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1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着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着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為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衞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台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裏,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裏,那不用説,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説,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3

芳華剎那傾盡,萬千記憶舞蹁躚,光風霽月伴我眠,十方花落旖旎無邊。今天的太空授課,令我終生難忘。

下午3時50分,太空授課開始了。首先,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的發射過程。隨着,一聲點火令下,幾百噸的水頃刻蒸發成水蒸汽,場面十分壯觀。接着,由北京科技館志願者為我們展示了宇宙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的過程,其內容生動有確,通俗易懂,卻又嚴絲合縫。展示完後,王亞平中國首位女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節妙趣橫生的物理課。她介紹了了空間站的設備:休息艙、跑步機、自行車還介紹了神祕的對抗失重的企鵝服。王亞平老師還給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失重實驗。她把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令人疑惑的是,乒乓球卻沒有浮起來,原來在太空中乒乓球是沒有重力的,所以也沒有浮力,它就浮不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物理課中學到的失重現象。另兩位太空教師也給我們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細胞生長髮育等實驗,讓我大飽眼福,太空真是藏着無窮的奧祕!

短短50分鐘的太空授課,拉近了我與宇宙的距離,讓我意猶未盡。通過這次授課,我不僅收穫了許多的知識,也深深感受到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我國國力的強大。夢想可以播種、夢想可以接力,夢想也可以照進現實。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富則國富,讓我們努力學習,為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4

今天下午,我們在家一起觀看天宮課堂直播。

天宮課堂是太空授課,主要以中國人在太空中的成就和為了實現飛天夢做出了努力為主題。

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也講述了中國飛天夢的發展經歷,與今天課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堂最初,兩位主持人面帶笑容,聲音高亢響亮,為自己是中國人、為中國實現飛天夢而感到驕傲自豪,用親切温和的標準普通話向同學與嘉賓們問候,並用準確嚴謹的科學語言向大家解釋了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和微重力。可以看出,同學們很重視這次課程,提前專門預習這些知識。

課堂中間,我們與三位宇航員又見面了。他們是葉光富、翟志剛、王亞平,他們飛離地球,在太空已有五個月之久,他們承載着中國人的希望,在外太空做了一個又一個實驗。當然,在這次課堂中他們也展示了幾個有趣的小實驗,並對同學們提出了問題做了解答。

中國在進步,航天事業在進步,中國人對太空的瞭解也在進步。中國人的中國紅信念是始終不變的,為了讓人類對太空奧祕的瞭解更進一步,他們的付出令人無法忘記……

我今天由衷的感到,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的祖國有美好的明天。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5

在2021年的12月9日下午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開始啦。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要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這不僅代表着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更先進了,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前進了一步。

在“天宮課堂”中,三名航天員老師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都讓我驚歎不已,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浮力消失實驗。王亞平老師在空間站把乒乓球放入有水的杯子中,再用吸管朝乒乓球吹氣,接下來發生了神奇的一幕,乒乓球沉在水裏不浮起來了。然而,在地面上的同學不論用什麼方法,乒乓球還是浮在水面上。之後,王亞平老師講了,這是因為浮力是隨重力產生的,太空中沒有重力,浮力幾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浮起來。

是啊,太空中一切是多麼奇妙有趣,這樣還有誰不能喜歡科學呢?正因如此,我國的科技也越來越發達。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定位系統叫“北斗,”空間站叫“天宮”……人們把中國航天與中國的傳説和神話聯繫在一起,使中國航天有了傳説和現代的意藴。古人所向往的,沒有實現的夢想,現在已經實現。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要熱愛科學,學習科學,不能貪玩,要有夢想,好好學習,長大了創建更好的中國。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知道了航天科技不僅能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幸福,讓我們就像王亞平老師説的,“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吧!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6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着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餘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並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於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於世界之巔峯。

天宮課堂第2課觀後感篇7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