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莫扎特》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8W

為了及時記錄自己的真實感悟,大家可以將觀後感寫好,觀後感寫出來就是要給讀者評判的,我們需要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電影《莫扎特》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6篇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篇1

當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偽裝都是虛假的承諾。

那麼瘦弱的身體躺在那個狹小的棺材裏。他是失敗的還是成功的都已經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讓他的靈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籟般的旋律,卻始終提醒我們有他這樣一位音樂天才,曾經多麼真實的存在過。

他的歌劇我們沒有來得及觀賞,但是他的曲調卻得以流傳。嫉妒他的才華的人,是多麼卑微的在羨慕着他。薩列裏,這個不知道在外人看來是他的朋友還是敵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個,莫扎特死了,而薩列裏卻永遠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們都知道,莫扎特最後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時候他永遠的休息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貧困帶來的.窘迫。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嘗試着世間最殘酷的折磨。天才,我們姑且以為他是天才的時候,他沒有驕傲,雖然他一直堅持着自己所擁有的音樂天賦是最完美的。但是他還是在努力的為了他的音樂譜寫最後的輝煌。他沒有停止夢想的追逐,他不會因為使他成功的也會使他致命的音樂而停止。

莫扎特用盡一生在譜寫華章,用他那單薄的血肉之軀詮釋對音樂的理解。他和命運的抗爭他失敗了,他和音樂的戰鬥卻大獲全勝。在音樂的世界裏,所有的音樂家都知道有那麼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樂造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兩個字來給他定義。

星星隕落了,卻再也不會有一個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裏,只因他不死的旋律。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篇2

莫扎特傳,但是題目確沒用他的最為人之的姓莫扎特也沒用他的名字wolfgang,而是中名amadeus.因為這部電影不是講述莫扎特是個怎樣偉大的音樂家,一生對世界有多少貢獻,而是通過宮廷樂師薩列裏的視角看這個瘋瘋癲癲的人。

這部影片並不是關於莫扎特這個人的傳記,而是對人性人世的探究。薩列裏一生嚴格律己,不碰女人,刻苦作曲,為人圓滑使得他很受寵。當他覺得自己被上帝眷顧時,一個瘋瘋癲癲的傻小子確作出讓他瞠目結舌的音樂。他認為上帝在嘲笑他,他永遠得不到上帝的寵幸,這使他選擇對抗上帝,除掉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為己任。

在另外一方面,莫扎特非常有天賦,但是就從他父親出場的一幕就告訴觀眾他和父親的關係。他父親一身黑衣,站在台階上逆光處,向他展開雙臂,要吞噬他一般。莫扎特雖然表面對父親畢恭畢敬,但是他從心裏害怕他父親。不管在化粧誤會父親的雙面面具還是家裏斜眼盯着他的畫像,莫扎特一直生活在父親的監視管教之下,即使他父親已經死了還是不能脱出這份陰影。在影片開始的時候,薩列裏的父親就説你想讓我把你當猴子一樣牽着到處表演麼!這也映射了幼年莫扎特和父親的關係,父親一手遮天,莫扎特當年不過是父親手下的猴子。到維也納之後雖然莫扎特表面上脱離了父親,但是家裏依然掛着父親的畫像,他心裏的畏懼也沒有減少。

薩列裏一直認為自己殺了莫扎特,其實他只是火上澆油,縱火犯還是莫扎特自己。薩列裏對莫扎特的又愛又恨最終在兩人合作《安魂曲》時化解開,那時他才真正明白平庸的含義,他才對自己的平庸釋懷,因為他看到了莫扎特為自己的天才付出的代價,人生是公平的。

最後薩列裏忍受着一天天被人們遺忘,而莫扎特連享樂的機會都沒有。最後的安魂曲,獻給英年早逝的莫扎特。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篇3

觀影之後,給我的淺層印象是莫扎特處在的十七世紀歐洲的獨特之處。十七世紀的中國正處於清朝初年,有短暫的康乾盛世。中國歷史中,判斷盛世的標準是貿易發達,往來自由,人口上升,課税減輕。較於中國,歐洲呈現的更是一派在文化科技方面欣欣向榮的階段。或許是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之都這樣的地方由盛,皇室對於音樂極為重視。國王,教主對於音樂很重視,在自己身邊聚集許多音樂家,宮廷樂師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影片中的國王會把讓莫扎特留在自己身邊創作作為對教皇的挑釁。

歐洲的party文化也讓我印象深刻,莫扎特的父親從沙斯堡來維也納找他,他選擇了帶着父親去參加party,而不是在家裏喝茶或者出去吃東西。要為聚會準備各種各樣的裝扮,除了裝扮成小精靈,麋鹿,一些頭盔詭異的嚇人,就如他父親和後面的薩列裏都有帶的死亡面具。在聚會上大家一起跳宮廷舞,無論男女老少,但階級分化還是存在的。

薩列裏作為影片的男二號,一直是一個充滿憂鬱的角色。他沒有天生的音樂天賦,但對音樂卻存在嫉妒的渴望,甚至因為父親的去世而讓他得到去維也納學習音樂的機會在他看來是一件人生中及其可喜的事情。來到維也納,他倍加珍惜學習音樂的機會,成為了宮廷樂師,並且保持着極好的口碑和人緣,他常常拉攏其他的沒有他地位顯著的音樂家。正因為如此,他格外嫉恨上帝眷顧的擁有無人比擬的音樂天賦的莫扎特,玩世不恭,不用處心積慮去討好外界,卻可以擁有薩列裏怎麼樣都無法超越的音樂才華。薩列裏也是莫扎特最忠實的聽眾,他把莫扎特的音樂認為是上帝的聲音,是天籟,絕非出自人間。因此他恨上帝,恨那個曾經給與他音樂才華,卻又借莫扎特的軀體發出天籟的上帝。薩列裏和莫扎特絕對不是周瑜和諸葛亮,因為莫扎特是遙不可及的。這種恨更徹骨,更錐心。嫉妒讓人發瘋。

莫扎特的父親在其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影片中好幾個鏡頭轉向了莫父掛在牆上的畫像,莫扎特對其父親的敬重觀眾不言而喻。薩列裏利用了莫扎特對父親的敬畏讓他創作了安魂曲,這一曲更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妻子在我看來是一個很好的妻子了,對丈夫不離不棄,為了家庭的生計一直奔波,怪只怪莫扎特實在不食人間煙火,對過日子之事一竅不通,可憐了康斯坦絲為了莫扎特音樂被皇室賞識寧願犧牲自己的美色,作為題外話,這是一個很笨的方法。我相信薩列裏一丁點兒都不想幫助莫扎特,只是以為要妻子以美色為代價可以嚇退康斯坦絲,沒想到她願意為了家庭付出,不知這在更大程度上傷害了莫扎特。

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最大也是最常見的致命傷就是不食人間煙火。可能因為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你一樣世間最寶貴的,其他地方一定會有缺憾。所以,莫扎特不是人世間的奇蹟,他只是一個正常人。若不問世事,會招來旁人嫉妒暗算,不遵循規律,整個世界都與你作對。值得慶幸的是,他的才華沒有被埋沒,得益於歐洲當時開放的文化氛圍,若在中國,我想人類將少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篇4

沒有成為天才,我很遺憾。

有些人是amadeus,上帝的寵兒,好像不用費勁,就有一般人羨慕至極的才華。

我羨慕那些有才華的人,卻嫉妒那些不費勁就有才華的人,是不費勁啊,莫扎特一碰鋼琴,就不費力分分鐘彈出傑作,有些人從小被逼着學鋼琴吭哧吭哧的考級最後混了個國小音樂老師,這些人可能也壓根沒有雄心抱負往音樂發展對莫扎特不羨慕嫉妒恨,問題是有些想走向音樂道路吭哧吭哧努力了十年半載還不及莫扎特十分之一的人,我相信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對莫扎特咬牙切齒。這種情感太正常了,這種又愛又恨的情感,這種欲得而不得的情感,就像嘗試了各種減肥方法卻不見其效的人看到吃很多零食很多甜品依然苗條的瘦子,就像嘗試了各種護膚品皮膚依舊有各種痘痘雀斑黑頭黑眼圈的人看到平時根本不做任何保養皮膚卻光滑細膩的人,就像咬着筆桿擠牙膏也寫不出字的人看到分分鐘碼出文章的人,就像在生活中掙扎來掙扎去當房奴當卡奴的人看到拼爹刷臉靠關係就過得比他好的人。似乎很悲哀,這麼跟別人比較,有些人輕輕鬆鬆就擁有你沒有的東西。

但是有一個詞叫公平,有一個詞叫代價。我相信能量守恆。比如在這個影片裏,薩列裏嫉妒莫扎特的音樂才華,但莫扎特沒有薩列裏殷實的生活;莫扎特生前得不到重用沒有享受非凡的榮耀,死後他的作品流傳至今,薩列裏前半生他的作品受捧,後半生裏卻被世人滿滿遺忘。我相信能量守恆,相信上帝給每個人的幸福值都是一樣的。

這麼一寫太雞湯了,也不為自己是平庸之人而感到悲傷了。但儘管如此,我依然對上帝沒有指定我為天才這件事而感到遺憾。想到將自己死在歷史裏,留不下一點偉大的痕跡諸如音樂電影藝術品著作等,心裏掠過淡淡的憂傷。身為平庸之人,我只能多生幾個孩子,留下dna。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篇5

向大家推薦一部影片《莫扎特傳》,該片講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六歲開始作曲,八歲寫下第一首交響曲,十一歲寫下第一首清唱劇,十二歲寫下第一部歌劇,十四歲指揮了該歌劇的十二場演出。本片於1985年獲得十一項奧斯卡提名,最終獲得八個獎項,並且獲得了最具價值影片獎。無論是情節,還是編劇,無論哪個方面,都是最完美的電影。

第一次聽到莫扎特先生的作品是某次夜裏開車的時候,某個廣播電台,一個專門播放經典音樂的節目,流暢的山路駕駛感受和優美的旋律就這樣不可思議地融合在一起。然後我就忘乎所以地尋找關於這首曲子的一切,後來才知道,那是《diezauberflte魔笛》,那是莫扎特,那是連我這樣粗俗不堪的半文盲都覺得優美動聽的旋律。

真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和歌劇,和西方古典音樂會產生什麼交集。我一直以為只有兩隻蝴蝶和衝動的懲罰,只有龐龍和刀郎才是屬於我的音樂,只有丁香花才是我的天籟。就好像我總是覺得蹲在街頭吃的北京飯店的大雪條,小時候淌着口水舔的冷狗和人頭比冷氣店裏的哈根達斯好吃一樣,畢竟,那是童年的味道。可忽然間,我聽到了莫扎特,聽到了魔笛;於是歌劇和古典音樂就這樣穿越到了我那再也找不到冷狗和人頭的生活中。

我依然還是在聽周杰倫,依然還是聽那些什麼榜上的流行歌曲。但偶爾那麼一刻,我會把《für elise致愛麗絲》,會把《piano sonatak331, turca》這樣的鋼琴曲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會一次又一次地聆聽《die zauberflte-der hollerache魔笛》,還有那無法忘懷的《swan lake-scene (act1)天鵝湖》.我的音樂就是這麼複雜,我甚至還會聽梵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很怪吧。

寫着寫着就漂移-跑題依然是我的風格,那些懷疑我的文章是轉來的人可以放心,絕對原創。

看了《莫扎特傳》,才知道什麼叫做天才。才知道最瞭解你的人,其實是你的對手。

電影《莫扎特》觀後感篇6

這部電影其實拍的很真實。但是真實過頭了。為什麼這麼説呢。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薩列裏同樣是個著名的作曲家,才能上也許真的不如莫扎特。但是是否真的是薩列裏逼死了莫扎特呢?我們要知道,這個電影裏有着瘋狂嫉妒心的男人教出了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還有李斯特和舒伯特。至少這樣的一位老師是絕對有一丁點胸懷的。但是故事片究竟是故事片。電影中最大的美感在於莫扎特的音樂,直至今天,依然深深震撼着每一個人的心。

我認為這個故事片不能正確的表現莫扎特一生,因為他是沒有意義的。他除了展示莫扎特“神奇”的一生之外,它並沒有值得注意的價值。莫扎特是個天才,但是卻絕對不是個偷懶的天才。但是若是我這樣的苛刻一部故事片有人文價值我就是罪大惡極。

但是我們不防認為故事講的是真的。這位薩列裏大師失敗的地方在哪?他嫉恨的不是莫扎特,是上帝。他認為上帝不公平,他多麼希望上帝公平。但是他不懂,在某個特定時代的特定時期,每個人的出生本身不帶有不公平性。我們難道要羨慕音樂神童莫扎特嗎?還是要嫉妒這個已經死了幾百年的作曲家?不會,天才是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是存在的。何必跟音樂天才莫扎特相比,又何必跟電影天才威爾斯對照,你為什麼要羨慕世界首富的兒子?

莫扎特説過一句話,“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這是我想表達的。中國報紙上總是會出現很多的天才,大學聯考滿分,哈佛天才。但是我們清楚的知道,最後我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音訊。成名早並不定好,孔子就並不是年少成名,當然歷史上很多都是。

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不成功卻並不一定。但是要求問心無愧不是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