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1《人世間》觀後感精選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05K
《人世間》是一部醫療紀錄片。這部以醫院為背景,聚集了病患與醫生,在面臨痛苦和生死的重大選擇。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2021《人世間》觀後感精選3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2021《人世間》觀後感精選3篇

 篇1
 
  今天早上,我和同學們一起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叫《人世間》。
 
  紀錄片講的是一位名叫蔡絃安的骨腫瘤患者,他患了骨癌,左手臂上長出了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腫瘤,於是被迫截了肢,但他並沒有放棄對生的渴求和對生活的希望,得知自己的病情後,他開始積極的面對化療,面對厄運。這筆紀錄片還講了其他許多許多骨腫瘤患者的故事,有不滿十歲的兒童,有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有成年人。
 
  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也跟着不定。當蔡絃安進行手術時,我緊張,當蔡絃安帶病參加活動時,我感動,當蔡絃安平靜的度過他生命的最後幾天時,我難過……
 
  這部紀錄片告給我很多感觸:我們要樂觀地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要珍惜當下和擁有的,要感恩父母及那些給予過你幫助的人們,要關愛那些被疾病所折磨的人,當你在困境中,要堅韌地面對,這樣,才能渡過難關。在生活中,樂觀、珍惜、感恩、關愛以及堅韌是你最大的財富。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當我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人世間》裏那些像蔡絃安那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終用微笑迎接病痛,面對生活、迎接挑戰。
 
  病房裏的笑容,你們是人世間最絢麗的風景!
 
 篇2
 
  距離這部紀錄片的播出到現在已經有三年之久,但是它的影響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衰退。這部紀錄片直擊醫患關係的重重矛盾,用一個個生命的故事去向人們展現真正的醫學,讓人們在面對疾病的時候能夠多一些思考,不避談失敗,不忌言生死,尊重醫學,尊重生命。
 
  醫生可能現在已經成為了醫患關係中的弱勢羣體,這也直接導致了現在的醫科大學的招生並沒有像前幾年一樣火爆,而是逐漸冷清下來,醫生這個職業在當下的中國正在成為畏途。原因就在於醫生揹負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不光有行醫救人的壓力,同時也揹負着病人家屬的壓力,這樣雙重的重壓嚇退了一些原本打算從醫的人。
 
  “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真相就是在高明的醫生也有無力迴天的時候,在很多“傷醫”事件的背後,是因為不少患者家屬不能夠接受對於自己親人生的渴望以及現有醫學水平之間的落差,這在同時也給醫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疾病面前,患者家屬能夠給予醫生充分的信任,讓醫生能夠真正發揮出自己的職責,盡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許這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追求。
 
 篇3
 
  淚流滿面,是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最直接的情感表現。豆瓣評分9.8的它,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起先以為蒲老師留的作業,是讓我去學習一部紀錄片該如何想,該如何做。可事實證明,我錯了。這不是一部能反覆品味,琢磨其中奧義的紀錄片。它讓我看完第一遍,不敢再去看第二遍。那些生離死別,與我無關,卻鑽心的疼。
 
  其實,我不是個這樣的人。
 
  我總是用麻木來形容逐漸長大的我。我已經很久沒有向遇見的乞討者遞出一元錢,也很久沒有因為電視劇裏的感人橋段嚎啕大哭。我對於他人的不幸即使同情,也難以設身處地。也許,是被媒體大肆渲染的人間悲劇消費過多,我對悲傷早已免疫;也許,我單純只是個冷漠的人。我知道,這世界每天都有無數的不幸在發生,死亡和哀嚎是生活的必需品,你得接受,也得習慣。
 
  但就是這樣一個冷漠的我,還是在屏幕前潸然淚下。我為主人公心電圖的每個起伏而提心吊膽,為活着的人慶幸,為去世的人黯然。我大概明白了魯迅的那句:“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相關。”是什麼意思。他們,就是我。
 
  曾經某一天,我哭着來到這個世界,身邊的親人拍手笑着看我;未來某一天,我笑着走到人生的終點,身邊的親人伏在我牀前嚎啕大哭。算起來,前前後後,也不過就幾十年的時光。但我還是無法釋懷。第二季第二集中,那個手腕上寫着吳瑩之子的孩子一出生就沒有了媽媽,醫生對着鏡頭説:“你説可憐嗎?她都沒能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孩子更可憐,沒媽的孩子能不可憐?”第一季第四集中,那個身患絕症,在臨終關懷醫院住院五年的老人,每天都在社交媒體中記錄生活的點滴。醫院,承載新生,就得接受死亡。我看着屏幕哭,因為我旁觀死亡,卻無能為力,這才是我最痛心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醫院的走廊,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的祈禱。你猜猜看人們為什麼祈禱?因為這世上,除了生死,哪一件都是常事。你要記得這句話,然後好好活着。
 
  送給你也送給我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