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觀後感之電影《中國醫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1W

現在大家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那麼觀後感該怎麼寫好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觀後感之電影《中國醫生》,供大家參考。

  

最新觀後感之電影《中國醫生》

最新觀後感之電影《中國醫生》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為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麼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並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聖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儘量為她多做點什麼。但紀錄片最後,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説,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後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並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剋制情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裏發生。魏嘉雖然並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着那些沒能成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後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裏人為了給他看病,拿出家裏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説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為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牀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後説:“為什麼有人説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説,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並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後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於冷漠。
  
 最新觀後感之電影《中國醫生》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為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為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眾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着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侷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於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眾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籲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裏説,“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裏的多個案例裏,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並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為他採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説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裏,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麼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為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聖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聖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不斷通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儘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後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侷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説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最新觀後感之電影《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電影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的真實事件改編,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核心故事背景,同時兼顧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兄弟單位,以武漢醫護人員、全國各省市援鄂醫療隊為人物原型,全景式記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

  《中國醫生》首日票房突破了9000萬,排片量超過了40%,上座率超過了10%,各項數據都排在了第一名。貓眼評分達到了9.5分,目前,豆瓣評分暫時還未出,預計票房有望在7分左右。這部電影掀起了一波觀影熱潮,演員陣容非常豪華,有張涵予、易烊千璽、袁泉等人,該片看哭了很多觀眾。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抗疫的真實事件,所以,影片的真實感很強。該片的劇情很流暢,以點帶面的效果很到位,前半段講述到了疫情爆發,帶來了極強的緊張感,後半段的救護展現了醫生們的努力!該片有很多感人的劇情,演員們都有着出色的發揮,讓人淚目。該片有很大希望突破10億。

  電影精彩看點

  《中國醫生》這部電影的精彩看點不少,張子楓哽咽着叫了一聲叔叔這個片段很感人。電影在前半段展現了國家支援武漢的很多措施,這些措施看後特別感動。

  我國確實已經強大了起來,通過這部電影可以讓我們瞭解到突發情況下,國家的重視程度以及反應速度。

  影片後半段存在着很多感人肺腑的劇情,雖然有些較為明顯的煽情,但依舊很真實,演員們的演技讓這些煽情並沒有顯得過於誇張。整體來説是部精彩的電影。

  演員演技精湛

  《中國醫生》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非常豪華,主演張定宇的是張涵予,表現相當出色,將這位英雄人物完美地演繹了出來。

  影片中跌下樓梯是真實拍攝而成,張涵予能夠這樣做,確實也看出了他確實想真實還原這些劇情。

  除了張涵予之外,袁泉、張子楓、朱亞文、易烊千璽等人也有着同樣出色的表現,這也是該片的最大看點之一。

  影片帶來的感受

  《中國醫生》這部電影帶來的感受頗多,該片讓我們見證了國家已經越來越強大,也看到了醫生們的職業精神,為了救護病人,他們一直都在努力!

  該片的真實感很強烈,讓我們彷彿就置身於現場,這點非常難得,因為影片本身就是改編自真實事件,所以,還原度較高才能體現出真實性。

  《中國醫生》是近期熱度最高的電影之一,影片的細節方面處理得較好,演員們的演技精湛,是近期最值得觀看的電影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