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為題的演講稿範文大全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5W

隨遇而安,靜觀寵辱,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隨遇而安,塞翁失馬,焉之非福。隨遇而安,你看水在流淌時是不擇道路的,樹在風中搖擺時是自在的,它們都懂得隨遇而安的道理,所以它們是快樂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隨遇而安為題的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學習。

隨遇而安為題的演講稿範文大全

隨遇而安為題的演講稿

用“無心插柳柳成蔭”來形容陳穎的藝術道路也許是很合適的。就好像她進越劇院學館學戲、當年演賈寶玉和後來唱傅派一樣,似乎在一開始都不是自己刻意的選擇,卻又如同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然。

1974年,陳穎被錄取進了上海越劇院學館。因為是補招生,陳穎和另外7名同學還必須先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考察期間8個人擠在一個宿舍裏,睡通鋪。“比我們先進來的同學有時候會趁上課的間隙偷偷跑過來看我們,看完了要還評論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陳穎笑着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通過“考察”後,就開始和別的同學一起學習上課了。那時候的陳穎對越劇毫無瞭解,學戲的生活在她看來是枯燥乏味的。學館過的是寄宿制生活,規矩很嚴,直到今天,陳穎提起那時候班主任,依舊記憶猶新:“我們當時都怕他,一犯錯就要寫檢查,還要在全班面前讀。”而寫檢查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説,學館設在在岳陽路口,平時不請假是絕對不允許出門的。哪怕就是沒有請示報告過個馬路,也要寫檢查。陳穎是個“乖學生”,平時很少犯錯,卻也寫過一次檢查――原因是吃飯吃得太慢。

不過相比於寫檢查,學戲的嚴苛更是讓小小年紀的陳穎“望而生畏”。住宿生活,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一開始讓十來歲的陳穎很不適應。小孩子不懂事,總是想着偷點懶。陳穎説有一次她練功的時候不小心摔成骨折了,竟然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不用去練功,可以在宿舍裏休息,而且“老師為了讓我快些恢復,給我開了小灶,每天有骨頭湯喝”。的確,在物資還很貧乏的上世紀70年代末,骨頭湯對於孩子們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而像這樣藉着受傷“偷懶”的,也絕不止陳穎一個,她説:“一方面是因為生活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規矩嚴,我們平時是絕對不允許吃零食的,就是週末回家,也不敢帶吃的回學校。”於是,孩子們開始動起了小腦筋,盼望着咳嗽感冒,因為感冒了醫生就會配川貝枇杷膏,“枇杷膏味道甜甜的,我們就把藥當糖吃。”在這種情況下,糖果也成了老師們鼓勵,或者也可以説是“誘惑”孩子好好練功的利器。“有時候老師上課的時候會在口袋裏踹幾粒糖,誰練功練得好,就獎勵給誰,通常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格外賣力。”陳穎會議起當年的情景,既覺得好笑,又十分神往。那時候,滿足似乎是一件如此簡單事情――比如,一顆糖,一種甜蜜的滋味。

陳穎開始學戲那會兒,傳統戲還沒有開禁,傳統的越劇流派也不講究。那時候大家學的演的,多是根據現代京劇移植的越劇《紅燈記》、《杜鵑山》之類的――唱詞、表演完全照搬京劇,僅僅是把西皮二黃改做越劇的旋律,京劇的唱唸換成越劇的唱唸而已。陳穎回憶説,那會兒自己個子小,又長着一張娃娃臉,一雙大眼睛撲閃撲閃的,演《紅燈記》裏的李鐵梅自然是最合適的人選。那會兒學館下工廠、農村演出,李鐵梅總是她。

演過很多場《紅燈記》,而陳穎記憶最深的卻是一次“事故”。平時陳穎梳着兩隻羊角辮,演李鐵梅就要“裝”上一根大辮子。有一次去工廠演出,因為時間緊,給陳穎梳辮子的老師疏忽了,沒把頭繩紮緊。結果鐵梅上了台,一句“奶奶您聽我説”之後,照規矩有一個甩辮子的動作。卻沒想到就這麼一甩,辮子“嗖”地飛了出去,落在了台上。這樣的演出事故放在今天,台下也就是一笑,最多喝幾聲倒彩過去了。可在當時,卻是不得了的大事――弄不好,就會被扣上一個“不尊重革命樣板戲”的罪名。陳穎年紀還小,不覺得什麼,在一旁監場的老師們卻是一下子把臉都嚇黃了。他們趕緊拉了大幕,然後一個個出來向台下觀眾道歉,做“深刻檢討”,在獲得觀眾“原諒”之後,從第一場開始,從頭至尾再演一遍。

陳穎説自己剛進學館那會兒很不起眼――年紀小,個子也小,黑黑瘦瘦的。不過老師們卻都特別喜歡這個“小不點”。當時在學館教唱腔的陳鈞尤其照顧自己這個“小本家”,常常還開玩笑地管陳穎叫“女兒”,在陳鈞的印象中,那時候的陳穎話不多,但特別用功,每次連唱,她總是一聲不吭地留到最後,希望老師能給她多拉幾段,多練一會兒,對於這樣好學的學生,陳鈞當然特別樂意給她“開小灶”。對於這一點,陳穎自己也挺得意,她説:“我並不算天賦特別好的演員,但我的確很用功、很勤奮。”也正是勤奮,給陳穎帶來了不少機會。1980年,就在陳穎畢業前不久,學館打算給學生們排《紅樓夢》,但因為之前學館並沒有專門培養女小生,誰來演賈寶玉,就成了最麻煩的事情。這時候,陳鈞推薦了陳穎:“這小姑娘徐派唱得很不錯啊!”。原來學館裏陳穎雖然學的是花旦,但在一次聽到了《紅樓夢》的唱片之後,就特別迷戀徐派的唱腔,整天躲在資料室裏聽唱片,聽熟了又纏着陳鈞老師給她伴奏,自己學着唱,整部《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唱她全會。就這樣,第一次演小生的陳穎就演了賈寶玉,而令她覺得格外榮幸的是――整齣戲是徐玉蘭老師手把手教她的。

《紅樓夢》之後,陳穎又演過《西廂記》裏的張生,不過因為自己“娃娃生”的風格並不適合張生這一類風流倜儻的角色,影響也不大。但《紅樓夢》裏那個寶哥哥卻深深印在了觀眾的記憶中,陳穎早年幾次出國演出,帶去的都是這齣戲。很長一段時間,觀眾也都把她當做徐派小生。不過據陳穎自己説,在學館學戲的時候,是沒有流派概念的。剛進越劇院的時候,大部分人也都是各種流派都唱,沒有明顯的區分。在陳穎和她的同學看來,袁雪芬、範瑞娟、徐玉蘭、傅全香……都是他們的老師,而這些藝術家們對於她們這些孩子,也都是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那我自己來説,我並不是目的性很強的人,學各種各樣的流派,僅僅是因為覺得好聽,如此而已。”陳穎總結了一下,大概除了金派和自己的嗓音條件相去甚遠外,其他小生、花旦流派她都唱過那麼幾段。後來因為接連拍了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和《孔雀東南飛》,唱傅派的時候多了,自然而然,就成了傅全香的學生。陳穎回憶説,其實那時候也沒有特別明確的“拜師”這一概念,自己也沒有正式行過拜師禮。“似乎很自然的,因為演的多是傅老師的戲,平時就一直跟着她學戲,除了在越劇外,還經常去她家裏補課。”

似乎總是這樣,陳穎笑着説自己是一個“不太有追求”的人,隨遇而安、知足而樂。但細細品味她一路走來的歷程,無心插柳的背後,大概還少不了一份默默耕耘的淡然吧。

隨遇而安為題的演講稿

隨遇而安,這是一隻小船,在人生長河波濤洶湧之際將你擺渡到安全的彼岸,它是一盞明燈,在人生前途陷入黑暗之際,給你指明一個前進的方向,它是一家藥鋪,在人生備受煎熬之際,為呢送上一劑去痛的良藥。

隨遇而安,它是一種姿態,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一句流行語説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現實總是殘酷的,殘酷到有時會將人逼得走投無路。這時,當你無法改變現實時,何不學一學《楚辭》中漁父的處世方法呢?“舉世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和現實一起隨波逐流呢?何不像蘇軾那樣在隨遇而安中求得心靈的愉悦?蘇軾遭遇“烏台詩案”,仕途從此一蹶不起,他也曾因自己遭受到的待遇感到不平,也因自己的所處的境況感到苦悶,但他最終還是尋到隨遇而安這一劑良藥,將自己從現實的苦海中拔了出來。

所以才有了流傳千古的《赤壁賦》,典雅閒適的雪堂會友、作詩、飲酒以及那受人稱道的名菜東坡肉。如果蘇東坡一直都鬱結在心,想必我們又會少一個大文豪。

但我們生活中像漁父,蘇軾這樣的人實在太少,很多人不懂得或不願意在自己無力改變自己處境時去選擇隨遇而安,而他們很多人都活得很累、很痛苦,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代價。如屈原、項羽等數也數不清的人。

史書給予屈原之死的評價都是相當高的,認為他是出自愛國才投汩羅江的。但我覺得他這種死意義並不大,他的死絲毫不會減緩楚國的滅亡,如果他領悟了“好死不如賴活着”的真諦,或許他還能被任用,還能為楚國的復興繼續出謀劃策。

項羽之死就更慘烈了,正如李清照所惋惜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於烏江邊。這其實並不是英雄本色,而是沽名釣譽,你為什麼就那麼肯定江東三千子弟就不再願意跟隨你項羽?你如此一死了之,否定一切可能性,最終也只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所以説隨遇而安代表着更多的可能性,代表着開闢出一條新徑,代表着“柳暗花明又一村”,代表着不必一路走到黑,代表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人生苦短,學會隨遇而安,短暫的人生將不必沉浸一片苦海之中。

隨遇而安為題的演講稿

前段時間,我一個朋友辭掉工作去農村支教,她有點期待,但也有點忐忑,臨走前還跟小姐妹喝了頓酒給自己餞行,我們都打賭,幾天她就會跑回來。

然而,兩個月過去了,我們並沒有如期收到她的抱怨。她發在朋友圈裏的照片,都是走在鄉間小道上拍的野花和牧童。那飽滿欲滴的草葉,晶瑩剔透的露珠,看上去別有一番風味。

支教期間,她給村子裏的孩子辦起了音樂入門講堂,教孩子們提升合唱水平,還教當地的農民如何做電商直播帶貨。100天的支教時光,她過得有聲有色。連不看好她去支教的老公也刮目相看,“真沒想到我老婆,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女孩能在鄉野間隨遇而安、悠然自得。”

與此同時,我另外一個朋友,卻總是生活在抱怨之中。前段時間居家隔離,她抱怨太沉悶,一解禁恢復到常態的生活中,她又焦慮接下來的生意怎麼辦?之前朋友跟她説印度有着別樣風情,她趕潮流去了,但到了印度,一路上都在抱怨當地人不講衞生,食物難吃,環境髒亂差。連一路同行的孩子都玩得津津有味,她卻怨聲載道。

有的人,面對鮑魚龍蝦可以悠悠然去享受,去街邊品嚐麻辣燙也自有一番閒情野趣;有的人,被迫宅家的日子能過得豐富多彩,一旦解禁,稍作適應即可高速運轉起來。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不斷遭遇各種變化。有得意就會有失意,有順利就會有挫折,有相遇的喜慶就會有孤單獨處的落寞。面對不斷變化的境遇,我們很難改變外面的環境,讓事事都順自己的心意。但我們能做到的有一件事,如《思維的囚徒》一書所寫:“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裏,我們有選擇反應的自由和能力,而我們的成長和幸福全在我們的反應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面對人生的風雲際會,如果能隨遇而安,那麼我們就擁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沒有一種生活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能事事順意。如果我們總是能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發現樂趣,發現應對之策,那麼這種隨遇而安的能力,就會保證你不管走到哪裏,都是春天。即使從少年過到老年,生活也自有四季的風情流轉之美。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滿布,風景不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