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觀後感-戰爭題材影視劇的新突破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7W
戰爭題材影視劇的新突破——《亮劍》亮出了啥 《亮劍》播出後,收視率最高時達到14點,創下了2005年央視一套電視劇收視率的新紀錄。這部劇在觀眾中引起了諸多爭論。應該説,《亮劍》的編導者以自己的生活積累和藝術積累,嘔心瀝血創作了許多極富想象力的情節和細節來展示人物形象、推動故事發展、深化作品主題、表白作者情懷。綜合看,《亮劍》是成功的,有特色的,它開闢了一條拍攝我軍戰爭題材故事片的新路子。

《亮劍》觀後感-戰爭題材影視劇的新突破

首先 《亮劍》亮出了血性 我以為,血性,是捍衞信仰,敢與命運抗爭的勇氣;
敢想敢愛,重情重義的義氣;
敢作敢為,嫉惡如仇的傲氣;
凜然,威武不屈的正氣;
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膽氣;
剛烈粗獷的個性等等的綜合體。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了這種原始的生命力,這種撼動人的心靈的東西了。《亮劍》全劇都充滿這種精神。影片塑造了以李雲龍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血性的人物羣像。這種精神在草莽英雄式的李雲龍身上有着直接的表現。編導者極力想通過戰友、女性、友軍、敵人幾個角度,顯示其作為男人,作為軍人的血性與尊嚴。在片中,李雲龍喊出的“亮劍決勝負”表現出血戰到底、“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倒在進攻的路上”的豪氣,如日經天,貫徹始終。 克勞塞維茨認為勇是軍人的第一要求。他認為勇氣可分成兩大類:(一)肉體勇氣,簡而言之,就是不怕死。(二)精神勇氣,是一種較高級的勇氣。何為精神勇氣?一是將軍對自己的意見、計劃、判斷都必須有充分的信心,而不受外來的無理干擾,但不剛愎自用。二是將軍必須有當機立斷的勇氣,而不可以猶豫不決。當然要慎謀善斷。三戰爭畢竟是一種賭博,為將者必須敢於投機,敢於冒險。四戰爭是一種考驗耐力的遊戲[1]。 《亮劍》刻意要表現的是精神勇氣。這種勇氣體現在騎兵連對日軍騎兵的衝鋒裏,富有戲劇色彩的騎兵連長的三次衝鋒命令,透出了一股野性的豪氣。這種勇氣也體現在沒有真實姓名的八路軍首長的指揮風格里,體現在儒雅書生的趙政委身上,體現在國民黨軍隊中的精英楚雲飛身上,體現在一切為民族大義而戰的中華鍵兒身上。影片還以日軍軍官厚葬勇士的舉動為襯托,表現強敵對這種英雄豪氣的崇敬。 這部劇在觀眾中引起了諸多爭論,而焦點都集中在男主角李雲龍的身上。有評論者説,《亮劍》和《歷史的天空》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揭示了一個具有草莽行為的農民成為英雄的歷史過程。姜大牙、李雲龍的成長曆程,是中國農民對紅色革命及戰爭的理解過程。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從而成為信仰堅定的革命者,但是,他們的個性並未消失,反而更加鮮明。他們不是“紳士般的巴頓”,而是“中國農民式的巴頓”。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性格的成長過程,使兩部作品獲得極大了歷史真實感。[2] 我雖然不太贊同稱李雲龍為“中國農民式的巴頓”,但在某些方面,創作者確實是有意識往這個方面靠:有些人就是為戰爭而生,他們精於戰鬥而疏於政治。編導者刻意在《亮劍》中突出李雲龍的這一特點。全劇中,李雲龍多次表白自己不懂什麼政治。另一個相像之處是李雲龍愛兵如子,經常考慮的問題是,以犧牲最少兵員來贏得最大的勝利。還有平時對戰士的訓練嚴格,在戰場上決不丟下一個戰士等將兵之道,都與巴頓有相似之處。 其次 《亮劍》亮出了真實 過去的戰爭劇常常會有幾種情況:一是隻有戰爭沒有人,英雄人物被空洞化、理想化、模式化。二是戰場上的敵手完全被醜化,如五六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影視片中日本軍人的形象。三是戰爭中的生活細節不是被虛化,就是被美化。《亮劍》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影視片中常出現的上述幾個方面的弊端,還原了戰爭特有的真實感。有幾個方面是值得好好分析的。 一是對李雲龍等人物形象及抗戰艱鉅狀況的真實再現。李雲龍的形象有血有肉,很有個性,活生生讓人感受真切。其農民性格的成長過程,使作品獲得極大了歷史真實感。儘管有人認為,李雲龍“是一個十足的‘兵痞’和‘土匪’,同時也是我軍的‘軍盲’。他一點都不像我軍的軍官;
他一點都不懂我軍組織原則和革命紀律;
他一點都沒有人民子弟兵的味道。”從而得出《亮劍》不真實的結論。這是部隊題材電視劇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但我還是認為,藝術的真實和現實的真實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大眾認為藝術家創造的李雲龍形象能體現軍人的血性和英雄主義精神,是真實的、感人的,那麼,影片就算成功了。 二是對國民黨軍隊人物及當時歷史的真實反映。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的勇敢及成效方面有較真實的表現。對國民黨軍官也沒有模式化,楚雲飛的形象就有立體感:單槍匹馬清除叛變者;
堅決對日作戰;
堅決執行上峯命令;
做事果敢有思考;
讚賞李雲龍;
登船去台灣前帶一捧祖國的泥土等等。 三是對日軍在特定時期作戰勇猛及其對英雄敬仰之情的真實表現。與過去相比,影片沒有把日軍完全醜化、模式化。 四是對戰爭年代人們對物的強烈佔有慾望的真實展現。如糧食、彈藥、被服等。這是過去的影片所沒有展現過的。如子彈的擁有量的區別,李雲龍警衞員魏和尚多而其他戰士少。又如紅軍時期李雲龍的部隊過草地時搶糧食裝備自己,使自己的部隊給養充足,因而在後來的講述中就有了與長征教科書裏相左的另類説辭。這也是讓觀眾耳目一新的細節。又如解放戰爭時,一支兄弟部隊哄搶李雲龍師佔領的倉庫,李雲龍與兄弟部隊在戰利品上鬧糾紛的細節也是很有特色的。再有李雲龍與王副軍長爭護士田雨的安排也讓人耳目一新。這些都是過去的電影電視作品中所沒有的,也是不敢表現的。但這正是戰爭年代人們內心的生存意識的真實展現,有創意,有看點,吸引人。正是編導者刻意展現戰爭中李雲龍這種過人的生存能力和取勝能力,才使得李雲龍的形象帶有一種貨真價實的傳奇色彩。李雲龍被稱為“不能吃虧,只能佔便宜的傢伙”。至於李雲龍表現出的其他缺點,過去的影視作品中我軍的人物也有表現過,這並不新鮮。 五是作品有時代特色,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思想。如田雨與李雲龍關於泥腿子與文化人的對話,就代表瞭解放初的一種風氣,那就是“天下是泥腿子打下”的觀念很強烈,中下層有着很強烈的排斥歧視輕視知識分子的傾向。趙剛不想和馮楠見面,被李雲龍強拉見面後,卻又一見鍾情,還説是前世見過的面,是另外一個時空見的面,並探討一些深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心存疑惑而不敢明説的問題。 第三 《亮劍》亮出了智慧 《亮劍》主人公李雲龍性格最為鮮明。他在渴望嗜血的拼殺中,在為戰友之死的復仇中,表現出一種鐵血軍人不計生死壓倒一切的霸氣。但李雲龍又絕非一介武夫,他有大智大勇的一面,又有中國農民式的狡猾與狹隘的一面。《亮劍》中李雲龍不同於常規的戰術思路,離經叛道的戰場模式,常常讓人出乎意料。這一點在影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它常常牽住了觀眾的心。在李雲龍性格中有一種天生的基因,這就是他對戰場有着特殊的超人的感知力。對於稍縱即逝的戰機,他有着警犬一樣的嗅覺和虎狼一樣的迅捷兇猛,表現出在殘酷的戰爭中過人的生存能力和取勝能力。一位名將大多是智勇雙全的,在戰爭中,他有着拿破崙所謂的“慧眼”,他能克服本身的磨擦和抓到敵人的機會。 李雲龍有着農民式的狡猾,有着經驗積累而成的韜略,也有天才式的智謀。在戰場中常有意料之外的戰法:如對山崎大隊實施挖坑道扔手榴彈的攻堅戰;
又如面對楚雲飛將兩個營插入其防區的做法,李雲龍利用孔捷繳獲的物資來制約他,並以切斷楚雲飛與他兩個營之間的給養及通訊來擠走他們的策略,整個大孤鎮事件過程中的鬥智鬥勇很有起伏。諸如此類的戰例很多。 第四 《亮劍》亮出了情趣 《亮劍》一劇情節生動,語言幽默,形象鮮明,富有情趣。劇中,編導者設計了李雲龍與幾個老戰友間較勁的情趣;
與政委(文人與粗人)的較勁的情趣;
與友軍又磨擦又協作而較勁的情趣;
上級違逆而又不傷大體的較勁的情趣;
與女人較勁的情趣,包括出人意料的求婚方式等等。這些往往又是情節發展的潤滑劑。如他多次抗命,兩次降級,三次復出,每次都有新的看點。比如被貶去被服廠當廠長而多拿服裝裝備自己部隊的情節;
又如因遲到之故,與丁偉、孔捷三人被軍事學院罰掃馬路所製造出來的情趣等。這些較勁中,最典型的是語言的藝術。 影片對話幽默有趣。玩嘴皮子是《亮劍》一劇的大特色。編導者刻意打造語言的藝術。劇中人物對話不單產生了情趣,而且添補了很多情節,交代了許多故事。其神侃的典型有許多:如李雲龍在醫院養傷時,給趙政委寫信是代筆的,卻説自己快成書法家了,這與其大老粗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語言營造的情節讓人捧腹。又如他與楚雲飛部鬧磨擦時帶有匪氣的話:“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聽了叫人解氣。再如軍校學習時,丁偉由掃地而談到戰場上是鐵掃把,一個師橫掃國民黨的一個軍,甚至連擦鞋都成了學問,與伏龍芝軍校扯上關係。這些語言都很有生活情趣,很能吸引觀眾。再如軍校課堂上將軍們各自吹自己部隊的牛,符合生活的真實,同時也起到了敍述故事的效果,讓觀眾瞭解了幾大野戰軍的作戰成果。 對話的個性特點分明。如楚雲飛作為職業軍人,在穿上美式軍裝時的一席話:“到底是民主國家,連軍服都給你講道理。我就喜歡這小翻領,讓脖子充分享受自由。”表現其對氣派軍服的熱愛。《亮劍》片中對話特別注重突出生活情趣。 影片還有一個特色是,與以往的電視劇動不動就讓領袖人物出現相比,《亮劍》故意隱去了李雲龍上級的真實姓名,迴歸五六十年代戰爭片的特色。這樣做,一是突出了主人翁,二是增加了神祕感,使影片有了一種別樣的情趣。 當然,《亮劍》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的。 首

[1] [2] 下一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