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魚》教案通用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35K

優秀的教案設計能夠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優秀的教案設計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美術《魚》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美術《魚》教案通用5篇

美術《魚》教案篇1

活動形式;分組

選取此活動的原因:離園活動時,幼兒對玻璃紙產生濃厚的興趣並自言自語的提出問題。所以選取此活動使幼兒興趣點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活動目標:

1、知道我們周圍有各種顏色,感受顏色的美。

2、通過操作知道顏色會變化,把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就能變成另一種顏色。

3、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説出自己的操作結果。

4、發展視覺,提高歸類能力。

準備:

1、每個幼兒家裏帶一件顏色漂亮的物品。

2、幼兒實驗的透明小瓶子、吸顏料瓶子;每組桌上有紅、黃、藍、白四色顏色水。教師實驗用具一套。

活動過程;

一、顏色的美。

1、幼兒自由欣賞、分享帶來物品的顏色。

2、教師小結:許多東西都有顏色;有了各種漂亮的顏色,世界才顯得這麼美麗。

二、顏色會變。

1、幼兒自由配色。提問: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會發生什麼變化/?誰能用桌面的.顏色配出老師出示的顏色。

2、幼兒進一步配色。提問;你能配出更多的顏色嗎?怎樣配的?

幼兒配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講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3、幼兒表達自己操作的結果。教師“數一數,你一共配出幾種顏色;説一説,你能叫出其中的幾種顏色的名稱。”

4、顏色分類。把配好的顏色相近的放在一起,能把顏色分成幾類。

5、教師小結。把兩種顏种放在一起,會變成另一種顏色。

三、 玩玻璃紙。

分給幼兒各色玻璃紙,請小朋友把不同顏色的兩張玻璃紙合起來看,有什麼變化。

美術《魚》教案篇2

設計意圖:

由於小班幼兒的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教師常常感到小班的美術活動難以開展。為此,我們針對小班幼兒的特點展開了研究。以下是我們設計的一組美術活動方案。在設計中我們儘量選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方法讓幼兒喜歡參與美術活動,並讓幼兒直接與將要表現的事物及相關作品互動,以獲得對所要欣賞和表現的事物的積極情感體驗。整個活動設計以幼兒的視覺感受為主,讓幼兒自然地進入美術活動情境,最後通過提供半成品(或是具有審美性的背景設計)來激發幼兒的創作動機,如“一瓶花”中的花瓶、“小魚吐泡泡”中的小河、“毛毛蟲”中的不同顏色的即時貼底板等。當幼兒完成作品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富有美感的畫面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就感,從而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進而喜歡參與美術活動。

活動一:小魚吐泡泡(蠟光紙貼畫)

目標:

1、嘗試將大小不同的蠟光紙圓片黏貼在底板上,並在教師的提醒下有顏色搭配和圖形組合的意識。

2、通過觀看教師的演示學習用糨糊黏貼的方法。

3、能大膽黏貼,體驗不同大小、顏色、組合方式的“泡泡”貼在展板上的美感。

準備:

1、康定斯基作品《圓之舞》的圖片或pppt。

2、顏色、大小不一的蠟光紙圓片,a4大小的白紙或黑紙每人一張。

3、泡泡槍或泡泡器(也可以用直接可吹的泡泡水等)。

4、底板上佈置幾條小魚和水草,底板的大小以能張貼所有幼兒的作品為宜。

5、幼兒有玩吹泡泡的經驗。

過程:

一、調動幼兒關於泡泡的經驗

1、你們吹過泡泡嗎?你們看,我會變出泡泡。(教師用泡泡槍打出一串泡泡。)

2、有多少泡泡?(適時豐富詞彙:許多、一串一串的泡泡。)

3、泡泡是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觀察並用動作和語言表達:圓圓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引導幼兒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圓之舞》ppt,幫助幼兒整理前面獲得的經驗

1、有個畫家畫了許多泡泡,看看他畫的泡泡和剛才你們看到的泡泡一樣嗎?

2、他畫的泡泡是怎麼樣的呢?(引導幼兒説出有不同顏色、不同大小。)

3、這些泡泡都是緊緊地靠在一起的嗎?(引導幼兒觀察出有的密集,有的分散,就像有的喜歡和好朋友擠在一起,有的喜歡單獨呆在一個很空的地方一樣。)

(分析:此環節的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觀察泡泡不同的組合方式,特別是重疊、聚合、分散的組合方式,以幫助幼兒豐富泡泡組合的圖像經驗,便於幼兒在後面創作時主動運用。用“緊緊”這個詞來引導幼兒具體感受泡泡的組合方式很關鍵,因為如果問題太寬泛,如:“泡泡是怎麼排列的?”小班幼兒就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對小班幼兒來説問題具體、語詞準確特別重要。)

三、創設情境,引導幼兒進入黏貼泡泡的狀態

1、出示大底板,指着底板上的小魚説:“小魚也喜歡用嘴巴吹出許多的泡泡呢!”

2、你們想讓小魚吹出一個什麼樣的泡泡呢?是大大的還是小小的?是什麼顏色的?

3、教師演示貼“泡泡”。幼兒每説出一種,教師就在底板上貼上一個圓片“泡泡”,在貼之前教師問:“你們想把它貼在中間還是旁邊,上面還是下面呢?”同時教師用動作演示每一個地方,最後將“泡泡”貼在幼兒選擇的位置上,邊貼邊説:“先用食指蘸上糨糊,從‘泡泡’白色的這一面的中間開始抹開去,記住每個地方都要抹到,然後用抹布將手指擦乾淨,再把‘泡泡’貼在底板上。”當貼第二個“泡泡”時,教師問:“是緊緊靠着第一個泡泡呢,還是離它遠一點,或者離它很遠呢?”

(分析:此環節的重點是幫助幼兒運用前面的經驗,進一步強化圖像組合意識。教師通過演示,讓幼兒明確怎樣貼在一起或分開貼,將幼兒無意識的黏貼引導為有意識的黏貼。通過與幼兒討論如何選擇“泡泡”的大小和顏色,強化幼兒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為後面幼兒的個性化黏貼作鋪墊。)

4、再次交代操作要求。

(1)今天我們要學習用糨糊來黏貼“泡泡”。(教師逐一介紹工具材料——糨糊、抹布。)你們會用糨糊黏貼嗎?

(2)誰會用糨糊貼“泡泡”?(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如何正確抹糨糊及黏貼。)

(分析:此環節的目的有二:一是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幼兒認為不用教師教自己也能學會這個本領,增強幼兒自主觀察、學習的意識;二是教師可以由此瞭解幼兒在前一個環節中學習的情況,發現幼兒的問題和困難,從而進一步強化和補充,使指導具有針對性。同時演示的幼兒又給能力較弱的幼兒做了一次示範,既滿足了該幼兒的表現需要,也滿足了其餘幼兒再次觀察學習的需要。)

四、幼兒創作

教師提醒幼兒選擇顏色、大小不一的圓片進行黏貼,並將多餘的圓片放回原處。

五、引導幼兒欣賞作品

1、師幼一起將所有作品佈置在大展板上,教師引導幼兒找到自己的作品並向大家介紹。

2、教師鼓勵並引導幼兒對別人的作品發表看法。如:“你喜歡哪裏的泡泡呢?”

活動二:毛毛蟲(鈕釦貼畫)

目標:

1、嘗試在即時貼底板上用鈕釦組合黏貼成不同姿態的毛毛蟲。

2、通過觀察玩具毛毛蟲的變化和教師所繪的毛毛蟲造型,嘗試用鈕釦按一顆緊挨着一顆的方法連接拼貼毛毛蟲。

3、知道將不用的鈕釦按顏色放回相應的盒中。

準備:

1、各色鮮豔的可反覆使用的即時貼底板(可用廢舊紙盒的內底板貼上即時貼做成)人手一塊。

2、足夠數量的各色大鈕釦。

3、絨布玩具毛毛蟲。

過程:

一、調動對毛毛蟲的已有經驗

1、出示絨布玩具毛毛蟲。誰來了?這隻毛毛蟲是怎麼樣的?你們用手來比比看。(引導幼兒注意到這是一條長長的毛毛蟲。)

(分析:讓小班幼兒用動作比劃“長”,利於加深幼兒對毛毛蟲“身體長”的印象,為後面創作時表現長長的毛毛蟲作準備。)

2、這條毛毛蟲可調皮了,它不停地把身體變來變去。(教師將毛毛蟲扭成交叉狀。)你們看,它的身體變成什麼樣了?你們來學學看。(教師用線條畫出毛毛蟲的交叉造型。)

3、它又變成什麼樣了?(教師將毛毛蟲的身體變成拱形。)這次,誰來學一學它的樣子?(教師用線條畫出拱形毛毛蟲。)

4、毛毛蟲的頭也會變。(教師將毛毛蟲的頭扭向後方。)你能發現毛毛蟲現在想做什麼嗎?(引導幼兒發現:頭向後的毛毛蟲就好像在向後看。)

5、如果我想讓毛毛蟲向地下鑽,頭應該怎麼變呢?

(分析:改變頭的方向就可以改變毛毛蟲的造型,幼兒如果能體會到這一關鍵點,便可以在後面黏貼時表現不同姿態的毛毛蟲。同時,教師的提問可以提示幼兒根據頭的方向想象毛毛蟲所處的環境,如毛毛蟲在向上吃樹葉、在向下鑽地洞、在草地上玩等,這樣幼兒在後面黏貼時就能自發地添畫毛毛蟲的背景,使畫面更豐富,更有吸引力。)

二、明確黏貼的任務和要求

1、今天老師請你們黏貼出一條長長的毛毛蟲,而且是在做不同事情的調皮的毛毛蟲。用什麼來做呢?

2、教師逐一介紹鈕釦和即時貼底板。

3、誰會將鈕釦黏貼在底板上?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在即時貼上黏貼鈕釦的方法。

4、教師講解並演示黏貼的方法:先將鈕釦直接放在你想黏貼的底板位置上,再用力向下按一按就好了。黏貼時,要一顆鈕釦緊挨着一顆鈕釦,這樣才能黏貼成長長的毛毛蟲。

5、請全體幼兒用動作模仿並説出黏貼的方法。尤其強調要一顆緊挨着一顆,不用的鈕釦按照顏色放回對應的盒子裏。

(分析:此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明確黏貼的方法,降低操作難度,使他們更有信心地、快樂地投入黏貼活動。)

三、在教師指導下黏貼毛毛蟲

1、教師提醒幼兒將鈕釦一顆緊挨着一顆黏貼,鼓勵幼兒擺出不同姿態的毛毛蟲。可用情境性語言引導:“你的毛毛蟲正在幹什麼呀?毛毛蟲的頭在轉向哪裏呀?是在向前爬行呢還是在向後喊朋友呢?”

(分析:情境性語言的使用不僅有利於幼兒展開想象,關注毛毛蟲的姿態和造型,而且能自然地引發幼兒畫出小草、地洞、樹等簡單的背景,豐富畫面。)

2、提醒幼兒將不用的鈕釦放回盒中。

四、相互欣賞作品,大膽介紹自己的作品

1、誰能告訴我,你的毛毛蟲在幹什麼?

2、引導其他幼兒驗證,通過頭部方向的變化和身體的扭曲,變化出毛毛蟲的不同姿態。

3、針對幼兒將不同顏色的鈕釦混雜在一個盒裏的情況,強調按顏色分類擺放的方法和要求、並請個別幼兒示範。

活動三:一瓶花(蔬菜印畫)

目標:

1、通過用蔬菜印製感受印跡和色彩融合的`美。

2、通過猜測、探索等掌握蔬菜印製的基本操作方法。

3、通過觀察同伴、相互討論、描述自己的印製方式,學習印製活動的基本常規。

準備:

1、各種已切好的適合印製的蔬菜、如芹菜頭、青椒、苦瓜、藕等蔬菜的橫切面。

2、一隻花瓶和一束花(可以是真花、絹花或塑料花,花的顏色和形狀要多樣)。

3、梵高的《向日葵》圖片或ppt。

4、裝有顏料的盤子,抹布。幼兒人手一份a4紙大小的底板紙,每張紙上已貼好用報紙剪成的花瓶。

過程:

一、調動和豐富關於花的經驗

1、(出示瓶花)今天老師帶來一瓶美麗的花。你覺得哪種顏色的花最好看?(幫助幼兒梳理並意識到花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每一種都很好看。)

2、這瓶花中的花朵都是一樣的嗎?(引導幼兒發現並用動作模仿花朵的不同形態,指導幼兒嘗試用語言表述:花朵有圓圓的、長長的、尖尖的、大大的、小小的。)

(分析:語言的描述和動作的表達可讓幼兒獲得一些對於花朵的造型概念,為後面有目的地選擇不同橫切面的蔬菜印製作準備。)

二、欣賞梵高作品《向日葵》,體驗一瓶花如何表現在畫紙上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瓶花的畫。你們看,它漂亮嗎?哪裏好看?

2、這瓶花的花朵是什麼顏色的?看上去什麼顏色最多?(引導幼兒發現這瓶花的色調。)

(分析:此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花朵的不同色彩及其給人的不同視覺感受。這樣一方面幫助小班幼兒積累色彩方面的視覺經驗,另一方面促使幼兒在印畫時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認識印畫材料,討論蔬菜印畫的方法

1、今天我們要用蔬菜來印出一瓶花。(教師逐一讓幼兒觀察各種蔬菜的橫切面。)它好像什麼?我們要用它們蘸上顏料來印出各種顏色和形狀的花朵。怎麼印呢?

2、教師講解並演示印畫的方法:先選擇一個喜歡的蔬菜橫切面,抓住上面,在自己喜歡的顏料盒中用力蘸一下,想好你要在花瓶的什麼位置印,然後向下用力按住再輕輕提起就完成了。

3、請個別幼兒嘗試,其他幼兒觀察後進行評價。

4、想換一種顏色怎麼辦呢?(教師強調一個橫切面只能在一種顏色裏蘸,用完後要放進同色盒中,讓其他幼兒用。自己換色要換另一個蔬菜橫切面。)

(分析:培養幼兒正確的用色習慣非常重要,教師不僅要有交代,還要演示給幼兒看,並在幼兒操作時注意個別指導。)

四、在教師指導下印畫

1、鼓勵幼兒儘量多選幾種蔬菜的橫切面和顏色印畫,如:“你試一試,用另一種蔬菜可以印出什麼樣漂亮的花呢?換一種顏色印出來的花好看嗎?”

2、提醒幼兒選擇兩種以上的蔬菜印畫,並把用過的蔬菜放回原處。

五、集體欣賞

1、你喜歡哪一瓶花?為什麼?猜猜它是用什麼蔬菜印的?

2、針對幼兒在印製活動中的常規情況進行評價。

美術《魚》教案篇3

活動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精神,即“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要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幼兒的想法和創造,分享他們創造的樂趣”。在“驚奇一線”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瞭解了各種各樣線,由此引發了豐富的活動,其中美術活動就有線的編織手工活動、線描繪畫活動,其中包括《棉布創意畫》。

活動目標

1.嘗試新的作畫方式,體驗棉布畫的美感。

2.能運用繪畫、粘貼等方法,通過線條與形狀的組合體驗創作的樂趣。

3.學習遇到問題互幫互助,團結合作。

活動準備

棉布畫板(與幼兒數量相符)、小圍裙(活動前先穿好)、紙膠帶、顏料、棉籤、排筆、毛刷、洗筆筒、擦手毛巾

活動過程

1.出示作品,引導幼兒説説這幅作品是怎麼完成的。

提問:你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你覺得它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小結:它是一幅通過線條與形狀組合成的棉布畫。

2.介紹材料並引導幼兒瞭解創作過程。

(1)提問:你覺得畫裏面用到了哪些材料,它們起了什麼作用?

小結:紙膠帶用來分割,同時也組成了形狀。顏料使這些形狀有了不同的色彩。各種點和線的裝飾使得作品更具有美感。

(2)你覺得貼紙膠帶時應該怎麼貼,為什麼?

小結:貼紙膠帶時從畫框的一條邊到畫框的另一條邊,可以嘗試貼出不同的形狀,兩條膠帶之間的距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3)介紹創作過程。

a.作畫前先構思畫面,比如你想用什麼顏色,你想貼出什麼形狀等等。

b.貼紙膠帶。

從畫框的一條邊到畫框的`另一條邊,可以嘗試貼出不同的形狀,兩條膠帶之間距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c.塗顏料:兩塊相鄰的圖形不要塗一樣的顏色;一定要把形狀塗滿,不能留下空白

d.等顏料幹了,再用棉籤蘸顏料畫線條或者點。

e.等整個作品顏料幹後把紙膠帶撕掉,完成作品。

3.幼兒分組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提出創作要求:

a.保持清潔衞生,注意不把顏料蘸到自己活着別人身上。

b.顏料不要調稀,用好的筆放回這個顏色的蓋子上,不能用紅色的畫筆蘸黃色的顏料,以免污染顏料。

c.作畫時保持相對安靜,遇到問題時應該先冷靜思考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鼓勵互幫互助,團結合作。

(2)教師巡迴指導,重點引導能力較弱幼兒積極完成作品。

4.欣賞評價

(1)組織幼兒觀察欣賞同伴作品,體驗創作的樂趣。

(2)鼓勵幼兒自評和他評。

(3)教師總結性評價。

活動延伸:將作品放於美工區,鼓勵幼兒繼續裝飾或者創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棉布作為創作工具,吸引了幼兒眼球,煥然一新的作畫方式也勾起了幼兒的作畫慾望。幼兒在作畫中大膽表現,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大膽創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動材料準備上存在諸多不足。

(一)紙膠布準備不充分:紙膠布只有五卷,不夠幼兒使用。雖然一卷紙膠布有五米長,但沒有提前把紙膠布裁剪好,導致幼兒在使用時出現了等待、爭搶等問題。不過在活動中老師們幫忙給孩子裁剪紙膠布緩解了這一矛盾。下一次活動時應該保證繪畫材料方便幼兒使用。

(二)棉布畫板的底板有待改善:雖然在活動前經過多次嘗試,以kt板、紙板等材料作為底板進行作畫,經過對比選擇了光滑的塑料底板。幼兒作畫也能較快的上色。但是因為塑料底板不吸水,導致作品風乾的速度太慢,影響了第二步作品裝飾活動的進行。

(三)顏料準備上:每組的顏料和排筆等作畫工具擺放佔據了太多位置,幼兒在換顏色過程中需要清洗筆或者跟別人換筆耗費了大量時間。可以用塑料水瓶、塑料水杯等器皿裝各色顏料,並把筆放在相應顏色的水瓶中,既節省空間又節省時間。

二、活動流程過於繁瑣,目標也不夠明確,可以做適當調整。

(一)本次活動設計內容較多,有水粉上色、棉籤或者記號筆裝飾等,因為要等水粉幹了才能在畫布上進行裝飾,所以分兩個課時上或許效果會更好,第一個課時只作畫,第二課時進行裝飾。

(二)在活動剛開始,幼兒已經明確説出了範畫的畫面內容以及所用材料。但我依然重複性地介紹材料及創作過程,但介紹層次又不分明,浪費了大量時間。如果在簡單地介紹完直接讓幼兒動手創作,或許整個作品的完成度會有所提高。

在下一次活動中,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按反思進行調整,爭取更大的進步!

美術《魚》教案篇4

目標

1.初步瞭解標誌的設計要求,嘗試用簡單的圖案來設計標誌。

2.大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標誌。

準備

1.小卡片、各色記號筆、雙面膠。

2.自制:欣欣設計室標誌,簡單的場景佈置。

過程

一、欣欣標誌設計室開張了。

――出示欣欣設計室標誌圖。教師以總設計師的口吻説:今天苗苗家苑、苗苗幼兒園、苗苗公園、苗苗汽車出租公司都來要求我們設計一些圖案標誌,給到他們那兒去的孩子們一些方便。我們小朋友都是設計師,一起來設計吧!

――討論:怎麼畫標誌?標誌是一種什麼樣的圖案?想告訴大傢什麼?

(簡單、色彩單一、讓人一看就能明白)

二、設計方案。

-――幼兒自由選擇任務,分成四組各設計一種標誌圖。

――小組討論:家、幼兒園、公園、車上需要提醒人們的是什麼?需要向人們説明什麼?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設計,如:出租車上,可以設計一個表示車輛行駛中不能打開車門的標誌。又如:可以設計一個標誌,提醒人們車停下來的時候應從右邊下車,因為左邊來往車輛多,會造成危險。

――教師幫助各組幼兒進行整理。如:同樣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圖案,有的標誌表示提醒的意思,有的標誌表示説明的意思。

――介紹設計方案。每組派代表介紹標誌的意思,打算貼在什麼地方等。

建議

1.本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標誌與規則的關係。只要幼兒的設計能夠與規則建立聯繫即可,不必過於追求完美。

2.設計完標誌後,可請幼兒在合適的地方張貼標誌。

美術《魚》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促進家長與幼兒的親子關係,提高家長教育理念,促進家園配合。

2.體驗與父母做手工的樂趣。

3.體驗過節的歡樂氣氛。

4.會使用禮貌用語,練習交往。

活動內容:親子手工活動

活動準備:

1.將桌子分成三組,面對桌子將椅子擺成半圓形。

2..賀年卡組:彩色卡紙、白色卡紙、膠棒、剪刀、彩筆、油畫棒;半成品:花草、動物、葉子的形狀;範例:三個。

3..新年老人帽組:長方形紅色卡紙、彩筆、膠棒、剪刀、即時帖(黃色)。

4.鞭炮組:長方形紅色卡紙、即時帖、剪刀、膠棒、彩筆;範例:一個。

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

1.家長圍坐成半圓形,招呼幼兒圍繞在教師身邊。

2.帶領幼兒唱《新年好》的歌曲,引導家長拍手伴奏。

3.歌曲結束後,引導幼兒雙手抱拳向家長拜年,並回到家長身邊,提示家長及時鼓勵孩子。

二、教師介紹活動材料並示範

1.介紹分組情況,介紹鞭炮組、賀年卡組的材料,並簡單介紹家長與幼兒互動製作的方式。

2.重點示範:.新年老人帽

(1)把紙的長邊向上折形成帽檐。

(2)捏住另一長邊的兩個角向中間卷,把兩角和邊重疊並粘好。

(3)根據幼兒愛好裝飾帽子。

(4)家長幫助孩子寫上贈言。

三、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

1.提出活動要求:

(1)要不斷觀察幼兒的需要與表現

(2)要體現合作

(3)可以換區製作

(4)家長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講謙讓、會交往。

(5)做完後家長引導幼兒互增禮物,其間使用禮貌用語。

2. 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在活動中,教師個別指導。

四、互贈禮物

1.提示家長詢問幼兒想送給誰。

2.在家長的陪同下,幼兒之間互贈禮物,同時提示家長讓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3.重點協調讓每個家庭都送出禮物同時收到禮物。

4.提示家長及時表揚孩子。在互贈禮物中自然結束活動。

活動自評:

家長與幼兒在快樂、輕鬆的合作中愉快的完成了製作過程。在活動中,通過提示家長們能關注到幼兒不善於用語言表達的特點,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習等待和使用禮貌用語。在製作中,有的家庭採取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每一步,最後同時完成兩件作品;有的家庭是分工合作;其間,家長們做到了不包辦代替,而是看到幼兒有困難後再幫助幼兒。在互贈禮物環節,整個活動達到了**,幼兒與幼兒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通過互贈、交流促進了情感的交流,拉近了幼兒與幼兒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距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