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三八徵文範文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21K

【篇一】

書香三八徵文範文7篇

又是一年春景綠,柳絮纖纖,芳草菲菲,單位組織女職工首屆書香“三八”幸福中國讀書徵文活動,承蒙女工主任關愛,予我《牽手幸福》一讀。夜晚獨坐桌前,回想此生,趣味平淡,生活越來越波瀾不驚,幸福的感覺要如何去描寫?翻出十幾年前的日記,那些遠去的景象漸漸浮現,懵懂年華,記憶的長河裏,星星點點,喜樂沉泛……

那一年你還是青春小夥,我也正當妙齡;
那一年我們書信往來,傳遞刻骨銘心的牽掛;
那一年父母都還沒有白髮,身體也還健朗;
那一年我違背父母,背井離鄉,執意去了你所在的項目部;
那一年我們在工地上有了自己的家。

那一年如同收藏的舊畫,定格在了老式電影中,顏色泛舊,卻那麼温馨、甜蜜、浪漫,渾然不覺生活的艱辛!工地條件異常艱苦,灰塵四起,滿腳是泥,設施簡陋,項目職工一個個衣着樸素,臉曬得黝黑,一排排臨時居住房,泥土相連,鼠洞相通,沒有沙發,也沒有傢俱,只有簡易的竹牀,鋪上牀單,兼當座椅,沒有梳粧枱,工地木箱替之,沒有臉盆架,就地擱着擺着,沒有……,沒有的東西太多!可是我的內心依然滿是幸福和自豪!茫茫人海,知己一人。只要能與你相依相攜,患難與共,甜蜜如斯,也不覺苦。

人生的道路總是蜿蜒曲折,我們安穩的永不分離的完美夢想很快就被打破了。孩子出生了,你也調走了,我一個人對着家徒四壁,過着艱難的生活,從一個不會做飯、討厭洗碗、還未真正經歷過苦難的女孩直接過渡到了需要獨自擔當的母親,沒有親人在側,也沒有任何經驗,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孤苦無依的時候甚至淚流不止,那時,支撐我的依然是內心的信念,苦盡甘來,一切會好起來的。

正如大多數水電人,我們過上了多年的“牛郎織女”生活,家成為了流動的家,工作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工地平房、單身宿舍、臨時租住房、商品房,前前後後,搬了八次家,生活的擔當讓我已然憔悴,不再是當年那個驕矜的少女。那些年,我不再等着你換燈泡,自己移桌搬凳爬高取下燈罩,卻落得滿眼灰塵淚水直流;
電閃雷鳴之時依然害怕至極卻不再電話向你求安慰;
千里獨行回老家探親時不再眷念身在異地的你;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出差任務,工作任務繁重了,腳步加快了,路程變長了,脾氣也大了,曾經温柔婉轉的我也開始變得敏感,……那些年,我吃了不少苦,可正是因為生活的苦,我不再覺得這世間有苦,佛家之苦包含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人生本身就是無數的苦難組成,要幸福一生,就得吃苦一生,還怕什麼苦呢?如此想來,心裏反而寬敞了,種種的苦化作絲絲甜蜜,浸潤着堅強而善感的心,隨着歲月的雕飾,幸福的感覺越來越清晰可辨。

熱騰騰的飯菜、特別泡製的解毒茶、默默遞上的削好的水果,出門時的殷殷叮囑,過馬路時緊緊拽着的手,深夜等待時留着的那一盞燈,睡夢中你為我掖好的被角,枕着你的臂膀安然入睡,……幸福是如此平實,沒有青春的火熱,沒有新婚的激動;
無關城市的喧譁、家居的便捷;
也不在於朝朝暮暮、耳鬢廝磨,就在於以祥和寧靜的心態與你面對一切。這些年,由於不再抱怨吃苦,生活豁然開朗。想不起什麼時候自己已經成為了廚房的掌門人;
想不起什麼時候自己就變成了絮絮叨叨的管家婆;
想不起什麼時候婆婆開始跟我説起了知心話;
想不起什麼時候我們彼此已經有了深深的默契和依賴……

偶爾也會在寂寂的日子裏想起從前,那是一種悽風苦雨,卻從未讓我後悔,反而更加珍視愛情乃至生命。我們一同走過,有鮮花、掌聲,也有荊棘和淚水,有歡樂也有痛苦,更多的是醇美如酒的幸福。

歲歲年年,多少時光,驀然回首,容顏已改,韶華不再,人生應是苦短。如果,你問我幸福在哪裏,親愛的,你聞聞空氣中的花香,你張開雙臂擁抱大自然的氣息,你俯下身子觸摸腳下的泥土,你就知道,吃苦耐勞,勤勉上進永遠是幸福的藥方!苦樂年華里氤氲着幸福的藥方,成就人生永開不敗的幸福。

【篇二】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鄉,都有從蹣跚學步到離開家鄉走過不知多少回的路。許多往事,早已被我忘卻,童年舊夢,已經落滿厚厚塵埃。而家鄉的路之於我,卻是每時每刻都緊緊維繫的魂牽夢繞的心境,永遠難以剪斷而又無法割捨。

很多年以前,我的家鄉頭屯河農場的路還是泥濘而顛簸的土路,那時我上學必須穿過整整三個連隊走差不多四公里才能到學校。春天的時候,我們騎着自行車一路迎着還帶着些許寒意的春風奔波在學校與家之間。路,在那時放佛是南方的坡度較緩的小丘陵,使自行車載着我們忽上忽下,倒也十分有趣。可是一到雨天,路途就變的泥濘不堪,騎車在路上人隨着車子左扭右擺,忽上忽下,遠遠看去很是滑稽。即使到了家,單是兩腿的泥點子也理所當然的成為媽媽嘮叨的把柄。當然最喜歡的是夏天了,騎車走在路上,不管是路兩邊佝僂着腰的老榆樹還是挺拔的白楊樹都毫不吝嗇地伸枝展葉為我們送來一絲陰涼。還有路兩旁葱葱翠翠的小草和其間夾雜着零星的不知名的野花混雜着陣陣泥土的清香撲面而來,真的是無比愜意。農場的秋天倒是涼快卻也短暫,人們好像忙乎了大半年的莊稼都會在一個月內迫不及待地收穫,其間充滿喜悦間或也會有失望的淚水。記憶中秋天的家鄉路,由於運糧車輛頻繁行駛,總是被壓起一層厚厚的細土,即使我們騎自行車駛過,身後也會揚起一團土塵。這時,若有大型車輛從我們身邊駛過,我們無一例外地都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土猴”,嘻嘻哈哈地互相嘲笑。最難熬的是冬天,一下雪,我們只好結伴走路。常常是清晨7點,我匆匆吃過早飯,就和同學出發。屋外是漫天的星星,要是夜裏剛剛下過雪,我們必是那條路的第一批訪客。踩着厚厚的積雪,我們嘰嘰喳喳的一路説一路笑。放學回家的路上可就沒有那麼輕鬆了,餓了幾乎一整天,揹着沉甸甸的書包看着白茫茫的路越發地覺得遙遠。常常回到家之後,雙腳麻木,稍一暖和手腳就開始疼痛,這時媽媽總是一邊幫我擦去眼淚一邊從屋外盛一盆雪讓我把雙腳泡在裏面,在那一刻我會突然覺得雪都是暖和的,在我眼淚汪汪地吃完飯後,全身就都開始感覺暖烘烘的了。

時光荏苒,當我漸漸長大,每每在外經歷了挫折,看過了人情冷暖心緒難平的時候,我總是願意走一走那條兒時走過無數遍的回家的路。當然,這條路已經全然沒有舊時的面貌。寬敞平坦的柏油路貫穿整個農場,路兩旁的年輕的長枝榆鬱鬱葱葱朝氣蓬勃。上萬畝的紅提葡萄園整齊劃一地佇立在道路兩旁的田地裏,放佛一排排駐守邊疆的綠色士兵。到了下雨天,這條路儼然一個被仔細梳洗過的姑娘,清新而透亮。正是這樣一條路,幾乎記載了我整個童年的回憶,更承載了太多我的家鄉頭屯河農場的故事。

五年前,我回到了農場,身為兵團農場兒女,建設農場義不容辭。我像是一個久別母親的遊子,又回到了這裏,又走在了那條闊別已久的回家的路上,就像我從未離開過。當我坐在寬敞的辦工桌前,看着窗外滿眼的紅花綠樹,內心平靜卻又格外温暖:因為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篇三】

一磚一瓦頂成家,一撇一捺構成人。而磚瓦與人便共同組成了人家。而我們家便由我爸媽,我的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和我組成,在這個六口之家裏,雖生活不是特別富足,但也在平淡中充滿了快樂。無事時,家人閒坐,飯間閒談,温馨之感由然而生。

家人之間的故事不需要驚天動地,家人之間的情感也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表達,往往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切都在平淡中默默體現。而一家人中,我印象極深的便是我的母親了。

説起母親,我不由想到了城鄉的差距,想起母親那時的辛苦,熱淚便不禁在眼睛裏打轉。還記得那是十年前,我們家剛從村裏搬到市區時,生活過得很拮据。

那會兒母親由於剛從農村來,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語言還有點不通,適應不了城市的生活,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四處碰壁,父親又在另一個縣城上班,而我們姐妹幾個又都在上學,唯一的弟弟還在襁褓之中需要人照看,在照顧我們幾個的生活時,他們難免捉襟見肘。找不到體面的工作,母親便去了市場給小販打零工,那會兒沒有什麼交通工具,走路只能靠步行,從我們家到打工的地方還得花半個小時。

而我記憶尤深的一次時正值暑假的時候,剛幫媽媽幹完活的我們剛走在路上不一會兒,天便下起了大暴雨,沒有帶傘的我們都被淋成了落湯雞,回家之後媽媽也感冒了。但是第二天還是堅持去幹活。想想那時候真的是苦啊。而生活便是這樣,在艱辛之中面臨着抉擇,我們砥礪奮進,困難中前行,歲月蹉跎,我們終究一起走了過來。雖世事巨艱,但是能一家人在一起,便頓感釋懷。

母親的性格温情似水,她以她獨有的方式教會了我遇事冷靜,做事細心認真,勤勤懇懇,以温和的方式與態度為人處世。相對而言,父親的性格便有些急躁,對我們慈愛中又不失威嚴,但不管遇到什麼事,在見到父親的那一刻起,心裏的驚濤駭浪便頓時平靜如水。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帶着妹妹去街上買冰棍,可能太過興奮了,一路奔跑的我們不小心把一個在店外的廣告牌給撞倒了。店主看到我們孤立無援,本來一個三十多的東西便讓我們賠三百塊錢,正巧這時我父親回來了,聽清事情原委,也沒和店家再理論,説這三百我們認了。事後父親也沒有責怪我們,只説了一句話:自己做下的事,不管後果有多糟糕都要認。

父親對我們是嚴厲的,我想這種嚴厲便是一種愛吧,這種愛,它是無言的,是嚴肅的,在當時往往無法細訴,然而,它讓你在過後的日子裏越體會越有味道,一輩子都忘不了。它像白酒,辛辣而熱烈,讓人醉在其中;
它像咖啡,苦澀而醇香,容易讓人為之振奮,它像篝火,給人温暖去卻令人生畏,容易讓人激奮自己。

人人都説父愛如山,母愛似海,想想這些年,想想我的父親母親,我想他們這些年也累了吧,但只要他們看到我們這幾個孩子的笑顏,所有的苦累便頃刻化為烏有。如果有一天,我想帶你們去遊覽那江南水鄉,領略那小鎮雲南,細看日出日落,靜等雲捲雲舒,只要是和你們就好。

只要到了家裏,所有悽苦都化作笑臉,陪伴父母的只有歡歌笑語,如此種種,便是一種味道,家的味道。正因為有了家人,這味道才更香,更淳。於是在那炊煙裊裊裏,我看到了你。“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我跟你慢慢吟誦,慢慢感受。我感受到了你心中對家與親人的牽掛與思念,於是一善染心,萬節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在那通明的燈火裏,我看到了你。

光影搖曳,三五成談。家人閒坐,燈火可親,這便是我們家。

【篇四】

父親少時酷愛讀書。

我保留了一本他的《工作手冊》,實際是一本手抄書,裏面工整地摘抄了《聖經》(節選)、《紅與黑》(節選)、《麥琪的禮物》等。父親説他們那個年代沒有幾本書,大家都沒有,讀到的書大部分都是手抄本,一本手抄書能在一個星期之內傳遍全班。有時難得借到一本書,第二天還有人排着隊要讀,晚上就抓緊時間在被子裏打着手電讀,能一直到天亮。他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個冬天的早晨,因為遲遲未結束夜讀,被晨起的爺爺發現,捱了兩句訓,年輕的他賭氣跑出了家。我問:“那後來呢?”“因為太冷,只好又趕緊回家了!”父親笑着説。

不知是因為書少,所以特別珍惜,還是父親特別聰慧,他不僅熟悉許多小説裏的故事情節,還能背誦許多句子或段落。這樣的他還經常在背完一段後,對讀書如過眼雲煙般的我説:“現在老了,好多都忘了。年輕那會兒,我就想着:要是每天沒事做,坐在那讀書,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我很小的時候,週末只有一天,就像現在大家熱愛週末一樣,那樣短暫的週末更彌足珍貴。我家的美好週末通常是從我們一家三口一起“賴牀”開始,我會從我的房間跑到父母的牀上,帶着晨醒的慵懶,在父母温暖的被子裏聽父親講故事,有時候是他已經熟記下來的故事,比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或“景陽岡武松打虎”;
有時候是拿起一本枕邊的書給我讀。講到精彩處,他情不自禁重複給我聽:“第一拳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
第二拳又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第三拳好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

雖然我並未像父親一樣聰慧至過目不忘,但我卻受他影響,也喜歡讀書,還很好地繼承了他在“枕上”和“廁上”讀書的習慣。也許是年輕時看書受到現實的約束,父親從不限制我的讀書。現在想想,《紅樓夢》、“三言二拍”這樣的書涉及一些成人化的情節,《水滸傳》中有很多叛逆和暴力,許多家長一般不會讓國小生、國中生接觸,但父親卻相信我的理解能力。奶奶也説起過一件事情,期末考試當天早晨,我離家前居然還在讀小説。這是她所不能理解的,可我的父親從未限制過我讀書的時間。而我似乎也從未因為考試前看小説而影響了考試成績,大概正是“還在看小説”這種淡然的心境給了我考試時的平常心。

曾有一年,我作為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的志願者,在廣西的一個貧困縣度過。

那一年雖然清苦,但工作並不忙。我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工作崗位,就是縣城裏的一家租書店。書店裏的書以言情、武俠、漫畫之類的居多,還有很多是盜版的,但這絲毫不影響我時常去那裏報到的熱情。那個時期的我,什麼都借,什麼都讀,每天讀書至深夜,似乎只有書可以幫我打發沒有朋友、不通信息又無事可做的寂寥。於是我知道了饒雪漫、張小嫻、安妮寶貝……而一本《笑傲江湖》更是被我借了再借。

讀書早已成為我打發時間的習慣,有多少次,我從書中認識這個世界;
有多少次,我從書尋找力量和答案;
又有多少次,我被書中的內容震撼和感動。

有了智能手機以後,讀書的時間減少了很多,但我增加了一個習慣,在每年春節放假前一天,會讀一本書。臘月開始,我就開始琢磨今年又有哪幾本書想讀卻還沒顧上讀,然後選一本留在那天讀。

春節前的一天,空氣中滿是躁動的因子,同事們基本結束了崗位上的工作,大家雖然坐在辦公室,但心早已飛出窗外,有的盤算着年貨還差點什麼,有的謀劃着年夜飯幾盤幾碗,有的計劃着明天要踏上回家的路……沒有比這種時候更適合讀書的時間了。一大早,我就把桌子上收拾得一塵不染,捧起早已準備好的那本書,開始悠然自得地讀,心無旁騖,讀得十分陶醉,過得也十分充實。柴靜的《看見》、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丹尼爾·凱斯的《24個比利》都是在那個日子讀完的。似乎讀一本書對於我而言,已經成為了春節前的一個儀式,只有全身心地連續讀過一本書,這一年好像才沒有白白走過。

讀一本書,是我慶祝新年最好的方式。

結婚以後,我開始自己主持家庭生活,為了讓自己更好地做新時代女性,我從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中學習瞭如何通過放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真正地自由和幸福,於是我開始處理家中的物品。可我在“斷舍離”時遇上了難題,面對堆積如山的書,我一本也不想扔!我在《斷舍離》中找到了答案:難以割捨的物品有一些是因為特別喜歡或嚮往某種時刻。比如有根本沒有時間做飯的女強人卻買了許多的餐具和廚具,是因為她內心想要悠閒地家庭生活;
比如有很多件小尺碼的衣服的女人,是因為她曾經身材苗條,生了孩子總想着會瘦回原來的樣子;
而我這樣不捨得扔書又喜歡買書、買了書又看不完的,是因為特別喜歡沉浸在書中的那種時刻。

罷了,書多也不能算是錯,如果真的不能成功“斷舍離”,我願意一直揹負這所謂的“負擔”,直至將它傳給我的孩子。

因為喜愛讀書,我每年參加鳳凰山礦文聯組織的讀書交流活動,認識了許多人。每個愛書的人讀的書都不一樣,有喜歡史哲的,有喜歡詩詞的,也有喜歡時尚藝術的。我會“以書識人”,比如看起來有點土氣的某井下工人居然熟讀海子的詩,還能深情演繹戴望舒的“雨巷”;
或者平常只會和枯燥乏味的財務數字打交道的會計,每天中午休息時都在辦公室攻讀史哲鉅著;
偶爾會遇到和我讀同一本書、同一類書的人,會特別對彼人有好感,總想找機會和他/她聊聊,交個朋友。

通過讀書認識並結交人,這真是一件極有趣的事情。

我是個記憶力奇差的人,讀的書雖不少,但能記住的段落幾乎沒有,就連小説的情節,也是轉瞬即忘,我曾經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和讀書的意義,於是到網上去尋找答案。有個人説得特別好:讀完書,什麼都忘了之後還能留下來的東西,就是讀書的收穫。

讀書留給了我什麼東西呢?我想了很久,豁然開朗:讀書留給我的是讀書時的幸福和快樂,是從書中學習知識的勁頭,是因為讀書認識的朋友,還有從父親那傳承下來,也將傳承下去的愛。

【篇五】

夜很深,睡了好幾覺,睡得並不踏實,心理惦念着什麼,醒來莫名地失落。外面似乎變天了,寒風呼嘯。又停電了,起來在屋裏踱了幾步,思緒飄到了很久遠的“從前”。

從前生活的小鎮有山有水有草地,那裏冬暖夏涼,地勢險峻,住着一羣質樸的人們,也住着我的爺爺奶奶和幼小的我。冬天經常下雪,總能聽見寒風敲打窗户的聲音,猶如今天外面的天氣。爺爺説:“下雪是因為上蒼怕他的子民沒有糧食吃,於是從天上灑下雪花,餵飽飢餓的人們”。那時每逢下雪,我總是擔心哪裏的人們又在捱餓,心裏默默祈禱上蒼多下些雪,救救他的子民,小小的我有大大的“慈悲”。那似乎是很久遠的事,卻又清晰可見。

時常想念爺爺,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爺爺,在那個教育普及率不高的年代,罕見的受過較高教育,會説蒙、漢、哈三種語言,是小鎮的會計。年少時去幾百公里以外的迪化城(現烏魯木齊市)學習,跟幾個同伴們一起,夜宿郊外,喝涼水、啃硬饢,拔山涉水走半個多月,到達學校。爺爺常説:“感謝烏靜彬女士創辦了蒙古族學校,讓我們窮苦人家的孩子有學上,接受教育是我這一生最幸運的事,奴奴(我的小名)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要去首府、首都看外面的世界啊~”。也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爺爺的影響,從小我就嚮往去山的另一邊看看世界,長大後如爺爺所願去首都念了書,只是那個指引我的人卻沒看到。

爺爺大半輩子都在經歷生活的變動,年少時經歷過大小和卓起義,後來迎來解放軍駐軍,再後來的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爺爺辭去會計的職務,回祖籍承包了幾十只牲畜,辛勤勞動使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爸爸和姑姑都上了中等專科學校,當了醫生和老師。隨着爺爺年歲漸長,身體大不如前,只能從牧區回鎮裏生活,而此時幼小的我成了他最大的牽掛。

爺爺是我的啟蒙老師,跟我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傳奇故事,用我聽得懂的語言講“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的道理,用我感興趣的話題,引導我培養温良恭儉讓的品德。爺爺更是我兒時的“夥伴”,講睡前故事、坐在門口的石凳上等我放學回家、帶我逛“巴扎”(集市)、帶我吃最喜愛的抓飯、帶我爬山、騎馬、捉蝴蝶。吃抓飯時他總叮囑我説:“大米是很珍貴的糧食,吃的時候一定不能落在地上,更不能踩,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了,要一粒一粒撿起來包好,給小雞吃。也不能剩飯呦,一定要吃乾淨”。記得他從來不剩飯,吃完飯還要把碗舔乾淨。小時候以為,爺爺永遠會陪我爬山、騎馬、捉蝴蝶,坐在石登上等我回家,現在才知道,那些細碎的陪伴是最美的存在。

1994年7月26日,爺爺去世了。記得那年夏天,爺爺的病情一天天地惡化,不得不搬到父母家住。當時身體已經不太好的爺爺,固執地非要牽着我步行去父母家,於是牽着我走了大半天才到。搬去父母家沒幾天,一天夜裏他去了另一個世界,未能跟孫輩們道別,未能看到他最心愛的奴奴長大成人。

所謂“庭樹不知人去盡”,記得那年夏天我家院子裏幾棵大樹,葉子長的非常茂盛,從樹枝縫隙照射進來的陽光總是若隱若現。過去每一個與爺爺一起度過的春夏秋冬我都記得,每一個下雪後跟爺爺一起聽外面風聲的日子,每一個雨後坐在院子裏看遠處山巒起伏的日子,我都想跟爺爺再經歷一次,然而爺爺再也不能陪我了。

《泰坦尼克號》裏有句台詞:“以前的傷痛其實是一種財富,它讓你把握和珍稀你愛的人”。今夜,又想起了爺爺,其實他一直沒有離開我,一直相信爺爺在看不見的地方守護着我。

爺爺曾説:所有的春夏秋冬都是美麗的畫卷,昂首是春,俯瞰是秋。所有的祝福都將縈繞着你,花開是景,花落是詩。

【篇六】

緩緩掩上手中的《一路花開》,周邊似乎還氤氲着作者文雪梅那清新淡雅的書香氣息,我依然能感覺到那雋永恬靜的心靈軌跡。曾經看過太多的心靈雞湯,也讀過太多的人生哲理,只是這一路花開卻素雅幽靜地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全書分八個篇章,採擷了平凡生活中的片片花瓣,從感情、婚姻、家庭、事業等方面,折射出愛情、親情、友情、世情的温潤光澤。徜徉在淡淡的花香裏,讓我們感受到“賞庭前花開,看牆角細草”為愛稍作休憩的生活氣息;
做一朵花的知己,讓我們領悟到“石匠調石,智者調心”適應環境改變自己的生活哲理;
每年春天都陪你看花,讓我們品味到“愛,寫在手心裏,刻在心壁上”浪漫而永恆的愛情婚姻;
您養我長大,我陪您看花,讓我們更加懂得“愛在哪裏,母親的旅途就在哪裏”與“讓父母的愛不再擱淺”的偉大親情……

拾起《一路花開》輕盈芬芳的花瓣,最温馨的莫過於對幸福的詮釋。文中那一個個靠體力勞動掙錢餬口的農民工,不只是汗流浹背、不堪重負,她們(他們)用歌聲和微笑告訴我們,即使生活得很辛苦,很勞累,但是,只要心懷一顆快樂的心,幸福的生活也會像花一樣綻放,他們用最樸實的言行闡釋了生活的真諦——知足常樂。看着這一行行文字,腦海裏浮現出這樣一羣簡單快樂的人,思緒也不經意飄移到那一日街心公園的一幕。

那是一個春日的午後,陽光暖煦,和風習習。我偶然路過市城區北部的玉湖公園,遠遠便聽到一陣陣歡快的鑼鼓聲,走到近處發現公園邊上圍觀了許多人,心中暗自納悶,不就是街頭鑼鼓隊自娛自樂嘛,又不是什麼高雅藝術,這有什麼好圍觀的?但是聽着那一通通鏗鏘有力卻又不失歡快的鑼鼓聲,一種想一看究竟的好奇心,驅使我挪動腳步靠近了人羣,就在我站到觀眾隊伍中的那一刻,我剎那間明白了一切。這是一羣普通的鼓樂愛好者,他們衣着普通,體態各異,但是他們揮舞着臂膀,扭動着身軀,洋溢着笑容,敲着鑼,打着鼓,在鑼鼓喧天中,是那麼的忘我專注,那麼的陶醉自得,彷彿生活的煩惱與憂愁,歲月的流逝與無奈,從來都不曾近過他們的身、擾過他們的心,就在他們一陣陣激越的鑼鼓聲中奏響出幸福和滿足的樂章。與其説他們是在豐富羣眾的文化生活,不如説他們是在展示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看着這一幕幕情景,聽着這一聲聲鼓樂,我的心久久沉浸在一種感動中。這是怎樣的一羣人,他們用快樂感染着周圍的人,他們用激情演繹着平凡的幸福,他們用淳樸的音響裝點城市的文明,讓我們這個小城的午後顯得格外的温暖與明媚。正如文雪梅書中所述,為所有而喜,不為所無而憂。這樣,才能活得開心,活得瀟灑。

幸福不只是簡單而知足的生活,還是靈魂的相遇與真情的守候。《一路花開》其中還講述了一個一碗湯約定幸福的小故事。愛是緣分,是兩顆心碰撞擦出的火花;
愛是紅玫瑰,是嬌豔迷人的熱情美麗;
愛卻也是簡單,簡單到一碗湯就可以約定幸福。看着文章中沒錢沒房的年輕夫妻,只因當年一碗温暖貼心的青菜蘑菇湯,便開啟一生回味無窮的真愛和幸福,誰説愛情一定是轟轟烈烈、濃郁熾烈的味道,那一生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又是怎樣的雋永和真摯?

許久前,一次我坐着環城公交車去上班。車行駛了幾站後,一對老年夫婦準備下車了,就在車停到一個站牌前的時候,老先生先下了車,而後伸出雙手,慢慢地把車上的老太太攙扶着下了車,接着兩個老人彼此依偎,相互牽着手,慢慢走到了人行道上,那雙牽了手的手,十指相扣,緊緊相握,當我透過車窗回頭相望時,那兩位老人步履蹣跚走在路上,那一雙手依然緊緊相牽。看着這一幕,我的眼眶濕潤了。人生有太多的紛繁,能緊緊牽手,相互扶持,走完人生,那是一種真誠,責任,更多是縈繞在心頭的永恆愛戀。青春是絢麗,青春是夢想,當鉛華洗盡,歲月的流逝,把青春帶走,把美麗消融,當一切燦爛的光芒都散盡,一切的魅力都變的不再眩目和斑斕,面對太多的熟悉,太多的瞭然,還有平凡而沒有距離的相處,也許心中便不再有那份美好,甚至是倦怠和厭惡,或許一個婚姻就此破裂。相反,能夠在這一份平淡中,靜靜地相互擁有和包容,彼此的珍惜和呵護,沉澱出更多的深沉而凝重的愛,化做一生的相守,一生的依偎,一生的牽手,這份情感該又有多麼的執着和厚重?這份幸福又該是多麼的永恆和繾綣?

幸福還是您把我養大,我陪您變老。《一路花開》還用細膩地筆描繪出父愛的深沉,母愛的無價。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的愛最無私、最寬廣、最偉大。我的父親是名醫生,早在抗戰時期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救死扶傷是他的天職,妙手回春是他的寫照。直至父親離世前,他的行醫生涯已有六十餘載。無數個病人在他的精心醫治下,重返健康;
無數個黑夜裏,他走村串户,奔波在搶救傷病的路途上;
無數個鄉鎮村莊,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跡和遠揚的名聲。父親辛勤工作,從不求回報,父親醫德高尚,令人欽佩。父親的寬厚和仁義,讓我們深深的懂得了父愛的偉大與深沉。而我的母親同樣一生含辛茹苦,自幼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嚐盡了生活的辛酸,成年後從參加革命工作到響應國家號召回鄉務農,孝順公婆、友愛姑嫂、相夫教子,宅心仁厚、深明大義,宜家宜室、至情至理,恪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家庭為兒女付出了一切。當年的生活是那樣的艱苦和清貧,母親為了供我們兄妹幾個上學,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即使生活窘迫,母親從來都是咬緊牙關,挺直脊樑,不僅賜予我們寶貴的生命,更賦予我們做人的真諦,留給我們一生無法窮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如今,父親這座偉岸的大山早已倒下,母親這條靜靜的河流早已消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把我養大,我陪父母變老”,對我而言,已成無法挽留的往事。然而,衷心希望普天下所有的兒女,一定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珍惜所有能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別讓時光蹉跎,別讓父母等待,正如《一路花開》所言:“陪伴才是最好的愛……陪他們走出家門,看陌上花開,聽枝丫拔節,聞百鳥爭鳴,一起欣賞春天的美景……”以此,用拳拳赤子之心回報父母、服務社會、報效國家,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願芬芳素錦年華,一路花香浸染;
願心燈照亮生命,天下幸福常伴!

【篇七】

每次回母親家,讓我特別有親切感的就是那個老書架。如今,它擺在那兒顯然與家中的裝修風格,格格不入。但母親與哥哥們一直沒將它搬走。我想,家人們也一定和我一樣,對這個老書架有着無限的情懷。

老書架有多大年齡了,80多歲的母親是説不清楚的,我也曾好奇的問過生前的姥姥,姥姥也説不清楚,她只是説,打她記事兒起,就常常見她的父親坐在那裏看書。姥姥也常常和我們提起她的父親醫術有多高,為窮人看病不要錢的事……我沒見過姥姥的父親,但姥姥遺留給我們的一些古書中,我最喜歡那本《莊農雜字》是手抄本,姥姥説這是她父親親手抄寫的。我每每拿起這本泛黃的書時,眼前總會浮現出百年前一位仁心醫者在那潛心抄書的形象。

姥姥也是位很有名望的仁醫。記憶中的姥姥從不像鄰家老太那樣愛蹲在牆根底下曬太陽,坐在樹陰下打發時光。白領青衫的姥姥總愛坐在書架旁,戴着老花鏡,一手端着書,一手拿着放大鏡。姥姥不光鑽研醫學方面的書,還博覽羣書、所以姥姥能談古論今、能描龍畫鳳,特別是那手漂亮的毛筆字,讓我好生羨慕。姥姥生前,我家過年從不買春聯,都是姥姥親手寫的,邊寫邊向我們講每個字的寓意。姥姥做繡花衣、繡花鞋時,從不先在面料上畫好圖案,手中的針線就能將心中的圖活生生的繡生出來……

在我眼裏姥姥真的不次於什麼“張愛玲”“嚴幼韻”“郭婉瑩””等這些魅力傳奇女子。姥姥一生沒上過一天學,又歷遍人世滄桑。但卻能淡定從容,活出最美的樣子。姥姥為何能如此懂得經營自己,我想這個老書架也應是功不可沒的吧。

小時候姥姥也常常讓我們背“三、百、千”還有什麼人蔘味甘,大補元氣……這些內容雖然乏味枯燥,但我還是積極背的。因為只要完成姥姥要求背的內容,姥姥就會搲一小勺白糖做獎勵。那時候,一小勺糖也算奢侈品。但我倒真的喜歡這本《莊農雜字》,什麼南北大炕,書桌擺上……每次拿起這本書,我就好像穿越到那個時代,和那時的人們一起生活,一起忙碌。真的有種陶淵明走進桃花源的感覺,特別快樂。所以現在我做教師,在教學生讀書時,就引導他們讀書要讀出畫面感,要參與其中去,這樣讀書才會其樂無窮。

母親雖沒學過醫,但受家庭影響加之自己生的孩子又多,經驗也多,所以村裏哪家的小孩生病了都會先找母親給看一看,是不用花錢的。哪家女人要生孩子,母親又做義務接生。深明大義的母親對書本也是極其敬重的。那時炕上有本書,如果我們不小心從上面邁過,會受到母親訓斥的。母親説:“帶字的書就是‘先生’,是要尊重的。”就連每天的生火做飯,母親也從不用帶字的書做引火紙。母親常常是半跪在灶坑旁,嘴對着剛點燃的柴火苗一點點的吹。寧可嗆得滿臉流淚,她也不會將“先生”送入火坑的。

母親眼睛不太好,又愛書。於是我們兄弟姐妹八個,個個是説書先生。特別是閒暇時,街坊鄰居時常聚到我家,母親就讓我們給鄰居們説上一段書,所謂的説書,就是朗讀。大姐、二姐書説的最好,聲情並茂,能把鄰居們帶入情境中去,個個聽得入迷。這也是母親最開心的時刻。

至今過年,母親家還是保留着供老祖宗的習俗,母親家的老祖宗上數已有幾十代人。小時候接老祖宗回家過年那幾天,是我最興奮的時刻,老祖宗上那些奇異的畫面與母親們那一系列的敬拜儀式,讓我感覺到了濃濃的年味。在敬拜祖宗的同時,母親也會在老書架上點幾柱香,扣拜着,叨唸着,聽不清母親在説什麼,但我知道她是在為她的子孫們祈求什麼。小時候看到母親這些舉動,總覺得母親是在搞封建迷信。但現在我對老書架的敬重真的不亞於母親。

我們兄弟姐妹們也個個愛讀書。有時老書架上出現一本好書,又到了飯時,那場景是特別的趣的,我們都會急匆匆的扒拉幾口飯,趕緊的去摸書,晚了又不知被哪個拿走了。有的索性不吃飯了先看書。也有的耍心眼兒將書藏起來,於是在兄弟姐妹中經常演繹着找書、搶書、用條件換書、打書官司……不過,當時我家讀書還有點小優勢的,那時的農村也是有訂刊物任務的。全村就我家孩子愛讀書,加之父親又是村長。所以,郵遞員每次來為村裏送刊物,索性就將這些刊物直接送到我家。父親的這點“小腐敗”,村裏人是會不介意的。因為當時村裏也沒幾個人愛讀書。哥哥、姐姐也是淘書高手,為此老書架上的書時常更新,我們也就常常將一些暫時不看的書裝好箱,存放起來。但隔段時間,我還是會打開那些箱子,選幾本“老朋友”再將它們請回老書架上。

對於我來説,老書架帶給我的幸福可不止這些。記得小時候偶爾做錯了事,眼看要躲不過母親的責訓,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躲在老書架旁,端起一本書認真的看。母親看到了氣就會消了許多。家裏也養好多雞、鴨、鵝、豬……還有好多的田裏活。這時偷懶的寶地還是這個老書架,母親向來就是這樣,只要看到孩子們讀書,她是從來不支使去幹活的。

如今,侄子們這一代也在老書架的陪伴下紛紛走進大學,走向工作崗位。再回到母親家,看到的是姍姍學步的侄孫們在老書架旁玩耍着,偶爾也從上面拿下幾本畫冊來,比比劃劃的還要給我當老師,教我學習……相信在老書架的陪伴下,這一代的孩子們也會和上幾輩人一樣: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