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三八徵文五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8W

【篇一】

書香三八徵文五篇

有些書,不管你什麼時候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觸。《紅樓夢》如此,《小王子》如此,這一本《月亮與六便士》也是如此。

20多年前喜歡張愛玲,她非常推崇毛姆,在她看來,毛姆堪比中國的曹雪芹。尚在大學的我省吃儉用,把能買到的毛姆作品都買了,當時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月亮與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鎖》。

威廉·薩默寒特·毛姆,英國小説家、劇作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由叔叔撫養長大。18歲在倫敦學醫,後棄醫從文。他閲歷豐富,創作力旺盛,在除了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建樹,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突然放棄安穩的工作、美滿的家庭,離家出走去巴黎追求繪畫理想。他在異國經受着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在一番離奇的遭遇之後,他決定離開文明世界,在塔希提島上度過餘生。在島上,他與土著姑娘阿塔生活,專心創作,畫出了使後世震驚的傑作。但他不幸患上了麻風病,在去世之前,他囑咐阿塔把畫作全部燒燬。

《月亮與六便士》自1919年出版以來,一直是許多讀者的心頭好。美國以出版製作精美的插圖版經典文學作品著稱的heritagepress公司曾推出一本《月亮與六便士》,其中收錄了大量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的畫作,更受讀者好評。確實,《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以高更為原型塑造的人物。高更在立志當畫家前也做過經紀人,一生充滿了坎坷,經常風餐露宿食不果腹,一生的最後歲月也是在塔希提島度過,並且埋骨於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但是,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終究不是高更,他的言行比高更更特別、更瘋狂、更戲劇化,只是文學作品意義上的“真實”。

你一定很詫異,六便士和月亮分別在哪?

據説,有一個評論家曾説毛姆的小説《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説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為本書的書名。在書裏,“六便士”指世俗卑微的現實生活,而“月亮”指的是高尚的理想。小説提出了一個芸芸眾生必須要面對的永恆命題:到底應該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得上不枉來人世間一遭?你要的是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的田野?可以説,大部分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都要面臨這樣的精神危機。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對它們的思考本身,構成了文學的部分意義。

【篇二】

回想這本集子的孕育,感慨萬千。

讓文學點亮夢想之光。人生有夢想就是追求。我在《後記》中提到,在我上國中的時候,在一個雪飄飛的冬日,無意中看到半頁報紙在風雪中跳躍着,我情不自禁拾起,一看是台灣著名女作家瓊瑤的佳作《雀上眉悄兒》,鉛字裏的國中生少男少女清純的故事情節,令我潸然淚下。所有的字句在大雪紛飛中楔入我的腦海。也就是從那時起,我突然特別喜歡文學,心中有個夢想:今後如果我也能寫出這麼感人的故事該多好啊!揣着文學的夢想行走在春夏秋冬裏,默默地着書寫生命中感悟的零星字句和傾聽來自心靈的畫外音。漸漸的、漸漸的,感覺到能夠與文相依的日子,是如此的讓人心動心暖,更人生更加馨香雋永。

讓感恩點亮文學之路。

我一直對冰心贈葛洛的一段話感觸很深:“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其實温暖無處不在。《落雪無聲》集子裏的短文都是我參加工作以來陸陸續續寫的隨筆,因為感慨在寫作時才情不自禁落筆。大部分已在市級或省級報刊發表過,也有未經刊用的。尼采曾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説:“在所有寫就的著作裏我只喜愛作者用鮮血寫成的著作,你將體驗到,鮮血即思想。”我不敢説我的文字是帶血的,但至少是本色的,是我對自然,對人生的觀察和思考。

讓文學點亮靈魂家園。

文學的價值在於點亮心靈。每個人的生命都需要文學的滋養和支撐。文學的魅力,它是藏在精神與情感中的最本質的光源。它不在於點綴喧囂和浮躁,而在於為黑暗中的靈魂提供光明和希望。一路走來,磕磕絆絆的人生歲月裏,深切感悟到,我們每個人的世界,都在物質、精神與情感三者中交融。

我們每個人白天忙忙碌碌,停不下腳,也停不下靈魂。只有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當你悄悄打開心靈深處的文件夾,文學這盞燈就悄悄燃起,它就會用它那温潤、持久、平和的光亮,把路和夜都塗上了温暖,讓恐懼消失,讓浮躁冷卻。有了這樣的燈與光,我們才能擺脱黑暗的束縛,擁有內心的光明。在當下物慾橫飛、浮躁膨脹的社會環境下,我們無法讓靈魂加速,便只能讓腳步放慢。放慢了雙腳,燈下的景色,才能映入眼簾。我不敢奢望人生路上永遠是豔陽高照。即使是白日,也有烏雲密佈的時刻。我只想在今後歲月時光裏,在複雜微妙的人性糾結中,用我的笨拙筆尖點燃文學之光,無限地豐富自己生命的經歷和生活的感受,努力去拓展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深度,在我有限的生命歷程裏,用它來温暖我的生命,點亮我的靈魂家園。

我特別欣賞台灣三毛的那首詩歌《活成一棵樹》。“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希望我的來生也能如此,讓自己活成棵這樣的生命之樹。

【篇三】

托爾斯泰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們津津樂道的總是別人的不幸,卻極少探討幸福的源頭。然而《幸福的婚姻》的作者約翰·戈特曼卻認為,不幸的婚姻都是相似的。

約翰·戈特曼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他有個神奇的功能:只要觀察和聆聽一對夫妻5分鐘的談話,他便能預測他們是否會離婚,且預測準確率高達91%。如果互動是破壞性的,對方多是在否定,相處之時多半處於消極情緒之中,生理上出現壓力或痛苦反應——這就是戈特曼認為的“離婚四騎士”,包括批評、鄙視、自我辯護、冷戰。

戈特曼能練就這般本事,是因為40多年來,他跟蹤研究了近700對夫妻,並從中發現了幸福婚姻的黃金法則。戈特曼認為,婚姻中最關鍵的不在於如何處理這樣那樣的矛盾,而在於日常的相處模式,這些相處,直接決定了發生矛盾時雙方如何反應。

戈特曼認為,幸福婚姻基於“深厚的友誼”,也就是夫妻之間有着非常細緻的瞭解,關注對方,相互尊重並喜歡對方的朋友。基於這種瞭解,當他們之間出現分歧的時候,也能進行“積極詮釋”,這讓他們總是能夠把事情往積極樂觀的方向想。

反過來説,如果夫妻之間沒有互相尊重互相瞭解,他們總會陷入沒完沒了,毫無意義的爭吵中。戈特曼一針見血地指出:夫妻間的絕大部分爭吵是無法解決的。因為他們大部分的分歧源於生活方式、性格或價值觀的根本差異。為這些分歧而吵架,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戈特曼提出了幸福婚姻的7個法則,包括:彼此瞭解與關心、培養喜愛和讚美、彼此靠近而非遠離、接受配偶影響、吵架以温和開場和妥協收場、化解僵局、創造共同意義。

戈爾曼教授堅信,只要方法正確,即便一段即將跌入谷底的婚姻也能起死回生。夫妻每週只用5小時時間,實踐戈爾曼教授的幸福婚姻7法則,鞏固夫妻之間的友誼,就可以改善他們的婚姻。“神奇5小時”的內容包括道別、讚美與欣賞、表達喜愛、每週約會。如果健身愛好者每週從健身的時間裏勻出10%的時間,來經營他們的婚姻而不是鍛鍊他們的身體,他們在健康方面獲得的好處將是跑步的3倍。

個人認為,以上這些法則,適用於一切希望長久經營的關係。

【篇四】

台灣作家郝廣才説:“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讀過《小王子》而你沒有。”可見,《小王子》不僅適合孩子閲讀,也適合大人閲讀。香港的周保鬆教授就説: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小王子》。《小王子》1943年首版於美國,至今已被譯成102種語言,發行超過5億冊。作者聖·埃克蘇佩裏一邊飛行,一邊思索着人生,他用極富想象力的文字抒寫出的對愛、孤獨和生命的獨特體驗,俘獲了無數大人和孩子的心。

小王子獨自一人居住在小小的b-612星球上,星球上有一棵不斷生長的猴麪包樹,後來不知從哪來飄來一顆種子,長出了一朵漂亮的玫瑰,小王子深深地愛上了她。可是因為玫瑰的做作,小王子覺得很累。有一天,小王子辭別自己心愛的玫瑰和星球,開始宇宙旅行。他在抵達地球之前,遇到了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地理學家,對於這些大人,他覺得他們真是奇怪極了,真是難以理喻!

很顯然,作者是在讚美童真。讚美童真的人,都是大人。他們歷經人世的滄桑,回過頭來,才開始見到童真的美好。

全書最有智慧的莫過於狐狸。在和狐狸的交往中,小王子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當他面對滿園的玫瑰花,他感到自己非常不幸。在他對愛充滿懷疑,充滿沮喪的時候,是狐狸告訴他“馴服”在兩人之間的重要意義:建立聯繫。狐狸還説:“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因而小王子終於可以説:“因為她是我的玫瑰,所以她與我,就是宇宙的獨一無二。”

有人説,作者的妻子康素愛蘿就是他的玫瑰。康素愛蘿曾在每個週末給他寫信。信中充滿了渴望、等待和美麗的回憶,字裏行間滲透着濃濃愛意。但是二人的愛情並非是甜蜜的幸福,而是充滿了痛苦。聖·埃克蘇佩裏的反覆無常、不確定的離別,飛行事故以及最後的消失讓康素愛蘿陷入無盡的等待。正如聖·埃克蘇佩裏在《小王子》中所説:“我太年輕了,不知道怎麼去愛。”

1944年7月31日,聖·埃克蘇佩裏起飛執行他的第九次空中偵察任務,一去不復返。一直到1998年,突尼斯一名漁民發現了他的名字牌和地址,至此,聖·埃克蘇佩裏失蹤之謎終於有了結局。

聖·埃克蘇佩裏寫作小王子時43歲,所以原著中,“有一天,小王子看了43次落日”。後來,為了紀念44歲去世的作者,此後的版本都改成了44次。《小王子》與《風沙星辰》、《夜間飛行》統稱為“小王子三部曲”。有人説,讀了《小王子》,我們記住了小王子、玫瑰和狐狸;
而讀了“小王子三部曲”,我們記住了一個名字:聖·埃克蘇佩裏。

【篇五】

張曉風在《好情懷是可以日日有的》一文裏,寫到在一次夜裏等公車,站了好久才猛然發現頭上一棵開着香花的樹。她説,在暗夜裏,因那固執安靜的花香而感到一種互通聲息的快樂,彷彿自己是一個參禪者,“我似乎懂了那花,又似乎不懂。懂它固然快樂——因為懂是一種瞭解,不懂又自是另一種快樂——唯其不懂才能挫下自己的鋭角,心悦誠服地去致敬。”

我不是欣賞張曉風等車的耐心,和她對香花樹的品味,而是她對“不懂”的誠悦與致敬。

因為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忌諱不懂。面對自己的迷惘與無知,不但閉口不談,還常常藉口掩飾無知,不懂裝懂,以顯示自己的博學,表現出學富五車、通曉百科的聰明。

然而,張曉風面對“不懂”,沒有忌諱自己的迷惘,偽飾自己的無知,卻心悦誠服地致敬“不懂”,表現出她對未知的誠實與虛心。

天下之大,世事之繁,知識之廣博,人不能全知全能,這是很正常的。

因此,不懂,不必掩飾,因為那是沒有什麼可羞澀的。

面對“不懂”,有兩種態度,一是裝懂,一是篤學。裝懂是愚蠢,篤學最聰明。

是的,不懂,篤學勤問就是了。但是,對於篤學,有些人又過於功利。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叫趙旭的知名高中語文女教師,説她在主講詩經文化公開課的時候,碰到一些人這樣質疑她,你講的這些東西,大學聯考會考嗎?言下之意,不是考試的東西,就不要學。她説,學習,僅僅是要應付考試嗎?學習,不應該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嗎?她,問得非常好。

培根説過,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可以改進人性。如若不考試的東西,就不學,對許多知識都惘然,人性不完善,又怎麼能做好人呢?

其實,過於功利,學不好知識,也是做不好人的。

《增廣賢文》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因此,懂,既然是通透世事、練達人情的需求;
不懂,就是橫亙人生之路上的攔路虎了。因為,對人生來説,知識越通透,你的人生天地越廣闊,行舉也就越自由。避開它,它就會讓你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了。

敬畏“不懂”,它會激奮你的好學精進,夯實惘然的空隙,讓你得以紮實的做人。

其實,在“不懂”面前,我們都是國小生。

“不懂”會告訴你,生活還有多大的認知空間,我們還要花多大的功夫和努力。

因此,知道自己“無知”和“不懂”,你等於認識了自己。自知淺薄,也就懂得了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人生追求與努力的方向。

《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孔子也鼓勵人們多識花鳥蟲魚。他施教的內容有“六藝”和“四教”,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如果你專攻“不懂”,不迴避“不懂”,路遇“不懂”不繞道。你,就沒有什麼“不懂”的了。

《愚公移山》裏的智叟,自覺什麼都懂,所以他面前的困難也到處都是。相反“愚公”不懼困難,不怕“不懂”,敢於迎難而上,搬山不止,感動了上帝,獲得了上天的幫助,山,搬走了;
“困難”,克服了;
舊貌,改變了;
道路,通暢了。

可以肯定,敢於承認不懂的人,自助,天也助。天不助,眾人助。只要你對自己誠實一點,敬畏“不懂”,“挫下自己的鋭角”,放棄無知的傲慢,你就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和命運的垂顧與嬌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