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生意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K

工作就是生意是商業社會奉為圭臬的最基本的商業精神,是職場成功、凝聚人心的法寶。它搭建起老闆和員工開誠佈公、深入溝通的橋樑,從而統一優秀員工和老闆對生意和工作的認識,做到精誠合作、用心經營,促成生意興隆,事業成功。所有人在職場當中的困境、煩惱——無論你是打工的還是作老闆的,都源於一個極為簡單的原因:你和別人的期望有衝突。或者是方向的衝突,或者是數量上的衝突。解決期望衝突的簡單辦法,就是和對方去談生意,做交易。儘量和對方達成共識而成交。

工作就是生意,是生意當然要投資,要講投資回報, 合理公平的投資回報。從現實看,支配型關係、厚黑學、潛規則還有一定市場,但職場的主流行為方式已經發生實質性變化,職場人際關係從支配型關係進化到了交易型關係。在此情形下,職場就是生意場,人和人都是生意關係。

這一觀點,在我最近出版的《工作就是生意》一書中有詳細的詮釋。認識、瞭解、運用工作就是生意這個商業社會的基本精神非常簡單,就四條而已。

規則一:人人都是生意夥伴

職場就是生意場,職場當中人和人之間最終只有一種關係:生意夥伴關係,以利益交換為基礎的生意夥伴關係。

好的生意人每天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對生意夥伴的價值是什麼?對方希望我給他的是什麼,我希望他給我的是什麼?每一方都有投入,都是因為期望的回報才去投入的。職場當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要求合理回報的交易行為。

人自身的職業發展,不是自己的事那麼簡單。你的發展是和別人相關的。是得到老闆、同事……生意夥伴認可的過程,包括你的競爭對手的認可。

職場人際關係,也是按照價值鏈的方式來串連起來的,包括供應商、客户、合作者、競爭者、可能的替代者、潛在的對手、同盟者,等等,這些人都是你的職場生意夥伴。

職場當中的所有人際關係,都是生意夥伴關係。

1、沒有夥伴,就不可能成為生意;

2、生意夥伴要遵守共同的規則;

3、規則的制定者由賣方、賣方的強勢狀態決定。主流是買方市場,局部賣方市場。

規則二:交易就需要合理回報

職場當中人人都是生意夥伴,那麼大家靠什麼來建立和維護生意環境,確保生意成交、獲取回報呢?

規則!

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規則,規則是規則的制定者制訂的,如果你是制定者,你就制定規則;如果你不是,你就去選擇、適應別人的並且覺得投資回報划算的規則。

職場生意以共同認可的規則為基礎,作為生意夥伴,如果希望達成交易,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建立一個共同遵守的規則。

職場生意不是一單一利,是個長期、動態、多次重複的過程,老闆從長期利益角度考慮,損失短期與員工交易的利益:員工不同意這個規則,那就不合作,去選擇自己覺得投資回報合理的生意規則。

很多公司希望員工義務、免費多為公司工作,節省加班費和額外的勞務,還把員工是否願意這樣做當作對於公司是否認同的考驗。

其實,沒有人在心理上願意接受這些不公平的交易。

生意是平等交換的,如果希望員工超額付出,公司就應該支付超額的報酬,無論是加班費、認同、晉升的機會等等。首先公司應該有“感謝”之心,其次就是有回報的實際動作。

翰威特諮詢公司關於最佳僱主的調查,其中包括對於員工敬業度的調查部分,指標為:員工願意為公司多付出。比如説免費加班,向其他人推薦和宣揚等。這是公司投入生意的增值表現。之後,公司應該遵循公平交易的規則,給這些員工更高的回報。並且形成正向的、良性的激勵。

既然是生意夥伴,就要彼此信任,要遵守共同的規則。

這種規則,應該是“明契”而不是默契。

默契的基礎是“我以為”的和“他應該”的一致,趣味相投的人可以做到,在一起磨合時間很久的人也可以做到。但是,今天在這件事上形成了默契,不見得明天在所有事上總是有默契。畢竟你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不是你。

明契——哪怕只是口頭上説清楚的,也清晰明確,不容易產生誤會、誤解。才可以得到公平的合理的回報。

只有生意夥伴關係,才是真正平等和諧的,因為生意夥伴是為了共同的利益,並且必須尊重彼此的不同利益,得到合理的回報才能合作的。

規則三:期望總是在變的

職場生存,我們的動力來自期望。我們觀察,瞭解別人的需求,是在窺探他們的期望;我們自己的期望就是我們的目標、動機、願望、信念等等。經營職場生意,我們所要求的回報,只是滿足期望而已。

如果用簡單的方法來解構人的職場需求,可以用名、利、義三個字來概括。

首先,我們進入職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個願意聘用自己的老闆,即,被企業認可。其後的職場生涯,是不斷被老闆(可能是不同的老闆)、同事、客户等等職場人羣認可的過程。這就是“名”的需求。

其次,職場就是生意場,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賺”,即回報高於投入。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講的就是個人對“利”的需求。

最後,有些人説“我喜歡,我做”。不論是CEO還是新員工,都有可能的。“義”的需求其實是一種非常自我的期望,要對得起自己的感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的信仰。那些因為“義”的需求而工作的人,在別人看來,可能表現為不求回報,也經常表現為不可理喻,因為是自我感覺,所以,很可能看上去是不理性的。

“名”的需要是被別人認可,需要理性;“利”的需求是得到實際回報,不理性也得不到。只有“義”的需求,完全來自自我的感覺,所以往往有反理性的特點:反叛。

職場當中每個人的目的和期望其實是一致的,職場當中所有人際關係都是如此。

1、積極結果——與生意夥伴共同成功。

2、最低綱領——期望博弈達到平衡。

職場當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要求合理回報的交換。但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下,有不同的變化。

方向性,是期望變化的第一個屬性;

期望變化的強弱度——能量,是第二個屬性:

關聯對應性,是期望變化的第三個屬性;

階段性,是期望變化的第四個屬性,也是最多發揮作用的屬性。

當今職場,人人都希望通過簡單方法獲得快速成功,期望值變化速度飛快。作為老闆,不要想什麼“當初我花錢培訓你,親自培養你,你現在應該對我更好”,其實當時你已經用了他了。培訓被他當作報酬的一部分,已經變成了他的期望。作為員工,在面對企業的階段性變化時,也不要怨天尤人。比如某著名IT企業裁員時,有員工説,“當初有很多獵頭挖我走,你們留我,我留下了,可你現在卻要裁掉我!”按照一句俗話説,當初是當初,現在是現在,當初企業對你的期望和現在對你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倒是你自己該好好想想,為什麼企業對我的期望發生瞭如此變化呢?

職場當中每個人的期望都在發生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規則四:誰也不比誰傻10分鐘

員工和企業之間本來就是一種簡簡單單的利益交換關係——生意關係。無論企業強調怎樣的“文化”,無非是想用一些漂亮的概念來遮掩這種利益關係,但本質不會有變化。

老闆和員工之間的生意關係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利益交換,企業和員工都感覺划算的交換;第二,增值。自己認為投資可以獲得合適的回報。

生意是理性分析投資和風險的,自己和對方都知道彼此要什麼,形成了契約而不是都只在心裏想嘴上不説的。所以,要明契,不要默契。默契有時靠得住,有時靠不住。關鍵在於,靠不住的時候就出大問題。生意不一定總是能夠做成的。市場有風險,職場也一樣。必須首先想到失敗,要麼能夠接受失敗,要麼是把所有的可能性和對策都設計清楚了,想到最壞,然後才做到最好。

所以在職場中,只需要一種思維方式,就是絕對理性,平等交易。因為我們經常缺乏理性,才遇到各種困境。

職場交易行為的前提是:你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個理性的目的,這個目的符合職場生意的交易規則。我們總要求“平等”。其實只有在交易規則下才有平等。經營職場生意的基礎規則是:信任。

你有多少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認可你的能力。這種認可,就是信任。職場生意和一般的產品或者服務生意不同之處在於,你可以用來投入的完全是軟能力——別人對你的信任。為什麼唐駿成為身價過億的打工皇帝,為什麼同學一起畢業10年後薪酬能差數十倍之多?原因就是:微軟認可了唐駿,中國首富陳天橋認可了唐駿,想必同學當中收入最高的也是被更高端的人認可,或者是自己做老闆,被顧客認可。

職場經營,從基本的被認可開始,每個人都是在積累、建立自己的職業品牌。這個經營過程分四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職業品牌之知名度:我有興趣和你探討生意。

第二步,建立職業品牌之美譽度:我願意和你做生意。

第三步,建立職業品牌之偏好度:我首選你。

第四步,職業品牌之忠誠度:我只認你。

所以,職場當中誰也不比誰傻10分鐘,想坑蒙拐騙、投機取巧是行不通的,只有用公平合理的交易行為才能使事業成功。

工作就是生意,作為員工能夠從中找到選擇行業和老闆正確投資、發展事業的理念、方法。作為老闆能夠找到管理人,經營事業的真諦。只有遵循工作就是生意這個被商業社會奉為圭臬的基本精神,才能公平交易,合理回報,事業成功,多贏共存。

來源:中國外貿

工作就是生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