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調研報告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1W
素質教育調研報告範文
為了強化學校素質教育建設,不久前,我們學校組織觀摩團到洋思中學求學取經,以便取長補短,汲取其先進經驗提高我校的教學管理水平。這次調研活動由副校長帶隊,前後在洋思中學學習觀摩一週,經過實地調研瞭解,對比先進,查漏補缺,現將調研報告的情況與內容向各位作一彙報,不當之處,請海涵指缺:
  一
  xx學創辦於1980年,位於江蘇省泰州市所轄泰興市的經濟開發區(天星鎮),距泰興城5公里。洋思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現有教學班56個,教職工280多名,學生3千多名(生源來自全國各地)。該校佔地面積120畝(近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有一流的教學樓、綜合樓、400米環形塑膠田徑運動場、餐廳、師生公寓和電教控制中心、校園網絡中心、天文台等先進設備設施。
  洋思中學先後獲得“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模範學校”、“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先進集體”、“江蘇省現代
  化示範國中”等榮譽稱號。2001年被命名為“泰興市實驗中學”,2002年入選中國名校。
  該校創立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實踐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只講幾分鐘),從而有效地實施了素質教育,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幾年來,全國進入洋思中學參觀考察者達40多萬人次,國家、省、市在該校舉辦的各種“學洋思培訓班”達52期。
  該校確立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滿意”的教育觀念,堅持從開學的第一天抓起,抓起始年級,抓基礎最差的學生,狠抓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該校從1990年以來,學校連續多年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合格率均為100%,優秀率為泰興市之首,每一位家長都表示滿意。
  該校堅持管理創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管理與教育融為一體。該校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5名教師受到國家表彰。校長蔡林森是江蘇省首批名校長、中學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兩次受到江澤民同志的接見。
  二
  洋思中學,這個原本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師資”、“三流的生源”的農村聯辦國中,現在不僅變成了一流的設備,一流的質量,而且如今成為“全國十所薄弱學校變為名校”之一的當代中國名校,成為全國國中教育的一面旗幟,成為農村教育的一面旗幟,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成為現代學校的一面旗幟。洋思中學是一個奇蹟,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實績。洋思中學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地去深思?去挖掘?去探究?
  先看看學校各區域醒目處的特色文化:
  教 學 區: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生 活 區: 讓每一位家長滿意
  學 生 公 寓: 迎着晨風想一想今天該怎樣努力
  踏着夕陽問一問今天有多少長進
  教師辦公室: 不能迅速地發現問題,就是的問題
  不能儘快地解決問題,就是最難的問題
  這些特色樸實的格言警句成為洋思中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 堅信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八個大字,寫在洋思校園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深深地烙在洋思人的內心深處。從該校的校長,到教師,到學生,都堅信這八個大字,而每當洋思人説起這句話時,總是充滿着自信心和責任感。我們在洋思參觀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有深奧的教育理念及虛浮的口號,更感到他們的理念與口號有點“土氣”。但這些“土氣”的口號顯得非常實在。洋思人正是在這“土氣”口號的指引下,十幾年如一日,努力實踐着自己的教育信念,終於成就了洋思中學這番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
  “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教好”。正是這個樸素的教育思想出發,洋思中學的領導與老師們開始了一項平凡卻是偉大的教育實驗,“不選擇學生,不挑剔學生”,這對教育同行來説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但洋思人真的這樣做了。他們認為,好學生是“寶”,差學生也是“寶”。拿校長蔡林森的話來説,“差生”就像一塊璞玉,和好學生一樣,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説,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狀態,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不選擇學生,不挑剔學生”,對於洋思人來説,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時還承擔着風險,因為他們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堅信“璞”在打磨下一定能成為“玉”。
  一個學生能不能教好不在於學生本人,而在於這個教育適不適合學生,適合學生的教育就可以教好,反之就無法把學生教好。那麼前提是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在這個前提下去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洋思中學正因為有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全新的觀念,他們才能在這短短的二十年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改革,不斷地創新,使教育始終適應學生,讓一批又一批的曾經的差生變得優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觀念不僅在洋思人心中深深紮根,而且也越來越成為全體教育人的共識。
  二、做到“讓每一位家長滿意 ”
  這所三年制的農村初級中學,入學的學生成績是其它中學選拔之後錄取的,有1/2的學生語文、數學兩科成績不足120分,而入學之後,期中、期未經市裏統一檢測的成績又遠遠高於其它學校。2001年秋季開學檢測編班時,七年級新生有一半不及格,但是當期會考試時學生成績卻十分喜人,班班英語成績平均都在96分以上。
  與一些學校“笑臉迎領導,冷眼看家長”不同,蔡林森校長經常對教師説,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是對我們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評判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長,是廣大人民羣眾。學校就是要“教好每一個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滿意”。
  每學期,學校都定期召開家長會,會上年級組向家長作出承諾,彙報承諾情況和今後打算,請家長監督。學校設了六個校長信箱,歡迎家長隨時提出批評改進意見。每個月,學校都要發一份問卷調查給每位家長,徵求家長對教師、對教學、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填好的問卷不交給班主任,學生回校時交到門衞處,而大量的統計工作都由學校領導親自完成。對家長好的建議,學校儘量吸收;對家長指出的問題,提出的批評意見,學校毫不怠慢地進行查處、糾正。
  2000年秋季開學後,一位家長打電話給學校,反映孩子沒熱水洗澡,學校感到很驚訝,立即進行調查,原來該生洗澡之前不知道要先將冷水放掉,一開見是冷水就不敢洗了。對這樣一件小事,學校並沒有輕易放過,而是從那時起,要求生活指導老師每次先將冷水放掉,再安排學生進去洗澡,家長對此非常滿意。
  為了讓學生冬天吃上熱飯菜,學校定做了幾百只泡沫蛋糕盒蓋,將每個餐桌上的飯菜罩住;為了安全和減少噪音,將教室裏的吊扇全部改裝成小型的搖頭壁扇。這些,雖都是些小事,但體現了洋思人“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贏得了家長的稱讚和信任。
  三、 開設“生活課程 ” 做到“四會”
  蔡林森校長有這樣一個觀點:教好學生,不僅僅是教會學求知,生活是一本書,生活也是一門課程。蔡林森所説的生活課程,是在學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中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引導、訓練、管理,使之學會自理、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關心,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活動,具體內容涉及吃飯、睡覺、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財物、交往等方方面面。
  在洋思中學的生活區,隨處可見“學會吃飯”、“學會睡覺”、“學會洗澡”等標語,不知情者看了也許會啞然失笑,國中學生吃飯、睡覺還用學嗎?其實這裏面大有學問。
  在洋思,我們看到了學生吃午飯的情景:11點15分,下課鈴響後,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就餐順序,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時段走出教室,有秩序地走進餐廳,等本桌的8名同學都來齊了,方才坐下,其中的值日生負責分飯、分菜。樓上樓下 2000多名學生同時用餐,聽不到任何喧譁,沒有人亂跑亂躥。20分鐘左右,所有學生全部吃完,並將餐桌、碗筷洗刷乾淨。我們注意到,不少餐桌上都有一隻插着絹花的精巧小花瓶。司務長告訴我們,那是文明餐桌的標誌。文明餐桌有4條標準:①分菜公平,②桌面整潔,③無剩飯剩菜,④不講閒話。要求分菜時,學會關心人,先人後己,不厚此薄彼;吃飯時,先多吃飯少吃菜,再少吃飯,多吃菜,最後喝湯,保證不剩一粒米(飯)。
  洋思的學生大多是寄宿生。早晨起牀鈴響後,先醒的同學必須叫醒同室其他同學,然後上鋪的同學先整理牀鋪,後到水池上洗漱,下鋪的學生則反之,這樣2000多名學生20分鐘之內都能保證整理好牀鋪,洗漱完畢,準時到操場上集中早鍛鍊。我們參觀時還看到,教師和學生一起做完操,學生都會有序進入教室,同樣聽不到任何喧譁,也沒有人亂跑亂躥。
  洋思2000多名寄宿生的零用錢都存放在生活指導老師那裏,要用向老師支取,但要説明用途,且無特殊需要,一次支取不得超過 10元。
  這裏有平等觀念的教育,有勞動觀念的教育,有勤儉節約的教育,有效率意識的教育,有友愛思想的教育,還有艱苦奮鬥思想和理財觀念的教育。
  四、開創“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洋思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實用的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結構是:
  先學 後教 當堂訓練  (看、練) (兵教兵) (練)
  學生 → 學生 → 學生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實質是全過程都讓學生學。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的教育理念是“實踐出真知”、“尊重主體,面向全體”、“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於教會學生學”。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內核是“提出目標,指導自學,互學互教,當堂反饋”。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應用程序是:
  ——揭示課堂教學目標。(約1分鐘)
  ——指導學生自學。(約定2分鐘)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約5—8分鐘)
  ——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學生練習)(約5—8分鐘)
  ——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約8—10分鐘)
  ——當堂訓練。(不少於15分鐘)
  (1)“先學”之前教師要講一兩句,準確地、明確地提示課堂教學的目標,還要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目標、要求,讓學生很快地通過引橋,上自學的快車道。在“先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促進學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學任務,可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特別是能創造性地學習的學生;可給“走錯”或“迷路”的學生(差生)説幾句悄悄話,給他們“指南針”。但教師的講話不宜多,以免分散學生自學的注意力。教師應通過行間巡視、質疑問難、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並認真分析:是傾向性還是個別問題,是舊知回生還是新知識方面的問題,把主要的傾向性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後教”作好準備。這實際上是教師在修改課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備課”。
  (2)在“後教”這個環節,教師要做到三個明確:①明確教的內容。教的內容應該是學生自學後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學中暴露出來的主要的傾向性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一律不教。②明確教的方式。應該是兵教兵,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教師只評定對不對,完整不完整,對“不對”的教師要幫助更正,對“不完整的”教師要幫助補充。③明確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達到大綱規定的要求,不能就題講題,只找出答案,而要尋找出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還要提醒學生預防運用是可能出現的毛病,這樣就從理論到實踐架起一座橋樑,以免學生走彎路。
  (3)“當堂訓練”中教師要保證訓練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不得少於15分鐘,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訓練的內容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做”,不搞死記硬背;訓練的形式像競賽、像考試那樣讓學生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的課堂作業猶如“實彈演習”,好比戰場上的高強度的綜合訓練,它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如拓寬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磨練學生的意志,增強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培養雷厲風行的作風、嚴謹的態度等等)減輕學生課外過重負擔必不可少的。它能夠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及時反饋準確的信息,便於教師課外有針對性的輔導,佈置課外閲讀、預習等少量的延伸、拓寬性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平凡而簡單的幾個字,其中藴含的卻是先進的教學理念,成為洋思人教學致勝的法寶:“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才能取得的教學效果。
  五、堅持 “三抓”、“三清”政策
  學校堅持從七年級學生進校的第一天抓起,從學習基礎最差的學生抓起,從學生的起始學科抓起。一注重抓好起始年級,規範學生行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生活。
  二是合理編班、分組、排座。洋思中學不分快慢班,而是公平合理地進行編班、分組和排座。七年級學年初,學校和班主任將本年級的"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分到各班,以促進教師的公平競爭,便於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與考核;同時,將三個層次的學生平均分到各個學習小組(前後兩桌或三桌為一組),並按身高、視力情況和特定規律分佈他的座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與健康的競爭合作精神,便於任課教師在課內迅速準確地獲得學情反饋。
  三是重點輔導後進生。教師上課,起點是後進生,重點是後進生,落腳點也是後進生。中等生和後進生不會的地方,就是教師要教的地方。學校教師已確立了這樣的觀念,要通過轉變後進生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轉變後進生,形成一個濃郁的學習氣氛,自然會形成尖子生成長的堅實基礎,水漲船高,尖子生會越來越多。
  四是優生帶後進生。優生幫助後進生,實行"兵"教"兵",對後進生有幫助,對優生也有促進。學校安排優生、後進生同桌,組成學習小組,要求優生隨時隨地關心後進生,幫助後進生,既密切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師起不到的作用。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道理説起來並不深奧複雜,但真正按照這個要求並能持之以恆做下去,實在是難,很難。洋思“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 “堂堂清”要求學生對每堂課所學的新知識要掌握或基本掌握,不把問題留到課後;“日日清”即每天早晨文科老師幫助學生背英語單詞和課文,中午理科老師引導學生更正課堂作業,每天晚上學生自己複習鞏固,為求今日事今日畢;“週週清”即實施每週五驗收制度,主要驗收數學、英語兩門學科。單週驗收數學,雙週驗收英語。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當驗收組長,任課老師和班上尖子生當驗收員,班與班對調驗收。驗收前,由組長確定被驗收對象、驗收內容,任課老師帶所教班級尖子生,到平行班驗收;驗收時,認真填寫驗收表,在課本上未過關的知識點旁做記號“?”,以便被驗收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掌握,以後複驗收;驗收後,組長及時和任課老師一起分析驗收結果,給合格率的班級加分,對合格率低的班級分析原因,拿出改正措施,限期達標。驗收利用自習課時間進行,對照課本落實內容,教師不出試卷,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
  “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是一個既定的目標,學生、教師甚至家長都感到有了責任,於是一起鉚足了勁,朝着這個目標努力。現在,“三清”已內化為洋思的一種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清”不了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正是因為洋思人堅定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每一個學生都能合格"的這種信念,學校在全體教職工中形成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主動為學生服務的育人氛圍。校長率先垂範,帶領教師深入學生、瞭解學生、研究學生,努力幫助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不忽視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也不放過每一學生的弱點,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讓一個學生輟學,終於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
  六、採用“師徒結對”、“捆綁考核”的機制
  在參觀中,我們瞭解到洋思中學的教師都很年輕,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目前,在洋思中學工作不超過3年的教師佔70%。因此,狠抓集體備課是他們教學管理中一個重要手斷。
  新教師一進校,學校就派骨幹教師做他們的師傅,從暑假就開始培訓(約20天左右的時間)。首先,所有的老教師賽課,學校的領導、教師、專家及新教師參加聽課評課;然後,青年教師上彙報課;彙報課過關之後,對他們再進行法制教育、師德教育、危機教育以及如何當好班主任的指導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新教師一上講台,就能勝任教學工作,少走彎路,使學生少受損失;同時學校給師傅髮帶徒費,給師傅適當減少工作量,搞師徒“捆綁式考核”。徒弟的教學進度可比師傅慢1—2節課,徒弟必須一節不漏地聽師傅的先行課,可以直接使用師傅的教案,師傅也必須一節不漏地聽徒弟的彙報課,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師傅要負責徒弟的師德、教案和教學質量,帶好了共同受獎,帶不好一齊受罰。這種“師徒結對”、“捆綁考核”的機制,使教師間的合作式教學得到充分發揮,達到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提高之目的,使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得到改善,為實現全校所有學科、所有班級教學質量的整體推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集體的智慧,統一的教案,相互間的課堂觀摩,再加上這樣真誠的協作精神,使新教師迅速地走上一條從模仿到創新、從引進到創造的成功教學之路,青年教師成熟週期大大縮短。
  7.採取 “層層承包” “分校競爭”
  洋思中學不實行坐班制,而是實行承包制,教師、職員無一例外,並實行一票否決制。如達不到工作要求時,不能獎勵,獎金為零。
  洋思的校長要包學校全部工作創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創、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體育的達標、學校的安全穩定、年輕教師的培養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包學生的鞏固率、合格率、畢業率、優秀率的“四率”達標,包後進生的轉化,包學生德、智、體協調發展。學校的教輔人員、工勤人員也有相應的承包任務。
  該校的承包制有嚴格的措施作保證,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普通教職工,出了問題,完不成承包任務,都會受到處罰。正如我們在參觀中,在每間教師辦公室牆上張貼標語所看到的那樣:“不能迅速發現問題,就是的問題;不能儘快地解決問題,就是最難的問題”。
  一個“包”字,給洋思中學注入了不盡的活力。該校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分校制,一個年級設兩個分校,全校共六個分校。學校定期評選分校,予以表彰和獎勵。分校長通過競選演説、教師民主投票、學校綜合考察產生,任期一年,一年後優勝劣汰,勝者再通過競選上崗。分校校長可以自行“組閣”,選配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各一名,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管理權、辦公經費使用和獎金考核發放權、人事調配權,同時必須根據自己的“競選綱領”與學校簽定責任書。
  這種“包“字,就造成各分校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分校間的校長在比,教師在比,學生在比。比活動中得獎多,比一日常規扣分少;比學生進步人數多,比工作拖拉馬虎現象少;比教改步子誰邁得更大,比工作措施誰更實。分校制增強了師生的集體榮譽感,提高了凝聚力和戰鬥力。2001年秋學期,學校儘管突增20個班級60多名新教師,但一切工作比往年更井井有條,更卓有成效。
  三
  洋思中學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給了我們許多諸多的啟示:
  一、 教學改革首先從思想深處更新觀念
  洋思人相信:學生願學、能學、有潛力去學。要教好每一個學生,前提是需要有“人人都能學好”這樣的思想觀念作基礎。但在現實是我們有許多老師卻不具備這樣的基礎,他們在開始教學前,會先驗地確定一種心理定式:大部分學生能掌握教學內容,只有少部分學生學得好一些,也必然會有一部分學生學得差一些。這種心理定式,往往使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注意力放在少數尖子生上,而放棄學得差的部分學生。我市也有很多學校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其實與洋思中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觀念幾乎相近,但是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們做起來就相差甚遠呢?説到底,我們的老師對“一切為了學生”這一理念的內涵還是理解不深,在教育實踐中還是應驗不透。我們承認學生間有差異,但要堅信這種差異本身是一種可以開發的資源,只要提供適當的學習指導和基本的學習條件,幾乎所有人都能學好、發展好。
  二、 獨特的教育風格並不深奧。
  因為真理都是樸素的,惟有老老實實按教育規律辦事,實實在在地去做,就能做好。正象蔡林森校長説的那樣:“教育規律大家都懂,只不過我堅持做了”,洋思的教育理念與口號都比較樸素,他們沒有把華麗的詞彙堆積在辦學思想裏,但他們強調地是實幹與真幹,使我們去參觀的每個人都體驗到他們是用真誠去做事業、幹事業。實幹與真幹,是形成洋思人本土化的個性特徵,也是洋思人走向成功的植根土壤。洋思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面對現實,以求實的態度,務實的精神,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的洋思之路。只要我們每個校長、每一個教師真抓實幹,用心在學生身上,必將會尋找到一條切合我市學生實際、體現學校和教師個性特徵的陽關大道。
  三、“洋思模式”是對傳統教學原則的傳承。
  洋思中學的教育管理與教學模式,是他們善於繼承、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必然結果與積澱,這種模式傳承了“有的放矢”的原則、“因材施教”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啟發滲透”的原則。他們的模式不僅顯示着“傳統”的光輝,而且同樣放射出現代教育理念的熠熠光芒。“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用自己無與倫比的實踐成功地解決了國中教育容易形成“兩極分化”這一矛盾,與傳統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改變了學生的“厭學”情緒。洋思的經驗體現了把學問作為學習的主題,充分發揮了“兵”教“兵”的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因為這種模式,有一個不斷吸納、不斷創新、不斷完善的過程,它使我們從中得到啟發和教益。
  四、教育也要講究投入和產出
  一切以效率為導向,從實際出發,教學的實際就是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生的學決定了我們教師的教,以學定教這是教學的原則,也是我們應遵循的規律。蔡林森校長説“搞課改,追求高質量,形式上漂亮是沒有用的,關鍵是效率。不管你上課的方式是‘地道戰’還是‘地雷戰’,必須有效果。”這些話雖然很樸實,但能啟發我們教育工作者去思考:一份耕耘真會有一份收穫嗎?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老師從早忙到晚,有的家長放棄工作陪伴小孩讀書、請家教補課,仍然出現一份耕耘半份收穫,或者一份耕耘沒有收穫的結果呢?因為很多人認為只要埋頭苦幹,就會有豐碩的成果。把這一願望推廣的教育中,也就造成了教師以苦教為榮,完全不去考慮這種苦教的收穫在哪?結果是,這樣的苦教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成果,反而是讓這麼多孩子不高興,這就是我們教育教學方法出了問題。就象蔡林森校長要求他們老師説的那樣“不能做辛辛苦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誤人子弟的老師”。洋思人提出教育要注重效率,也要講究投入與產出,沒有效率就沒有教育。特別注重時間觀念,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分鐘,每分鐘都要產生效率。洋思人把上課的四十五分鐘分成若干時段,嚴格按照規定時間去做,不浪費一分鐘,讓每一分鐘都產生效率,正因為注重效率,使洋思中學的學生學習效率成倍的提高,從而使洋思中學的教育教學各項工作始終在各校的前列。
  五、成功在課堂,功夫在課外
  多年來,我們一直提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種負擔主要是課外作業。洋思中學1983年開始搞教學改革,首先是從當堂佈置作業開始的,要求老師當堂佈置當堂批改,課後不留作業。並且規定每堂課的作業時間不能少於20分鐘。這樣就逼着教師少講。一開始學生自學中遇到問題是由老師解決,到後來則由老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每堂課都是自習課,教師只講幾分鐘。另外,每堂課的作業練習就是考試,這樣有利於學生處於緊張的學習狀態,也培養了學生的考試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緊張地學習,課後輕鬆,沒有作業,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培養各方面的素質。學習洋思的教學模式,看起來都是學生自學,但教師課前要把握什麼內容不講,怎樣“少講”?怎樣使學生進了課堂就如同進了“戰場”?怎樣給學生自學的錦囊妙計?怎樣挑選試題即作業?備課量很大,深入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工作量也很大,在學生自學能力未到位的情況下,課後補差量極大,這就是老師課後的功夫。一靠吃苦精神,二靠的是集體的智慧。目前,我市集體備課形式上是有的,實實在在開展的如何,那就很難説了。特別是我們的國中剛走進新課程,集體備課、教科研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學校足夠的重視。
  六、一流的教學管理和質量是家長滿意的關鍵
  洋思人確立的“尊重主體,面向全體”的辦學思想,落實了從起始年級、起始學科抓起,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的反覆循環、持之以恆的教學檢測措施,優化了課前準備策略,課內導學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從而把三流的學生通過三年的教育培養成一流的學生,做到100%的學生升學,70%的學生升入重點高中,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合格。高質量的教育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支撐。洋思中學從校長到教師都是愛崗敬業的,他們“艱苦奮鬥,嚴格管理,事事求實,細緻入微”的優良作風令人欽佩,同時也贏得了家長們的滿意。
  七、一個“包”字,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洋思中學常規管理體現在一個“嚴”字上,這個“嚴”是與“包”字緊密相連的。他們從學校管理的實際出發,層層建立起各種教學常規的崗位承包制,包括學生素質的提高。他們的校長,稱這種“包”叫“引狼入校”。讓教師生活在“狼羣”裏(有壓力),就會產生競爭,就會求生存,就會謹慎地工作,就會迸發出智慧和力量,就會把一切工作幹好!
  這次洋思一行,我們每個人都深受教育和啟發,因為洋思中學為我們提供的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洋思模式,應該説,洋思中學的實踐使我們不得不改變我們傳統保守的教育觀念和落後的教育行為,因為我們過去不敢相信的口號在這裏已成為現實;我們想做的沒有做到的事情,他們做到了;多少年來一直不能解決的教育難題,他們解決了;我們多年的教育夢想由他們實現了。因此,我們學習洋思不能簡單的模仿,而應該解讀與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