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鄉村振興戰略思考12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7K

【一】

淺談鄉村振興戰略思考12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方面表明了“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佔據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瞭方向。通過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深入學習,筆者從三個角度出發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題,談幾點體會和思考。

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相比,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進一步豐富了內涵、提升了層次。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是在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工程。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澱,是農村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體現,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既要護口袋,還要護腦袋”。

鄉風文明涵蓋豐富的內涵,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並以此提升文化軟實力;
二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特別是關鍵區域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護,以及民族地區民俗、民風、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護;
三是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x,特別是傳承了幾千年的道德倫理,這是“不忘初心”的體現;
四是新時代意識的培養,廣大的農村居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成效的受益主體和價值主體,為此,應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水平,培養農村居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

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還應注意避免兩大誤區:一是把過多的現代化元素引入農村;
二是把過多的城市元素引入農村。應注重強化農村原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承,鄉村“靈魂”不能走樣也不容歪曲。

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的升級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x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後,農業部辦公廳隨之發佈了《關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系列行動。x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指出,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建設農民美好生活的家園。

無論是政界還是學術界,都將美麗鄉村建設看作是2005年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新農村建設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發生了偏離,即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
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缺乏系統性,美麗鄉村建設本來是生活、生態、生產、文化等“多位一體”的系統工程,但基層調研發現,雖然道路等生活領域的硬件設施建設得到了高度關注,但對生產、生態、文化等領域建設的關注度尚顯不足;
三是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單一化,如對於農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過度關注外觀的統一,而忽視了民居的多樣性。

對比鄉村振興戰略與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可以發現,無論是不同內容的提出順序還是提法都發生了變化。順序上的變化增強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而提法上的變化豐富了其內涵。具體而言,在產業發展方面,從原來的生產發展提升到產業興旺,實現了從產業單一性到產業體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農民生活方面,從原來的生活寬裕提升到生活富裕,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統一;
在生態建設方面,從原來的村容整潔提升到生態宜居,實現了從外在美向外在美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統一的轉變;
在管理層面,從原來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實現從管理向治理轉變的同時,也更加註重治理效率。特別是將“生活富裕”放在最後,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鄉村振興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重要方面,但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明確如下幾個理論性的問題:鄉村振興的主體究竟是誰?鄉村振興的內容究竟是什麼?鄉村振興的模式究竟如何?鄉村振興的協調主體是誰?鄉村振興需要什麼政策來支撐?只有把這些理論性問題探討清楚,才能在實施過程中緊貼目標。

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領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城鄉間的發展不平衡除了經濟發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城鄉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平衡。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生態環境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不但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且組織、人員的配置和運行機制等也不斷完善,相反農村生態環境卻被邊緣化。特別是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廣大農村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污染風險日益加大。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城鎮公園、生態環境建設體現政績更為直接,因此部分領導更傾向於將絕大部分資金投入在加強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從而更多地提升城鎮生態環境質量,而對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則採取相對應付的措施。與此同時,把城鎮的一些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企業外遷入農村地區,把新引進的污染企業或者具有潛在污染危害的企業也佈局到距城鎮較遠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舊賬沒有解決,又增加了新賬,從而導致了農村、城鎮之間生態環境質量差距的日益增加。

二是農村生態治理資金投入不足。隨着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城市環保設施建設投入增長較快,但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

三是農村生態治理的機制保障能力差。近些年,國家投入了部分資金,特別是推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之後,逐漸配備了一些農村生態治理設施,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運營與管護機制,導致農村生態治理既沒有運營組織,也缺乏管護經費,從而造成了這些設施的閒置與浪費。同時,高效的農村生態治理的評估與監督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生態治理的參與機制還待完善、農村生態治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一方面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的“生態宜居”目標,必須強化農村生態治理。此外,鄉村振興戰略還應明確兩大核心問題,即對水資源質量和耕地土壤質量的保護。為此,一是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綠色理念對農村生態治理的引領作用;
二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建設;
三是創新與整合技術,以支撐農村生態治理;
四是完善治理機制,推動農村生態治理。

【二】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發展狀況進行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提出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變化説明我國的發展已經從過往的“如何更快發展”轉變為“如何更好發展”。因此,基於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目前的任務不再是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是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及如何提升發展質量的問題。而發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鄉村和城市之間不平衡;
發展的不充分更多表現為鄉村發展的不充分;
發展質量問題更多表現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如農村留守人口等)、生態問題(如農業農村污染等)和公平問題(農民權益保護等)等方面。為此,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後,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我市的農業農村發展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小城鎮建設滯後,沒有充分發揮城鎮輻射功能。一是規劃引領作用不強,多規不協調。很多鄉鎮反映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沒有做到統籌協調,存在“規劃跟不上發展、趕不上建設”現象。如花石鎮為推進湘蓮產業的發展,擬建設湘蓮產業園,建湘蓮倉儲中心,但無建設用地指標,項目無法落地。二是城鎮建設未能帶動產業發展,特色彰顯不夠。有的鄉鎮在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不注重與本地地理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沒有主導產業,只注重商業開發,盲目照搬別人的設計模式,致使城鎮建設品位不高,存在“千篇一律”現象。三是規劃執行不力。部分村民規劃意識淡薄,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服從規劃管理,不按規定履行報批手續,特別是部分鄉鎮集鎮區違法建設行為屢禁不止。四是提供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功能不足。鎮區的給排水建設缺失,普遍存在髒亂差現象,大部分鄉鎮沒有污水處理廠和垃圾消納場,秸稈進行露天焚燒,對污水垃圾的集中處理及無害化處理、可持續利用,及循環利用等關注度遠遠不夠。

2.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農業產業發展不強。當前我市的農業我國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階段,但離現代化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大型龍頭企業。湘潭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47家,但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規模較小,湘蓮、糧食、生豬等主導產業領域均缺乏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型龍頭企業。湘蓮加工企業28家,企業散雜亂,惡性競爭,沒有抱團發展、規模發展。二是農業產業鏈不長。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以粗加工為主,深加工企業不足,農產品產業鏈不長,帶動作用不明顯。糧食生產主體經營理念停留在簡單的產糧、向國有糧企售糧的模式,不問消費市場需求,只關心糧食託市收購價格的變化。糧油加工企業市場開拓、品牌建設不足,給人以“市場上買不到湘潭米”的直觀印象。嶽塘區偉鴻食品作為湘潭最大的養殖屠宰加工一條龍企業,其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屠宰、冷鏈物流運輸方面,下游的深加工很少涉及。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長期以來,大部分湘蓮企業一般通過殼蓮加工和通芯白蓮加工粗加工後便進行銷售,科技含量低,沒有開發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產品;
茶恩等地的楠竹只進行簡單的竹牀加工等,不注重利用科技手段和能工巧匠進行竹雕等特色工藝品的開發和生產。我市的農業農村信息化正處在起步階段,基礎相當薄弱,發展相對滯後,總體水平不高。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的在線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四是農產品品牌不響不亮。農產品牌“山多峯少”,真正在全國叫得響、亮得起的著名品牌不多,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未能形成。特別是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和管理水平滯後。如湘蓮x年獲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但從政府到企業對這一地方公共特色品牌宣傳和推介力度不夠,與安化黑茶和寧鄉花豬這兩個地方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相差甚遠。寸三蓮的原種保護力度不大,湘蓮企業不注重對地方品牌的保護,將贛蓮、福蓮等地不屬於湘蓮的品種卻貼上湘蓮品牌進行銷售,嚴重損害了湘蓮品牌和聲譽。五是“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優勢打造不夠。湘潭縣雖然形成了青山橋皮鞋,花石湘蓮、石鼓油紙傘、茶恩寺楠竹等地方特色產業,但一直是“有特色無優勢無品牌”,全縣缺乏“一個縣域、一張藍圖”產業規劃,大部分鄉鎮沒有主導產業,“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格局尚未形成。

3.公共基礎和服務設施不完善。一是以農田水利設施為代表的生產基礎設施支撐作用弱。現有農田基礎設施大多是上世紀建設的,老化嚴重,溝渠毀損淤塞,不適應現代農機作業。新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因建設投入有限且碎片化、設計細節上的不合理、建設質量等問題導致成效不明顯。有種糧大户反映近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不結合生產實際,出現“斷頭圳”“壩修好渠道不暢”現象,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二是交通、電力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農村的道路交通設施由於建設標準低,很容易損壞,寬度往往較窄,經常出現“會車就堵車”的現象,限制了農村的客運和商品流通體系的發展。在電力供應方面,存在科學規劃佈局不夠、電網設備老化、電壓不穩定等問題,滿足不了農村的用電需求,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三是農村義務教育、衞生、文化等全方位便民服務體系發展不足。社會公共產品缺失,絕大部分的鄉村文化活動場所都形同虛設,沒有實際意義,既沒有豐富的活動資源,也沒有寬廣的活動場所;
農村的醫療衞生條件亟待改善,村醫的素質參差不齊;
教育條件有限,如幼兒園不規範,且專業的幼兒教師相對缺乏。

4.農業農村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一是農村金融保險服務不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反映由於經營規模擴大,對資金的需求增大,但因為沒有抵押物,財務制度不完善,不符合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條件,缺乏政策性擔保機構,導致獲得金融機構貸款很難。同時,由於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較低,險種不全,理賠不到位賠付標準太低,賠付金額與實際損失相差較大,難以形成對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強力支撐。如x年7月的特大洪水,有限的保險賠付難以彌補遭受重創的種養殖户。農村金融保險體系和金融制度不能適應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二是生產設施用地不足。調研中,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反映,由於申請不到建設用地,新購買的農機具只能露天堆放,儲藏農產品的倉庫和儲備農業生產資料的庫房緊缺,制約了正常的生產經營。三是土地流轉水平尚待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由於要擴大規模並進行相應的投入,都希望土地流轉能夠規範、穩定和集中連片。很多種糧大户反映,土地流轉中多以自發、口頭流轉為主,流轉中農民顧慮,不穩定和不規範的現象較為普遍,流轉信息不夠通暢,糾紛調處體系不夠完善,一些農民寧願讓地荒了,也不願流轉給經營大户,造成“土地流轉難、難流轉、流轉有風險”現象。

5.專業農業人才缺乏。一是現代農業發展人才缺乏。與傳統農業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新裝備。隨着經營規模擴大,他們普遍感到知識技術欠缺和人才儲備不足。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特別是從事高效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一方面強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也亟需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基層農技服務隊伍力量薄弱。湘潭縣17個鄉鎮有農業技術人員編制358個,實有技術人員359人,近年來進人多為退伍安置人員,原有學農的農技人員大部分是80、90年代的統招統分的大專畢業生,年齡老化,知識更新慢,在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無所適從,且普遍存在農技人員混崗,並以鄉鎮中心工作為主,農技推廣工作為輔的現象,在崗率不到60%。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後,沒有進行事業單位的崗位設置,近3年都沒有進行職稱評定,影響了農技人員經濟待遇和工作積極性。

6.農民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是農民對公益事業項目參與度下降。農村税費改革後,農民羣眾採取“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參與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當前,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主體意識相對淡薄,對公益事業項目參與度下降,從“籌資籌勞”變為“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給錢也不辦事”。二是少數貧困羣體等靠要思想嚴重。有些貧困户過度依賴扶貧政策,把扶貧政策當作“搖錢樹”,導致國家給的越多,依賴心理越嚴重,出現“越給越賴、越懶越等、越改變不了貧困面貌”現象。

【三】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指出,未來五年農村如何發展振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從哪些環節入手,需要做哪些工作,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等相關農村發展的內容。”全面具體地規劃了未來農村發展的美好藍圖,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總要求,從頂層設計全面規劃了未來農村發展的遠景,表達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要實施好農村振興戰略,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落實:

一是繼續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認識。農村工作繁複涉及面廣,羣眾就個體而言,有勤勞正派的、有懶惰自私的,有好學上進的,他們的生活也就千差萬別,在對待公益事業和處理日常事務上表現出的情感也就大相徑庭,千差萬別。為了實施好農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民對國與家的認識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各部門要用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教育農民,激發農村人民羣眾的內生動力,把各族人民羣眾的思想經過大力的宣傳教育,引領到黨的路線上來,與黨和國家的農村振興戰略保持一致。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目前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只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農村人民羣眾的宣傳教育做得還不夠,有的認識不到好政策與好生活的內在聯繫,還存在一些誤解和不理解,伸手要好處比貧困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地方宣傳工作蜻蜓點水不踏實深入透徹,致使有些實質性的工作難以展開,工作進展緩慢,這些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各級組織做耐心細緻的宣傳教育工作,抓經濟工作的同時統籌農村宣傳教育工作,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入腦入心開花結果。

二是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強農村基礎。x大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極大的改善,道路硬化、亮化、綠化工程成效顯著;使老百姓的出行難問題得到根本改變;
溝渠庫潭等水利設施建設工作也步入快車道,對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村議事點及活動場所的建設為農村人民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保障,但面對新的國家發展要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具有旅遊開發潛力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引進外資比較困難,當地羣眾因為缺少資金想發展旅遊相關產業心有餘而力不足,致使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實施農村振興戰略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需要找準發展優勢,創新工作方法,加大資金投入,從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來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經過x大以來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對於“治理有效”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三清潔”等公益事業和涉及國家建設方面,工作難度大反彈現象突出,致使許多工作難以開展和反覆回頭,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差,這些不良現象的發生歸根到底都是對農村人民羣眾教育力度不足所致,對此筆者認為實施振興農村發展戰略,強基礎的同時更需要強化農村人民羣眾的思想基礎。只有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羣眾的積極行動,振興農村戰略的構想才能順理成章如期實現。

【四】

農,天下之大本也。”鄉村興國家興,百姓富國家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描繪出一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藍圖,為“三農”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

產業興旺。“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村才能穩定,農民才能增收,鄉村才能繁榮興盛。農村產業發展,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改變傳統種養結構,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等為主的現代農業轉變,拉伸延長產業鏈條,擴大產業附加值,積極培育發展鄉村旅遊、電子商務、休閒農業等各種新型業態。

習近平同志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給我們擘畫出了未來幾年農村產業發展的藍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鏈條持續延伸,農業功能加快拓展。

生態宜居。“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生態宜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民生活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交通道路、農田水利、通訊通信等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在基礎設施方面,綠化造林、公路交通規劃、文化廣場建設跟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另外,我國農村普遍缺少污水收集處理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系統,對農村居民居住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生態宜居,就是要推進鄉村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主動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

鄉風文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農村的具體體現,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當前,農村精神文化生活還比較落後,一些x規陋習、封建習俗還普遍存在,大部分農民的文化和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各種矛盾糾紛也時有發生,一些低俗、不健康的活動也趁虛而入,極大地傷害了農村的鄉風文明。新時代,農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學文化、學技術、學法律的意識增強,對子女教育、講究文明生活的文化休閒生活需要更為強烈。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對於鄉村來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和“四德”工程,提倡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鄉風民俗,擴大鄉民們參與創建精神文明活動,改變農村整體精神風貌,提升農民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文明鄉風尤為重要。

治理有效。“路不拾遺,夜不閉户”。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加強鄉村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攻克的難題。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推動村務公開,擴大村民監督和參與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生活富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各項惠民政策的日益完善,農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消費結構日趨優化,更多的錢花在發展、享受等支出,教育、衞生、文化、社會保障、基礎設施進入了加速發展期,城鄉差距逐漸縮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智力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要求,不僅為美麗鄉村指明瞭方向,也讓廣大鄉親們對走進新時代、過上新生活充滿信心。

【五】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報告對鄉村振興做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對照這一要求,緊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x實際,筆者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從六個方面着力。

1.着力生產生活環境大變樣。“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主要從“四個變”入手:一是環保意識變濃。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崛起”主基調。二是衞生環境變潔。重點放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上,將垃圾分類減量處理模式落實到位,尤其是縣鄉村組四級體系的完善,探索專業化村級保潔員制度,堅決取締村級垃圾填埋場,鄉鎮碼頭垃圾採取市場化清運。針對農村有毒有害垃圾,採取“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模式集中處理,開展有毒有害低廉廢品補貼回收試點。日常以季度為週期,開展“三整潔”隨機檢查全覆蓋,形成長效保潔機制。三是水系水質變好。繼續實施“河湖聯通”工程,推廣農業清潔生產“三項技術”,倡導“禁止投肥、生態養殖”理念,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地,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四是空氣質量變優。全面禁止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

2.着力鄉村基礎設施大改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主要從“四個變”入手。一是斷頭路變通。加大農村水電路訊網的財政投入,必須引入社會資本,充分發動羣眾籌資籌勞。二是攔水設施變無。加大鄉村干支渠梳洗力度,清除攔水攔網設施。三是灌溉體系變暢。一方面整合農田水利、國土平整等涉農項目資金,利用美麗鄉村建設和脱貧攻堅機遇,積極向後盾單位和本村的能人大户及在外成功人士尋求支持;
另一方面調動羣眾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健全鄉村水利基礎設施建管機制。四是農村電商平台變寬。整合智慧民生、供銷e家、郵政自營等電商平台,完善鄉村物流體系,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網上流通。

3.着力農業優勢產業大發展。“產業興旺”是首要條件。發展農業產業必須遵循現代農業發展趨勢,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主要從五個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土地規模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的規模經營,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加快引進戰略投資。每個鄉鎮要引進1個千萬級的農業企業,每個村要引進1個500萬元的農業企業。三是加快生態模式推介。既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要拓寬農户增收渠道。就全縣來講,“三水融合”是我們的主導方向,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推行生態種養,落實4個10萬畝發展目標。四是加快特色產業園建設。針對本縣的主導、特色產業,要扶持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農業特色產業園。根據園區成長情況,採取分級管理的辦法,給予不同的扶持政策。五是加快打造區域品牌。按照“全縣品牌x化,x品牌區域化,特色品牌組合化、優質產品精細化、品牌營銷多樣化”的要求,突出“珊珀湖魚、湯家崗米、黃山頭鴨”三大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價值。

4.着力精準扶貧脱貧大保障。“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落腳點。脱貧攻堅是政治任務,也是民生需求。2020年,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x4.1萬多貧困人口穩定脱貧是難點,必須引導全社會參與。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突破。一是扶貧先扶志。加大脱貧致富典型宣傳,增強貧困户通過自身努力脱貧的信心,徹底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加強重點村集中扶貧。x32個省級貧困村,是脱貧攻堅的主戰場。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現精準脱貧。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開展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實現“一户一名產業工人”。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貧困户,要突出產業扶貧作用,幫助制定科學的產業計劃,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等服務。對不適宜居住的,要開展異地扶貧搬遷。對教育、醫療、住房負擔重的貧困家庭,要給予相應政策扶持。三是兜底保障扶貧。對完全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户,要實行財政兜底,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三是注重“造血式”扶貧。發揮產業扶貧作用,注重引進勞動密集型農業投資項目,幫助貧困羣眾就地穩定就業。採取出租、入股等靈活的土地流轉方式,建立健全投資主體與貧困農户持續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户收益。創新項目資金使用方式,增加項目建設長期扶貧功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貧困村集體資產資源。四是嚴格考核,壓實幫扶後盾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將結對幫扶責任人、後盾單位的扶貧成效納入單位和個人年度考核。

5.着力“農業+”大融合。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城鄉融合趨勢要看清。融合發展是趨勢,農業多功能要拓展,產業鏈要延長,價值鏈要提升。結合x實際,要抓住全國體育運動休閒特色鎮建設機遇,提煉“體育+農業”發展模式的理念昇華點,聚焦發展產業、多產融合爆破點。主要創建生態(農業)安全保健功能區、生態(農業)休閒康養功能區、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功能區。二是培植融合發展典型。培植一批特色鮮明的邊貿鎮(黃山頭、官壋、三岔河)、加工鎮(深柳、大鯨港、官壋)、水產鎮(安豐、大湖口、大鯨港)、產糧鎮(安全、下漁口、x家嘴、三岔河)、蔬菜鎮(安康、安豐、安障、大鯨港)、體育鎮(深柳、黃山頭、安豐、大湖口、三岔河),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小鎮,推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三產融合。三是鄉村旅遊亮點要打造。突出“一鎮五村”宜遊村建設,完善鄉村旅遊配套,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

6.着力農村居民自治大提升。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自治體系。以往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在鄉村已經不適用或不管用了,多方參與的橫向管理正在發揮作用。主要是按照事務管理的類型和性質,實行分塊管理。一是經濟合作組織自治。生產規劃、操作管理等生產經營性質的事務,主要由合作社等合作組織按照《合作社章程》來管理;
二是相關法規自治。主要由村支兩委按照《基層組織管理條例》《村民自治組織法》及相關政策法規來管理;
三是鄉賢自治。開展“最美鄉賢”評選活動,發揮鄉賢在基層自治中的引領作用。鋪路修橋、衞生整治、設施維護、糾紛調處等公益性質事務主要交農民理事會管理。理事會主要藉助村規民約、家規家訓、志願勸導、活動教化等方式規範和約束村民行為。

【六】

新時代、新鄉村、新使命,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三農”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要着力抓好“把握一個要求,深化兩大改革,構建三個體系、加強四項建設”等工作,努力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一、準確把握“一個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一是要着力抓好產業興旺這個重點。產業興旺,就是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力。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全鎮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二是要着力抓好生態宜居這個關鍵。生態宜居,就是要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建好村,讓鄉村綠起來、淨起來、美起來。要按照“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培育“美麗經濟”,讓大孤山鎮成為鄉村居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風文明這個保障。鄉風文明,就是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保護大孤山鎮的鄉土文化特色,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四是要着力抓好治理有效這個基礎。治理有效,就是要以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提供公共服務,維持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全鎮要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五是要着力抓好生活富裕這個根本。生活富裕,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生活便利。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積極吸引城市的資本、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與大孤山鎮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相結合,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二、不斷深化“兩大改革”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也要用改革開路,要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一是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切實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x年的政策,給全鎮農民、農業經營業主和農業投資人吃下一顆“長效定心丸”。要穩妥推進全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發證工作。要探索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多種實現形式,滿足土地流轉需要,真正讓農户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二是要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喚醒全鎮“沉睡的資產”。要抓好全鎮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成員身份確認,盤活全鎮各項集體資產,提高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穩步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範圍,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三、加快構建“三個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樑八柱”。一是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充分發揮全鎮各鄉村的資源優勢,對農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以南果梨、君子蘭等資源為抓手,積極開發遊憩休閒、生態教育等觀光農業;
以對樁石影視基地、婚紗攝影綜合服務基地為抓手,加快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以冰雪運動、野生動物馴養觀賞等項目為抓手,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遊產業鏈。二是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轉變農業要素投入方式,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要以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為發展方向,強化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發展高層次農產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整體競爭力。三是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户,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户、合作社、農事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四、大力加強“四項建設”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夯基壘台。為此,一是要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讓鎮村黨組織成為“戰鬥堡壘”,讓廣大黨員幹部成為“頭雁先鋒”,發揮黨組織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鄉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要強化農村基層黨支部的領導核心地位,持續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切實把基層黨支部建優建強,確保做到建好班子、找好路子、邁好步子、樹好樣子。

二是大力加強“三治結合”治理體系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加強“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建設,實現農村長治久安。要健全鄉村自治體系,推進村務公開和民主決策制度,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x規陋習。要健全鄉村法治體系,推進平x鎮建設,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推進治安防控“雪亮工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要健全鄉村德治體系,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強化農民的規則意識、集體意識,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

三是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要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要把山水林田河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打擊濫砍濫伐,做好森林防火、綠化美化、環境治理、“廁所革命”等各項生態監管和綜合治理工作。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四是要大力加強“三農”人才隊伍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村看村、户看户,羣眾看幹部。”要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實施農村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使之成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培育發展無人機飛手、農民網紅、田保姆、樹保姆、河段長、鳥管家、農民畫家、農民咖啡師、村莊保潔員、農民氣象員等新行當,讓農民不只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種令人嚮往的職業,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要加強“新鄉賢”隊伍建設,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帶動力量。

【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x是農業大縣,推進鄉村振興正逢其時。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建設農業強縣,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力爭鄉村振興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真正全面實現。

一、x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

x是一個擁有近70萬人口的大縣,轄11個鎮4個鄉,296萬畝的土地面積,其中耕地50萬畝,林地200萬畝。近年來,x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推廣高檔優質稻14萬畝,實現糧食年總產33萬噸,連續多年榮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和“糧食生產標兵縣”稱號;
冰糖橙、烤煙、油茶等農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縣種植冰糖橙10萬畝,新開發油茶種植面積10萬畝、低改20萬畝,烤煙種植面積4萬畝,年收購烤煙11萬擔;
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逐步顯現,農業新型經營業主連年遞增達134家,湧現出了華大農業、沃原農莊等一批標誌性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融合初具規模;
農村公路、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現了便江鎮松柏村、銅角村等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為農村宜居宜業提供了好的典範。

二、x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途徑

x是農業大縣,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實現農業強縣,必須始終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按照三步走戰略目標,制定切合x實際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抓住“人、地、錢”這三個核心,要在推動農業人口占比下降、結構優化方面下功夫,要加快建立鄉村振興的用地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有利於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流轉的體制機制,開啟鄉村振興新徵程。就當前發展現狀而言,x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途徑如下:

一是抓好“人”這個核心,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目前x縣 現有農村人口約45萬,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實際農業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呈現實際農業人口占逐年下降趨勢,且大部分留守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知識和年齡結構上極為不優,導致農村農業發展力量不足,鄉村振興缺乏“人”這個關鍵因素。縣委、政府首先實行黨政一把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責任人制度,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密切農村黨羣幹羣關係,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同時必須下大力促進涉農部門和涉農產業人的全面發展,配好用好乾部,把到農村一線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加快彌補人才、知識和技能短板。其次是進一步扶持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積極引導和支持城鎮市民下鄉和農民工返鄉創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從x的實際來看,可區劃為便江、柏林、馬田、高亭司、鯉魚塘等五大重點區域,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高鄉村人口的社會流動能力和社會流動性。再次是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研人才支撐作用,加強農村教科文衞事業發展,大力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做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二是抓好“地”這個關鍵,建立鄉村振興的保障機制。

x縣當前首先要建立健全土地“三權分置”機制。緊緊抓住中央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契機,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把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這項工作做實,為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穩定長期投資預期,激發農業勞動者積極性,着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讓農業成為有錢可賺的產業,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三要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提高鄉村公路、水利、電力、電信、燃氣和社區建設水平,以加快東外環線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啟動“美麗同行工程”,率先把縣域國道、省道沿線打造成鄉村亮麗風景線,擴大農村片區公交客運覆蓋面;
抓好以黃口堰水庫擴建、“五小”水利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解決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農網升級改造,結合“三網融合”和“村村通寬帶工程”,搭建“三農”綜合網絡信息平台,推動“互聯網+”在農村的應用,提高農業發展的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益。四要建立健全土地保障機制。大規模推進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等級;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促進糧食生產穩定、提質、增效;
鞏固提質x冰糖橙、油茶、烤煙三大富民產業,突出冰糖橙老果園和油茶低產林改造增效,確保實現冰糖橙基地15萬畝,油茶基地x萬畝,落實烤煙種植面積4萬畝。五要建立健全土地收儲機制。借鑑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及國際經驗,探索建立農地收儲和整治機構,提供“土地銀行”中介服務。六要建立健全資源環境保護制度。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落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嚴格落實資源環境生態紅線保護制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修復等生態工程;
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快推進“江河湖庫”生態綜合治理,完成便江河道兩岸綠化提質,開展九山河、湘永河等河流的綜合治理,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繼續實施“潔淨鄉村”行動計劃,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廁所革命、規範村民建房、污水收集處理”四大重點整治行動,紮實開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建設工作,持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打造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的鄉村田園生態系統,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三是抓好“錢”這個根本,健全鄉村振興的投入機制。

x是個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的縣,近年來對“三農”投入相對不足,必須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這個機遇,進一步健全“三農”投入機制,確保鄉村振興落到實處。一要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使農村發展自身造血功能強大。二要建立健全鄉村內生能力機制。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提質升級行動,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示範村和示範片、示範帶,構建佈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的“五美”鄉村格局。集聚鄉村特色資源,吸引城市資源要素,集中力量建設馬田、柏林、鯉魚塘、高亭司等一批中心鎮、特色鎮,不斷增強鄉村的內生髮展能力。三要建立健全社會資本投入機制。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社會資本積極投向農業產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着力推進便江、西河鄉村旅遊示範區建設,把“種莊稼”和“種風景”有機結合,逐步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示範區和鄉村振興試驗區;
推進休閒農莊提質升級,將沃原等休閒農莊建設成三產融合的示範農莊。四要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當前要重點做到脱貧攻堅精準到位,貧困人口穩定脱貧,實現脱貧攻堅取得圓滿成功。五要建立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的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探索設立鄉村開發基金等,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

如果做到了以上幾點,鄉村硬件上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平台的進一步完善,軟件上鄉土淳樸文化的重塑和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自然生態和生存環境的進一步的改善,生活和生命質量的提升,未來的x鄉村也許是郴州、長沙等城市人趨之若鶩的地方,x的鄉村也許會成為農村人的公園、城裏人的田園、旅居者的桃花源、人類共同的家園。

【八】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這一方面表明了“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佔據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瞭方向。振興鄉村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是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內在要求,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農村最本真的體現,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沒有和諧文明的風尚,鄉村就算不上振興;
沒有濃郁特色的鄉土文化,鄉村振興就會失去靈魂;
鄉風文明,就是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衞生等事業發展,推動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是在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工程。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澱,是農村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體現,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既要護口袋,還要護腦袋”。

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是產業興旺。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思想,是黨中央着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問題導向作出的戰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真正擺在優先位置;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動搖,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產業興旺是排在第一位的,是發展基礎,是首要任務,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是農業振興、產業振興。要完善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的有效供給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要加快拓展農業的多樣性多功能性,全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持續培育農業農村產業新動能,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加快轉化為美麗經濟。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後盾是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新時代能否實現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安定有序的重大考驗,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這就要求在理念上真正實現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轉變,在體制上要加強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在主體上要在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的同時,更多地發揮其他組織包括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在方式上要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構建“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在手段上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不斷創新機制實現智慧化管理。

鄉村振興戰略的期盼是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是當前最突出最需要解決的民生實事,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生態鄉村做貢獻,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在路上。要以美麗鄉村示範縣創建為龍頭,推進美麗庭院、精品村、示範鄉鎮、風景線創建和小城鎮整治,形成全域規劃、全域提升、全域建設、全域管理的大美格局。要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質量,堅定不移推進髒亂差治理,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基本完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村莊覆蓋,鞏固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行維護長效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劣五類水剿滅戰,統籌實施河道治理等工程,打好治污泥殲滅戰。要全力打好城鄉治危拆違攻堅戰,因地制宜加強農房建設管控。

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的是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最終追求,是終極目標,是鄉村振興的成果。要以保障和增進農民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着力解決農民羣眾關心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深入推進醫療服務“雙下沉雙提升”,大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水平,全面繁榮農村文化,切實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村不發展,中國就不可能真正發展;
鄉村社會不實現小康,中國社會就不可能全面實現小康;
鄉土文化得不到重構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揚。所以振興鄉村對於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九】

第一,為什麼要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個人認為,該戰略的提出是對過去鄉村發展戰略、發展思路、發展動力、發展佈局的一種反思、修正、補充和豐富,甚至是超越。關於鄉村的發展戰略,過去雖然沒有單獨提,但並非沒有,相反,有很多,從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乃至美麗鄉村等等,分析過去的戰略,個人認為,過去我們觀察、分析和判斷乃至處理城鄉關係的一個出發點,或者説發展思路就是以城促鄉,以城帶鄉,以城市的點帶動廣大鄉村的面,甚至直接提出以城市反哺鄉村,以工業反哺農業,我們發展的重心和重點都落在城市。這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後,意味着將來發展的重心不單只是城市了,至少是城市和鄉村並舉了。過去是以城市的點來促進鄉村的面,將來這種戰略會改變,誠然,過去以點帶面的發展思路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城市發展很快,鄉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城市發展得更快,鄉村有進步,但緩慢,特別是近年來比較滯後,城市差距還在日益擴大。那麼,要扭轉差距,就要兩條腿走路,鄉村振興迫在眉睫。同時,現在的鄉村自身也積累了很多好的發展基礎,有大量的發展資源和優勢,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第二,為什麼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前所未有的,意味着中央對鄉村的發展寄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意味着農村發展戰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新中國建國快七十年了,城鄉二元結構一直存在,城鄉差距也一直比較大。為什麼過去沒有提,為什麼現在提,為什麼是黨的十九大提?我的理解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判斷的轉變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主要矛盾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和原因就是鄉村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那麼要解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理所當然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要解決農村的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問題,同時廣大鄉村面廣量大,是經濟社會發展最低的短板,正是基於主要矛盾的轉變及鄉村問題眾多的牽涉面和複雜程度,鄉村發展理應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因此應運而生。

第三,鄉村振興戰略看起來佈局在鄉村,其實對於城市的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覺得,對於城市發展來説,該戰略能夠起到“曲線救國、聲東擊西”的戰略效果。所以既是鄉村振興戰略,同時也可以説城市振興戰略,為什麼呢?儘管現在提出的是振興鄉村,但城市的發展也面臨很多的瓶頸。問題的源頭也在鄉村,比如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現在,農村的教育也比較落後,也很難提供當前發展高端製造業所需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可以説農村的滯後制約了城市的發展,農業的落後制約了工業的發展,只有城市和農業共同發展、協調發展,農業和農村的振興才能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機遇。

第四,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的關鍵詞之一是“振興”。到目前為止中央提出的區域發展戰略中,迄今為止,僅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用了這個詞,既然是振興,我想應該是具有較高水平的,決不只是解決貧困的問題,其次是這種振興與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有聯繫的,是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承接,全面小康建成以後,鄉村要如何發展?就是要振興鄉村。

第五,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環境條件。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個區域、一個國家,要發展必然需要一定的資金、技術、管理、人才。農村振興也是,上述資源,光靠政府提供?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靠自身積累的話,那恐怕農村振興是難以實現的。從我國現有的發展經驗來看,東部地區的開放和高速發展,正是得益於吸收了外國很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農村要振興也是如此,也需要外部輸入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怎麼樣把外部的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吸引到農村,形成窪地?我想到了李克強總理最近反覆強調的營商環境的問題。現在,農村的營商環境需要改變,這個營商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

一是硬環境。現在,農村的基礎設施經過這麼多年的建設有很大的改善,甚至有飛躍性的進步。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還是有農村的大量基礎設施沒有改善,要想富先修路。路沒修好,基礎設施沒搞好,有些路修好了,過幾年爛了沒人管,網上這樣的報道不少,如此就會影響到經濟的命脈——物流,進而影響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等等,還有教育、醫療資源,現在農村的教育質量與城市比確實存在不少差距,子女教育、醫療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人才要哪能引得進去。二是軟環境。首先是治安環境,外地人去投資,首先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我在農村長大,也在農村工作過幾年,農村治安形勢相對嚴峻,地痞惡霸不同程度存在,極壞地影響了當地的形象和環境。還有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良好的法治才能保證良好的市場秩序,當前的農村特別是我們湖南,龐大的鄉村社會依然具有濃重的人情社會的特點,市場經濟是利益為王,是利益決定關係,而人情社會是關係為王,是利益從屬於關係。當利益遭遇強大的人情時,恐怕是望而卻步、不戰自敗的。所以,人情社會是反市場的,是反市場經濟的,這樣的環境要改善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

【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一、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一是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

二是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需提升;

四是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

五是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一)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二)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値,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三)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四)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圍繞農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接着一件辦,一年接着一年幹,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五)鄉村振興,擺脱貧困是前提。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把提高脱貧質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貧標準,也不弔高胃口,要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脱貧這一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三、x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意見建議

要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鞏固和完善好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一)貫徹落實好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一要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x年的政策,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

二要完善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户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以規劃為引領做好鄉鎮村莊規劃。一要抓好鄉鎮、村莊規劃,要科學合理,功能配套齊全,突出功能分區,錯落有致,彰顯特色,突出鄉村韻味,記得住鄉愁;

二要鼓勵動員農村居民向城鎮周邊和城鄉結合部集結。各縣區、各鄉鎮、各村組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鼓勵動員零星、分散居住的村民向城鎮周邊和城鄉結合部集結,這既便於科學合理規劃,又便於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同時又便於管理,提升人居環境,提高人氣指數。

(三)決勝脱貧攻堅要以產業作支撐。對已形成的規模化產業,要鞏固提升,轉型升級,在高端化、精細化、創品牌上下功夫,在做好營銷戰略創造利潤上下功夫。新興產業培育上,要與市場對接,培育發展壯大,做到一縣一業、一村一品;
要培育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產業,為農民持續增加收入,脱貧致富夯實基礎。

(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一要充分發揮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的作用。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基礎,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得怎樣意義重大。必須加強鄉鎮、村黨組織建設,配強班子,強化鄉村幹部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隊伍,使他們真正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二要加強學習,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本領。要全面系統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之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人民羣眾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吃透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農村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提高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領,充分發揮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

三要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的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五)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能有等待觀望思想。全市農村通過“三村”建設以及目前開展的脱貧攻堅工作,廣大農村村民的保障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的基礎得到了進一步夯實,鄉村面貌有了較大改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要編制和完善好全市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各類規劃要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根據發展現狀和需要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對具備條件的村莊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對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要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並重;
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要實施生態移民搬遷。

二要結合全市鄉村的實際,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做到缺什麼補什麼,有序健康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三要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以法治的角度保障鄉村振興。從x的實際出發,今年要做好x市城鄉清潔立法工作,制定“x市城鄉清潔條例”。

【十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發展相對滯後但潛力巨大十堰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當如何謀篇佈局?從何處入手?從哪裏突破?怎樣才能有序推進?事關當前,影響長遠,決定着“三農”發展的興衰。從實際出發,總結歷史,分析現狀,把握大勢,科學應對,我認為重點要關注研究並着力解決以下四個突出問題。

一、關於發展規劃問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戰略任務,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精心謀劃。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分“三步走”,從現在到2020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制度框架和改革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國家和省裏都在加緊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目的也在於強化頂層設計,避免少走彎路。磨刀不誤砍柴功,十堰山區“三農”發展歷程也充分證明,什麼時候謀劃好了,路走對了,農業農村發展就快,反之則事與願違。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先後提出並制定了竹房城鎮帶建設、“四百萬工程”、“61”產業強農計劃,去年又明確提出建設農業強市目標,山區農業農村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但也要清醒的看到,與區域性中心城市、全省重要增長極、汽車工業、全域旅遊等區域和產業規劃相比,我市“三農”發展在總體規劃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專業規劃較多,整體規劃不足,至今沒有一個系統、科學、全面的戰略規劃。二是市縣規劃脱節,有機融合不夠,有的規劃市和縣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沒有形成有機整體。三是規劃不細不實,引領作用不強,有的規劃籠而統之、大而化之,沒有細化到鄉(鎮)、到村組、到產業、到項目、到措施,規劃和實際“兩張皮”;
有的規劃沒有經過嚴格科學論證,朝令夕改,隨意性大。“三農”發展規劃設計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導致力量分散、步調不一、行動盲目、落實難、效果差。

鄉村振興為我市制定“三農”發展規劃提供了歷史契機。為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建議儘快組織有關方面,組建強有力的工作專班,加快我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工作:一是不要等。鄉村振興中央已有明確的思路、原則和要求,十堰在這方面實際上也做了不少探索,制定符合並具有十堰特色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基礎、有條件,不必等到中央和省裏規劃全部出台之後再“依葫蘆畫瓢”,那樣又會比別人慢半拍;
二是不要散。堅持市縣一盤棋,市縣規劃有機統一,可採取由上而下,由市裏提出規劃框架,縣(市、區)按照框架先制定本地規劃,然後由下而上,由市裏對各地規劃進行全面統籌,制定全市發展規劃,確保規劃的整體性和可行性。三是不能虛。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分區域定位、分產業佈局、分類型指導的“三分”原則,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目標任務工程化、項目化、措施化、具體化,將規劃細化到鄉(鎮)、到村組、到農户、到產業、到年度,切實增強規劃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不能草。堅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所有規劃都要科學論證,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用規劃統一全市上下思想,形成共識,聚集合力。不能匆忙上馬,草率行事,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規劃一旦確定,就要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一屆接着一屆幹,用水滴石穿的韌性推進規劃變現實。

二、關於產業建設問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重點。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我市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有力促進了

農民增收脱貧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但不論是與自身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潛力,還是與先進發達地區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目標比,我市農業農村在產業發展上都還存在許多短板:一是傳統農業產業底子薄、基礎弱,耕地量少質差,基礎設施殘缺,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基本無優勢可言,傳統農業產業效益低、幾乎沒有競爭力;
二是農業特色產業質量不高、水平較低,資源豐富但深度開發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規模但生產效益低、產品質量好但市場知名度和佔有率低,提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質效已是當務之急;
三是農村新型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塊頭小、檔次低,發展嚴重滯後;
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剛剛起步,輻射帶動不夠;
現代農村服務業尚處於萌發階級,一二三產業未能有機融合,農村新型產業遠未形成主導產業,對農業農村經濟支撐乏力。

時代綠色消費潮流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十堰農業農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面向市場,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必須把產業建設作為十堰山區鄉村振興的突破口,按照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總體要求,重點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突出特色引領。實踐證明,十堰農業產業的最大特色在綠色有機。不論是擁有的生態特色資源,還是肩負的國家生態安全擔當;
無論是農產品市場需求,還是農業轉型發展內在需求,都決定了十堰山區必須高舉綠色有機農業旗幟,打響品牌,彰顯特色,以特取勝。要通過高標準規劃建設南三縣有機農業產業帶、北三縣綠色農業產業帶、市城區及城郊生態休閒農業園,構建以“兩帶一園”為主的十堰綠色有機農業開發佈局,把我市建成全省和全國都具重大影響的全域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區或“綠色有機農鄉”。二是要明確主導產業。十堰氣候資源的立體性、多樣性和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決定了農業特色產業既不能“單打一”,也不能“小而全”,必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茶葉、中藥材、草牧業、蔬菜(食用菌和魔芋)、水產(飲)品、林果等六大主導產業,是在反覆論證的基礎上確立的,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根據發展實際,內容可調整完善,但總體還應當堅持。對縣(市、區)而言,政府層面提倡的主導產業不宜太多太雜,應宜1-2個為主,集中力量做大做強;
對其它可發展、有市場、效益好、特色顯的小產業,可由市場調節,逐步培植。三是要主攻產業短板。突出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標準化基地兩大短板,在全市開展百億農產品加工大縣、農業標準化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三大創建活動,農產品加工業主攻擴規模、提水平,產業基地主攻提標準、提效益,產業園區主攻提檔次、強輻射,儘快補齊短板,提高質效。四是要加速三產融合。農村產業不能僅就農業論產業,還要在農業以外想辦法,有效途徑就是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要把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閒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現代農村服務業等農村新業態納入農業農村產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產業鏈和價值鏈為紐帶,加速推進三產融合。要堅持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示範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切忌一哄而上,努力形成特色鮮明、三產融合、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的十堰農業農村現代特色產業開發體系。

三、關於人力資源問題

人興方能業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下山區農村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年齡不斷老化、素質不斷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於初步發育階段,農村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指望以現有的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實現鄉村振興,實在是“小牛拉大車”,力不從心。農村人力資源“空心化”的實質是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時,長期以來,國家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服務上欠賬太多,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不夠,客觀上也加劇了農村人力資源日趨匱乏,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瓶頸。

重農先重人。中央明確提出,鄉村振興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破解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受多種因素制約,解決十堰山區農業農村人才資源與發展不適應的問題,任務更加艱鉅,但絕不能因此悲觀失望。要充分看到,近年來我市一些地方不少農民工回鄉創業,不少城市資本和社會資本紛紛投入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充分説明山區農業發展充滿巨大潛力。為把目前這種勢頭引導好、利用好,為鄉村振興建設一支強有力的人力資源隊伍,建議市委、市政府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服務的同時,在全市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率先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對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進行資格認證,制定出台支持職業農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農民提高素質,從事農業。二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他們加快成長,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實施村有主體建設工程,每個村至少培植一個輻射帶動能力強、與農民利益聯結緊的經營主體。三是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制定出台並落實我市鼓勵支持城市資本、社會資本、城市市民到農村投入產業開發,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境外企業來我市投資建廠的具體政策,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打破城鄉人才流動制度障礙,加速推進城鄉人才互動,要素流動。四是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各種農村人才培訓資源和項目,採取多種形式,分期分批從鄉村中選拔一批有基礎、有信心的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水平,加快建設一支鄉土專業人才隊伍。五是積實施“紅色頭雁工程”。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村支書,就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書的選拔培養作為組織部門的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制定相應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綜合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四、關於機制創新問題

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永恆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創新機制。近年來我市在農業農村發展機制創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與發展相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一是不敢創。不善於將上級普遍號召和要求與十堰實際結合,一些政策和辦法照搬照抄,特別是當下強化責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闖、不敢試,開拓創新不夠。二是不願創。對山區“三農”發展信心不足,悲觀失望,不願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創。一些同志感到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多,無所適從,能力恐慌,不會幹,不善創,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隊伍需要加強。

深化農業農村各項改革,為鄉村振興機制創新提供了政策機遇。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關鍵在貫徹落實,而改革中的機制創新則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間很大。從我市實際出發,機制創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前提下,針對制約山區“三農”發展的機制體制,着力在三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一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一度極大釋放了生產力,但隨着時代發展,一家一户分散經營模式已很難適應新形勢。要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為契機,以土地等生產要素流轉重組為紐帶,積極探索發展適合山區特點的村社(村委會與專業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會和農業企業)合一、

多位一體(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户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的經營模式,通過經營模式創新,將村組變成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二是創新農村產權市場機制。加快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完善農村土地、山場、房屋、設施等資產科學評價體系,將農村產權量化到集體、到農户,並將其推向市場,實現產權貨幣化、股本化,增加農民資產收益,提高農村資源利用率。三是創新“三農”工作激勵機制。建立完善山區“三農”工作考核辦法,增加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考核權重,落實領導幹部容錯機制,鼓勵支持各級幹部幹事創業、創新開拓。加強三區“三農”工作好的經驗和模式總結宣傳推廣,在全市上下營造一個懂農、重農、愛農、為農的社會氛圍。

600多年前有人曾預言,武當日後必大興。十堰目前的發展勢頭正在印證這一預言。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戰略,任務艱鉅,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和堅韌不拔的定力;
鄉村振興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內涵豐富,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作為一個長期從事“三農”工作的實踐者,我不過就自己淺陋的認識提出一些拙見。但我深信,在百業正興的十堰,只要我們都盡其所能,山區鄉村振興必將成為現實!

【十二】

x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繼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之後,黨提出的又一具有深遠意義的發展理念,這對於破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振興鄉村要繼續深化改革,破除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當前的中國農村正普遍經歷着“發展悖論”的困擾,農村的凋敝與經濟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當前中國農村發展形勢所做出的及時響應,也是對新時期如何破解中國農村發展難題的戰略佈局,吹響了新時代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號角。對於廣東而言,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這對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提出許多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繼續秉承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持續深入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爭取在農業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上走在全國前列,對全國各地農業現代化建設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一、我省農業農村改革任重道遠

近年來,我省聚焦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出台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分類推進山區縣和珠三角農村綜合改革,農業改革試驗區建設等,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我省“三農”發展及農村改革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究其原因,在於近些年來在農村深層次改革方面始終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有些農業農村改革率先在廣東探索,但深化在內地。就當前我省農業農村情況來看,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方面,仍然面臨不少障礙:

一是農民承包土地權益保障不充分。儘管我省在農村土地確權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由於一輪承包、二輪延包很多工作做得不紮實、不徹底,“歷史欠賬”太多,原本應實行家庭承包的耕地沒有全部承包到户、一些地區在未確權到户的情況下就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等等,導致不少集體土地被少數人“控制”甚至侵佔,侵犯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現象實有發生。此外在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過程中,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形式多樣、歷史遺留問題等多因素綜合疊加影響,在特定地區、特殊羣體、特別地塊等方面碰到股份合作制、“兩田制”、承包地“小調整”以及耕地用途改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複雜情況和特殊問題,處理起來都較為棘手。

二是農村土地流轉不順暢。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有待進一步規範,一些鄉鎮還不同程度存在政府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推動土地流轉的情況,工商企業連片租賃農民承包地分級備案制度執行不夠到位,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亟待健全。一些外出經商務工農户的承包地沒有及時有效流向種田能手和經營主體,甚至出現撂荒棄耕現象,阻礙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和農民財產權益實現,目前全省土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比重僅為29.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5.1%)6個百分點,更遠低於上海(60.1%)、浙江(53%)、江蘇(48.2%)。

三是農村資產運行管理爭議大。一些地區農村集體產權模糊、功能弱化、監督缺位,容易出現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佔、非法處置集體資產和外部資本侵吞、非法控制集體資產,損害農民合法權益。此外集體經濟組織法制建設跟不上。由於缺乏頂層制度設計規範引導,我省各地在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尤其是在處理特殊羣體股份權益訴求上,不同程度存在“一村一策”現象,加上各地農村特殊羣體情況千差萬別、異常複雜,因此改革可能造成利益衝突。

四是農民財產收入潛力尚待挖掘。當前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來源於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高達70.71%,來源於經營性收入比重26.76%、來源於財產性收入比重僅為2.52%,正因為如此,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前5位的省份(上海25520元、浙江22866元、北京22310元、天津x7元、江蘇17606元)差距均超過千元以上,這表明農民手上掌握的大量財產還處於“沉睡”狀態,亟需進一步盤活。

二、對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破解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按照十九大報告要求,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是紮實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將農村土地確權作為“三農”領域的基礎性改革,加強分類指導和督促督導,推動基礎較好、矛盾較少的地區加快確權進度,指導土地股份合作制、承包地不定期“小調整”、歷史遺留“兩田制”等特殊地區因地制宜地開展確權工作,對先行完成任務的縣(市、區)進行檢查驗收。對於農村土地確權工作過程中碰到的不少問題,都較為複雜和敏感,需要根據現有政策法律精神,並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如土地確權中產生的確股問題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樣,是深水區、硬骨頭,沒有現存的經驗可供借鑑,需要摸着石頭過河。需要不斷髮揚改革創新精神,建立健全改革容錯機制,尊重農民首創,支持股份合作制、“兩田制”、承包地細碎化地區基層先行先試,在現有政策法律框架下,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確權的途徑與方法,並利用確權成果引導農民通過平整土地、互換並地、小塊並大塊等方式,實行連片耕作,助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確權、登記、頒證這三個環節,實現“四相符”和“四到户”,即實現承包地面積、承包合同、經營權登記簿、經營權證書“四相符”,切實保障農民承包土地權益。

二是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工作。尊重農民意願,堅守政策底線,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完善落實好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堅持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户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與此同時,不斷規範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全面執行工商企業集中連片租賃農户承包地分級備案制度,全面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示範文本,加強監管流轉合同履約情況,切實防止集體內部少數人侵佔、非法處置集體土地;
切實防止外部資本非法侵吞、控制集體土地;
切實防止土地流轉引發新的矛盾糾紛、損害農民權益。

三是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這項改革主要在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鎮,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開展。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確權到户。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所持有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的更多有效實現形式,切實保障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利。

四是健全完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體制機制。加快健全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託其更好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大力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有效利用集體資產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現代農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社區養老和物業租賃等項目,提升經營效益,壯大集體經濟。

五是加強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法支持。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尤其是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必須要依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個載體才能很好落地落實,通過立法途徑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化、規範化運行尤為關鍵。要加快研究制定《廣東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條例》,並待農村土地承包法修訂頒佈實施後,充分結合廣東實際,對土地承包法部分內容進一步細化,研究制定《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通過法制手段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