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1W

我們應該學會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最新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2022最新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2022最新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寫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鑑之處。有一點對我影響最大。學生學習具有差異性。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緣故。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身體,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呢!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與從事體力勞動是一樣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很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上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學習上的成就,對於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學與教育的技巧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中的樂趣。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要求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達到目標。

作者寫得這些內容就是闡述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國小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立的人,不可能一樣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對我啟發很大,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模型的產品,我們也不是生產一種型號的產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每一個學習內容,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對認知快的學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達到發展。對一些認知慢的學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識就好了,設定一定的步驟來逐步發展。通過學習的階梯性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有的優秀的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學習水平的直線下降的。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用科學的眼光與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收到豐碩的成果,我確信這一點。也希望我們教育同行,能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為追求與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2022最新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兩年前剛走上了國小教師這個行業,換了一個新的角色和環境,對我來説接踵而至的是各種各樣的變化讓自己應接不暇,一直努力適應。國小教師看似輕鬆實則壓力很大,這些壓力一度讓自己很迷茫,甚至讓自己徘徊,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這個學期有機會閲讀了李鎮西主編的《給新教師的建議》,花了時間認真的看完,曾經遇到的很多問題和現在的困惑,書中都做了明確的闡述和舉例説明。讓我瞭解到,很多新教師都曾和我一樣迷茫,所以的老教師都是這麼過來的。

書的序言就強調:在反思中成長,序言表明了這本書的作用:對年輕同行的真誠建議。而所有的建議中最重要的建議就是做一個反思型教師。何謂反思型教師?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同時應具備四個“不停”:不停的實踐、不停的閲讀、不停的寫作、不停的思考,四點融為一體。我們的反思包括對教育失誤的反思,對教育實驗的反思,對教育行為的反思,對教育現象的反思,對教育理論的反思。

李鎮西建議我們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淚的蠟燭,而是成為一輪燦爛耀眼的太陽。而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必須要做反思型教師。那麼,反思型教師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對我們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同時反思自己又做到了幾點?

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第一章中提高教師基本素養的重要一條——讓閲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説:“真正的教師必是讀書的愛好者。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是教師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追求。”閲讀有助於我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水平的成長,但我們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閲讀並且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第二章中用了各種方法説明如何處理“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的融洽與否直接關係到你作為教師的成敗,教育問題千頭萬緒,最核心的就是師生關係。那麼處理好師生關係的關鍵是什麼?李鎮西校長説是愛、理解和共同成長。書中寫了一些老師通過用自己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心靈,去追求師生間心靈的和諧共振所取得的效果。在這我想關愛是溝通的最好基礎,孩子是有感受的,你對她的關心和愛護她會感受到的,哪怕一開始有一些誤會。第三章從教學內容:備課,上課,聽課,作業;教學策略:化解課堂突發事件,學習方法,評價;教學角色: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等各方面細緻的解説。看完之後覺得課堂教學的突破唯有“用心”,用心備好課,用心去上課,用心去聽課,用心去佈置和批改作業等,這樣堅持下去又怎麼會有失敗的課堂教學?第四章關於“修身養性”的建議。章節中説不健康的心理是教師的人生大敵,的確現在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師已經成了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羣。要學會消除不良情緒:一要消除憂慮緊張;二要消除失望灰心;三要消除嫉妒怨憤;四要消除自卑沮喪。同時要學會一些調整心態的小竅門:一是記下快樂的事;二是常常抱着原諒的態度;三是感激自己;四是愛自己,相信自己。

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書,建議每位新教師都去讀一讀,會有很大的收穫的,即使自己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也要做一位善於學習的老師。

2022最新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初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是因為招聘考試中經常會涉及到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相關知識點。説來慚愧,當時我只為應付考試死記知識點而未能深入其思想,認為這只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教育理論書籍。而且從教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去讀這樣難懂的教育專著。在這個假期,和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每天在微信羣打卡,大年七年級也未曾間斷,激勵着自己閲讀,漸漸養成了習慣。夜深人靜時,我翻開書籍,仔細品味,慢慢的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彷彿遇到了知音。全書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32年來的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書雖未讀完,體會卻很多,我就讀過的建議粗淺的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會學生閲讀,做他們的引路人。

閲讀,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將近三十個章節都講到了閲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第60條建議寫道“必須教會少年閲讀!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閲讀!人的腦子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夠發達,就會阻礙整個腦的工作。在大腦兩半球的皮層裏,有一些區域是管閲讀的,它們跟腦的一些最活躍、最富於創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聯繫的。如果在管閲讀的那些區域有了死角,那麼皮層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發展就受到阻礙。還有一種危險:在大腦兩半球皮層裏發生的過程是一去不復返的。如果一個人在少年時期沒有學會用眼睛和思維把握住句子的邏輯上完整的部分或整個句子,他以後就再也學不會這一點了。”多麼觸目驚心的問題啊!閲讀能力的作用之大竟到了如此程度!讓我們深思一下這樣的現象:有些少年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有較好的閲讀能力,而好的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的發展。

暑假開學初,我會帶領學生參觀周口圖書館,讓他們感受圖書館安靜的閲讀氛圍,激發他們閲讀的興趣,把他們吸引到閲讀的道路上來。有了濃厚的閲讀興趣,才能調動學生閲讀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們學校把圖書櫃設置在學校的教室裏,方便學生借閲。把書架的書變成學生手中的書,把學生手中的書變成學生心中的書,讓書不只成為收藏品,陳設品。同時開展親子共讀,幫助學生創設家庭閲讀氛圍,教師指導閲讀方法。在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閲讀時,其間經歷了很多的摸索和困惑,比如:讀着讀着,有的學生就不讀了,為此我利用閲讀課和學生一起分享讀書的感受,與學生一起歡喜,一起悲傷。閲讀,閲讀,不停地閲讀!教師要會閲讀,更要教會學生閲讀,做學生閲讀的引領人和同行者!在陪伴閲讀的同時,其實我們也同樣獲得閲讀的愉悦。

二、參加實踐活動,陶冶學生情操。

為了貫徹實現全面和諧的教育目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包括自然風光、校園文化、教學場所、室內陳設以及圖書資料等方面。校園外,他把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改造自然作為強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而讚賞家鄉自然美景、祖國山川是德育的起始內容和有效途徑。變化萬千的自然現象則是綜合訓練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手段。他要求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去“旅行”,到城市、到鄉村、到草原、到伏爾加河。利用學生所置身於其間的大自然環境和周圍社會生活環境進行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活動中學,在與周圍事物及人的關係和作用中批判吸收。“給兒童以能動的有益的影響,以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的習慣”。

擔任班主任多年以來,我一直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加環保組織,到圖書館整理書籍,到博物館參觀,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做交通安全小達人,親手種植植物……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擴大對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眼界,陶冶學生的情操。讓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實踐中學。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社會知識的教育。以社會為課堂,以實踐為教材,讓學生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接受基本教育和鍛鍊,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實現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三、提高師德修養,和諧師生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關係的核心是心理相容,心靈相互接納,教師起着主導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從“師道尊嚴”的權威中解脱出來。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教師要俯下身子去聆聽學生們的心聲,從教學的指揮者轉變為參與者,從決定學生應該做什麼,怎麼學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教師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文明的儀表影響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教師的師德高尚,以身作則,以德動人,學生才能有樣可學,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效果。

國小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師生關係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為此,為了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發展,我報考了國小教育專業本科班,通過深入學習,瞭解了國小生的心理特點,改變了我的認知。今年又報考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學會溝通技巧,和學生建立同理心,將有助於更好的和學生交流。同時也明白了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係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

四、多元評價學生,促進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活動而無評價,學生就不能獲得最佳的,積極的和有效的發展。因此,他不僅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而且還注意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來引導學生在體驗學習的幸福中發展。不唯分數,不唯知識,而唯學生的全面發展,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教師應當瞭解孩子的長處和弱點,理解他的思想和內心更難受,小心翼翼地去觸動他的心靈“,在處理差生的問題上,蘇霍姆林斯基認定的差生要麼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要麼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一貫建議教師採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則,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要求在實施評價時,要十分助於保護學生的自尊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幾年來的不斷嘗試,不斷摸索,讓我對教育的評價功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評價在課程實施中發揮着重要的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我們要重視激勵性的評價,如有教師鼓勵性的評價“好樣的”、“學得不錯”、“繼續努力呀”;“你看這位同學的眼裏一直有蘇老師,他聽得多認真啊!”“這位同學寫字的姿勢真好看,誰能像他那樣?”……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面提高。使課堂出現了活潑、熱烈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的教育素養,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的建議。讀書,我們一直在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