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家評説 軟件人才冷與熱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6W
眾家評説 軟件人才冷與熱
軟件人才多了嗎?調查顯示,軟件人才在量上還存在着巨大缺口,眾多企業也在為難以找到合適的軟件人才大傷腦筋。

  軟件人才少了嗎?每年都有大批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面臨就業,可求職面試卻四處碰壁。

  在多與少的矛盾中,軟件人才的前途與“錢”途何在?

  Part1

  軟件人才冷還是熱

  ——透視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實例1:

  主人公:小孫

  身份:西安某重點院校2005屆畢業生

  應屆生的困惑:招聘向我説“不”

  實例陳述:我是今年7月畢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由於家在北方,非常希望能來北京工作。由於學校招聘會上北京的軟件企業很少,就沒有簽約。畢業後,我只身來到北京求職,起先還是很有信心,定下了半個月找到工作的目標。分析自己的情況,學校牌子不錯,主幹課程也確實學得很好,基本編程沒問題,雖然沒做過項目,但想着一份説得過去的成績單還是會有幫助。可是在網上廣投簡歷,大大小小的專場招聘會也去了不少,合適的工作卻一直離我很遠。

  看到現場招聘的JAVA工程師、DSP工程師、網絡設計師等等這些職位的具體要求,職位的共同要求都是1到3年,甚至5年工作經驗。有些公司看到我是應屆生,連自薦材料都委婉地拒絕了,告知沒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招聘到企業不能立刻產生效益,這樣一個月下來,面試機會並不多。我自己也很鬱悶,在校很用功,也學了當時看來很流行的開發工具,應聘軟件工程師本來應當順理成章,為什麼卻屢屢被拒之門外?兩個月後,我才終於應聘到一家軟件企業。據我所知,我的多數本科同學也都在規模較小的企業工作,能夠從事與IT相關的工作已經很滿足了。

  解析:不少軟件人才從事的工作技術壁壘很低,僅僅從開發的角度看,很多管理人員認為,應聘者的專業並不是選擇的關鍵指標,經驗才是順利求職的敲門磚。對於畢業生來説,創造機會去實踐確實十分必要,遭遇的求職尷尬也會少些。

  實例2:

  主人公:羅先生

  身份:北京某軟件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

  企業的困惑:合適的人才難求

  實例陳述:由於接到了幾個比較大的項目,從6月份我們就開始陸續招聘,職位從項目經理到軟件開發工程師都有,預計有30人左右的招聘計劃。從接收簡歷的情況來看,接近70%都是應屆生,篩選過後發現,簡歷當中寫到的大多都是在校的一些課程實習,很少有人會明確説明自己在軟件的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長或者曾經有在軟件公司實踐的經歷。


  我們約過一些感覺還可以的學生過來面試程序員職位,並進行了筆試,結果讓人滿意的寥寥無幾。研發部反饋回來的情況是,不少面試的應屆生連基本算法都搞不清楚,基本功很薄弱,其中一部分還來自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其中,北京某大學的一名應屆畢業的女生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在筆試中居然連程序語言當中最基本的“冒泡”排序都只寫了一層循環,從中可以看出,她對數據結構當中最基本的算法都沒有理解清楚,這顯然連初級程序員的標準都達不到。我給她的建議是,語法知識可以再培養,可編程體現出來的清晰思維則是需要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透徹理解之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建議她還是回去沉下心來,把基礎知識好好看一看。

  解析:與支付較高薪酬吸引在職者轉工相比,能培養自己的新人當然是明智選擇。其實企業並不完全迴避再培訓,只是這要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基礎紮實、短期培訓後就能快速上手的畢業生,一定會是企業樂於接收的。

  實例3:

  主人公:李老師

  身份:北京某高校就業辦公室負責人

  高校的困惑:校園簽約率太低

  實例陳述:我們學校很重視畢業生就業,每年都要組織多次招聘會,邀請到關係良好的各地用人單位來校選拔人才,今年的校園招聘會也即將進行。為了指導更多的畢業生就業,學校也給就業辦增加了人手。從近幾年的招聘會上看,我們發現場面搞得很大,來的單位也不少,但簽約率卻很低。幾場招聘會下來,也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按説我們也應該算是名校,向外界宣傳的就業率有95%,但這是考研、出國、就業全部計算在內,而且還包括了所謂“靈活就業”在內,學生簽了這個協議也算在就業率之內。身在就業第一線,慚愧之餘更多的還是憂心。

  求職難的現象以計算機學院的畢業生最為典型,據我瞭解,用人單位提出的職位要求很高,從成績到能力,甚至學歷;更主要的原因是,企業提供的職位大多都不是研發職位,主要集中在售前、售後技術支持和軟件測試,有很多學生,尤其是成績不錯的學生覺得這些職位的門檻不高,也很難接觸到全面的軟件工程鍛鍊,以至於在遲疑中沒有簽約。

  企業也反饋回來招人難的問題,單純從成績單上看,也許成績很高,但實踐往往很少,更重要的是,拘泥於書本,個人想法比較匱乏,有時還會發現溝通能力差或者本身對開發興趣就不大,是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這些學生不適合從事研發;而一旦企業認為一些學生有培養潛質,但又因為個人定位和預期的不同,在職位、薪酬等方面有時很難談攏。

  解析:校園簽約率低的原因很多,學校對學生在課程之外的教育也就顯得更加必要,包括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本科固然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打基礎階段,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應當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實用性人才。

來源:硅谷動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