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1W

農村寄宿制學校報告

家庭教育失缺,學生行為習慣偏差,學校管理難度加大。農村中國小校學生大部分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家庭缺少必要的監管教育,家校聯繫也形同虛設,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心理和行為習慣發生偏差,給學校教育增加難度。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報告文章,提供參考,歡迎閲讀。
 

農村寄宿制學校報告

 

報告一

一、 寄宿制建管現狀

xxx中心校轄區內現有中心校本部、朝陽國小兩所寄宿制學校。中心校本部現有1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52人,其中寄宿學生260人(大部分為留守兒童,有的祖父母代管,有的親戚代管,有的“空巢少年”)學校營養餐食堂、住宿設備設施齊全,滿足寄宿條件;朝陽國小現有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4人,其中寄宿學生75人,就餐條件良好,住宿環境簡陋。兩所學校均建立相關寄宿制管理制度方案,中午、晚上有授課教師看管自習,安全狀況良好。

二、存在困難與問題

1、家庭教育失缺,學生行為習慣偏差,學校管理難度加大。農村中國小校學生大部分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家庭缺少必要的監管教育,家校聯繫也形同虛設,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心理和行為習慣發生偏差,給學校教育增加難度,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的學生幾乎程度不等存在心理陰影和行為頑疾,一時難以矯正,不能健康成長。

2、缺少寄宿管理的人力和水平。由於住宿學生相對比較集中,其管理難度必然增大。寄宿制學校的老師不僅僅是班級或者課堂上的管理者、組織者、引導者,更是學生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監護人,這對教師轉換角色和職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當前不少教師還難以適應這一需求,需要通過進一步學習、培訓,切實提高管理水平。更為突出的問題是,農村學校教師缺編,教學力量已顯不足,又要投入寄宿學生管理,學校人力不足,教師身心疲憊。

3、營養餐食堂從業人員不足、待遇較低。縣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營養餐用工規定是每100人就餐配備1名從業人員,這樣的規定不能滿足食堂管理實際需求,每月1000多元的用工待遇已經與市場就業形成極大反差,不少學校“求爹爹、拜奶奶”“託關係,走後門”幫助食堂承包人尋找用工,學校地位尷尬。

4、教師力量不足。對於農村而言,國家現行農村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國小師生比1:23、國中1:18)明顯偏低,教師數量和教師學科結構不能滿足農村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尤其缺乏信息技術、音樂、美術和體育教師。

5、缺乏管理人員編制,教師工作量大。寄宿制學校的增加,也導致教師編制的不足。寄宿制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學校又甚至沒有專職生活教師、保安人員的編制,導致農村教師除了教學任務外,還要承擔學生的生活管理、學校的治安工作,普遍感到工作壓力過大。師資編制不夠,教師流動性也很大,加上宿舍、食堂等後勤管理人員沒有正常編制,學校又沒有經費請臨時工作人員。教師的待遇卻得不到相應地提高,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不少教師另謀發展,“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時有發生。

6、城鄉教師在工作條件、工資待遇、發展機會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近些年有許多骨幹教師調到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工作,如果農村教師待遇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加劇優秀教師的流失。

7、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學歷水平都不是很高。由於環境、條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許多教師很少有繼續學習提高的機會;加之工作忙,自學時間有限,所以他們的文化素質、理論水平有限,教學理念、教育思想比較陳舊,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辦學理念、教育思想落後,有的文化素質、業務水平、管理能力不高,科研意識淡薄。

8、硬件資源的不足。按照國家三部委 《農村普通中國小校建設標準》規定:中國小須設普通教室、音樂教室、語言教室、樂器室、實驗室、化學藥品庫、勞動技術室、圖書室、教師閲覽室、學生閲覽室、電教器材室、微機室、體育器材室等;國小須設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電教器材室、圖書室、教師閲覽室、學生閲覽室、體育器材室等。所有中國小須有投影儀、錄象機、計算機、低單槓、乒乓球、聽診計、血壓計、風琴、錄音機、畫板畫架等配套電教、體育、衞生、教學器材。學校的硬件資源都嚴重不足,都遠遠不合上述標準!甚至基本物品需求都的不到滿足。

所有的這些,都是制約寄宿制學校的瓶頸問題,不利於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的前提,也不利於寄宿生的健康成長。

三、建議

1、首先政府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度,加大在教育上的投資力度,將教育作為當地政府考核的首要內容來抓,教育不合格,考核不過關。正確的對待此項工作,務實求真,不搞形式主義,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加大政府及上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出台優惠政策,合理解決寄宿制學生的住宿問題。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針對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師資現狀,首先應從數量上補充,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年輕教師,可以實行“縣聘教師”“校聘教師”等方式緩解師資短缺的問題;其次要提高師資質量,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和提高。學校的校長和教師,是培育人才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個好校長,一批好教師,就是一所好學校。所以應保證教師有繼續學習的機會,讓他們也能及時瞭解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學習教育理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發達地區的管理經驗等;再次改善待遇,穩定教師隊伍,通過一些優惠政策鼓勵他們長期獻身農村基礎教育事業。

3、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針對資金短缺問題,首先,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強對農村學校建設的經費投入;其次,地方政府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經費的投入應隨着地方財政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再次,學校也要自己想辦法,爭取社會力量來解決辦學經費緊缺問題,解決學校面臨的困難。

4、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學校只有校舍,而無相應的配套設施,如宿舍、食堂、浴室等。配套設施的缺乏相應的帶來如前所提到的住宿、飲食、學生安全等一系列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加強寄宿制學校建立後的配套設施建設。上級部門對已經確定的寄宿制學校要投資建設合乎標準化的宿舍、食堂、澡堂等,配備專職的炊事員、管理員,使學生能保證入住學校宿舍,從而確保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也減輕了專職教師的負擔,保證他們更好的工作,確保教學質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重視,大家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

報告二

在“農村寄宿學校評價標準”的9大項30小項裏已然清晰可見好的學校都是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突出,或者達到了什麼樣的標準。但是這隻呈現了一個靜態的結果,並不能看到學校動態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走訪調研學校時,會從學校最初的狀態進行深入地挖掘,試圖找到這些學校從“無”到“有”,從“髒亂差”到“齊淨好”,從“不知道怎麼做”到“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進而讓孩子們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的發展規律和路徑

好的農村寄宿學校在學校發展上大致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勢,校長勝任力是最核心的要素,始終貫穿並領導着全程發展。當然,不同的學校所處的基礎狀態和發展階段都不盡相同,而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在不同發展階段有重點的開展項目,比如有的項目可能需要橫跨兩個階段來落實,而有的項目會在同一階段內同時開展,不分優先級順序。因此,上述所呈現的農村寄宿學校發展路徑只是相對路徑,而不是絕對路徑,校長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評估學校所處的發展階段,並判斷應該優先開展哪個環節的工作。

(一)以學生為本

我們發現,這些被選為優秀案例的學校在進行學校變革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學生本位”的價值觀和戰略發展目標。比如,貴州興仁縣塘房國小的辦學理念就是“真實、幸福”,校長吳雄很自信地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生都很喜歡我們的學校,他們很愛在這裏待着,捨不得畢業,捨不得離開。”

與之相同的,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的統部寄宿制國小。早在2005年林西縣就興辦起了農村寄宿制國小,最初時,它們在學校裏實行了24小時無插縫的管理,每一步都有監控,學生幹什麼,做什麼,老師都要把它記錄在冊,管得非常的精細嚴密,但是幾年後,校長和當地的教育局局長卻發現:“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管好像越呆滯,越麻木,活力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他們請了第三方組織來評估,結果發現學校軍事化的管理,使每天的課程和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導致孩子們厭學,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這樣的結果並沒有帶來他們期待中的教育的樣子,反而在很多指標中發現——讓孩子真正喜歡上學校,喜歡上學,才能促進他們各項的發展。

浙江縉雲縣長坑國小的劉勇武校長説:“我們現在注重看小孩子的笑臉是不是笑的純真,笑的不純真説明被老師過度開發了,笑得純真還是好孩子,看我拍的每一張照片,孩子笑得都很純真。”——“以孩子的幸福快樂作為中心、以精神的富足超越物質的匱乏”就是長坑國小兩代校長的核心理念。諸如此類的學生本位的治校理念還有云南楚雄州美麗國小的“讓每個孩子都享受有尊嚴的生活”;四川廣元範家國小的“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接受有品質的教育”等等。

事實上,“以學生為本”不僅表現在學生們喜歡學校,在學校能感受到幸福、快樂、自信、有尊嚴,還表現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異於其他的地區和學校,學生的校園關係良好,校園霸陵水平遠低於普通農村寄宿國小,甚至有的低於國際水平,抑鬱風險也低於普通農村寄宿國小。

具體到學校管理和課程設置上,學生本位的核心理念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上。比如美麗國小的浴室,原本的設計是孩子們要在浴室外的公共區域內脱好衣服再進去格子間洗澡,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覺得這對孩子們的內心尊嚴保護感不強,於是修改了設計方案,要求施工方在格子間內再搭了一層隔板,孩子們可以在裏面脱換衣服後再進到最裏面洗澡。

又比如範家國小創立的“班家文化”,不僅在班級環境創設上融入了“家”的元素,讓孩子享受到舒適、安心的環境,同時還在班級文化上建立了三套系統,幫助老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使得彼此尊重、關愛、體貼和信賴。還有云南大理賓川縣的煉洞明德國小,善用學習心理學的支教老師在學校裏開設起了心理健康課程,並形成了一套課程系統和培訓方案,使得其他老師以及周邊的學校都能用起來。從這些細節都能夠看出校長們的用心。

(二)培養老師

培養和激勵老師一直是校長們的工作重點,因為老師的教學質量和能力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表現及成績。同時,老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學校管理和制度的運行,以及學校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1)不以成績為單一評判標準的有效激勵機制過去,成績不僅是作為學生成長的唯一評價標準,同時也是作為老師教學業績的唯一評價標準,這直接的導致老師內部以提升自家學科成績為目標的惡性競爭,不僅不利於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也阻礙了老師自身的發展以及凝聚力的提升。校長們也常常“抱怨”:“學校想開展活動,可是老師們不配合,根本帶動不起來!”因此,“弱化成績導向,建立多元評價標準的激勵制度”這一思路便在戴家埔國小和塘房國小應運而生。

戴家埔國小的做法是將評優機制與激勵老師們帶領興趣班相結合,不僅對開展課後興趣班進行一定的財政補助,同時設立精準的考核制度,對考核成績優異的興趣班輔導老師進行獎勵並納入評優資格。此外,學校還會盡最大可能為老師提供各種外出培訓和學習的機會,讓老師獲得專業學習和成長的同時,激勵他們更多的參與、自主專研興趣課與教學改革。

而塘房國小則發現以升學率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標準,只會導致老師僅僅關注成績好的孩子,而忽略了成績相對落後的孩子,這不利於他們各方面的成長。因此,塘房國小在教師評價和激勵上,選擇了弱化成績導向,不再將“考到重點中學的名額”與老師的激勵直接掛鈎,而是將老師對自己工作的反思和工作創新作為激勵手段,以促使老師將工作重點放到學生能力培養、教學質量和學校管理能力的提升上。

(2)校長帶頭,邊學邊做,先學後教,提供外出學習機會如前所述,校長們最困惑的問題就是“如何激發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尤其是在專業老師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怎麼去開展學校的特色活動。這些案例學校的核心經驗就在於一個“學”字。

長坑國小培養老師的方法就是“不會沒關係,可以邊學邊做,先學後教,跟學生一起成長。”以劉勇武校長為首,老師們各自學習一門樂器,學一點就教給孩子們一點,長此以往堅持下來,最後不僅形成了特色的學校藝術品牌,也無形中激勵了老師內在的滿足感和自信心。

同樣,雲南祿豐縣的黑井國小也通過校長帶頭,調動起全校老師自選一門興趣才藝,將鄉村少年宮的興趣課程開展起來。而“學”的方式則有很多:首先是自學,比如對繪畫感興趣的李永瓊老師就通過看電視、網絡視頻自學了美術;其次是向身邊的人請教,比如教彝繡的老師邊和自己的母親學習彝族傳統的手工藝,邊回到學校教給孩子們;普洪飛校長則和鎮上的民間樂隊學習了傳統的少數民族樂器,為孩子們開起了三絃的興趣課;最後是專業培訓,對於技術要求高不便自學的才藝,如電子琴,學校則會想辦法讓老師接受專業的培訓,先學會後再教給孩子們。

(3)尊重、體諒、信任與放權在有效的激勵制度以外,校長領導老師的方式也尤為重要。統部寄宿制國小的李佔臣校長説:“學校班子如果不團結,根源在校長。”所以我們會看到李校長如何利用剛性加彈性以及人性的原則,將原來一盤散沙的教師團隊凝聚成了一股繩,核心就是制度為主,尊重、體諒、信任為輔,並懂得適時的放權,鼓勵老師們主動的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比如制定學校的工作計劃、管理章程,比起強行的灌輸思想,這樣的方式更能夠引起老師們的共鳴,並一同維護所制定的內容。

(三)制定願景規劃

學校的願景與規劃既是學校的“品牌”體現,亦是引領學校發展與前進的指南。在學校變革初期,校長們更多的是專注於解決具體的問題,而對於學校的願景和未來規劃,亦是在一點點的問題解決、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設立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比如塘房國小的吳雄校長,在對畢業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時發現,很多畢業生希望塘房國小能辦國中,讓教育延續下去。這其中也包括那些中途輟學沒有讀書以及未能參加工作的孩子。於是,吳雄校長也生出了“不放棄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擁有同等教育”的願景,而對外來的規劃既是希望辦一所學生不輟學的中學,專門招收那些其他學校不要的孩子來教,然後找到教育好這些孩子的方法。

在制定願景規劃上,學校還應讓老師,甚至學生參與進來,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老師的參與感,也能使願景和規劃更易於獲得認可。

(四)校長勝任力是核心要素

校長是所有學校的靈魂人物,有一個好校長就會有一個好學校。在學校發展上,校長的勝任力是最核心的要素,並貫穿整個發展過程。在我們跟這些案例學校的校長不斷地溝通討論中,我們發現他們身上有五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影響着他們對學校改革與發展所做出的決策。

(1)內驅力內驅力是五個特質中最核心的,它是不斷驅動校長們思考、變化和實踐的動力。我們發現,這些案例學校的校長都有非常強的信念,即 “我自己就想當這個校長,我就想把學校做好!”比如煉洞明德國小的李永標校長有一個特點,每做滿6年校長需要輪換時,他都會向教育局主動提出申請去“最差”的學校,那種大家認為已經“無可救藥”的學校,他想去那裏做出一些事情,一是為了不斷驅動自己能力的提升,二是為了保持做教育的初心和做好教育的信念。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內驅力,使得這些校長在學校發展中遇到任何的挑戰,都能夠想盡辦法去解決。

(2)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行動研究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一項關鍵能力,而這一能力能很好的驅動個人及團隊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學習和實踐,並且在這樣一個不斷上升的循環中,有效的解決工作場所中的新問題,促使團隊不斷向前發展。

而我們發現,這些案例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就是在不斷的解決一些學校的實際問題,同時又不斷髮現新問題,再對原有的方案進行調整。這樣的能力特質不僅僅校長有,其管理團隊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培養。比如,塘房國小的吳雄校長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這個人最喜歡的就是解決問題,我常常會去看其他學校的解決思路是什麼樣的。”他説學校現在的規劃、理念、制度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僅如此,他還會要求管理團隊也要經常觀察和發現學校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問題同時也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和思路,大家共同來商討。甚至,在接待其他學校的參觀團隊後,他也希望參觀的人能提出一些學校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去審視自己的工作。

(3)資源拓展能力資源拓展的能力依靠的是校長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前面也有講述到,學校從無到有的過程裏,資源不是憑空獲得的,而是需要靠校長、老師甚至整個學校團隊共同的努力去向外挖掘和拓展資源。而在學校發展初期,這更多的是依賴於校長個人的能力,挖掘身邊一切可動用的人脈力量,從親近的朋友、同行開始,到家長、社區、政府,再到企業、公益機構等等,這些都需要校長們放下擔子主動出擊。

(4)向上管理的能力向上管理的能力即是學校管理者對上級進行管理,以獲得工作所需的自由資源,從而達成工作目標的一種能力。好的向上管理能力有利於學校的工程項目申請、資金使用、行政管理、課程改革、重大決策等事項的推進。而在向上管理上,校長們一是藉助政策,二是藉助輿情來實現目標的達成。比如李永標校長就借助教育局政策的明文規定堅決取締了江股國小的小賣部;而統部寄宿制國小的李佔臣校長、長坑國小的劉勇武校長則通過做好先行示範,搞好宿舍和校園環境,獲得孩子家長一致好評來爭取到教育局更多的項目資源和資金支持。

(5)領導力最後,是向下管理團隊的領導力。好的領導力可以幫助校長組建一個得力的管理團隊,並激勵所有老師不僅在專業能力上得到很好的發展,同時也能更積極地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為着共同的願景和規劃發展學校教育。而在這些案例中我們能發現,每一所學校的發展變化都與校長及其背後的管理團隊及教師的努力不無關係,而校長們也各盡其能,為培養中堅力量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各種機會,不僅培養了教育教學上優秀的老師,也培養了不少管理者,去帶動和影響周邊其他學校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