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狀況調查報告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1W

要想將調查報告寫得更加全面出色,我們需要認真反思,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調查報告是我們認真分析了調查情況後寫出的書面文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就業狀況調查報告8篇,感謝您的參閲。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8篇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1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非常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之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之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之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之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非常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以上內容就是一祕為您提供的9篇《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能夠幫助到您,是一祕最開心的事情。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2

一、現狀分析與調查結果:

教育部部長xx11月x日在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透露,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495萬,比20xx年增加82萬。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仍然突出,為此,會議決定將20xx年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面服務年。如此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創業依然是熱點之一。(參考中國教育在線)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是不少應屆畢業大學生的第一選擇。創業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活躍而有效的經濟形式,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創業的形勢有很明顯的好轉,不論是私人創辦事業涉及的領域還是創業的發展勢頭,都有着健康發展的趨勢。而從西方的發展歷程來展望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學生創業將成為市場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勢力。大學生的加入將為創業大軍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時,在校大學生創業也闖入了人們的視眼。

當大學生創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這種新的就業方式的時候,我們發現在大學校園裏創業的概念也越來越為廣大的同學所瞭解與接受,創業意識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為了全面瞭解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創業前準備的現狀,研究調查各大高校、政府、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教育的重視和關注程度,我們在1月20日-2月20日,通過問卷形式為主,網上qq談話與網上搜尋材料為輔開展調查活動。

從調查問卷中抽出幾份題目進行分析,例如第二題,您關注國家出台的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調查中,經常關注,很清楚的大學生佔10%,偶爾關注,比較清楚的大學生佔30%,不太願意主動去了解,知道一點的大學生佔45%,一點也不知道的大學生佔15%。從這裏體現出現在的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瞭解程度雖然佔比較大的比例,但經常關注的大學生只佔10%,所佔比例較小,説明大學生關注國家政策是有待加強的。

而第三題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調查中,考慮過的大學生佔97.5%,完全沒想過的大學生佔2.5,正在進行創業的大學生佔0%,已經嘗試過創業的大學生佔0%。從這裏體現了創業的問題對大學生不是什麼與他們毫不相干的事情,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思考過創業的問題。而第十題您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調查中,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大學生佔47.5%沒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大學生的佔52.5%。其中,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次數一般在1-2次。從這體現出大學生參加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比例相對較小,大學生對此的關注度還不夠,還有待加強改進。

二、結論分析與建議:

?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的調查》是我組研究的課題,在課題申請時,我們是作為一個課外業餘任務來完成,經過一番網上瀏覽、網上問卷調查發現這個課題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會、國家和高校的關注度極大。由於我們小組在資金、人力、物力、時間、個人學歷等因素的限制,調查難度遠遠超過我們申請課題前的想像。對於我們大專生來説,要作到大範圍且研究的極大深度同時極具學術性,是不怎麼現實的。因此,出於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我們組員採取網上問卷調查,網上搜集相關材料等形式,調查自己周邊大學生(在校就讀大學生),其結論和數據也是具備科學性,確保實踐調查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提升作品質量。

從調查問卷和現場人員訪談可以看出,大學生創業需要社會建立有效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幫扶機制。高校在大學生自我創業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包括創業指導、資金落實、客户聯絡、社會溝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較規範、適用、系統的創業教育。高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一方面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和創業觀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創業技能進行全面培訓,並最終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

對於大學生創業,政府的幫扶作用不可小視。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對於大學生創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政府幫扶的持續性需要關注。此外,大學生創業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府的幫扶作用,社會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去逐步鍛鍊其市場適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管國家政策、高校、社會環境如何,我們認為最重要在於大學生自己,因此大學生主體不容忽視。下面給大學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

從前面所講,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創業者具備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質和次要特質,要有創業觀念、有才、有膽、有識,同時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創業過程中的困難,這些高要求決定了當代大學生想走上創業之路,就必須按照創業者素質的培養規律,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錘鍊自己的膽子,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業人格、創業者思維和創業意識與技能,克服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積累型、繼承型,掌握的死知識多,運用的知識少,膽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類型。

實踐證明,創業者素質的培養是有規律的,其成長也是有過程的。而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之都是創業者成長的捷徑,中國有句俗話:一年學成個莊稼漢,三年學成個生意人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錘練自己

要樹立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意識。自信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條件去開創自己未來的事業。自信賦予人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夠成為創業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更需要自信。自強就是在自信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實踐,不斷增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進一步磨鍊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説敢當,敢作敢為,不貪圖眼前的利益,永遠進取,使自己成為強者。自主就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具有獨立性思維能力,不受傳統和世俗偏見的束縛,不受輿論和環境的影響,能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善於設計和規劃自己的未來,並採取相應的行動。自主還要有遠見、有敢為人先的膽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憑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業的基礎。

(三)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業能力

實踐環節能使大學生在校期間積累創業經驗,培養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如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計劃書大賽等。其次,大學生還可通過參與社團組織活動、創業見習、職業見習、兼職打工、求職體驗、市場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來接觸社會,瞭解市場,並磨練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商業活動無處不在,大學生平時可多與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甚至還可通過email和電話拜訪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專業機構諮詢。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往往比看書本的收穫更多。通過這種人際交往途徑獲得最直接的創業技巧與經驗,將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受益無窮。其四,投身於真正的創業實踐。在畢業前後進入創業啟動階段,可以單獨或與同學輪流租賃或承包一個小店鋪,或加工、修理、或銷售、服務等,在真刀真槍的創業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這些活動成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大課堂的第一步,同時大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既為他們將來開展創業活動積累了經驗,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也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為大學生提供應對挫折,面對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促進大學創業成功。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綜合培養

大學生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創業。創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對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從事創業的人既要懂經營,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協調處理各方面的關係,又要當機立斷,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既要能言善辯,又要能談判公關,既要能開拓創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難。因此,創業能力的綜合性很強,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經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公關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把握機遇的能力、談判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21世紀教育的4個支柱,並把其作為開啟未來人生大門的四把鑰匙。學會認知就是教人掌握認知的方法,學會學習的方法、手段,培養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做事就是要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駕馭處理複雜突發事件、危機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培養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管理能力。學會生存就是要不斷增強人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的責任感,培養人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等等。因此,大學生要主動樹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從而使自己在創業時走得出,站得住,幹得好。

(五)廣泛獲取創業經驗

如今,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創業指導課,教授創業管理、創業心理等內容,幫助大學生打好創業知識的基礎。大學圖書館也提供創業指導方面的書籍,大學生可通過閲讀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

其次,創業是目前媒體報道的熱門領域,無論是傳統媒體,如報刊、新書、廣播電視、還是網絡媒體,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創業知識和信息。一般來説,經濟類、人才類媒體是首要選擇,比較出名的有《財富人生》、《創業家》、《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以及中華創業網、中國創業論壇等專業網站。此外,各地創業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等機構的網站,也藴藏着豐富的創業知識。通過這種途徑獲得創業知識,往往針對性較強。

通過研究,我們希望能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富有建設性意義的調查結果與信息,普及創業理念,彌補大學生長期呆在校園裏對社會缺乏瞭解的不足,增加日後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經過一個月的調查努力,在電信分院老師、團學幹部等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小組完成了此次調查研究。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初次撰寫,我們的日常工作、調查方法、報告論文格式等也存在着諸多不足與缺陷,望評委老師能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為我們日後其他工作做借鑑!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3

按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我局在紮實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立足本部門業務,深入基層開展了認真調研。自3月18日開始,我局組織5個調查組,分別由四名副局長和就業辦主任帶隊,深入到四鎮五街道及開發區、xx水庫庫區,由鎮(街道)、開發區(庫區)配合,對全縣返鄉農民工就業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統計,全縣農村總人口數為469006人,農村勞動力(男16-50,女16-45週歲)總數為254831人,其中男141628人,女113203人。外出務工勞動力數65683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5.8%。其中縣外務工人員17101人,佔外出務工人數的26%;縣內務工人員48582人,佔務工人員數的74%。縣內務工人員中,在本鎮(街道)務工人員28936人,佔在縣內務工人員數的59.6%,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44.1%。務工人員中,有工作崗位,春節後繼續上崗的43206人,佔務工人員數的65.8%。屬季節性務工,農忙時在家,農閒時臨時打工的17873人,佔27.2%。有崗位和季節性臨時打工人員合計佔打工人員總數93%。春節前,因失崗或自願離崗而返鄉的農民工總計4604人,佔總數的7%,至調查時,此類人員中已經就業上崗人員3116人,佔67.7%。

二、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機使得我縣部分企業從去年10月份開始出現生產減停和裁員問題。但根據我局對返鄉農民工的動態監控、定期直報、企業裁員報批等情況,我縣沒有出現因金融危機造成的成規模的農民工返鄉現象。本次調查顯示,我縣農民工返鄉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春節期間集中返鄉,回家過節。春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絕大多數企業放假。農民工不管是長期務工或季節性打工,都選擇回鄉過春節,這是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所有外出務工的65683人中,因為春節原因返鄉的61079人,佔93%。

二是因企業裁員失崗或自動辭職離崗。部分農民工因所在企業生產減停、裁員、長期放假,不得不返鄉。部分對所在崗位不滿意,欲另擇崗位或來年另有從業打算的,一般選擇在年末之時離崗。本次作為重點統計的此類人員4604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7%左右,比xx年(xx年統計失崗返鄉人員3594人)增加1010人,增長28%。

三是少數農民工自願離崗返鄉。主要是回鄉自主創業、回村從事種養業、或因年老不再務工、年輕人回鄉結婚等原因辭職離崗返鄉。統計此類人員648人,佔1%,此類人員無求職意願。

三、目前我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形勢

我縣農民工就業的特點是務工地點較近,一般在本縣或在xx、xx、xx、xx、xx、xx等周邊縣市,少數遠途務工的大多在xx、xx、xx、xx、xx等地。就近就地實現轉移的佔50%以上,由於多數離家較近或就工務工,求職就業選擇相對靈活。異地遠途務工人數少,失崗返鄉農民工無明顯增多。根據我局春節前對全縣企業空崗情況調查統計,全縣大中小企業自報空崗3200個,目前我縣尚未出現無崗就業的狀況,雖然我局在節後組織了為期一週的招聘洽談會和送崗位下鄉活動,但仍有部分崗位無人應聘。因此,我縣農民工就業未凸現壓力。

一是因為失崗而返鄉的農民工無明顯增多,因此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沒有顯著的增加。絕大多數農民工雖春節回鄉,但未失崗,節後繼續上崗從業。

二是企業發展迅速,提供的就業崗位顯著增加。全縣新建企業、擴產項目增多,鎮域企業、民營經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僅人力資源市場提供的就業崗位,今春就比去年同期多2100多個。

三是房地產業迅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一方面,雖遇經濟危機房地產業相對低迷,但已具規模尚在甦醒拓展的建築市場為一大部分農民工提供了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縣城及各鎮(街道)建成的一大批商業經營房及門店投向社會,吸引了部分求職人員轉向自主創業,並吸納了許多求職人員就業。

四是企業用工行為進一步規範。去年以來,我們認真實施《xx縣失業預警機制》和《關於規範企業裁員行為的意見》,強化監察執法,企業用工進一步規範。同時,隨着企業用人觀念的轉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企業積極保障職工利益,雖然出現階段生產減停,但能給職工發放生活費,有的實行“幹一休一”等方式輪休,立足長遠,規避困難時期的裁員,為職工保留了就業崗位。

五是就業渠道暢通。春節前後,我局積極籌備,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發佈廣告,張貼標語進行宣傳,深入企業調查摸底,於節後召開了大型春季招聘洽談會和送崗位下鄉活動,促進了求職人員與用人單位的對接。同時,勞動力市場堅持全天候、無休日辦公,登記求職人員,推薦聘人崗位。就業辦與各鎮(街道)保障所使用就業網絡平台實現就業信息互聯,求職人員網上直報。通過全縣村村聘用的勞動保障事務協理員,實現城鄉就業縣、鎮(街道)、村三級聯網互通,方便了農民的就業。去年以來,我局在包村過程中,還積極發揮部門職能,將服務農民工就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入開展調查摸底,組織實施“送政策、送崗位、送温暖”等活動,服務農村勞動力就業。

目前,全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已處尾聲。調查數字顯示的返鄉未就業人員1488人,但其中有求職意願的840人。近期,經過人力資源市場介紹就業或個人自行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人員有433人。還有極少數求職人員對現有的聘人崗位或工資待遇不滿意,還有部分農民工,特別是年齡偏大的或家庭婦女,根據家庭及個人特點,不願從事固定崗位,選擇到勞力自由市場找活打短工。在進行返鄉農民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同時,我局還同時在縣電視台和勞動就業網發佈了公告,對未就業人員,由縣勞動就業辦公室幫助聯繫就業,公告在黃金時段循環播出一週,但至今無人員聯繫。目前,縣人力資源市場還有企業委託聘任崗位500多個。

四、下步重點解決的問題

雖然面對金融危機就業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隨着我縣城市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和企業規模的拓展,加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環境相對寬鬆,政府無需刻意製造“飯碗”。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顯露出的一些問題,還需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加強對求職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缺乏就業技能或技能素質偏低仍然是制約求職人員就業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強化對城鄉求職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確保人人有技能。對已有一技之長的,開展技能提升培訓,落實對口崗位;對缺少技能的,根據企業需求開展定向培訓,推薦崗位;對有就業意願外出務工的,培訓後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持證求職。同時,建立境外務工培訓服務體系,培訓輸送境外務工人員。近期,我們將免費對600名培訓合格人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為做好就業培訓工作,我們建議政府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強對統籌城鄉就業培訓基地的設施配套和師資隊伍建設,以發揮好勞動技校和基層企業定點培訓基地的作用,開展好定向培訓、訂單培訓和委託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能型、適用型人才。

二是加強就業服務網絡建設。完善縣、鎮(街道)、社區、村莊四級互聯就業網絡,所有就業崗位歸口彙總,通過網絡互聯直到村莊,利用網絡送崗位下鄉。同時,對求職務工農民工及個人資料,由村協理員、社區、鎮(街道)到縣就業辦,從下到上反饋彙總數據,網絡與企業對接,向企業推薦。我們還將通過建立務工求職農民工管理檔案和全縣企業用工數據檔案,隨時掌握農民工在崗位就業狀態和下崗失業情況、企業用工情況,確保企業用人與求職就業密切有序銜接。為促進農民工就業,我們建議做好與部門包村工作的結合文章,讓各部門包村組摸清所包村農民工就業情況的底子,並落實幫扶就業措施,積極幫助農民工找崗位,促就業。

三是規範完善下崗職工創業園,加大措施扶持創業。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部分企業效益下滑,部分企業員工工薪相對降低,部分求職人員傾向於選擇自主創業。下一步,我局將採取積極措施,加快下崗職工創業園配套建設,強化服務,規範完善,真正建成下崗職工創業的孵化器。同時,建設好創業“項目庫”和創業專家指導“智囊團”,並積極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優惠政策,降低工商註冊門檻,執行好税收優惠、小額貸款、創業培訓補貼、崗位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創業典型獎勵、財政貼息、創業扶持資金等優惠政策,激勵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退役人員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增加創業項目,帶動一大批人員實現就業,從而真正實現“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崗位、家家有產業”的目標。

四是從勞動保障角度充分考慮企業利益,幫助企業進一步穩定職工隊伍。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由於生產成本和效益問題,職工保險待遇等不能全面落實,致使員工不固定,流動性大。下一步,我局將對企業合理進行分類,根據規模效益合理確定社保基金基數,儘量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能夠全面落實各項保險,保障職工權益。同時,通過指導企業合理用工,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促進企業加快發展。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4

調查報告資料:《關於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涉及全國6000多名2006年畢業的本科生應屆本科畢業生中,66.10%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間,1.58%的學生甚至願意零工資就業。調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還有20.5%(9家)認為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比較務實了,甚至為了就業而降低了期望。

解讀:

1. 用人單位考慮:從公佈的調查報告信息來看,這個報告似乎傾向於有影響力的高校畢業生。如,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報告顯示77.3%用人單位還是認為就業者存在期望值過高的現象,我認為一方面跟就業者的名校情結有關,以為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實際上是,皇帝女兒雖然好,但用人單位怕娶不起。因為養媳婦,不僅僅需要考慮錢,更需要考慮新媳婦與婆婆與家人相處共事的環境,即新進人員的個性與固有的企業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 就業建議:一方面登陸用人單位網站或通過熟悉的朋友詳細瞭解單位的特點和企業文化,根據自己的個性尋找適當的契合點;一方面要敢於談必要或適當的待遇,零工資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單位往往覺得更難辦。

調查報告資料:在接受調查的2006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不想馬上就業的佔15.02%,而沒有找到工作的比例為27.25%。

解讀:

1. 用人單位考慮: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這個數字沒有明確説明什麼意思。在實際就業成功率上,可能要比這個數字低數成。

2. 就業建議:找工作就像談戀愛,戀愛就是練愛,一見鍾情定終生,是幼稚的表現。剛畢業的學生,不妨多創造面試的約會機會,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怯場、不自信的弱點,提高嫻熟得體溝通的技能和技巧。

調查報告資料:截止到5月底,在對用人單位的訪談中,有27.3%(12個)受訪者承認招聘時有性別傾向,而有72.7%(32個)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招聘時沒有明確的性別傾向,但會考慮工作的性質和崗位要求來招收不同的性別。

解讀:

1. 用人單位考慮:用人單位用人不考慮性別,那肯定是不實際的。

2. 就業建議:男性就業者多選擇基礎性、技術性和市場業務工作考慮,熟悉單位環境和市場環境,才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學管理和法律專業的,尤其要考慮性別的差異。女性就業者,建議一般不要太強調能力,而要在與人接觸、言談舉止等方面下功夫。

調查報告資料:課題組依據16所大學所在的區域,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區間,調查結果顯示,東部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62.43%,中部、西部和東北部高校則依次分別為47.88%、41.73%和43.39%。

1.用人單位考慮:一般而言,一方面經濟活躍地區,新生的就業機會多,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市場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東北部高。

2. 就業建議:對有能力或想體驗人生更多角度、多層面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就業者,應當跳開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尋找全新的機會。學歷只是證明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標籤,趁年輕身體棒,精力好,有衝勁的時候,多積累經歷、遊歷和行業認識資歷,是一生的財富。

調查報告資料:此次調查根據法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歷史學、農學、文學、醫學和哲學等學科門類,調查結果顯示,農學就業率最高,達到78.38%,而法學僅有37.85%;醫學最低,僅為31.01%。而且通常被視為冷門專業的哲學和歷史學,學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分別達到40.35%和51.85%。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1)儘管法學專業的總體水平一直以來都不是很高,但並不説明法學專業本科教育沒有市場,對於大多數用人單位專業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關鍵的是一方面學校課程結構和學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進,法律人才在中國不是過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憐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2)農學就業率最高,就業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場需求量,是賣方市場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業價值改變。

2. 就業建議:(2)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要大膽打破專業限制,選擇不同的行業就業;(2)就業者選擇農業、農村、農商甚至農民,將是大有作為的事業天地。

調查報告資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1.6%的學生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係、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其中來自大城市的學生比例高達51.29%,而來自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則重點依託學校的推薦,相應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1. 用人單位考慮:中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並不成熟和完善,用人信息將在熟人圈裏流轉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存在。

2. 就業建議:(1)作為大城市人選擇人際關係在就業,是適當的;(2)自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就業者,只要您一畢業,就不是學生了,就是社會人。這個社會自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沒有熟人、親戚和朋友幫忙,就是您所處的社會圈的社會實在,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去幻想。在此提2點建議:一是不要迷信學校的推薦,因為用人單位並非對您畢業的學校很瞭解或能在心理上認同;二是勇敢地選擇人才市場的洗禮,因為市場就在您的心中,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5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當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當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當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6

一、調查目的:當今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飛速,市場竟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社會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隨着這一發展潮流而產生變化,掌握當今社會真正需要什麼類型的大學生,對大學生以後就業大有裨益。並且有利於在校大學生了解最新社會人才動態需求,做好準備。調查報告範文

二、調查人:...等五人

三、調查對象:深入農村,城鎮,企事業單位,調查走訪社會各階層

四、調查時間: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五、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六、調查內容:通過對鄉村、城市、企業及社會各行各業各年齡段人員的問卷調查,瞭解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社會人士對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及期待,以及剛畢業已從業大學生給在校大學生的良好建議,對大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成為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影響。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七、調查結果:本次調查中70%的被調察者屬於25-45歲年齡段的各個學歷層次各個行業的人。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人對大學生關注度還是挺高的。80%的人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趨勢比較樂觀,70%的人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得十分努力,20%的人認為困難很大。我們不得而知,大學生的的就業前圖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會人士觀念還是比較開放的,90%的人認為名牌大學學生的能力並不比一般大學學生強,。只有保持這種客觀的態度,社會、企業才會給大學畢業生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們才會拋棄那些沒有必要的包袱,減輕思想壓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態在應聘面試的激烈競爭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調查顯示,不同的人對“您認為現在什麼專業的大學生更容易就業”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經濟類、管理類,機械類、工程類,教育類、語言類,醫學類、法學類,其他。這就説明,社會並不偏向任何單獨某一類專業,俗話説的好“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肯虛心好學,腳踏實地的奮鬥,都會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沒選對專業了或者是對所學專業失去興趣了,其實,無所謂什麼專業不專業,只要自己愛學習,不是專業的也能成為自己的專業。調查報告範文

社會上認為,大學生的最大優勢在於“自信,有理想抱負,可塑性強”、“有創新精神,思維活躍”。當代大學生最缺乏的必備精神是“勤儉節約,愛崗敬業”,在“誠實守信、責任奉獻”方面也有待提高。讓大學生清楚的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有利於揚長避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調查表明,現代社會對大學教育相對滿意,當代大學生極少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大學校園不只是從前人們讚美吟誦的“象牙塔”,更是一個鍛鍊能力、展示才幹的舞台。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認真掌握專業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制定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子”。大學生不應該在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現代書呆子,而應該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早點涉及。

當今社會,大學生可以説是遍地開花、隨處都是,競爭異常激烈,壓力也隨之而升。因此大學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須及時充電,增加自身的“資本”,提高自己的價值。社會上認為大學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學文憑外,“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優幹、三好證書”等還是十分必要的。

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是大學生較為容易就業的地區,因為東部就業崗位多,生活條件優越,可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競爭更為激烈的弊端。還有不少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更應該回到家鄉,因為家鄉是從小長大的地方,對周圍環境頗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嘗試去中西部,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內陸地區慢慢發展起來,就業崗位空缺多,一切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建設,大學生如果能克服困難在那邊安居樂業,也會過上美滿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會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學生身懷真才實幹,勇敢拼搏,艱苦奮鬥,不只是貪圖安逸享樂,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民眾普遍認為,大學生擇業前不應該首先考慮經濟收入、生活環境、工作穩定性,而更應該注重個人發展機會和專業知識的應用,以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業,不只侷限在眼前。社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最應該在政策方面給大學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資金、技術方面也應該迎頭趕上。經濟危機下,大學後並沒有被斷了後路,還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比如考研、出國留學、考公務員、選調生、自主創業、直接就業等等。社會人士反映,大學生應該從大二就開始涉及就業上崗、人才市場方面的知識,大三時親身參加社會實踐,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去,鍛鍊培養個人職場能力,積累工作經驗,適應工作環境,為大四就業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人們對大學生期望還是蠻大的,都為大學生的未來祝福。

八、調查結果分析:據調查,較受用人單位和社會認可青睞的大學生包括以下幾點:思想素質較高;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外語水平高、懂計算機知識;動手能力強;懂專業、會管理、善交際。 而大部分羣眾對當代大學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實幹,有專長,高素質,充滿活力。待人有禮貌,孝老愛幼。。。這些優良傳統應該具備。大學生是祖國下一代的希望,大學生的發展意味着祖國明天的興盛。當代大學生活潑向上,青春充滿激情,樂觀自信,有理想有抱負的精神風貌必須發揚廣大。

為了能夠在不遠將來的職場生涯中運籌帷幄,我們大學生還應該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

1、自我決策能力

自我決策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作能力。對於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説,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樣,最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一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你作指導,而必須靠自己迅速作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2、適應社會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大學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退縮,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儘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3、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注意克服只注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傾向。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仍以教師這個職業為例,許多用人學校在挑選畢業生時,往往注重的是畢業生的試講能力和試講效果,而不只是他們的專業考試成績。

4、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個人想讓別人瞭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後,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係那麼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後,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影響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現代社會職業表明,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着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以上主要是從普遍性這個角度來談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的技能,此外,大學畢業生如能撐握一技之長,諸如文藝、球類、駕駛等等就更能增加順利就業的砝碼。

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就是這方面人才的後備軍,我們有能力、有責任、有信心把祖國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九、調查總結與建議:雖然時下大學生越來越普遍,大學生的地位也不如昔日高級。但這也是社會發達的一種表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展的必然。説明了國家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全民素質不斷提高。再者,與中國十三億人口的相比下,時下大學生的數量也是偏少的。因此,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是建設祖國的生力軍,是早晨八九點中的太陽,世界屬於我們,未來也掌握在我們手中。瞭解當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是必須要做的,這會讓我們懂得社會最新的發展動態,時刻做好準備。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更加清楚了自己社會地位,身為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我們在校大學生一定會珍惜大學階段的學習機會,把握年輕的大好時光,讓今天的大學校園更美好,更燦爛;我們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社會的步伐,讓明天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揚眉吐氣。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7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説,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説,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説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共3頁,當前第1頁123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class="">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説,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説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共3頁,當前第2頁123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class="">

最後總的來説,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説,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脱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共3頁,當前第3頁123

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篇8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一)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面臨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局面,大學生就業難與社會整體就業環境有關。目前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共有20xx餘所,在校學生約2100萬。據教育部門的統計,現今大學畢業生在離校前後的就業率大約為70%左右。今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總量在600萬人左右,還沒有計算曆年累計下來未就業學生人數。同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富餘人員下崗分流,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人員精簡,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等等,都使大學生面臨一個不寬鬆的勞動力市場,進而造成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二)一些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盲目擇業現象嚴重。

(三)畢業生就業整體結構性矛質突出。

(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限制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一些高校在教學管理及實習環節上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加之學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造成部分畢業生掌握的知識仍然停留在書本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

(五)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步伐緩慢,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不夠合理。不少高校缺乏科學的人才需求預測和規劃,盲目追逐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趨同現象嚴重,使得專業人才的產出和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給嚴重大於需求。在人才培養中仍存在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現象,使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1.加強就業指導,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學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積極創造條件,有針對性的開展第二課活動,加強就業實踐環節。比如開展“模擬求職演練”、舉辦“挑戰杯”科技競賽、營銷大賽等活動。調整專業設置,根據師資力量,從實際出發,開設實用性較強、社會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熱門專業。使培養的畢業生具有紮實的專業基本知識,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能夠在各個領域中展露頭角,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素質人才。

2.轉變就業觀念,培養大學生樹立新型就業觀

教育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新型的就業觀念。讓他們認識社會、瞭解國情,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加強就業觀教育,轉變就業觀念,讓大學生破除到國企、事業單位端“鐵飯碗”的傳統就業觀念。

教育畢業生要客觀的面對現實,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對所學專業以及未來的職業,進行科學定位。組織召開畢業生就業、創業動員大會,舉辦往屆優秀畢業生回校給畢業生做就業、創業報告,談經驗、講體會,以及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服務西部”計劃等活動。以轉變畢業生傳統的就業思想,幫助其樹立“先就業、再創業、再發展”的新型就業理念。

3.拓展就業渠道,廣開門路促就業

各高校積極與企業聯繫,傾聽企業對學生的意見,採納他們對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的合理化建議。建立社會實踐基地,讓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到基地參加實訓,在實踐中成長自我、提高就業能力。把就業與實習結合起來,在實習中實現就業。學校積極和用人單位聯繫,每年到各地瞭解往屆畢業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狀態,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回訪,掌握最新就業動態。舉辦大型校園招聘會,邀請多企業來校園招聘,為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平台等。

大學生就業,關係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係到千家萬户的興旺發達。高校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從專業設置、就業指導、校企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