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佳作賞析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7W


  《求是》雜誌2007年第19期刊登了安徽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所寫的調查報告《窮山溝飛出了金鳳凰———夏劉寨村科學發展調查》(以下簡稱“例文”)。這是一篇應用文範疇的美文,很耐品讀。試賞析如下:

一、標題顯意藴美

調查報告佳作賞析

調查報告標題的擬製,較之其他事務性文書而言,往往有很大的構思空間。例文采用了雙標題。一般地講,這類標題,主標題常用來揭示調查報告的主旨,而副標題則説明調查對象及調查內容等。例文的主標題沒有使用揭示中心時常用的評述性語句,而是用了一個描述性句子。這一句子意藴美豔,引人遐想,顯示了作者的匠心。

其所以説主標題顯示意藴美,是因為標題中前後語句反襯性極強——“窮山溝”讓人想到的是山石嶙峋、土地貧瘠;而“金鳳凰”伴着“飛出”的動作則讓人覺得眼前霞光繚繞、一派祥和。另外,這一標題將全文所述內容高度濃縮,通過象徵手法的恰當運用,對副標題中的“科學發展”,作了十分形象的解説,昭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給神州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和喜人變化。標題好似人的眉眼,對應用性文章而言亦如是。“窮山溝飛出了金鳳凰”,作為一篇調查報告的主標題,意藴雋永,美顯其中,使讀者猶如面對一個眉清目秀的靚麗之人。

二、結構呈嚴謹美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縱觀有一定規模的應用文,諸如工作報告、調查報告、工作總結等等的佳作,往往特別注意以“片言居要”來結構全篇,使文章呈現一種嚴謹美。例文正是如此。

第一段簡介夏劉寨村的自然狀況和前後的比較。接下來第二段即堪稱“片言居要”,通過設問,揭示全文主旨:“是黨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圍繞科學發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釋放了夏劉寨村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精神!”此句成為提領下文的“綱”,“綱舉目張”。下文各部分亦均設“居要”之句呼應主旨。試分別列出,以見嚴謹之美。

以加粗字體印出的正文主目為:“突破傳統模式,走規範化、公司化經營之路”;“發展現代農業,走科學種田之路”;“培育新型農民,走以人為本之路”;“建設和諧村莊,走城鎮化之路”。這四個結構相同的“居要”句,使全文主體形成氣勢充沛的排比大段。而由這四個居要主目之句統率的各部分,又分別有各自的排比小段落。如:“土地流轉分紅,使農民對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項權益都落實到位。”“土地流轉分紅,使農業走向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土地流轉分紅,使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再如:“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樹立起現代農業觀。”“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掌握了農業科技。”“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成為會經營的市場經營者。”“培育新型農民,在農民中成長起‘領頭雁’和主心骨。”又如:“產業化促進城鎮化。”“城鎮化帶動市民化。”“城鎮化追求生態化。”

上述所引,無論是“綱”,或者是目,以及其下的各提領句,都有一根紅線貫穿,那就是“科學發展觀”,其結構嚴謹之美,令人讚歎。

三、語言現樸實美

一般地講,調查報告的語言,都應該是樸實無華的,既不需要刻意地運用積極的修辭手段去誇飾,也不需要華麗詞藻的堆砌。它首先追求的是內容的準確與充實,舍此就是棄本逐末了。誠如劉勰所言:“若氣無奇類,文乏異彩,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文心雕龍•麗辭》)當然,這樣講並非説不須在語言上下功夫。樸實與簡陋和寒傖是截然不同的。例文在這方面正體現了“天然去雕飾”的樸實美。

前已談及例文標題所含的意藴美,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看,“窮山溝飛出了金鳳凰”這一描述句,儘管稍具文學性,但以“窮山溝”與“金鳳凰”相比照,還是以樸實為底的,可謂“誇而有節,飾而不誣”。再看正文語言,雖然作者以自然樸實為本,不事修飾,其中卻不乏生動形象之處,如“按有126個鮮紅指印的土地流轉合同就這樣產生了”一句,形象逼真,其狀如現眼前。再如,以“領頭雁”和“主心骨”喻農民中的科技致富帶頭人,其作用凸顯,喻體的選用也十分注意大眾化。又如:“一個嶄新的集鎮已見雛形:兩條街道中的北街是集貿市場、農資和農村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店、服裝店、200户農民別墅;南街是綜合大樓、餐館、加工車間、覆蓋萬户人口的國小和幼兒園、農業展覽館以及農業觀光休閒村”,儼然一幅素描寫生。再與上句“原本只有零散的幾户農家瓦房”相映照,具體展現了文題意境,語言樸實而內容豐盈。

例文還有一點特別值得稱道,即文中無一處直接點出主標題所言“金鳳凰”這一形象的喻體。按通常寫作習慣,結尾來上一句“飛出了金鳳凰”云云,以扣住文題,收束全文,恐怕為數不少的寫作者都要這樣安排,而例文卻意盡言止,戛然收住。其所以如此,大概是不願有“蛇足”之累吧!這未始不是一種創新。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應用文同樣須追求美感。除應有準確充實的內容之外,也應體現如例文這樣的結構嚴謹美,語言樸實美。願有更多“美文”爭豔於應用文的百花園中。

附原文:

窮山溝飛出了金鳳凰

——夏劉寨村科學發展調查

安徽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夏劉寨村,地處安徽北部平原,距宿州市區30公里,三面環山,交通不便。這裏,既無市郊優勢,又無產業基礎。全村600餘口人,人均只有4畝耕地、16畝荒山,1999年人均收入才600元,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如今,夏劉寨村已成為科技農業示範園、綠色食品生產示範基地,成為環境優美、規劃科學的新型集鎮。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

短短7年時間,是什麼使夏劉寨村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是黨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圍繞科學發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釋放了夏劉寨村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精神!

突破傳統模式,走規模化、公司化經營之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上世紀末,由於各種因素,農民種田積極性受到影響,甚至出現拋荒現象,夏劉寨村也不例外。為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確認新型農民的主體地位,1999年下半年,村兩委經過反覆研究決定,從每個村民手中集中1/4的土地(總計500畝),由化東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連片統一經營,甲乙雙方簽訂了協議見證書。公司承諾為每個承包户承擔1口人的各種税費提留(每年200元以上),贏利參與分紅,虧損公司自負。按有126個鮮紅指印的土地流轉合同就這樣產生了。這種形式可叫土地流轉分紅。

土地流轉分紅,使農民對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項權益都落實到位。農民對承包土地的長期使用權沒有變,協議有期限,合同可續簽;流轉選擇權得到尊重,村民完全是自願的;收益獲得權得到保障,以適當的形式讓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公司若違約,農民可自主將土地收回。同時公司也獲得了流轉土地的經營自主權。

土地流轉分紅,使農業走向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運用市場機制對農業生產資料進行合理配置,經營規模由最初的500畝,擴大到2001年的2000畝,2003年向周邊村擴大到8000畝,全部實行統一耕地、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和競爭力。隨着規模不斷擴大,公司於2002年又拿出50萬元資金開發荒山,在荒山上栽種果林,並統一看管,培訓修剪技術人員,收益全歸村民,硬是在荒山荒坡上創建了萬畝幹雜果基地,使荒山變成花果山。

土地流轉分紅,使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以土地和勞動力為紐帶,公司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成功地解決了“人往哪裏去,錢從哪裏來”這兩大難題。目前該公司以及下轄的星原食品加工廠、農機社會化服務公司、瑞祥建築公司第一工程處,擁有職工200人,技術人員40人。他們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路子,資產已達600萬元,年銷售收入1800多萬元,年利潤100萬元。在夏劉寨村,全村勞力人人有事幹、個個有工資。

發展現代農業,走科學種田之路。為發展現代農業,村民尋科技、引科技、用科技,從合同簽訂之日起,就主動進城找市農科所,尋找技術依託,實現合作共贏。夏劉寨村和市農科所達成協議:一方提供良種繁殖、有機栽培技術,按當地當時市場商品糧價格加價10%-15%收購良種;另一方如數提供標準良田,保證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管理、收穫、晾曬、包裝、保管達標。如有一方違約,由此引起的經濟損失,由違約方負完全責任。爾後,他們又與宿州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建設幹雜果基地協議,還將與上海温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温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建有機蔬菜基地協議。這就是夏劉寨村農科合作共贏機制。

農科合作共贏機制,大幅度地提高了種糧效益。發展高效訂單農業,採用良種良法,測土配方,土地深鬆,肥料深施,提升地力,科學種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由每畝400元提高至每畝800元,增值一倍,年銷售收入達到400萬元。僅此一項每年就增收30萬元。

農科合作共贏機制,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公司創建了科技農業示範園、綠色食品生產示範基地。2005年5月,夏劉寨村的糯玉米、麪粉獲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認證,2006年夾溝貢米獲杭州萬泰認證有限公司中國有機轉換產品認證。他們打有機農產品品牌,註冊有機轉換產品商標,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向上海等大城市、社區菜市場和便利店配送農產品,產品供不應求。

培育新型農民,走以人為本之路。為培育新型農民,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把勞動力資源有效轉化為勞動力資本,夏劉寨村對農民實行以經營為重點的培訓教育,使農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市場經營者。

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樹立起現代農業觀。每年組織50個農户參觀考察農村發展的先進典型。2002年以來,先後組織到山東棗莊榴園鎮考察果樹種植,到江蘇銅山參觀棉花制種,到江蘇夢蘭村、華西村參觀新村建設。典型考察使農民開闊了眼界,思維從傳統的框框中解脱出來。

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掌握了農業科技。為打足“科技興農牌”,從2001年開始,公司每年聘請農業專家、林業、養殖和法律專家當技術顧問,常年指導夏劉寨村的經濟發展,併為農民培訓科技知識,這已成了村規,並長期堅持下來。農業專家住在農户家,工作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指導農民栽培與管理技術。2006年3月1日,“夏劉寨村農民夜校”正式掛牌成立,有廣播室、圖書室、多台電腦投影設備,滿足了村民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

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成為會經營的市場經營者。先後成立化東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果樹協會、化東農業科技協會,開展專業化、系列化服務,和現代要素對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能力,使分散的農民以企業家的主體地位進入市場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

培育新型農民,在農民中成長起“領頭雁”和主心骨。他們實施了“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全村18名黨員,發揮果樹栽培、良種繁育、科學飼養等一技之長,與126户村民結成致富對子,實現幫扶農户人均年收入達4000元,創造出讓羣眾滿意的業績。村支部書記、公司總經理王化東,2003年、200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種糧標兵,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第十屆中國傑出青年農民、全國農村改革十大風雲人物、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建設和諧村莊,走城鎮化之路。農業產業化促進了城鎮化,改變了農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説,“城鎮化”與“產業化”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夏劉寨村發展的基石。

產業化促進城鎮化。公司隨着積累的壯大,每年都拿出30萬元資金,用於農民新村和公益事業的建設發展,累計投入已達300多萬元。實施《夏劉寨村農民新村建設規劃》以來,原本只有零散的幾户農家瓦房,僅過5年,一個嶄新的集鎮已見雛形:兩條街道中的北街是集貿市場、農資和農村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店、服裝店、200户農民別墅;南街是綜合大樓、餐館、加工車間、覆蓋萬户人口的國小和幼兒園、農業展覽館以及農業觀光休閒村。整個建設正在穩步紮實推進,2010年基本建成。

城鎮化帶動市民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夏劉寨村着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了“三改”(改水、改廁、改居)、“三通”(通路、通電、通網)、“三有”(有教、有醫、有樂),為村民逐步過上市民生活創造了生產、生活的物質條件。

城鎮化追求生態化。在推進產業化、城鎮化的同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建生態經濟示範基地,推經濟實用生態技術,興優勢生態產業,採取秸稈還田、有機栽培、建沼氣池等措施,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