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勵志故事4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9W


01
  心態是真正的主人。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成功,他們賺很多的錢,擁有良好的人脈關係,擁有健康的身體,整天快快樂樂,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勞作卻只能維持生計?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大爺,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麼樣的想法。於是,他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
  70歲開始學習登山,這是一大奇蹟,但奇蹟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會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喜歡接受挑戰和應對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這位老人的壯舉正驗證了這一點。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了。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態度、最樂觀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相反,他們的人生不斷地受到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的影響。
  從前,在一個貧窮的鄉村裏,住着倆兄弟。他們受不了窮困的環境,決定離開家鄉,到外面去謀發展。於是,兄弟倆都去了異鄉。大哥好像幸運些,他到了富庶的香港,弟弟卻到了相對貧窮的廣東。
  40年後,兄弟倆幸運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們,已今非昔比了。哥哥當上了香港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有的做生意,有的成為傑出的工程師或電腦科技人才。弟弟則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集團總裁,擁有東南亞相當數量的企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取得了成功。但為什麼兄弟倆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相聚,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説,我到了市場經濟的社會,既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唯有用一雙手煮飯給別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其他人不肯做的工作,我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但能有安分守己地去做一些技術性的工作來謀生。至於要進人上層社會,相信很難辦到。
  看到弟弟如此成功,哥哥不免羨慕弟弟。弟弟卻説:“我初來廣東的時候,做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人的觀念比較落後,於是便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之際,以勤勞和智慧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影響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制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有些人總喜歡説,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這些人常説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説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我們自己的心態決定的,心態是真正的主人。
  心胸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讓自己的心胸寬大起來,才能成就事業。
  做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這顆心的容量要大。心的容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清代的林則徐先生不是説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嗎?這句話被許多人看成是自己做人的準則,深圳老闆陳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陳女士的人生儘管經歷了許多坎坷,但她靠着堅強的性格和超人的才智,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被評為深圳最有影響的女性人物之一。她對“有容乃大”的自我註釋是:不管什麼是非都去計較的話,你一輩子就沒有辦法生活了。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裏,許多事情,尤其是小事情,如果看開一些,自己的心胸就會變得寬闊。
  寬容,不僅是一種社交的藝術,更是一種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偉大。法國作家雨果説:“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説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度量襟懷比喻人的寬容,歌頌人的氣度,中外盡然。這裏有一則故事:林曉紅任總經理時,特派某人為重要部門主任,但為許多中層骨幹所反對,他們派遣代表與他提意見,要求總經理説出派那個人為主任的理由。為首的是一個經理脾氣暴躁,開口就給總經理一頓難堪的譏罵。如果當時總經理換成別人,也許早已氣得暴跳如雷,但是林曉紅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聲嘶力竭,然後才用極温和的口氣説:“你現在怒氣應該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力這樣責罵我的,但是,現在我仍願詳細地解釋給你聽。”
  這幾句話把那位經理説得羞慚萬分,但是總經理不等他道歉,便和顏悦色地説:“其實我也不能怪你,因為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會大怒若狂。”接着他把任命理由解釋清楚了。
  不等林曉紅解釋完,那位經理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了。他私下懊悔剛才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經理,滿腦子都在想自己錯了。因此,當他回去報告諮詢的經過時,只搖搖頭説:“我記不清總經理的全盤解釋,但只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一總經理並沒有錯。”
  在這次交鋒中,林曉紅佔了上風,為什麼他能佔上風,就是因為他的寬宏大量。
  在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那些狹窄胸襟、謹小慎微、小肚雞腸之人,而是那些如林曉紅般襟懷坦蕩、大量寬宏、大度豁達者。
  憂愁時,增添幾許歡樂;艱難時,頑強拼搏;得意時,言行如常;勝利時,不得意忘形。只有如此放得開的人,才是豁達大度之人。只有具備一種看透一切的胸懷,才能做到大度豁達;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才能在慌亂時從容自如。
  全力以赴,具備奮鬥向上的好心態。
  大音樂家奧裏·布爾與他的提琴的故事,是值得人們學習的。這位名震全球的音樂家一演奏起他的曲目,聽眾們就會驚歎不止。可是他們不知道他所下的苦。8 歲時,他就常常深夜起牀,拿出一隻紅色小提琴,奏起他日思夜想的歌曲。直到長大成人,從沒離開過它。他奏出那優美而婉轉的歌聲,不知有多少聽眾像被微風吹動的草木,跟着樂聲心動起來;又不知讓多少聽眾為此養成完美的性格。它的聲音好像微風送出的一陣陣花香,讓無數聽眾忘了一切煩惱辛勞,如登仙境。
  他的父親一直反對他學提琴,貧窮與疾病也緊緊地壓迫他。然而他的熱誠和專心,打破一切障礙。我們到處都可以遇見這樣的人:他們習慣在等待別人去強迫自己工作;他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毫無所知;他們從沒有估計過自己身體裏究竟藏着多少力量;他們情願永遠守在空谷,不肯攀登山巔;他們不願張開眼來,把廣闊的宇宙看個清楚。
  一個人如果遇事缺乏熱誠,不知覺悟,並長此以往悲觀,那他絕不會有任何成就。
  遇到困境時許多人生來就依靠別人。他們忍受外在的束縛,不知反抗。他們顯得手足無措,他們連嘗試的勇氣也沒有,根本不知怎樣去發展自己的個性。
  很多人都在糟蹋自己,需要擔當時,連忙退避三舍,總是希望有人來指示他、庇護他。
  在那些性情怠惰人的眼裏,世上一切好的事業都已宣告完成。是的,這種怠惰成性的人,在哪裏都不會有他們的立足之地。社會上需要的是那些敢於奮鬥和有主見的人。一個大有前途的人,應該有思想,善於獨創,能吃苦耐勞。
  只有不能克服自身弱點的人,才總是埋怨沒有事情可做。那些自信靠自己的能力拼搏的人,從不在別人面前訴苦,只知道埋頭苦幹。
  耐心,一種讓人成功的好心態。
  你一生中説過多少個“請”字?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用了2200個“請”字,改變了自身命運,有人獲得了成功。
中學生勵志故事及感悟
02
  在去年夏天的大學聯考季中,香港有一名特殊的狀元被稱為小海倫凱勒的曾芷君。之所以被這樣稱呼,是因為她雙目失明、嚴重弱聽、手指觸感缺陷,可是曾芷君在三感不全的成長曆程中,以雙脣代替雙手,脣讀凸感盲文進行學習,最終取得了3科5,2科5的優秀成績,這個成績在香港大學聯考中相當於狀元分,而曾芷君也如願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出生後幾個月,曾芷君就因神經萎縮雙目失明,只能感覺到光和影,被界定為完全失明:國小時,她的雙耳被確診為中度至嚴重弱聽,要靠助聽器與人溝通。不過,上天給芷君的磨難並未就此打住,芷君比海倫凱勒還要多一重挑戰由於神經萎縮,芷君的手指指尖觸感也有缺陷,想要用手觸摸盲人專用的點字書也不可以。
  面對困境,父母和老師都無可奈何,可是曾芷君卻沒有放棄自己,她認為自己必須要接受現實,如果逃避,這個困難就會跟着她一生。於是,她不停地摸索和努力,嘗試了身體的各個部位,終於找到了觸點雙脣,而曾芷君也成了學校裏一個吻書的孩子。以脣吻書,困難可想而知。曾芷君閲讀同樣的內容,不僅比正常人多花一至兩倍時間,還比其它用手讀書的失明人要慢。
  中學時,曾芷君本來可以在盲人學校就讀,可為了早點融入主流學校,她選擇了一所普通學校,和正常學生同堂學習。在中學一年級時,曾芷君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踏入主流學校就讀,是我生命的一個轉折點。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將面對無數的挑戰,我將竭盡所能,用功讀書,克服每一個困難。
  曾芷君確實做到了,課堂上,她捧起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點字筆記,一邊埋頭用嘴食字,一邊戴着助聽器聽老師講解。英語教授的通識課信息量大、觀點多,內容新,課堂上不僅要討論,還要小組代表發言一些普通學生看了都要皺眉頭的問題,曾芷君從來沒有迴避。
  普通學生可以靠看電視、看報紙瞭解時事,這些對曾芷君都是困難,但曾芷君的觀點卻經常讓老師們眼前一亮。學校裏不止一位老師感歎:難以想象她是怎麼掌握那麼多學習內容的。原來,因為閲讀速度很慢,曾芷君除了吃飯、沖涼和睡覺外,其餘時間幾乎全部都在閲讀。
  在香港大學聯考,有聽力障礙的學生可以豁免中英文聽力考試,但是曾芷君並沒有享受這樣的優待,她認為自己雖然有聽力障礙,但是不能放寬對自己的要求。在一次採訪中,曾芷君坦言,無論她考出來的成績如何,都必須學會去面對自己的現實,去接受自己的障礙。
  有句話説,如果一件事情來了,你卻沒有勇敢地去解決掉,它一定會再來。生活就是這樣,它會讓你一次次地去做這個功課,直到你學會為止。如同曾芷君那句如果我逃避,困難會跟我一生。我們也應該如此,直面困難才能最終贏得生活。
中學生經典勵志故事
03
  對李嘉誠、何鴻燊、謝國民、林梧桐、陳永栽等香港、東南亞商業巨賈人民總是充滿崇拜質感,並稱其為財富的“教父”,但是,他們的致富之道也許並沒有這麼光彩。《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一書便披露了他們“骯髒”的發家史和財富祕密,該書作者為史塔威爾。
  “香江第一健筆”林行止撰寫評論稱,本書不少內容,有待“教父”們自行澄清。
  1、“白手起家”的真相
  華裔大亨多為白手起家”,這是一個慌言!真正白手起家者,只佔其中五分之一。而多數大亨,均在某種程度上靠祖蔭或父蔭起家。該地區真正發達起來的商人,多為第二代而非第一代。
  這些富豪要麼本來就家庭出身優越,要麼是做了優越家庭的女婿。當然這些富豪確實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原有家庭的財富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這種努力主要是體現在,利用已有的財富做資本,進行政治尋租。
  李 嘉誠總是説自己小時候如何窮,怎麼沒機會讀書,實際上,在他為富有的舅舅工作之前,他讀過幾年書,然後娶了表妹。他開始的生意得到丈人的經濟支持。毫無疑 問,李是一名商業天才,但他的天才在於他搞關係、做交易的能力。而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他並沒有體現出多少投資、管理的能力。
  史塔威爾指 出,“教父”們最熱衷標榜的“出身草根,童年過非人窮困日子”,説法太誇張、失實;香港大學前校長、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王賡武説“我 未曾見過一名苦力出身的商賈”,鉅富當然更不必説了。王教授為研究華僑社會,這句話揭穿了眾多豪富為彰顯自我奮鬥,成功編造“感人故事”故意貶低出身 不盡不實的説法。
  史塔威爾還曾以此事質疑“對世界局勢瞭如指掌”的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李爵士衝口而出,説白手興家的豪富多得是,比如邵逸 夫、李兆基和霍英東,便是從無到有的典型巨賈。史塔威爾不以為然,他指出邵爵士為上海紡織富商之後,李兆基的先輩是順德成功的銀莊主人,霍英東確是無產階 級出身,但他獲英國政府獎學金入名校(皇仁書院,因“二戰”而輟學)就讀--在殖民時代,入讀名校學得英語,等於跳出草根階層、邁出事(職)業成功第一 步!顯而易見,在政權易手之際,南來的富家子弟大都身無長物,唯他們除了有富裕階級的基因、童年受良好教育外,還有耳濡目染的“身教”以至廣泛的人脈關 系,這些都是草根階層人民所完全欠缺的優勢。
  2、行壟斷之實 不從事出口業
  史塔威爾指 出,亞洲這些超級豪富在經商上有兩個相同的特點。第一是他們大都不是從事“最興旺”的出口業,因為做出口生意要面對國際競爭,那意味即使訂單源源而至、生 意大有可為,但利潤“普通”,從牟利角度看,做出口貿易尤其是兼營工廠,賺的是“辛苦錢”,而且比較起來是蠅頭小利,因此避之大吉,是為上策。第二是他們 較有興趣的生意是港口碼頭、電信服務、公用事業、賭博娛樂和物業發展,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有專利或只有少數競爭者,因此較易組成卡特爾,進而財源廣進。
  人 們常有的一個錯覺,以為香港是一個完全自由化的經濟體(弗裏得曼認為它是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地區)。實際上,香港的對外經濟(貿易)確實是最自由,但它的內 部經濟,卻一點不自由,地產、公用事業、零售等各行各業都被寡頭所壟斷。為了阻擊零售業的競爭,李嘉誠不讓家樂福的運貨車進入長江實業擁有的物業地區,打 斷水電供應。
  如果扣除李嘉誠在壟斷性資產和操縱市場、內幕交易中獲得的利潤後,即使加上他售“橙”中獲得的鉅額收益,他在開放市場上的投資收益,並不比被動投資的收益高。(有意思的是,就像熱衷“莊股”的內地股民一樣,被李一次次玩弄的香港股民,始終對“超人概念”樂此不疲。)
  3、不斷改變自己的顏色
  有跡象顯示,東南亞富豪們的財富地位,和他們的“去中國化”程度上是成正比的:與當地文化融合越深,地位越高。
  當 然,更準確地講,他們的財富地位,與他們的“文化本質”並無太大關係,而是取決於他們的適應變化的能力。無論是早期的殖民統治者,後來的民族主義者,還是 日本佔領軍,成功的富豪就是要能夠根據政治統治者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顏色。隨着港澳迴歸,以及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強盛,越來越多的富豪成了“愛國人 士”。
  何賭王以二戰時與日本人做貿易起家,現在則是知名的愛國人士。一些為了開拓中國市場,盡力要向國人體現自己“華人性”的富豪,實際上華語能力已經很糟糕。
  4、選擇性節儉
  作者所提到的富豪們所極力要顯示的“節儉”“勤奮”,也令人喟歎。全世界都知道李嘉誠戴西鐵城手錶,或者某富豪飛機只坐經濟艙,等等。但同樣是這些節儉的富豪,卻擁有眾多的豪宅,勞斯來斯和女人。
  “教 父”們的節儉被稱作“選擇性節儉”,他們中不少仍住在數十年前購下的古舊豪宅(其目的多半是以節儉的身教示之兒孫,洋記者忽略的還有不願捨棄“發財寶地” 的風水問題);有人買下大屋後拆建為數間較小的物業,然後把它們賣出或分租,保留一間“賺回來的”自住。他們中很多人支取比掃地雜工還低的工資,以示不計 較收入“無償為股東服務”。為此,史塔威爾指出香港有薪俸税而無股息税,揭穿了“低薪之謎”。在收股息方面,恆基的李兆基名列榜首,李氏(1996年香港 首富、世界排名第四)近年在世界富豪排名榜的名次雖從高位略為回落,然而,其“香港首富”地位應該保持,這二十年來,他僅從恆基地產收取的免税股息便可能 高達三億美元,唯數十億港元在千多億的身家中,小數目而已;李兆基在美國擁有超過三萬個物業單位,這些年來美國樓價翻數番,加上私人投資基金,他的個人財 富真的不可估量!
  這些富豪經常稱自己一週工作7天,每天12小時。但不要忘記,他們所説的工作可不是一般企業主所説的研究客户需求,開發新的產品,監督生產流程,而是指使下屬,陪重要人物吃飯,打高爾夫球,和其他的娛樂節目。
  5、官商一體
  東 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鉅富,官商一體(不只勾結這麼簡單)及裙帶關係之深,港官港商不能望其項背,他們中不少行為真的有點像 MarioPuzo筆下(也是後來的同名電影)《教父》中的黑社會頭目,此中最臭名昭彰的是蘇哈托的次子湯米(Tommy),其行徑與西西里黑手黨教父無 異。
  他於2000年(其父於1998年下台)因受賄、盜竊國家財產(欠印尼央行十餘億美元)及非法侵佔國家土地等罪名被判十八個月徒刑,在 獄中指揮“門客”,成功暗殺判他有罪的法官而再加十五年刑期,但他有怨無悔、再下狠手,2003年派出手下由警察開路搗砸刊登其罪行的流行雜誌Tempo 並毆傷多名記者(此事鬧上國際法庭,卻因沒有人敢做目擊證人而不了了之)。湯米其後“上訴得直”,已於2006年10月“有條件”獲釋……把其他純商業大 亨和這類借父蔭強取豪奪的流氓型人物並列,不加引號是不合理的。
  不過,在中國,“關係”會變得很複雜。即使你搞定了表面上的決策人,但一個小小科員的作梗,都可能讓你面臨麻煩。
  作者舉的一個例子是新加坡在蘇州搞的新城。儘管李光耀是關係高手,搞定了中央政府,但蘇州當地政府的不同意見,導致計劃的失敗。真正的關係王國就是東南亞:如果你搞定了當權者,就可以把國庫當自己的ATM機,直接從中央銀行提錢。
  6、地域的原罪
  雖然人們把新加坡、香港視為發展的模範,但實際上,這兩個城市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被腐敗、低效的國家/地區所包圍,而他們把自己定位為這些國家/地區提供洗錢、走私服務的中心。
  新、港兩地,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雖然差別很大,但人均GDP卻沒有大的區別。這意味着,他們的根本優勢,還是在於地理位置和市場定位。
  為 什麼一貫強調儒家道德的新加坡會開賭場,據説對賣淫態度也比較寬鬆:它的定位就是一個洗錢中心,是經濟罪犯的天堂,許多被印尼所追捕的經濟罪犯都生活在 此,新加坡的相當大部分金融資產來自印尼富豪。近幾年新加坡金融業發展很快的一個原因,在於歐洲的反洗錢法規越來越嚴,很多不願見光的資金從瑞士轉了過 來。
  在導致謝國忠從摩根斯坦利辭職的郵件中,他寫道:“新加坡一直標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實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來自為印度尼西亞貪官及商人洗黑錢,現時印度尼西亞已經無黑錢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以便吸引他國的貪污資金。”
  而香港的起家源自走私,本來就不是什麼祕密。
中學生勵志哲理故事
04
  10天后,齊王已不抱但願來看他的鬥雞。沒推測紀老師這回卻説:“差未幾可以了,雞固然偶然候會啼叫,但是不會惶恐了,看下去彷彿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徹底籌備好了。其餘雞都不敢來挑釁,只要一敗塗地。”這即是“目瞪口呆”的來由。
  伶俐之燈:木雞其實其實不呆
  目瞪口呆———這個針言大家會用,可是談到它的來由,就叫人有點目瞪口呆了。
  一日讀《莊子》,讀到一則小故事,鮮明發明內裏也有一句針言,比及把故事讀完,這才驚覺咱們常日大概把針言都用錯了。
  這個故事是教人怎樣養雞:有一名紀老師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練習好去加入角逐的鬥雞。
  紀老師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心地問:“養好了沒有?”紀老師答道:“還沒好,如今這些雞還很自豪,自大得不患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老師答覆説:“還不可,它們一聽到聲響,一看到人影擺盪,就轟動起來。”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固然仍是關心他的鬥雞,紀老師説:“不成,仍是目光鋒利,不可一世。”
  本來原理,目瞪口呆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實可以鬥,可以挑戰,可以嚇退羣雞。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鋒利的。
  目光凝集、巋然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妙手,底子沒必要出招,就令仇人聞風喪膽。木雞不易患,養雞人曉得。
  武林妙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曉得。
  “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尋求的地步。不是高慢,呆氣。
  外表的活躍、示弱、聰明,都是好的,可是還不敷,還必要不竭地鍛鍊,把暴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氣力凝集於內,看似呆呆的,無啥稀奇,但是那些存心搬弄、力爭上游的鬥雞,碰着一動不動卻內藴真氣的木雞,卻底子不得近其身,對方還未脱手,本身先就嚇破膽了。
中學生勵志學習故事
05
  “唉,活得太累了!”現今誰沒有這樣深深的疲憊?然而,在京城,有位88歲高齡的老太太卻輕鬆悠閒地微笑着,用那略帶合肥口音的普通話告訴我們,做一個好人其實很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第三是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她笑笑,晃了晃板起的三根手指,滿臉都是返老還童的天真和曾經滄海的從容,“有這麼三條。人生就不會太累了…”多麼樸素的心語啊! 道出這”人生幸福三訣”的老太太名叫張允和。她可是位有來歷的知識女性哩!她的夫君是着名語言學家周有光,有人説:“周有光的平和寧靜與廣闊深邃,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她的妹夫是由她玉成美滿婚姻的大文豪沈從文。對於沈從文,史家更有斬釘截鐵的定評:“無瑕人品清於玉,不俗文章勝似仙!”而張允和本人,也曾顛沛流離,也曾死裏逃生,是人生的苦難與艱辛使她大徹大悟道出了“幸福三訣”。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捫心自問一下,人間有多少煩惱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喲!人非聖賢,誰能無過?
中學生青春勵志故事
06
  比爾蓋茲和沈從文
  讀教科書的時候,我們知道孫中山先生説過一句話:“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在當前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環境下,這句話也許可以加另一個引伸:“不要做大事,要做適合自己的事。”
  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説,很容易從行業上做些大小之分。以前這種大小之分也許在於行業的社會地位,今天則也許在於行業的實際金錢收入。對已經工作很久的上班族而言,行業的更動,已經沒有那麼輕易,所以就在職位的高低上做些大小之分。
  不要做大事,要做適合自己的事。也就是不要只注意熱門的行業,不要只注意高的職位,而要做自己性向和能力適合做的工作。只有在這時候,我們工作的力量才會發揮到。
  但這很不容易。因為,這牽扯到對自己,以及對這工作的清楚認識。有人在這種認識的過程裏,很幸運,很快就掌握到了;有人則不然。
  比爾蓋茲,是個幸運中的幸運代表。讀着哈佛大學的法律系,他認識到最適合自己投入的行業是計算機,就輟學改行去創立了微軟。最後,他不只做了件適合的事,也做了件大事。
  然而絕大部份的人都沒有他這麼幸運。大部份人不但很難認清與查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更經常被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在折磨。這又要怎麼面對?可以看看沈從文的例子。
  沈從文在文革的時候,下放勞改。他的工作中,有一件是打掃廁所。對文學大家如他的人來説,這是一件多麼不適合又折磨的工作,然而,他每天在清洗廁所的過程裏,的樂趣卻來自於他把便器都擦拭得光可鑑人。多年後他回憶這段日子時,都為自己把廁所清理得那麼好而很得意。
  文革之後,沈從文沒寫小説,反而完成了《中華古代服飾圖錄》。就外人來看,大家會驚歎於這個考據工作的巍然。但事實上,他主要是因為環境雖然不像洗廁所時那麼糟糕,在小説創作上卻仍然見忌於郭沫若,因此不得不改做考據。
  我們大部份人應該都沒有沈從文那麼出眾的才華,但也沒有遭受到他那麼大的折磨,必須清洗廁所,或見忌於諸如郭沫若在當時大陸的紅人。所以,即使我們還沒認清與查找適合自己的工作,起碼,我們可以比較愉快地接受自己當前的工作,把這個工作先做得“光可鑑人”。
  用心,加時間,也許某一天,一個答案就跳了出來。
中學生勵志故事精粹
07
  輸一時,贏一生
  美國有一家克頓運動鞋公司,老闆皮爾曾是一位短跑運動員,他25歲時退役,創立了公司。皮爾在體育場上,雖沒有得過一次冠軍,但是,在商場上,卻屢戰屢勝。
  公司成立50週年慶典大會上,一位電視台採訪了75歲的克頓老人。問克頓,記憶中。影響您一生的一件事是什麼?克頓的目光突然暴張,然後又迷離起來。半晌,他才緩緩地説,有一件事,我永遠不能忘記,在我24歲時,曾與一位隊友爭奪參加短跑運動會的惟一名額,隊友在第4跑道。我在第5跑道,從實力上講,隊友略勝於我,但是,那天,我抱着必勝的信心,因為入隊5年,我從來獲得過獎盃,我要以一次勝利來證明自己。比賽一開始,我們咬得很緊,跑到一半路程,隊友的鞋帶意外地開了,然後他的鞋逐漸鬆開,又跑了幾十米,他不得不蹲下。在他繫鞋帶時,我停了下來。我認為乘人之危勝之不武。隊友繫好了鞋帶,我們繼續比賽,結果,隊友比我快了幾步。我敗了。那次比賽後,教練、親友都嚴厲地批評了我。之後我便懷着複雜的心情結束了運動生涯。
  機遇一閃而過,競技不容忍讓。創業幾十年,我時刻牢記着那次教訓,可以説,我雖輸了一時,卻贏了一生。
當代中學生勵志故事
08
  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走路特別,説話特別,寫字特別,這是一名腦癱患者,卻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一個腦癱博士是如何煉成的?”來自河南焦作農村的張大奎的事蹟經報紙、網絡等媒體報道以後,人們非常震驚。
  在大奎兩歲的時候,得了一種病,高燒39度一直不退。父母連夜把他送往鄉醫院,然而鄉下有限的治療條件導致了嚴重的後遺症。後來,父母把他抱到北京求醫,卻得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回答:“核黃疸後遺症”,小腦機能嚴重受損,運動平衡、肌肉協調等功能有較大障礙,俗稱小腦癱瘓。
  醫生告訴他們,這樣的病在醫學上沒有好的治療方案,惟一的方法是通過自己的鍛鍊恢復部分身體機能,才能達到自理的狀態。張大奎6歲之前只會在地上爬行,根本無法獨自站立。
  但是他的父母始終堅信專家的論斷,一直沒有放棄對他的培養。那個時候,還沒有今天這樣好的康復訓練機構和求助機制,大奎的父母自創了一套特別的鍛鍊方式。他們在兩顆大樹中間綁上兩根竹竿,類似雙槓,讓他雙臂架在上面練習腿力。後來又換成了繩子,他經常是走到一半就雙膝跪倒在地,膝蓋不知道磕破了多少次。他也曾想過放棄,但父母總是鼓勵他,只有加強訓練,大腿才能有力量,才能學會走路。
  這樣的鍛鍊方式,不知道磨壞了多少雙鞋子。大奎的家庭本不富裕,母親只能給他買十幾元一雙的軍用膠鞋。由於他走路和保持平衡的姿勢只能是腳拖來拖去,所以一個月基本上要磨壞兩雙膠鞋。每當父親給他換鞋的時候,都語重心長對他説:“奎,咱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大奎理解父親的用意,他深深記住了這句話。每當自己累了、倦了的時候,腦海裏就浮現出父親的話。經過不懈的鍛鍊,九歲的時候他開始學會使用枴杖,能夠自己獨立行走了。
  長大了的張大奎,看到同村的小夥伴都去上學,他也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母親知道以後,非常支持他。剛開始,他連筆都拿不好,更別説在本子上寫字了。母親只好手把手教他寫字,又特意給他訂了大一些的本子,並畫上米字格。就這樣,大奎向人生邁出了新的一步。
  國小、國中、高中,儘管不容易,張大奎還是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學業,並在2002年考上黃河科技學院。就在他大專快畢業的時候,猶豫了,是繼續讀書?還是就此結束?因為許多身體健全的名校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況他是這樣特殊的人,他不想再給父母添負擔了。父親知道他的想法後,開導他説:“奎,你要記得,咱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在父親的鼓勵下,張大奎考上了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本科,並在那裏讀完了研究生。讀研期間他接觸到了更多優秀的老師,並在他們的指導下接受了一些科研和工程方面的鍛鍊。這一經歷讓他更清楚地瞭解了自己,尤其是明白了自己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他不但學會了自理,而且還有了更大的夢想。
  張大奎決定考博。幾經周折之後,他聯繫到了北京理工大學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專家樊孝忠教授。經過考慮後,老師同意了他的報考,但能不能考上,完全要靠自己。得到樊老師的允許,他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備考當中。經過筆試,面試,還有漫長的等待,一路過關斬將,他終於成為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生。
  張大奎創造了自己的生命奇蹟,他用如此與眾不同的方式感動了萬千學子,感動了世界。當別人讚賞他的成功時候,他常常想起父親的話:“沒有一雙鞋子不是用來奔跑的。”

中學生勵志故事4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