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綿日子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3W


青綿日子

春天,説雨就雨了,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讓這個春夜更顯安靜。閒着,跳了為時四十分鐘的熱舞,靜下來之後,便習慣於把自己擱置於電腦前,一個人對着屏幕傻笑、發呆、敲打鍵盤,抑或是聽音樂,感受這一個人的清寂世界。想起一句話:心安,即福!

以前,總説自己是喜歡秋天的。因為,秋有我要的意境、顏色和感覺,所以喜歡行走在秋的天空下,或是踏着枯萎的秋草,再或是漫山遍野的去撿拾染上了秋色的落葉,並屁顛屁顛地拿回家去夾進自己那些愛極了的書本中。也總説自己是不喜歡春天的,其實是我錯了。這麼多年來,對春天的喜,是流露在不經意間的。對春的排斥,則來自那些散發着臭味的蟲子,因為它們跟其它萬物一樣,在春天裏復甦,可它們的出現着實讓我感到害怕,甚至噁心。還有隨着春的到來,到處飛揚,成天嗡嗡叫的蚊子也跟着來了,而我則是最怕蚊子的,被叮上一口就能夠起一個幾天都不見退去的紅包。基於這些,我便認為,春是不潔淨的季節,它復甦了所有的美麗之外,同時衍生了太多的罪惡。可隨着歲月的流逝,自己年紀的迭增,不知不覺的,對春的感覺越來越微妙了。踏步在田間,看春的田野,春花綻放,春草凝綠,春水清明,再看那些“鶯啼柳枝芽,紫燕低徘徊。煙飄雲端裏,春樹暖人家”的春之畫卷,一顆心,便暖了。

驢行路上,見縫插針般的採青;相約朋友去郊外遊玩,心裏活絡着這樣一個心思:“去採幾朵青吧。”一個人騎着單車奔向鄉間,田埂邊,一雙眼逡巡着那青草叢中:“這麼肥沃的土地上,該會有青吧?”“青”,記得在一本名叫《詩情畫意》書中讀過一首古詩,詩中之意寫有古代女子在春天裏採摘青的活動畫面,而那時的“青”叫“葑”。“青”,在我們本地有多種,分別是花青、粉青和綿青,花青和粉青的特點是揉進麪粉後所呈現的色彩綠意濃厚,而綿青的學名叫鼠麴草,其特點是綿柔。就“青”而言,我尤為鍾情於綿青,鍾情它的綿柔之性。曾多位朋友問我,你採這麼的青幹嘛用?還有的朋友更是好奇,我何如這般偏愛的採青,不累嗎?説實在,採青不僅是一種野外活動,還是一種費體力的活兒呢。或許是我真得喜歡這春天的氣息吧,又或許是我偏愛這伴隨着泥土氣息並寓意青色而有綿柔的生命氣息吧。望着它們一叢叢、一簇簇的生長在青草間,青青翠翠的樣子;抑或是一朵一朵的從巖石縫中鑽出來,開着嫩黃嫩黃的花,嬌媚如這春光。我想,如若我們的生命也能這般青翠,我們度過的歲月能這般綿柔,那該是怎樣的從容、愜意?

每天上半天的班,工資待遇是低了點,但空閒的時間多了。空閒的時間屬於自己的,於是就着這個春天,就着這個春天裏採摘來的箬葉、青,給自己按上了勞動的好名聲。所謂勞動,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有朋友説,沒事弄這些幹嘛呢?家裏有老人會做了,到時拿幾個來吃吃就可以了,何必自己動這個手?説人各有志,在這點事上有點戴大帽子的嫌疑,只是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吧。我呢?只想着凡事先學了吧,做與不做,做好與做壞,只要自己歡喜,真得沒多大關係。譬如昨天,我先買下需要的菜料,花上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給弄成了鮮鮮美美的餡料;今天下班後把週六驢行路上摘的鮮箬葉給煮了,然後剪好,放着;接着就是將黴好了的青剁碎,跟麪粉揉好,再包上餡料,成型。就這樣忙了將近一下午的時間,待打開蒸籠的瞬間,喜憂各半。為什麼呢?喜是沒有看到悲慘畫面,算得上小成功了;憂是中間有多個是裂了口子,不知原因出在哪?趕忙趁熱吃了一個,呵呵,味道還是不錯的嘛。成功,或是有待學習,悠長的歲月,慢慢來。我想:嘗試,該是生活中一種耕耘方式。看着滿滿一蒸籠的青糰子,索性再來一張照片吧,微時代,就用今天的這份喜悦為美好的春天見證一下吧。


煙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