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4W

寫調查報告是記錄我們調查情況最好的方式,在動筆撰寫調查報告之前,掌握好它的寫作方法是很重要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7篇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1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__年總純收入1770600元,人均純收入4611元,95%為非低保户;5%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損傷致貧,20%是因家中勞動力少致貧。

二、農村醫療服務狀況

1、73%的人選擇距離家最近的衞生組織是村衞生室,10%的人選擇是私人診所,9%的人選擇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7%的人選擇是鄉鎮衞生院,1%選擇縣級以上醫院;家到最近的衞生組織的距離60%的人選擇不足1公里,39%的人選擇在1-2公里,1%的人選擇在2-5公里。

2、99%的農户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被調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沒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99%。

3、66%的人認為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以保大病或保住院為重點,33%的人認為門診、住院都保,1%的人認為應以保門診或保小病為重點。

4、19%的人對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感到滿意,71%的人基本滿意,8%的人不滿意,2%的人選擇説不清楚。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報銷醫藥費少,報銷手續煩,定點醫院收費高,定點醫院看病手續煩,定點醫院少,就醫不方便,定點醫院醫療水平低等。

5、47%的人認為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所承擔的比例基本合適,11%的人認為過高,10%的人認為過低,32%的人選擇説不清楚

6、在現有合作醫療基礎上,44%的人願意再增加醫療保障支出,56%的人不願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員患病,經常就診的醫療單位44%是村衞生室,44%是鄉鎮衞生院或社區衞生服務中心,7%是私人診所,5%是縣級或以上醫院。選擇上述單位的主要原因56%是離家近,13%是質量好,11%是定點醫療單位,8%是有熟人,7%是價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調查前半年,22%的農户沒有家人患病,59%的農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農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農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農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後及時就診,共花費醫藥費121743元,按照規定能報銷或減免43509.4元,實際報銷或減免20712.3元。沒有及時就診的主要原因有病輕,自己治療,經濟困難,能拖則拖,醫藥費不能報銷等。

9、43%的人認為現在看病難,51%的人認為不難,6%的人選擇説不清楚。認為看病難的主要原因有經濟困難,醫院缺少名醫,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手續太煩等。

10、86%的人認為現在看病貴,5%的人認為不貴,9%的選擇説不清楚。認為貴的原因主要有藥品太貴,檢查太多,醫療機構亂收費,個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農户因家人得病向醫生送過紅包。

三、農村居民醫療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報銷範圍窄、比例低,報銷的醫藥費少。調查顯示,實際報銷或減免僅佔全部醫藥費的17%,農民掙錢不易,他們希望每一分錢的投入都要得到回報。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為主,對小病、門診補償的比例很低。而一般來説,農民患上需住院治療的大病相對較少,而頭痛、感冒等小病時有發生,但不需住院治療。因此,農民在繳納費用後,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醫療補償,導致農民認為付出多,回報小,不划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身體健康、沒有患過大病的農民不太願意參加。調查顯示在20__年僅17%的農户得到補償,表明絕大部分農户近期並沒有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得到實惠。部分農户在問卷上寫上了他們的困惑:“為什麼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報銷?”。

2、部分定點醫院不規範經營,亂收費,農民利益受損。調查顯示藥品太貴、檢查太多及亂收費是目前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而現在的醫療機構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經營,追求利潤化是目標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有在合作醫療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點醫院是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第一線的部位,它的服務好壞和收費高低至關農民切身利益。定點醫院收費普遍較高,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能獲得的補償相比微不足道。許多農户反映,同樣一個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醫生那裏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點醫院卻要花費幾百元。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醫生卻要病人作各種檢查,什麼心電圖、b超和各種化驗,小病大看現象時有發生。為了能報銷,有病往定點醫院跑,路費、餐宿費、誤工費再加上虛高收費等,化了許多冤枉錢,就算得到了一定補償,仔細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點醫院少,看病手續煩。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鄉鎮衞生所、村合作醫療站以及個體醫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醫療單位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收費低,服務態度好。定點醫院少,給農民看病帶來不方便。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2

我第二督查組於__月__日-__日對__區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監督檢查,通過採取聽取彙報、實地走訪等方式詳細瞭解了該區關於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情況,現將監督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__區委區政府能夠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李克強總理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協調、親自部署、靠前指揮,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防疫指揮部成員單位能夠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切實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紮紮實實的工作成效。截至_月__日__時,該區共有__例確診病例,有_例疑似病例(從武漢務工返鄉),對__名密切接觸者正在嚴密觀察。

一是部署安排及時。該區1月26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制定疫情防控預案,建立健全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加強工作會商,及時有效的發佈了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1-11號公告,從做好防控宣傳、暫停客運班線、延遲企業復工等方面做出部署安排,可以説,措施得力、及時有效。

二是宣傳引導全面。該區積極通過政務微博、微信、流動宣傳車、上門宣傳、村內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防控知識,呼籲村民不串門、不拜年、不聚會、不辦酒席,注意個人衞生,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確保讓疫情防控人人知曉。從我們督查組實地走訪的4個鄉鎮來看,宣傳發動很到位,路上行人較少,且均佩戴口罩,防範措施到位。一些重點區域、重點人家均粘貼醒目告示,要求禁止出入、自我隔離。截至目前,在當地幹部的耐心勸説下,該區共取消各類喜宴__場,切實減少了人員流動。

三是排查防控嚴密。該區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羣防羣治的嚴密防線。緊盯農村和城鄉接合部等重點區域,進行網格化、地毯式再排查,加強對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和防控,加強流動人口摸排和外來車輛管控,加強相關人員追蹤及包保聯繫,切實做到區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截至目前,已排查從湖北省返回該區的有__人,堅持每日必訪,要求這些人員居家隔離不少於14天,切實阻斷可疑源頭。對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進行隔離觀察,堅決防止疫情輸出、擴散。

四是物資保障充足。該區市場監管、衞健委、商務等有關部門主動擔當作為,切實履行職責,堅決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全力做好保供穩價工作,目前該區羣眾糧油等生活物資儲備充足,市場價格平穩。同時積極組織口罩、防護服、紅外線體温監測儀等醫療物資的調運和儲備工作,目前除了口罩、防護服外,其餘醫療物資能夠滿足日常需求。

五是黨旗一線飄揚。該區嚴格貫徹落實省委關於致全省黨組織和黨員的一封信要求,號召全區黨員幹部勠力同心、共克時艱,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積極組織黨員衝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線。該區醫護人員尤其是黨員醫務人員舍小家為大家,冒着生命危險衝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確保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該區各級黨員幹部深入一線走訪排查,宣傳車在村裏來回穿梭宣傳,切實讓黨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線高高飄揚。截至目前,該區共有__名黨員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

六是社會捐助得力。該區充分發揮紅十字會作用,呼籲大家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共同防疫抗疫,獻出一份愛心,全力做好社會各界捐贈接收工作,截至目前,共有__家愛心企業捐助__萬元、消毒液等物資__箱,口罩__個。同時積極響應省委號召,組織__名優秀醫務工作者參加援鄂抗疫醫療隊,全力支持武漢新冠肺炎抗疫工作。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該區在肺炎抗疫防控工作中取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主要有:一是口罩緊缺。市民日常需求的口罩供應不足,目前市場各藥店無法購買到口罩,雖然前期政府免費發放一批口罩,但仍有缺口。二是部分幹部作風不實、履職不力。督查中發現個別鄉鎮班子成員履行疫情防控工作職責不力,對包保村的武漢返鄉人員排查不夠細緻,存在落人現象。已責成該區紀委監委對有關責任人給予相應處分。

三、意見建議

當前疫情防控正處在非常關鍵的階段,建議該區要持續保持戰時狀態,絕不可有半點鬆懈,把各項防控措施抓實抓細,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是堅決壓實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好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作用,下沉機關黨員幹部力量,確保措施更加周密精準、更加管用有效,堅決遏制疫情蔓延的勢頭。

二是繼續嚴防死守。堅決築牢防輸入、防擴散、防輸出的嚴密防線,對小區、樓棟、行政村、自然村等要守好重點防線,全方位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好羣眾日常生活,盡鋭出戰把疫情控制住。

三是全力救治患者。切實把感染患者救治好,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合理排班輪崗保障休息,嚴格落實防止院內感染各項措施,切實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四是做好宣傳引導工作。要及時準確發佈疫情防控信息,迴應羣眾關切和社會情緒。積極加強正面引導,宣傳各行各業特別是一線醫務人員在疫情防控鬥爭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蹟,凝聚起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下一步,我們督查組將嚴格落實市委防疫指揮部工作要求,進一步強化督導檢查,加強對公職人員履職盡責、秉公用權等情況的監督,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以監督實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高效順暢開展,儘可能的在現場解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堅定不移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省市委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為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調研基本情況

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學校推遲開學,學生網絡學習學期課程。為充分了解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在疫情期間的思想狀況,我院開展了《新冠疫情下大學生思想狀況》主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共有2490人蔘與,其中女生1819人佔比73.05%,男生671人佔比26.95%;大一481人佔比19.32%、大二585人佔比23.49%、大三577人佔比23.17%、大四535人佔比21.29%、碩士研究生270人佔比10.84%、博士研究生42人1.69%。參與本次調查學生絕大部分是漢族人,另外還有來自滿族、壯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少部分學生。在此次調查的學生中居住在黑龍江的學生最多約為1/4;其次是山東和河南的學生各佔約一成,此外還有五成多的學生分佈在遼寧、內蒙古、湖南等共29個省份(見圖4)。在政治面貌方面,近九成的學生是共青團員,少部分學生是中共黨員,極少數的學生是羣眾。

二、現狀分析

1.學生對疫情認知程度較高。

學生較為關注公共衞生突發事件,超過80%的學生關注瞭解公共衞生突發事件,只有1%左右的受訪者表示從不關注,也不瞭解。學生公共衞生突發事件經歷較少,超過70%的學生沒有經歷過類似的公共衞生突發事件,只有20%左右的學生經歷過類似事件。學生對於疫情消息表現出積極關注的態度,超過80%的學生經常或時刻關注疫情消息,僅有不到1%的同學從不關注。同樣學生對於國家關於疫情防控的措施也表現出了積極關注的態度,超過90%的學生了解國家關於疫情防控的措施,僅有不到3%的學生表示不瞭解。新冠疫情來襲,大多數同學對於疫情的形式和防控的措施比較瞭解並積極關注,但也有少數同學不瞭解也不關注。從整體上看,仍要加強對學生的疫情防控教育工作,積極引導學生了解關注疫情態勢,做好自我防護。

2.新冠疫情下,學生體育鍛煉減少,對於網絡學習較為適應。

疫情期間,因防控疫情的需要外出較少,往往學生的體育鍛煉就會減少,僅有不到20%的學生堅持每天鍛鍊,超過60%的學生鍛鍊較少。學校推遲開學採取網上授課,這一舉措超過70%的學生表示十分看好或比較看好,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表示不是很能接受。在網絡上進行課程學習效果通常比較令人擔憂,但經過調查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滿意,小部分同學感覺一般,僅有極少數同學感到不滿意。線上學習平台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比較熟悉,僅有不到15%的學生不太瞭解或不瞭解。學生在家期間,體育鍛煉與網絡學習是兩個重大問題,從結果上看,體育鍛煉絕大多數學生較少,網絡學習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並且有比較不錯的效果。從整體上看,我們仍需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提升學生體質,網絡課程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完善,提升學習效果。

3.疫情對學生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對於疫情的未來發展態勢説法不一。

新冠疫情對於學生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學校也進行了一些獎助行為,超過80%的學生支持並且認可這一行為,少數學生認為難以顧及全面,僅有2%的學生認為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不滿意。疫情期間,高校對於擅自返校學生嚴厲處罰,超過90%的學生支持高校的嚴厲措施,極少數的學生不支持。在這次防疫阻擊戰中,有很多高校在校生參與了防疫志願服務,通過調查,超過90%的學生認為值得鼓勵,認可大學生的志願服務工作,極少數學生不鼓勵認為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會增加感染風險。對於疫情的未來發展態勢,學生意見並不統一,近半的學生持樂觀態度,認為很快就會結束,但也有30%左右的學生認為短期內不會恢復。學生對於類似公共衞生突發事件是否還會發生的看法上意見也不一致,超過1/3的學生覺得説不好,近四成的學生認為短期內不會發生,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會週期性發生,僅有不到10%的學生認為一定會發生。疫情給學生帶來了影響,學校也出台多種舉措,幫助學生度過疫情困難階段,學生也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對於未來疫情發展態勢,大部分學生還是持樂觀態度。

4.網絡成為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疫情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

關於本次疫情的相關信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通過網絡手段得知,其中有一部分人也會選擇觀看電視新聞來獲取更為準確的疫情信息,僅有少部分的人會通過和家中長輩和網絡好友聊天來了解疫情信息。疫情的突然來到讓每個人的日常想法方面產生了細微的變化,在疫情發生的同時半數以上的人會先想到家人和朋友,對他們的身體狀況產生擔憂,同時也會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產生擔憂,擔心自己出現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症狀,有一部分人會懷疑與自己接觸過的人會存在無症狀感染者,但疫情當前,仍有一部分人會聽到消息感到惶恐,但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保持心情穩定,做好防護措施,在疫情期間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防疫要事。

5.疫情總體上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小,僅有部分同學產生心理焦慮。

問卷顯示在疫情期間,人們的心理或多或少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有人感覺心情煩躁,情緒暴躁,有人感到精神難以集中,學習做事效率下降,有的人因過分擔心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但從問卷中也顯示有超過60%的人與平時根本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有不到20%的人認為精神狀態比平時好。對於感到焦慮煩躁的人,大部分原因是時間規劃和學業問題(如推遲開學時間,影響四六級備考,不熟悉網絡教學,導致學習效率降低等),也有少部分的人會因健康問題(如無法户外鍛鍊導致肥胖等),戀愛問題(如異地戀),人際關係問題(如不聚會,不見面會導致人情冷淡等)而感到焦慮,對於畢業季的同學,他們的焦慮因素還有就業問題,停止舉辦各類校園招聘活動而導致就業壓力加大.

7.疫情期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並希望學校能夠加強疫情防控方面的教育和工作。

疫情的突然而至,讓很多同學都措手不及,感到迷茫,不知道做些什麼,但仍有20%以上的同學參與疫情捐款捐物和網絡防疫宣傳,有超過10%的同學親身參與社區防疫工作,如人員排查,巡邏防控,應急值守,清潔消毒等工作,同時也有同學選擇參與心理疏導服務,保持大家疫情期間的身心健康,也有的參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如製作原創歌曲,繪畫,視頻等)和其他志願服務等活動。本次問卷中也對正式返校後,學校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管理展開了調查,70%以上的同學認為應加強防疫疾控的引導教育,提高教學區和生活區的消毒和衞生要求,減少聚集和大型活動,控制上課規模。半數以上的同學認為應加強對嚴重疫區學生的心理疏導,加強網絡不信謠不傳謠的鑑別和引導,有一部分同學還認為應該加強對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的資助力度。

三、對策研究

加強教育,關心學生。在疫情防控階段,學校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疫情防控教育,提高學生對於防控防護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防範思想,可以通過疫情防控講座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疫情教育,深入瞭解學生,關心愛護學生,通過適時的問卷調查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通過微信等網絡平台發佈疫情暖心文章,積極引導學生樂觀開朗,積極面對疫情防衞阻擊戰。

提高網課質量,增強學習效果。疫情期間,學生在家通過網絡進行課程學習,學習效果急需增強,課程質量需要提高,學校應提高網課質量,定時通過學習平台聽取學生對於網課的意見,通過網絡簽到,拍照等多種措施,督促學生網上學習,通過課後作業,線上測試等一系列措施,查看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抓住時機,提升學生思想。疫情防控期間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新冠疫情的來臨,也是一場對於學生的思政課,一場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應抓住這個時機,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舉辦線上講壇,主題班會等多種方式,宣傳疫情期間出現的英雄人物,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

深入瞭解學生,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開通了學生心理健康熱線,學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途徑與心理健康老師取得聯繫,緩解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壓力問題。同時,宣傳緩解心理壓力技巧,積極引導心理有壓力的學生及時向輔導員老師請求幫助,在最短時間內緩解心理壓力。學校也應積極組織各班級開展疫情防控主題班會,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讓學生正確面對新冠疫情,做到不恐慌不焦慮,正確積極面對疫情。

一、 調研背景

2020年重慶市有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的院校有67所,共23.5萬人畢業,比2019年增加了1.1萬人。截至2020年8月31日,全市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為85.04%,與2019屆同比下降1.61%。

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市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下行,很多企業被迫壓縮人力資源支出,2020年總體招聘需求、應屆畢業生招聘需求以及小微企業招聘需求都在下降。

二、調研主題

重慶作為“新一線城市”,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此發展,也為當地大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擇業考量。本次調研活動以“疫情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調研(以重慶地區為例)”為主題,以重慶本地在讀大學生及部分畢業生為調研對象,聚焦疫情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瞭解各個方向的學生的就業問題,以期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擇業價值觀,為重慶未來保留、吸引人才提供建議。

三、調研方式

線上問卷式調查(共發放問卷315份,有效問卷282份)、線上訪談調研(共訪談人數20人)。

四、調研結果

1. 疫情對未來規劃的影響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疫情前超過一半的同學選擇留在國內繼續深造,而佔到近30%的學生選擇了就業。但在疫情後做出改變的人卻佔比很少,主要是意願出國留學的同學轉向國內深造。

2. 疫情對求職考慮因素的影響

我們給出了九個擇業時的考慮因素,並讓調研對象選擇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五項並根據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我們發現九個因素的重要性順序並沒有改變,重要性變化最明顯的一項是對於職業穩定性的考慮,對於這一點也在後面的訪談中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3. 疫情對就職城市考慮的影響

疫情對於大學生選擇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部分同學選擇更加舒適穩定的生源地或其他城市,而另一部分同學將目光轉向了社會福利更加完善、經濟更加發達的一線城市。

4. 疫情之後大學生擇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着每年畢業人數的上升,競爭彷彿是必然的,疫情更是給應屆畢業的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在本次調研中,我們可以看到,崗位供需失衡、競爭壓力大成了絕大多數學生共同的痛點。而疫情導致的實習機會流失也給他們帶去一定的困擾。

5. 訪談調研結果

疫情帶給大學生就業的衝擊是客觀存在的,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時職業本身的穩定性被更多地帶到大眾的面前,尤其是經歷過金融危機、非典疫情與本次新冠疫情的長輩而言,一個職業的穩定性就會被不斷強調。問卷結果也顯示了這一點,經過了此次疫情,大學生們對職業穩定性的重視顯著上升。但我們也看到,對於求職這件事,當代大學生更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個人興趣的重視排到了第三位。危機背後必定孕育機遇,一部分人看到了行業的不安定因子,而另一部分人則看到了另外的機會。

五、我們的對策與建議

對大學生的建議:

通過調研我們看到,大學生對於薪資重視程度最高,所抱有的期待也較高。我們想説的是,要正確認識自己在求職市場的定位,我們不認為所有畢業生都能在一畢業就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一份薪資較低的工作不是意味着這是一份沒有意義的工作,適當降低自己的目標,通過一線崗位的工作,可以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更有利於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職業目標。

對高校的建議:

高校是大學生們學習本領的場所和正式踏入社會的最後一道門,面對當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的逐年降低。

高校應該把握就業市場形勢與發展規律,建立以院系為單位的就業質量評價辦法,運用關鍵指標激發就業工作活力,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

其次,高校應該降低學生轉專業門檻。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大學生就業時對專業對口的期望不高,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很多大學生學習的專業並不是真正感興趣的,導致其學習和就業是比較分裂。因此,通過降低學生轉專業門檻,鼓勵學生探索興趣、增強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最後,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在校時的就業引導。通過《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大學生涯規劃》等課程建設,促進大學生就業。當代大學生對於自我的認知不夠全面,所以需要進行合理的引導。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3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20xx年整體來説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80%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xx年增加64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2008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説。

“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20xx年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1、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户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户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歎,企業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31.6%,到國有企業為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為26.2%,其他就業為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60%,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户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台的互聯網信息發佈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宂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2、 主觀原因

(1)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去上工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

(3) 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築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偽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5]。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户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 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4

摘要:目前,大學生就業是一件是人們都很關心的事,上到國家領導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在關注着大學生就業,尤其是在現在金融危機的嚴重的打擊,世界整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就更加讓人擔心。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就這個問題我們對山西財經大學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就業意向進行了調查,從就業單位、就業地點、工薪福利等方面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意向。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調查情況的陳述;第二部分是分析總結調查結果,第三部分是針對現狀提出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山西財經大學 經濟類專業大學生 就業意向 調查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是一項民生問題,又是一項關係到社會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問題。隨着高校擴招步伐的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步入大眾化的新時期,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特別是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和難點,引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大學生就業想方設法做好服務與推介工作已成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對於就業會不會有新的想法或新的要求呢?對此,我們對山西財經大學經濟類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調查報告。

一、調查研究的實施

(一)調查的對象與範圍。本次調查覆蓋了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等三個學院大三年級與大四年級的學生。我們按照各個學院總人數的比例從其中隨意抽取同比例的學生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小組同學共同設計問卷、發放問卷、回收問卷、統計並整理調查數據、分析歸納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內容與問卷設計。本次調查內容主要從“畢業後的選擇”、“職業準備”、“就業心態”、“就業去向”、“就業因素”、“就業薪酬期望值”、“就業政策”等七個方面展開,設計了15個選擇題。

(四)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本次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工作從2010年4月19日至2010年4月22日進行。從最後調查問卷的回收情況來看,回收率達到85%以上,沒有無效問卷,故本次調查結果真實可信,調查分析以調查結果為基礎進行分析。

二、調查統計與分析

(一)畢業後的選擇。根據本次調查,有17%的同學在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58%的大學生選擇參加研究生考試,部分大學生選擇考公務員,另外還有較少數的大學生選擇出國深造、自主創業。由此可見,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在畢業後會繼續學業,所以,對於選擇直接就業的大學生來説會減少一部分競爭對手;對於各就業單位來説,可供選擇的應屆大學生人數也減少了。

(二)就業準備。從本次調查來看,有90%的大學生在大四之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就業了,其中從大一開始關注就業資訊的佔26%,從大二開始關注的佔28%,從大三開始關注的佔37%。可見,在就業準備上大部分學生具有主動意識。大學生的就業渠道主要有:人才招聘市場,校園招聘會,網上投簡歷,父母朋友的介紹。其中,人才招聘市場與校園招聘會是大學生獲取就業機會的最主要的方式。這表明學生能開拓多種渠道求職,另網上求職的方式也開始為學生所接受。在調查中有的學生提出應提高校園招聘會的針對性,只有專業對口率較高的招聘會才能提高就業的成功率。另外我們對找工作時同學願意為就業知識準備和技能準備所做的金錢投資也進行了調查,其中願意投入500~1000元的人最多,佔總人數的45%。有13%的人不願意為其投入過多的資金,17%的人願意投入500元以下,還有25%的人願意花費1000元以上為找工作做準備。這表明大部分同學願意在找工作前先武裝自己,這樣做會給同學增加成功的機會。

(三)就業心態。在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認識上,有52%的同學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有信心,33%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沒有信心,另外還有8%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感到心灰意冷毫無信心,5%的同學還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説明,面對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雖然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但是過半的大學生還是有信心的,然而那些對未來感到迷茫失去信心的同學也是不能忽視的。在專業與工作性質的問題上,66%的大學生願意選擇一份與專業有關聯性但不一定對口的工作,有13%的大學生一定要找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另外還有14%的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工作,有7%的同學也願意選擇工作性質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其中,選擇專業與工作性質有關的比例最高,説明在大學生羣體中存在着“學以致用”的工作認識。

(四)就業去向。關於就業單位的意向,除學校、科研設計單位只有少數人(不到10%)願意考慮外,其它就業單位都被大學生所接受,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或私人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等均有超過17%的大學生願意選擇。可見,學生基本能夠結合自身實際進行選擇,就業行業意向相對分散,已明顯呈多元化趨勢,這也相對拓寬了大學生就業的路子。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只有不到15%的大學生願意選擇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有21%的大學生選擇在北京就業,有將近30%的大學生選擇在上大學的地方即太原就業,另外還有34%的大學生選擇在其他大眾城市就業。由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會避開競爭壓力過大的經濟發達地區轉而選擇中等水平的城市,還有部分大學生想利用自己在大學期間建立的人脈關係而選擇留在太原工作。

(五)就業因素。在選擇工作時大學生考慮最多的兩個因素是經濟收入與個人發展機會,它們分別佔到37%和32%的比重。此外大學生考慮的因素還有工作地點(佔15%的比例)、工作單位性質(佔9%的比例)。但是考慮專業對口的人數不到5%。由此可見,個人的收入與利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對工作的選擇。另外大學生在應聘時最看重企業的是企業的發展前景(佔40%),有37%的大學生看中個人的發展空間,16%的人看重薪水的高低,13%的人看重公司重視人才的程度,只有不到5%的人看中的是公司的名氣。這説明大學生看待企業已經不僅僅是看企業的外在而更加註重企業的內在發展了。

(六)就業薪酬期望值。對於將來就業薪酬的期望值,800~1000元的佔4%,2000~3000元的佔56%,3000~4000元的佔26%,4000元以上的佔14% 。 而且大學生對薪酬標準的考慮是主要是根據以下三個因素確定的:第一,對自身價值的評價(佔45%);第二,用人單位的實力(佔29%);第三,人才市場的行情(佔26%)。這個調查結果説明,學生對於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這與太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是比較相符的,而且大學生對薪酬也可以依據企業狀況市場行情等因素綜合考慮。説明大部分學生的薪金要求已趨於理性化,能開始對自身進行正確的定位,以提高應聘工作的成功率。

(七)就業政策。關於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着有不到4%的大學生非常瞭解,24%的大學生比較瞭解,57%的大學生不太瞭解,6%的大學生不瞭解。這就説明大多數大學生對於國家級政府的就業政策不關心,而且學校等對這些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不夠,以至於這些政策對大學生就業沒有起到很多作用。

三、總結與建議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山西財經大學經濟類專業大學生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自我定位較準確,就業態度務實,就業選擇趨於理性,但也發現少部分學生存在對就業形勢過分悲觀,就業態度相對被動,或者就業準備不足等問題。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大學生自身觀念的轉變。其一,從資源稀缺性角度考慮,大學生應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我們知道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而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從我們對未來無限的慾望來看,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是稀缺的,而且隨着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大學教育由精英化逐漸向一般化轉變,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所以大學生應該建立正確的積極的就業觀,擺正心態,正式現實,既不急於求成,也不優柔寡斷,面對稀缺的就業資源,善於抓住機會,自己做出選擇。其二,對於就業目標的選擇,大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資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每個人必須做出的選擇,而且我們都會努力達到效用最大化即使自己的資源達到最優配置。這就需要我們正確深入地認識自己,選擇自己認為可以達到效用最大的就業單位。其三,大學生應該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用邊際分析法考慮,只有當大學生到社會最需要的崗位上去的時候,社會所收穫的利益才能達到最大化。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從短期來説,自身的效用可能沒有達到最大,但是從長期來看,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自身潛力不斷開發,邊際效用也會不斷增加,實現學以致用,發揮自身特長,實現自身價值。

(二)完善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與指導。第一,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應該與時俱進。各個高校都應及時瞭解市場動向,獲取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如果高校脱離社會,不管市場變化而只顧埋頭教書,最終會造成供求結構矛盾,畢業生不符合市場需求,最終會使學生就不了業。第二,加強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不能只停留在為學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講解簡單求職技巧等方面,而是要結合學校實際對學生進行深入的針對性強的指導。同時,高校還應增加就業指導的內容,如:①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講授就業形勢與擇業觀點、就業政策與擇業程序、就業市場求職嚮導、擇業方法與求職技巧;②邀請專家、校友等舉辦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題系列講座;③廣泛邀請用人單位,舉辦校內供需洽談會和招聘會。洽談會和招聘會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要“精益求精”,便於學生參加,而且能夠有效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成功率,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等。通過這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及時準確地把當前最新的就業信息傳達到大學生那裏,使學生能在第一時間裏掌握就業動向與國家政府的就業政策。

(三)政府部門應加強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職責。首先,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制定政策法規等方法來規範大學生就業市場,取消那些不合理社會壁壘,如:性別歧視,户籍檔案等因素的限制。各級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大學生就業納入合法化合理化的軌道。其次,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場經濟中,政府不僅是守夜人,它更是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可以掌握全部市場信息,瞭解市場需求,從而通過宏觀調控措施,加以行政政策的輔助,實現人才資源的最優組合。第三,政府也應該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培訓。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學生失業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5

在大家喜迎__年,張燈結綵的時候,迎來的不是過年的歡聲笑語,而是冠狀肺炎病毒的蔓延。觸目驚心的數字與日俱增,四千、五千、一萬,每增一點都牽動着國人的心。子庚鼠年,這個不同以往的除夕,整片華夏大地,被疫情點亮。可就是在這樣的災情面前,有一羣偉大的人們為祖國衝鋒陷陣,站在災情的第一線,守護着養育自己的祖國母親。他們就是中國共產黨。

無論是拼搏在前線的醫生,警察,還是在社區治安的志願者,他們都有着中國共產黨的頭銜,他們也是為人子女,也是孩子的爸媽,也有着自己放不下的牽掛,可他們還是毅然決然的背起行囊,做最美的逆行者,用自己的平凡之軀,為億萬同胞築起防護的堡壘。

除夕,本是萬家團圓的日子,而他們為了老百姓在這個特殊時刻過個好年,仍然奮戰在自己的崗位上,與病魔做着抗爭。一個多月的時間,武漢幾乎半個城市淪陷在新型病毒當中,這個牽動着億萬人民心的城市卻依然堅強着,不同地區的醫院內,不斷有醫護人員奔赴武漢,他們主動請纓,支援武漢,只是想為武漢,為祖國爭取多一點的時間,而當人們為其他們的姓名時,總是有這麼一個回答,我是中國共產黨。

記得有人採訪到一個醫生時,他説,我自從加入共產黨,我就一直有這個使命在,祖國培育我多年,我不能辜負我的祖國!一個黨員一面旗幟,是莊嚴而又神聖的。作為共產黨員,在進行入黨宣誓的那一刻,在説出“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那一刻,我們心裏就牢記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在人民有困難的時候做共產黨人該做的事。

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抗擊非典就衝在第一線,這次冠狀肺炎,又毅然決然的奔赴武漢;83歲李蘭娟院士,多次抗擊病毒,此次有帶隊去往武漢,每天的睡眠不超過三個小時。湖北武漢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在接到自己的同行知己感染時泣不成聲,但隨後又擦乾眼淚轉身走進病房繼續治療病人,他説,就算他倒下了,病人也必須得救。無論是老一輩的共產黨還是新一批共產黨員,他們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我是黨員,我先上”即是使命,也是責任。

為研究新冠疫情對企業財會從業人員及其所在企業的影響,探討可能的應對策略,在對3465名有各領域代表性的企業財會人員調查的基礎上,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信息調查中心日前發佈《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經營影響的調查報告》。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疫情對於企業經營帶來了明顯的衝擊:63.41%的投票人認為半年內企業將出現資金困難,表示能健康持續運行的企業僅佔27.01%;50.5%的投票人認為企業在上半年會減少用工;79.75%的投票人認為今年上半年的收入要比預期減少,表示將增加的不到5%;81.13%的投票人認為所在企業上半年利潤會減少。

住宿和餐飲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約74%的投票人預期半年之內收入和利潤髮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資金流發生困難。其他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

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尤其艱難,在六個月內資金流發生困難的比率遠高於大型和特大型企業。民企的資金流、收入和利潤方面受到負面影響的比重遠高於國企。特別是在資金流方面,民企預期在六個月內發生資金困難的比例為57%,遠高於國企30%。

除湖北之外,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綜合影響較大的不僅有上海、廣東這樣的經濟大省,四川這樣的人口大省,也有黑龍江、山西這樣的經濟發展不靠前的地區。

新冠疫情對部分企業的影響事關企業生存,並且直接牽連到就業(調查顯示:12.24%企業財會人員認為自己可能失業)。接近四成的投票人認為所在企業上半年會減少用工。

從調查結果看,對於新冠疫情的爆發,企業的應對措施並不多,平均會採取1.81種措施。其中,大型和特大型企業比小微企業更側重於增加it投入方式,小微企業更可能採取降低成本的各種措施;而相比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小微企業開拓新業務板塊的意願更高。民企壓縮規模和開拓新業務的意願高於國企,而在it方面加大投入的意願則低於國企。

從調查結果看,企業對於疫情影響最關心有三點:收入損失的彌補、法定義務和合同義務的履行,以及資金流的保障。投票人對政府支持的期望選項中,投票人平均選擇了4.81項,這説明投票人對政府支持的期望來自多個方面,而且對不同政策的需求因行業、地域、規模和所有制有較大差別。

總體而言,企業對減免税費、政府補貼和提供更多網上辦事通道的呼聲最高,而對延期繳納房租的需求最少,對提供貸款支持的呼聲也不高。這可能與相關政策所惠及企業的可能性有關。除此之外,企業還比較關注支持政策的長效機制。不少企業期望除了税收申報期大幅延後等,後續税收優惠也能及時跟進。

而我,作為一名大學生共產黨員,雖然不能奔赴前線,但我也將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祖國的防疫工作做好基礎,帶頭做好學校、家庭疫情防控準備,協調好學校、學院的疫情工作。在此,我莊嚴承諾:

一、嚴守紀律,服從組織

廣大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紮實工作。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更應主動提高政治站位,將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檢驗石,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瞭解疫情,做好準備

及時瞭解疫情發展,認真學習好防護疫情的準備工作,並監督好自己身邊的人,積極做好黨支部、班集體中學生思想工作,避免恐慌心理,教育引導身邊親友同學正確理解、積極配合、科學參與疫情防控,仔細辨別核實網絡信息,堅決抵制謠言散佈。

三、以身作則,勇敢擔當

從自身做起,做好防護準備工作,儘量不出門,出門一定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風等。並與學校即使取得聯繫,保持溝通,配合學院做好健康狀況報告,如實反映問題的情況,特別是要及時報告確診、疑似或隔離觀察情況。主動擔當,協助學校、老師做好疫情防控的輔助工作。

作為一名大三共產黨員,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要對得起自己曾經的莊嚴宣誓,要有“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準備。我會把疫情防控作為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具體實踐,在防控疫情鬥爭中砥礪政治品格、彰顯使命擔當。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一定會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圓滿的勝利。在春天百花盛開之際,便是我們擁抱世界之時!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6

今年的社會實踐別有一番風味,為什麼這麼説呢?很多人都在躊躇着該如何施展自己的報復,從而讓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能力能夠與之匹配,能夠形成一系列的知識技能運用和總結。但是今年,我宅在家裏給,遇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困惑,儘管在家裏面不能出門,但是我的思想依然是活躍在外界,靠“線上”這兩個字擔起了太多的職責功能。作為文科大學生,我感覺到在社會實踐期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經過努力,總體而言收穫比困難多。

一、 社會實踐現狀

由於疫情的嚴重影響,大多數學生都是在家裏面自覺學習網課,從而根據老師佈置的任務而自己去進行社會實踐。這時候就覺得這項工作比起之前正常時候來説有一定的挑戰性和難度。之前,可以雙腳一踏邁出大門,自己去市場發現,自己去自然發現去挖掘探索屬於自己的能力,可是現在疫情期間大家都在家裏面,所有的實踐都只能通過傳言和網絡進行傳播。為此硬生生的給現實拉了一條鴻溝。作為文史科類的學生,我非常的感到鬱悶,深有體會。可能就是專業不對口或者是理解能力的問題,總體而言存在很多的實踐偏差,很難找到適合的實踐方向。

二、存在的問題

從各種缺口找突破,從各種信息中找發展。這困惑的一段時間,每天盯着手機和電腦發現不一樣的出發點,而非是在遊戲裏競技。遙想着多形態的選擇,可以使在公司見習做辦公室工作,可以是學校的代課老師,可以使市場調查的行政人員等,都硬生生的被疫情扼殺了。

第一是實踐盲目化。在這段特殊時期,總感覺只要有一個人發出邀請,覺得能夠有去實踐的機會都迫不及待,為此可能會產生一些盲目從眾的心理,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具備的技能而無法匹配。雖然我有幸考取了教師資格證,但是就目前而言,上課時間大家孩子都在家,而且相應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網課,糾結而言這個實踐是非常的困難。自己的網課都學不完,怎麼可能還有其他的線下輔導這些事情發生呢。於是可能會有人嫉妒而產生讓我去做相應的推銷口才之類的訓練。説實話,通過這些實踐不難發現,而現在在網上兼職,他們都可能會存在一種分享朋友圈代刷產品,然後讓你賺取佣金這類的東西,總體而言這不符合我們的專業知識,所以可能做起來也比較吃力,再説是邁不開臉賣也不太合適,為此也對這些盲目負責。

第二是實踐內容少量化。由於很難得到一個時間的機會,為此可能就在家裏面做調查報告的比較多,只有通過自己的親戚朋友不斷的去發展調研這類市場上的需求,從而獲取更大的實踐價值。其中做的最有意義的就是如何去調取中國小生對待上網課的這種態度,可以從相應的各大平台抖音或者是知乎豆瓣,相應的平台裏面去發現國小生中學生他們對待網課的這種態度評價,從而進行類比分析,撰寫新的報告。由於內容過於太少,所以在實踐這塊是存在困難的,而且可能是專業不對口,也可能是競爭太大,讓外部的關係決定了自己的實踐。

第三是實踐方式單一化。除了能夠在線上進行調查統計之外,別無他法,不可能走出家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去研究更多的深入的東西,所以這次的調查總體而言是比較膚淺的。由於很多人已經回來老家去過年,可能連最基本的4g信號都無法保證,為此通過去調查,這個更多的是吃力不討好,別人不信任,其次是難度大,不容易開展。儘管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了極少單一的實踐來源,再具體落實方面還是紙上談兵。

三、具體的建議措施

沒有困難的事情,只有勇敢堅持打不敗的自己。儘管明知有難度,但是也就是在有難度的時間挑戰自己,才會成為一種無法複製和超越的可能,針對以上情況我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疫情下的學生調查報告篇7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20××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並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

二、20××年與20××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比××××年年增加50萬人。然而,20××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困難日趨顯現,20××年畢業的611萬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着更加嚴峻挑戰。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0809年的就業率對比分析:

20××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而職高院校學生就業率與往年持平。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比起××××年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為89%(非失業率90%),非211本科院校為87%、高職高專為84%;而××××年屆半年後就業率211院校為93%(非失業率94%)、非211本科院校為90%、高職高專院校為84%。其中,20××屆大學畢業生約三分之一的就業是在畢業後半年內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佈的數據,中國20××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本、專),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就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21.43萬,畢業半年後的就業人數達到約434萬人。在畢業半年後的73、56萬的失業大學畢業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複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無工作無學業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

(二)、20××屆畢業生就業地點分析:

20××屆畢業生就業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

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三)、20××屆畢業生就業率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四)、20××年就業率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20××年從本科專業大類來看,就業率的依次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但工學在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上低於經濟學專業大類。

從專業中類來看,地礦類專業獨居榜首,工科類專業就業率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就業率前十的專業中類中,有8個為理工類專業。專業小類的就業率排名更是明顯化了這一傾向,高職高專專業也呈現出理工類專業就業率較高的趨勢。

20××年最難就業的專業計算機科學據首

“20××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的調查顯示,中國應屆大學生最難就業的十個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法學、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漢語言文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令人尷尬的是,這十個專業也是我國考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

這項研究對20萬名畢業半年後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635個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10個專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佔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3個專業畢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過萬。在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等人們心目中的熱門專業佔了9個。

三、20××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預測

再者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科研所聯合浙江大學就業與服務指導中心,對20××年高校就業趨勢也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是:20××年我國總勞動力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

根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科研所的數據顯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年均新增勞動力需求總量為1800萬,但“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為××××萬,每年將出現200萬富餘勞動力。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到2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而需求總量為6000萬。以上兩項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專業人才需求具體表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上。

第一產業缺口218萬人

根據國務院頒佈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數據顯示,我國共有涉農院校43所,在校學生大約為9萬,教學和科研人員為3.5萬人,130萬大中專畢業生中已有80萬離開了農業。預計到20××年,第一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218萬人。

第二產業缺口1220萬人

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但是畢業生人數還是不夠,振興我國工業還需大量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汽車、環保、系統集成、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條碼技術、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預計到20××年,人才缺口數字巨大,將達1220萬人。

第三產業人才缺口325萬人

該產業將是擴大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會計、涉外律師、涉外金融服務、同聲傳譯、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物流、精算和心理諮詢等行業,都需要大量人才。預計到20××年,人才缺口預計在325萬人。

由此可見,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還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僅僅為一種表象。原因有兩點:第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是否學有所成,知識和能力結構能否達到企業用人標準,這值得思考;其次,個人就業意願和社會意願存在很大差異。

(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當前的就業情況分析

據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電子商務企業已達到1000多萬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就有10萬多家,初步估計,未來我國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每年約20萬人,而我國目前包括高校和各類培訓機構每年輸出的人才數量不到10萬人。近年來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僅為20%,而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鑑約率是47%,可見,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遠遠低於全國大學生就業平均水平,這種狀況不容樂觀。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高校在電子商務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方面還存在欠缺,在這種情形下培養出的學生很難符合社會對高層次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標準。主要面臨的問題有:

第一、課程開設不合理,現階段我國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大多是由經濟與計算機專業方向的人才組成的。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是經濟與計算機專業知識的一個簡單堆積。

第二、學生的實習大都在虛擬的環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實感受現實中電子商務的應用。畢竟,現實與虛擬還是兩個世界。

第三、崗位羣不明確,學生不知道自己今後的就業方向,更不知道畢業以後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和證書,才能讓自己更有就業競爭力。

(三)就業崗位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層,電子商務建立在網絡硬件層的基礎上。在這一層次需要了解一般計算機、服務器、交換器、路由器及其它網絡設備的功能,知道有關企業網絡產品的性能、

第二層,電子商務實施的軟件平台。在這一層次涉及服務器端操作系統,數據庫、安全、電子商務系統的選擇,安裝、調試和維護。

第三層,電子商務應用層。在這一層次,涉及商業邏輯,網站產品的設計、開發,或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網頁設計和圖像處理方面的技能,或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

第四層,電子商務運營,管理層,在這一層次,涉及各類商務支持人員,如客户服務,市場、貿易、物流和銷售等諸多方面。

作為20××屆的畢業生,特別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還是非常嚴峻。我們需加強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挑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