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測量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1W

通過教師所寫的教案,我們能判斷這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教案寫好了可以幫助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和指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中班測量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中班測量教案6篇

中班測量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遷移已有經驗,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着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並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

2、會用短線、圓點、簡單的圖形等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3、較細心地進行測量,樂意參加測量活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物質準備: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回形針、棉籤等若干,記錄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1、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導入活動)

教師:這段時間我們認識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長長的蔬菜,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長長的蔬菜?

那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遷移測量經驗。

用什麼量?怎樣量?引導幼兒遷移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請一個幼兒作演示用一個接着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絲瓜。

量好後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麼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棉籤就畫一條短線,剛才量出來有幾根棉籤就畫幾條短線。教師在黑板上示範。那麼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麼呢?(圓點、圖形等)

3、嘗試測量蔬菜。

提出測量要求: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後跟對面的朋友交換。量好了從椅子底下拿出一張記錄紙和筆用我們剛才説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請一組兩個小朋友一起交流:你們用的是什麼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教師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現問題並討論:為什麼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

教師依次出示三張圖:請小朋友觀察一下,每張圖上都有哪些問題?教師小結:測量時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就容易量錯。

幼兒第二次測量,教師重點觀察並指導測量的正確方法。記錄好後讓兩個孩子相互驗證測量的結果是否一致。

4、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剛才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在請你們前後兩組互相交換,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後也像剛才一樣記錄驗證。

幼兒操作。

5、延伸活動

教師出示兩根棉籤和一根長長的絲瓜:現在趙老師手裏只有兩根棉籤來量這根長長的絲瓜,怎麼量呢?

中班測量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遠近。

2.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發展分析能力。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

2.難點: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正確測出物體之間的遠近。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1.材料:長短不同的繩子、小棒,……

2.環境創設:在活動區中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如:小熊的家在兩個車站中間,它從家裏出發去車站,到哪個車站更近些?

四、設計思路

自然測量的教學中有兩個要點:測量工具的選用和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

測量工具的選用反映了幼兒的分析能力。教學中要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必須讓他們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帶若問題進行測量活動。提高工具選用的有意性,這樣在交流討論時幼兒才能自覺意識到測量中工具選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時也能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測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測量教學的難點。幼兒不能主動發現測量中工具之間銜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兒實踐的基礎上,要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並讓幼兒通過再次操作達到理解,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五、活動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討論—>繼續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動區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通過探索積累感性經驗。

説明

在分散探索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幼兒在自由探索狀態下的情況,瞭解幼兒在解決問題情景中反映出來的困難,他們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即找出幼兒在自然測量方面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在幼兒分散探索時教師不要急於指導。應多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多瞭解幾個幼兒在這方面的發展情況。

2.集中探索。教順通過觀察瞭解幼兒探索的情況,找出適當的教學重點,創設情境讓幼兒有目的地探索,為交流討論作準備。

集中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進行測量,發現哪種工具更合適,為什麼?

問題情境:讓幼兒測量桌上放着的兩個玩具到桌子某一邊的遠近,測量教室牆上貼的動物與小房子和小花園的距離。

3.交流討論。討論如何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1)討論工具的選用。讓幼兒交流各自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然後討論所選的工具好不好?為什麼?

説明

邊討論邊實際操作驗證。

(2)討論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

可以通過兩個相同的測量內容得出不同結果的例子引出測量中應如何正確使用工具,讓幼兒討論、交流,演示,得出正確的方法。”

説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討論應按幼兒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況分組進行。

4.繼續探索。為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情境,讓幼兒或進行復習鞏固活動,或開展深入探索。

(1)創設與分散探索時程度相似的情境,讓能力較弱的幼兒從事複習鞏固活動。

(2)創設有一定難度的情景。如測量工具不是現成的,要幼兒想辦法自制,使能力較強的幼兒在探索中再獲提高。

中班測量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係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於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製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並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閲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麼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中班測量教案篇4

設計意圖:

新《綱要》中指出數學教育的新目標是“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從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孩子常見的東西為工具,以孩子身邊的實物為對象,設計了《學測量》這個活動,讓幼兒用各種測量工具來學習測量身邊的事物,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體會到數學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的嘗試用各種工具學習測量。

2、認識標準與非標準的測量工具,選擇適合的工具去測量不同的事物。

活動準備:

尺、回形針、牙籤、毛線等人手一份,測量作業單人手一張。

重點領域:

計算

設想和意圖

活動過程:

一、通過故事引出課題。

1、教師講故事一遍,提問:我們可以想個什麼辦法來幫助這三兄弟呢?

二、認識測量工具,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請幼兒説説可以用哪些東西來測量?

2、教師介紹標準與非標準的測量工具、講解測量的方法以及相對應的記錄方法。

3、教師分配任務,幼兒自由操作。

4、小結。請小朋友説説你是測量什麼的?用什麼工具測量的?

三、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請幼兒討論:測量到最後,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點,有的不到了一點,這樣該怎麼來記錄。

2、回到三兄弟分土地這一點。問:他們的土地是圓形的,我們應該用什麼什麼工具來測量?

四、活動延伸。

表揚鼓勵幼兒的表現,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第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故事來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是讓幼兒認識各種測量工具,通過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事物進行測量,每個幼兒都能大膽的運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

第三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知道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通過測量三兄弟的土地,讓幼兒明白在測量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工具,這樣才會更方便,更有效。

中班測量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瞭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圖,引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今天池塘裏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願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麼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活動實錄: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籤。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説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慾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活動實錄: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餘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評析:本環節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後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小魚。誰願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麼?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接的好嗎?

5、老師示範。

6、繼續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麼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遊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中班測量教案篇6

活動準備

幼兒沒人一張記錄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長方形。

幼兒認識正方形,對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重難點

學會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邊長。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活動目標

知道記錄測量結果。

學習用自然物測量圖形的邊長

樂於參加測量活動,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

活動過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圖形寶寶,你們看看它是誰?(正方形)

正方形有幾條邊?(四條)

四條邊一樣長嗎?你怎麼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夠準確。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邊的準確一點的長度呢?(尺子量)

2、教師示範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師:是的,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進行測量,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幫手,你們看看是誰?(長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邊長。

(2)師:如果我們要測量這條邊的長度應該從哪裏開始測量呢?到哪裏結束呢?(幼兒舉手回答

師:用小長方形量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對齊)嗯,第二個小長方形的頭要和第一個小長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個接着一個,一直到正方形邊的另一頭。

(3)師:每個邊量的結果應記錄在對應的格子裏,用了幾個小長方形就畫幾個圈。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將一條邊完整的量出來。

(2)把長方形一個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數數用了幾個長方形,然後記錄下結果(畫圈)。

4、交流、評價幼兒的記錄結果。

師:有哪位小朋友願意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請幼兒上台發言)師:你們的發現都是這樣嗎?

5、教師及時小結及延伸。

師:原來正方形的邊是一樣長的。小朋友知道剛才的測量方法還可以用來測量什麼呢?(幼兒舉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後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量一量物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