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測量教案模板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5W

教案的靈活性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和決策,我們的教案需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多媒體資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自然測量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參考。

自然測量教案模板6篇

自然測量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讓幼兒嘗試重複使用同一物品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使用記錄的方式,掌握物品長度測量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願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經驗。

重點難點

重點:重複使用一個單位量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難點:學會以記錄單的方式來進行對測量結果的記錄。

活動準備

鉛筆、記錄單、金箍棒(人手一份)、孫悟空手偶一個、故事書、積木(長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注重幼兒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們好!我是西遊記的大師兄孫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個難題,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長(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請小朋友們來幫幫我,可是我的測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請個別幼兒嘗試用一根筷子對金箍棒進行測量。(注重幼兒的體驗性)

結果:用一根筷子測量金箍棒長度的時候,筷子不夠長。

(2)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夠長,我們該怎麼辦呢?

(3)可以重複使用筷子進行金箍棒的長度測量。

(4)請個別幼兒嘗試如何重複使用筷子進行對金箍棒的長度測量。

小結:一根筷子的長度看作被測物體的一部分,並且能將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長度重複地擺放,不留白、不重疊地覆蓋整個長度,並對這些重複進行計數。

3、孫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來當作測量的工具。我們的教室裏面也有:鉛筆、故事書、積木(長方形、正方形)等。

4、分組操作活動。(注重幼兒的操作性)

(1)重複使用一支鉛筆測量,並做好記錄。

(2)重複使用一本故事書測量,並做好記錄。

(3)重複使用一塊積木(長方形或正方形,幼兒自由選取),並做好記錄。

小結:測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來對它測定結果,而在測量中的方法是多樣性的,結果也是多樣性的。

記錄單:通過學會用記錄的方式,掌握測量的方法。

七、活動結束:

1、請幼兒分享自己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有利於同伴間的互相學習。

2、幼兒有序收拾學具,活動結束。

八、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來重複使用測量的,請幼兒根據活動中掌握到的學習方法,自己嘗試在家中尋找,對某一樣物品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並記錄。

活動總結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量和數具有同構性,但是兒童對量的認識要明顯地晚於數;相比與5歲的兒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數數技能。

大班的幼兒已經開始理解長度可以分割為若干個單位量,可以重複使用一個單位量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這時幼兒已經能在頭腦中建構單位量與長度之間的等量替換關係,表現為重複使用一根小棒來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自然測量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2、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説説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遊戲:問答競賽小遊戲,啟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動手嘗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麼量?怎麼量呢?(老師這裏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麼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麼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才小朋友説了很多方法,誰願意來這裏演示一下,你剛才是怎麼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範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彙報測量結果。用什麼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三)反覆實踐,發現祕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現什麼祕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發現什麼祕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覆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為什麼?

幼兒:會一樣,因為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牆腳的長度嗎?(啟發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接等方法)

3、幼兒在遊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自然測量教案篇4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自然測量教案篇5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並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對象,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捲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麼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説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着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啟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後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並嘗試記錄下來。

自然測量教案篇6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在活動室內佈置一張模擬地圖,從各個城市通向北京。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3、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三、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學習測量→幼兒操作→體驗不同測量結果

四、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組織幼兒遊戲:我的火車就要開,熟悉全國各地地名。

2、學習自然測量。

(1)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一個城市到北京的距離,並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2)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並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後説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説一説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教師提問:“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麼不同,説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