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6W

只有將教學反思寫得全面具體,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教學反思的寫作能幫助我們得到理性思考的機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司馬光的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司馬光的教學反思5篇

司馬光的教學反思篇1

這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經過以及解決的方法。那麼我也主要是從心理活動方面作為切入點。

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就是,水缸為什麼會危險?學生們往往只是抓住一個特點:大或者是裝滿水。很少有人能夠一次就將兩個特點全都講出來,練習起來看。這個就是他們目前的分析課文的一個很大的毛病,總是比較片面的看問題,不會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從整體看問題。於是我就引導他們先從單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進去才會淹沒,才有危險;只有又裝滿,水缸才顯得那麼危險。這樣一説,他們都會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來,我們又主要圍繞個個人反映來讀書。我問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麼啦?孩子們也是對單獨的表現找的比較準: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問書上用了一個此概括是什麼呀?這下子就瞎找了,後來好不容易才找到慌。

現在,全班分析課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較大。有的能力很強的,他們喜歡願意動腦筋去想我提出的問題。而同時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時喊到他們回答問題就會很木吶的站在那,有時是不會,有時看得出來就是不願去想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將這些人大積極性調動起來。

司馬光的教學反思篇2

本文的學習目標是認識本課的生字和新詞,會寫四個字,通過讀課文感受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着、勇敢、果斷救人的品質。昨天下午就已經讓孩子預習課文了,上來就直接檢查孩子預習情況,通過給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強色彩化,讓孩子多讀,多和這些生字見面,讓學生整體感知生字,然後就一些稍微難的字交流識字方法,最後採用登山比賽的方式鞏固生字。寫字,本來準備寫四個字,因為怕孩子連寫4個字,注意力會不集中,我分開來教,交流完識字方法後,指導學生寫嚇和叫,這兩個字比較簡單,朗讀完課文後,重點指導那和都的右雙耳,(自己在識字那裏比較拖沓耽誤時間,這裏沒有完成)朗讀課文時,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進行教學,小朋友遇到了什麼危險,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表現,重點抓住他們不同表現的動作詞語進行感情朗讀,通過比較讓孩子感受司馬光遇事不慌、沉着、冷靜、聰明、積極動腦思考的品質。

我自己覺得沒做好的地方:1、前面部分有點拖沓,想重點指導的兩個寫字沒有寫。2、自己説的太多,不敢放手讓學生説。(觀察圖畫:假山下面有個大水缸,缸裏裝滿了水,我想引導説出在這裏玩會暗藏着危險,引導不夠好,我就直接説了,用有的……有的……進行説話訓練,我是以填空的形式進行了給寫了兩個句子。我本來想進行完這兩個句子後,讓孩子自己仿照着句子再説幾個,時間有點緊,就沒有進行。3、在學習司馬光的表現這一部分時,自己有點慌,講的有點過快,自己沒穩住,學生也有點興奮,紀律沒前邊好。4、自己應該少説,讓孩子多讀,讀的還有點少。5、我做了一棵蘋果樹,獎勵給表現好的同學,沒完全發揮好作用。

司馬光的教學反思篇3

文言文是中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文字簡約,卻理寓其中,意義深遠;它語言凝練,卻不失形象生動。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敏的七歲男孩的形象。“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實為文眼,突顯了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着冷靜。全篇內容簡單,言簡意賅,但故事情節完整。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並可以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是本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為了落實此目標,在學習“羣兒戲於庭”時,我通過學習“戲”,學生組詞“遊戲”;“庭”書下注釋“庭院”;“足跌沒水中”學生理解時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甕中。”及時總結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種方法:①給字組詞,②藉助註釋,③聯繫生活。在教學中,我沒有在譯文的講解上消耗時間,而是通過語言的引導,重點放在學生自己的生成。學生在課堂中發生真實性學習,課堂的節奏明快了,輕重緩急明顯了。我在課後及時總結學生習得理解內容的方法,為後面學習文言文做好知識鋪墊。

“小古文”課程創始人朱文君老師説:“小古文怎麼讀?方法其實很簡單,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文言文是需要反覆朗讀的,只有讀出層次性,才能更好地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輔助背誦積累。讀準字音,跟老師反覆誦讀讀,聽準字音,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讀明節奏,課件中出示“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通過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明晰節奏,處理好停頓,感悟文言文的誦讀之法,讀出語氣。三年級需要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文言文怎樣讀出情感,讀出情趣?需要依據文本特點,找準切入點,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如“羣兒戲於庭”寫的是一羣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戲”自然是快樂的事,朗讀時,可指導學生讀得歡快些。“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情況突變,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讀時要能表現出“焦急”,儘量讀出緊迫感。“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這句突出表現了司馬光的沉着冷靜,讀時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讀出敬佩。“水迸,兒得活”,小孩得救了,讓人鬆了一口氣,令人欣慰。語氣讀出來了,情趣自然也就讀出來了。

以讀貫穿本文教學的始終,在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在讀中深入語境,提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讓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每讀必有獲,邊讀邊思考”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

簡單的文言文,它猶如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閲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本課的學習是本學期“智慧少年”系列文言文的一部分,後續我們還將繼續學習《道邊李苦》、《孔融讓梨》《曹衝稱象》三篇文章,這將為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打好學習古文的基礎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司馬光的教學反思篇4

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簡單地理解課文並掌握課文資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介紹完司馬光後,看圖學習了故事的開頭,研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看着圖猜猜哪個是司馬光,並説出你的理由?”

學生開始行動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就高高的舉起來了。學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馬光,而要讓學生説理由時,學生又變得支支吾吾了。我沒有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再去讀讀課文,找找答案。過了一會兒,有幾隻小手舉了起來。我請了一個女同學,她説:“因為課文中寫道‘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沒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説法。

這時,我看到還有小手高高的舉着,他説;“因為是司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邊,所以,他就是司馬光。”我表揚他會讀書,會思考。這個環節能夠説進行的很順利,學生説的也很好。接下來,研讀“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時,令我沒想到的狀況發生了。

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讓學生模仿小朋友們慌了的表現時,“嚇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讓學生做“叫着喊着”時,第一個男同學説:“快來人啊,有人掉進大水缸裏了。”他在説的時候,聲音很急,把兩隻手放在了嘴邊,做喊的樣貌,能夠説模仿的很像。這時,我卻聽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聲音。

於是,我立刻進行了引導:“有一個小朋友掉近水缸裏了,這個時候,你站在旁邊會笑嗎?”同學們紛紛搖頭。“如果你在旁邊,你的心裏在想些什麼?”有小朋友説:“啊呀!怎樣辦呢?”有小朋友説:“得立刻救他,要不然他會死的。”我及時進行了補充“這個時候,大家的心裏都很着急,不可能會笑”。

教室裏又恢復了平靜。我又請了第二個學生來模仿,這個學生模仿的更像,大聲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了叫、喊的嘗試,我留意了一下學生的表情,我看到還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絲的遺憾。

在課堂上,雖説我努力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學着叫、喊,透過主角互換,體會當時花園裏的小朋友的慌亂;在出現意外狀況時也進行了引導,可還是有學生卻它當成了一種遊戲,對同學入情入境的模仿報以的是轟笑,我們的學生到底缺失了什麼?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馬光的教學反思篇5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5》中的《司馬光》是一篇傳統教材,教學時怎樣才能體現新大綱的精神呢?針對本文的教學重點,我對《司馬光》做了如下教學反思:

一、讀一讀、演一演、問一問

課文中司馬光是怎樣救掉進缸裏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關“怎樣救”的段落。讀一讀,畫出“怎樣救”的句子,點出重點詞語。(“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體會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看誰把司馬光的表情、動作演得像。(表演、評議)

3、再讀第5自然段,對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的表現提出問題,想想、議議。(教師可從學生實際出發,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再讀第5自然段後提出:司馬光為什麼“沒有慌”?當時他會怎麼想?他怎麼會知道“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石頭是哪裏來的?為什麼要“幾下子”把缸砸破?使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充分思考的餘地,培養學生逐漸養成會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對司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險時“沒有慌”,沉着冷靜,急中生智,動腦筋、想辦法,化險為夷會有更進一歲的理解。)

4、引讀第5自然段,説説你從司馬光的表現中明白了什麼?你會對司馬光説些什麼?(讓學生從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説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見。)

5、引讀第4自然段:當看到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裏。別的小朋友是怎麼辦的?

6、大組對比讀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馬光、掉進缸的小朋友、眾小朋友)看誰演得最像。再説説“都慌了”和“沒有慌”的不同結果。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讓我們來看看司馬光為什麼“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讀讀課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裏?是口什麼樣的水缸?用“____”畫出有關句子。(第二自然段)

2、認真讀第二自然段,觀察插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投影儀將課本中的插圖放大,集體現察。)

小組討論:一個小朋友掉進那口水缸裏,司馬光為什麼要“砸破”缸救那個小朋友?(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認真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圖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寫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們的個子還高。而且體積大,能裝許多水。學生在讀讀、看看、議議中弄明白,那樣“大”的水缸,又是“裝滿”了水,説明小朋友掉進缸以後,整個兒會被淹沒,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司馬光要“砸破”那口缸,讓水流出來,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設計

你認為還有什麼辦法能救掉進缸裏的小朋友?(可讓學生充分地想象,允許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辦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樹枝伸下去讓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拉住樹枝眾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説一齊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給予充分肯定,也鼓勵有爭論。)四、擴展活動

在學生已充分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安排一些“難題”讓學生想一想,如:家裏炒菜時油鍋突然燃起來了怎麼辦?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麼辦?熱鬧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麼辦……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張,要積極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在説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説通順,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