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07K

對於教學設計的寫作一定要結合以往的教學情況,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下面是82祕書網小編為您分享的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8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8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1

?秦朝的統一》教學設計

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鄧朝鳳

教學目標:

簡要了解與概括秦統一六國的原因及條件(重點)

1、根本條件(社會基礎):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民族之間、地域之間聯繫加強

2、人心所向:春秋戰國長期戰亂,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統??

3、實力條件:商鞅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其他國家

4、主觀條件(個人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推行正確的政策(連橫)

5、政治上:廢分封,行郡縣,實行中央集權制,有利於統??

6、諸侯爭霸形成了局部性的統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

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

2、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符合各民族的共同願望。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政治方面a、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

b、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機構 c、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

2、經濟方面a、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税 b、統一度量衡、貨幣

3、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

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以及統一天下的時間

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秦半兩錢,把小篆作為標準字體,社會上流行隸書

秦朝的疆域

東臨大海,西到隴西,南瀕南海,北抵長城一帶。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情景教學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秦得以統一中國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秦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讓學生明白統一是發展的趨勢

四、教學準備:

1、教師通過各找到相關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對本課進行預習個途徑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戰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於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一六國。向學生播放《秦王掃六合》的歌曲,並配以秦始皇畫面和李白《古風》詩句,即歌曲的歌詞,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前感受到“掃六合”的氣氛,產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好奇心,提問:“秦王”指的是誰?(秦始皇)“掃六合”是什麼意思?(統一天下)

2、新課分享 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閲讀(5分鐘),並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秦滅六國的時間先後順序是什麼? 韓趙魏楚燕齊

秦朝完成統一的時間?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在中央設置的官職以及各個官職的職能是什麼?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理國家監察事物 太尉:管理軍事

秦始皇在地方上實行什麼制度? 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在全國所通用的字體,貨幣是什麼?

在全國通用的字體是隸書,通行的貨幣是秦半兩錢

3、快速閲讀完成後同桌相互討論,交流得出答案,再有老師抽查,最後公佈答案,並讓學生勾畫出來。

學習探究

提問:為什麼同一全國的任務由秦完成?

課後辯論: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統一,作為我國的始皇帝他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其暴政,勞民傷財,橫徵暴斂,使勞動人民揭竿而起,反對秦朝的統治。那麼秦始皇的功過與得失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學生可分為正方與反方進行辯論,增加樂趣)

五、板書設計:秦朝的統??

1、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 a、條件 b、過程 c、時間 d、意義

2、鞏固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a、政治措施(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 b、經濟措施(1)統一貨幣

(2)統一度量衡 c、文化措施 :統一文字

?總結與評價】

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提出:通過《秦朝一統》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秦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採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產物。現在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一直被“統一”問題困擾着,台灣這個遊子至今也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談談你自己的看法。對於學生的看法,教師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讓他們暢所欲言,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間。

?知識延伸】

對秦始皇的功過如何評價,自古以來眾説紛紜。課後請同學們蒐集或到相關網站查找有關秦始皇的資料,下節課我們將進行一場“秦始皇功過”的辯論會。給學生推薦一些歷史學習網站,讓學生利用互聯網上浩瀚的信息來學習歷史知識,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2

一、多更新觀念

觀念即認識問題,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對我們歷史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樣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怎樣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如何樹立新的學生觀,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歷史教育如何滲透情感智力教育?怎樣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如何對待歷史學科“學困生”?如何處理、運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視歷史學法指導?如何根據具體情況佈置、批改歷史作業?等等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重新認識、認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辦法。

二、多實踐創新

歷史教學是一門藝術,本質上更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我們歷史教師要多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我們歷史教師的試驗田,務必立足課堂,立足學生,立足教材。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課堂教學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教學案例” 研究,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授課技巧,不斷達到新的歷史教學境界。

三、多學習完善

一位不善於學習的歷史教師是很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另外,自身不學習也不可能體會到學生的學習規律。我認為基本理論要篤學,本職業務要深學,修身知識要勤學,急需知識要先學。專業知識是一名歷史教師外在美的依託!專業知識包括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社會、歷史、人文等通用知識既有涵養人文素質的價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則是歷史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要求,新課程中有不少新知識、新實驗、新方法,不學習、不重構學科知識體系,就會落伍。系統地讀一些東西,特別是讀一些好的教育刊物上的好文章。這些文章,觀點新穎,思想深刻,讀後肯定能受益匪淺。總之我們歷史教師要主動地學、用心地學、創新地學,做學習中的有心人,要讓讀書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四、多訓練提高

訓練提高主要是指專業水平的提高。對歷史教師自身來説,假如不注意自我提高,聽説能力、詞彙量等就很容易下降。我們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學歷,應積極、主動地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歷史聽説讀寫譯的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歷史教師必須做好;要求學生做好,歷史教師必須做到完美。如你要求學生歷史書寫要認真,整潔,流暢,你自己就必須練就一手美觀的歷史書法,能給學生起示範作用;你要求學生讀音正確,老師自己必須讀的不僅準確,還要有洋腔洋調。

五、多交流改進

語言教學是外向型的。教師之間應多交流、多學習。不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交流才能產生啟迪或省悟;交流才能發現不足。我們可通過聽講座、集體備課、説課、聽課、評課、片斷教學、專題研討等等形式開展學習經驗交流,切磋教藝。我們應該向同行學習,既可以向名師學習,又可以向一般老師學習;可以向本校老師學習,也可以向外校老師學習;可以向年長的老師學習,也可以向年輕的老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改進教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六、多瞭解溝通

瞭解溝通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瞭解溝通。多元智能理論用於學生。語言教學離不開情感活動。歷史教師只有更多地瞭解學生所需、瞭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平時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和學生聊聊天。通過聊天的方式多接觸他們,往往在交談中,很容易發現、感悟和收集到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識、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問題,往往許多“教然後知困”就會“得來全不費工夫”。

七、多教後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這個公式,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教學的自我反思,是通過內省或其他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活動再認識。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的自我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而教後反思,往往是反思中最具活力的時刻,主要是反思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行為的得與失。比如,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否達到?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否科學?教師自己在教學中出現了那些教學靈感與頓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和“閃光點”?這堂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在哪裏?這堂課今後在備課和教學時應在哪些地方作改進和創新?等等。

八、多勤於動筆

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歷史教師如能堅持在教後將自己的教學得失、教學機智、教學偶得和各種學習所悟,及時整理並記錄下來,天長日久,能夠防止許多經驗和教訓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積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學的樂趣,不斷提高自己。

教後動筆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寫教學後記。二是寫教育____記。蘇霍姆林斯基説:“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____記,教育____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教師終身受益。”三是寫教學隨筆。四是多動筆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總結、昇華,是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好方法。

如果一名歷史教師,能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閲歷、紮實的功底,他的課就一定能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在歷史教學中,就能做到遊刃有餘,教學質量就能大大提高。我們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自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實踐探索,不斷地學習充電,提高各方面素質,以適應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3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課題: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授課教師:李贇峯學校:上海市楊浦初級中學

教材:____七年級歷史_____第__二__章(單元)第__5__節(課)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3、秦國異軍突起並後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蹟,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後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1 / 4

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閲“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卧薪嚐膽”等歷史故事;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説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並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後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並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於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於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於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閲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閲讀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註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盪”、“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並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並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亂”? 2、怎麼“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2 / 4

為什麼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2)秦晉之好;(3)問鼎中原;(4)卧薪嚐膽。3、課本劇展示,迴歸歷史:衞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4、齊桓公率先稱霸(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鋭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併,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後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於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併,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於民族團結。)

3 / 4

4、秦國後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於世,並完成大一統。(1)秦為何成為“後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於諸侯盟會大門之外。(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户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湧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c)有利於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於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四、訓練與評價

課後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説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4 / 4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着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繫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絡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六、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七、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4、利用遠教和網絡資源。

八、教學進度(略)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5

一、教學目標:

歷史教學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即瞭解中國古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向學生進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以發展規律教育,教會初入中學的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但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跟不上教學進度的較多。同時由於教材內容比上學期繁多,對於理解、分析能力較弱的七年級學生來説,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四、教學方法和措施:

1、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的、步驟,抓住教材的重點。課堂上體現因材施教,力爭使每個學生各盡所能、各有所獲,盡全力的開啟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參與教學。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製作多媒體課件,力求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愛學習,提高45分鐘的利用效率。

2、在教學過程中,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傳授知識。在講授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縱橫比較,穿針引線,使整個歷史發展情況顯得脈絡清楚,思路清晰。同時,注意學習方法的傳授,着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課堂上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為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3.加強素質教育理念和德育滲透,堅持“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的原則,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促進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對社會的瞭解及適應能力。

4、關心、愛護學生,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特別是要進一步提高對學困生的關注。重視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和作用,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五、教學進度與課時分配:

周次 具體計劃

第1周 第六學習主題 第1~3課

第2周 第4課,第5課

第3周 第一單元複習檢測、第一單元講評

第4周 第七學習主題 第6~7課

第5周 第8課 第9課

第6周 第二單元複習檢測、第二單元講評

第7周 第八學習主題 第10~12課

第8周 第13課 第14課

第9周 第三單元複習檢測、第三單元講評

第10周 第九學習主題 第15~18課

第11周 第19—21課

第12周 第四單元複習檢測、第四單元講評

第13周 從頭回顧課程第6~7學習主題

第14周 從頭回顧課程第8~9學習主題

第15周 期末複習

第16周 期末複習

第17周 期末複習

第18z周 期末測試

注:該進度未計算“五一”等假期,進度順次向後推移。

本學期,我將繼續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自己的教學計劃,爭取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上取得佳績。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6

一、課程目標

瞭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瞭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製度以後,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麼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製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7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課 題:春秋戰國的紛爭

授課教師: 徐衞國 學校: 三門峽市陝州區第二初級中學

教材:____七年級歷史_____第__二__章(單元)第__5__節(課)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並後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蹟,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後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閲“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卧薪嚐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説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並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後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並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於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於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於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閲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閲讀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註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盪”、“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並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並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亂”?

2、怎麼“亂”的?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為什麼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

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2)秦晉之好;(3)問鼎中原;(4)卧薪嚐膽。

3、課本劇展示,迴歸歷史:衞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鋭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併,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後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於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併,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於民族團結。)

4、秦國後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於世,並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後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於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户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湧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c)有利於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於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四、訓練與評價

課後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説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8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課 題: 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授課教師: 李贇峯 學校: 上海市楊浦初級中學

教材:____七年級歷史_____第__二__章(單元)第__5__節(課)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並後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蹟,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後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閲“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卧薪嚐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説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並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後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並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於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於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於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閲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閲讀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註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盪”、“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並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並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亂”?

2、怎麼“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為什麼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2)秦晉之好;(3)問鼎中原;(4)卧薪嚐膽。

3、課本劇展示,迴歸歷史:衞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鋭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併,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後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於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併,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於民族團結。)

4、秦國後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於世,並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後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於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户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湧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c)有利於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於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訓練與評價

課後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説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薦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薦中

薦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薦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全冊

薦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3000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