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説課教案模板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4W

要知道教案是老師們的教學設計,一定要認真對待其寫作,教案在制訂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注意與時俱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歷史説課教案模板8篇,感謝您的參閲。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8篇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裏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鬥爭,説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説》和《日心説》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的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髮現美、鑑賞美的情趣和態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鬥精神的講述,培養學生勇於追求和捍衞真理的科學素養和優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於創新,勇於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裏展開的反封鬥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材對學生髮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後果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瞭解,培養學生文藝鑑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後查找資料,進一步瞭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蹟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人文主義”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都佔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於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 近代自然科學產生於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脱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並引導學生閲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國中所學的有關拜佔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曆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並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製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説》和《日心説》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並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於“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瞭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裏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鬥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源於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並繼續發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麼要藉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製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 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世紀》flash動畫、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的大概時間,並帶着“為什麼兩幅畫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它意味着什麼”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 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要藉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麼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麼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於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 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後期傳播到西歐各國並繼續發展,在十六世紀達到高潮?”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內容較好的聯繫起來: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並繼續發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説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製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並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別。

四、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瞭解文藝復興的範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高潮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 時提出的問題,並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範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閲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製作一系列表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三節 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託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傑”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説”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學、物理學的發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關於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發展的探究活動的設計

舉行莎士比亞戲劇節。組織學生編排莎士比亞的名著。在組織時,將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觀眾,同時,他們也是評委;另一部分,組成幾個劇組,他們自行編排、表演莎翁某一劇本的某一片斷。各組表演完後,與觀眾舉行見面會,進行交流。之後,由觀眾評選出表演獎、導演獎、編劇獎、服裝獎等獎、音像效果獎項。

教師可以組織多個班級的學生舉行這一活動,同時,根據條件,向學生提供有關劇本、莎士比亞戲劇上演時的劇照或已改編為電影的莎劇錄像。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説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徵;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瞭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

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

以導學式為主

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説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麼嗎?為什麼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麼?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説明了什麼?

生:老年人叫鐵釘為洋釘,叫火柴為洋火。説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説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為什麼要捨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並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後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閲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2、《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並創辦了大生紗廠。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後被吞併。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蹟。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每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後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捨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説明了什麼?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註定是悲慘的。那麼,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閲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後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徵是什麼?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麼?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麪粉出口增長説明什麼?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後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為什麼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瞭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是什麼?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後。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願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國民族工業儘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展示課件)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3

一、選擇題

1.(2014o新課標全國卷Ⅰ)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於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他們認為人性()

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

2.(2014o廣東文綜)《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僕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説:“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a.理學居於統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b.孔子-地位動搖,《詩經》遭到輕視

c.科舉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棄儒從商

d.《紅樓夢》取材於現實,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綱文綜)明清時期,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名門望族、寒門小姓都以修譜為大事。這一現象反映出()

a.宗族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衝擊

b.宗族成為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

c.理學成為維繫宗族的思想基??

d.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課標全國卷Ⅰ)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5.(2013o廣東文綜)有位古代思想家認為:通過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重要的是先確立仁義這一根本。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陸九淵

6.(2013o福建文綜)朱熹在《漳州勸農文》中説:“請諸父老,常為解説,使後生-,知所遵守,去惡從善,取是舍非,愛惜體膚,保守家業。”在此,朱熹()

a.教誨後生-遵從“三綱五常”

b.告誡鄉親去惡從善以“慎思明辨”

c.灌輸以農興業思想以存“天理”

d.勸導百姓遵循一種“理性”的生活秩序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明理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存天理,滅人慾”即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為善,但是私慾容易矇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才能克服私慾,迴歸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兩項錯誤。a項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項為正確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的相關問題。b項孔子-地位動搖,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故排除;題幹中並沒有涉及經商,c項與題意沒有關係;《紅樓夢》反映的是清朝時期的生活,所以d項也不正確。理學大師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故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3.解析:本題考查宗法觀念與理學的關係。重血緣、重宗法、以家庭為本位、以孝悌為基礎的宗法觀念與程朱理學倡導的“三綱五常”是一脈相承的,因此,c項正確。宗法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衝擊,無法解釋修家譜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a項錯誤。b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d項不符合史實,宗法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遭到破壞,但其影響延續後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創立的儒學是對周公所創周禮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所以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創立的理學推崇氣節、修養,將繼承和發展周禮之道、強調“重義輕利”“養浩然之氣”的孟子學説奉為儒家經典之一,突顯出孟子學説在成為統治哲學的程朱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書也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之一,所以儒學在宋代以後多被稱作“孔孟之道”,故c項符合題意。宗法血緣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a項錯誤;仁政理念作為儒學的主要主張一直具有廣泛影響,不是促成儒學稱謂變化的因素,b項錯誤;陸王心學不佔統治地位,影響沒有程朱理學廣泛,d項錯誤。

答案:c

5.解析:本題考查陸王心學。從材料信息看,該思想家強調內心的修養,認為窮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內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學可知這是陸九淵的主張,因此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6.解析:題乾材料中並沒有涉及“三綱五常”的內容,排除a;題乾材料是“請諸父老”教導“後生-”,而不是告誡鄉親去惡從善,且僅講去惡從善過於片面,排除b;“以農興業”思想與題乾材料所述無關,排除c;題幹講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選d。

答案:d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樑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康、樑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樑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衞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籲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盪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5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閲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圖片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導入新課】

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説,同學們卻是耳熟能詳的。而中國國家的形成,與傳説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聯繫。大禹治水需要統一指揮和動員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強對人民的組織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發展農業的過程就成為打破氏族部落組織,由地域關係代替血緣關係,王權__代替氏族民主,國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長的過程。伴隨着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發展,由於戰爭的頻繁,禹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致發展成個人專斷。據説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一個首領因遲到而被禹殺了。可見,禹似乎已不是羣眾的首領,而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了。這反映了中國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開始具備雛形,由此導入新課-----夏、商、週三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講述內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約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

設問:此時的夏朝已經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國家。為什麼?(讓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歸納總結:部落是按血緣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按地區來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後,就把天下分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這表明夏已具有國家的職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緣關係來維繫。還有一點值得同學們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後,由他的兒子啟以世襲制而不是“禪讓制”的形式繼承了王位。

1.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

設問: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這是一種退步呢,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呢?為什麼原因何在?

傳説中,禹一方面奉行“禪讓”同時也積極培植兒子啟的勢力,禹死後,雖推舉伯益為首領,但啟憑藉實力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從而結束了這種軍事民主制的歷史,此後王位世襲制確立,它通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內部的承繼,“家天下”的局面從此確立。奴隸社會是階級社會的開始,它用“天下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會的平等和無剝削壓迫的“天下為公”的局面,但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因為奴隸社會形態的出現是建立在生產力高於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

從夏朝開始就已經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對於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導學生課下去搜集有關夏商的官位及其職能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來進一步瞭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點。最後教師給學生概括指出:夏商時從中央到地方就已經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的時國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屬的方國。奴隸制的等級關係已初步確立。對後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發動了滅商的總攻擊,紂王逃回王宮,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歷稱為西周。

設問:西周建立後,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權剛剛建立不久,武王姬發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誦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攝政。當時,管叔、蔡叔、霍叔作為宗親諸侯,被封於殷都周圍監視殷商遺民,謂之“三監”。他們不滿周公攝政,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及東夷部族發動叛亂。周公毅然平定內亂、率部出師東征,西周政權才得以穩定。面對周初出現的內外叛亂,周公敏鋭地意識到,沒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禮儀制度和宗法等級秩序,單靠武力征服或刑罰__是不能實現社會安定和國家大治的。為此,他主持進行大規模的立法活動,建立起一套典章禮儀制度與宗法等級秩序。

設問: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項什麼樣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內容及特點

講解分封制時,可以先給出學生以下兩段材料:

材料一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後,子成王誦繼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有機可乘,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後,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鹹”之餘,“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據史料記載,周初封建的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説: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也説:“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設問: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麼?又有什麼特點哪?

通過閲讀材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習慣。最後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勢圖》,得出以下認識:周朝對建國的元老、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西周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辦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區)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親屬、功臣、元老,建立起諸侯國,以鎮守疆土,保衞王室。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

諸侯與周王室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諸侯國像屏障一樣拱守在周王室周圍,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從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個諸侯國。其中主要有(教師掛圖,並指出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在東方分封了魯、齊等國;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國;在南方分封了吳、楚等國;在中原分封了鄭、晉、衞、宋等國。西周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最後通過學習讓學生研討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讓學生課前準備,事先查找資料)

2.作用及發展演變

教師在上課時做一下指導。然後根據教師自己查找的資料和有關文獻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後,讓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內享有一定的特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設,這就避免了類似於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發生,暫時地滿足了西周奴隸主貴族的__及要求,緩和了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啟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緩和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緒,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

周王室的統治範圍擴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佈着肅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掠奪財富,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派王室貴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對一些少數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於邊疆地區與王畿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進文化及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從而為抵禦外侮,鞏固邊防提供堅強的物質後盾,起到其應該起的作用。像太王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他們與當地人民結合,不但對開發吳越作出了貢獻,而且還加強了對巴、濮、越、鄧等部的控制。最終使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一些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春秋時期,隨着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在實行分封制的同時,西周實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什麼是宗法制?

1.含義

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淵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的父權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國古代宗族國家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為調整人們之間的血緣親屬關係,維護其道德秩序和社會等級制度,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家族和宗族集團的法律規範。

設問:宗法制基本原則及特點是什麼呢?

2.特點及基本原則

可先讓學生看以下圖表,然後讓學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點和基本原則;明確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間的關係。

最後教師結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和《西周分封和等級制度示意圖》講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宗法關係,建立了一套族權與政權相結合的統治制度。這是一種從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徵的權力分配製。宗法制的基本規則,是將每個宗族中的嫡長子一支確立為大宗,居於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導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為小宗,處於大宗的從屬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擔任,並且世襲繼承。因此,宗法制從一產生時起,就是基於確定繼承順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等級制度,以鞏固奴隸主的統治。

(教師講解圖後,講一步歸納要點如下)

①嫡長子繼承,其餘子分封。

②構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級制度。

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構成統治階級,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隸是被統治階級。

3.實質及作用

設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係如何?宗法制度實質是什麼?

西周實行宗法制原則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於天”自居,號稱“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各地諸侯在各自封國內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則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裏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這樣,根據宗法制與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主貴族構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級制結構。

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是大小宗關係,也是上下級關係。每一個等級都必須服從上一個等級,並有義務盡其納貢、服役等責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頂端,不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過“同姓不婚”、“娶於異姓”的聯姻原則,又成為有甥舅關係的異姓宗族的共主。於是,宗法等級制度遂成為確立社會等級秩序、維護宗主貴族統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關於宗法制的作用和對後世的影響,可留課下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自己獲取和了解。

最後給學生留一個討論題,供課下研討及對本課知識的鞏固。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來的時間、標誌、歷史背景及產生的歷史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基本歷程,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代背景的分析,認識科技進步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多角度對比分析兩次工業革命,把握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應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全面認識到科技進步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

難點: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及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與問題(如下):

引入:本組圖片反映了三次工業(科技)革命成果, 這些科技發明,有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深刻影響着人們的生產、生活。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瓦特改良蒸汽機

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成為了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着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問題就擺在了人們面前,就是動力問題。這一時期的動力主要是水力。水力他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呢?要用水力那工廠就得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地。還要受季節的限制。這些地區交通不方便,而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動力問題就成為了擺在人們面前的的急迫問題。人們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的動力。所以工業革命使瓦特蒸汽機應運而生。

原因條件:

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障礙;

②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

③科學技術為生產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瓦特蒸汽機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那在瓦特蒸汽機出現之前有什麼蒸汽機?結合導言部分。主要用用來幹什麼的?礦山抽水。沒能在各個生產部門都使用。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在紐可門蒸汽機的基礎上製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裝冷凝器會起到什麼作用呢?大大減少熱量的浪費。效率增長,是紐可門蒸汽機的三倍。但是同紐可門蒸汽機一樣,還是不能驅動工廠裏的機器。又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瓦特對蒸汽機做了進一步的改進,80年代,他又製造了聯動式蒸汽機,採用曲柄機構,使往復的直線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

2.蒸汽機的應用推廣

這種蒸汽機突破了人力、蓄力、風力、水力為動力的侷限性,能夠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強度的動力,在生產中廣泛應用,適用於各種工作機,被稱為“萬能蒸汽機”。瓦特還在蒸汽機上增加了可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他研製的蒸汽機除了用作提水外,還可以帶動車牀、織布機等,能夠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此後,紡織業、採礦業、冶金業、造紙業等工業部門,都先後採用蒸汽機作為動力。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採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有人説蒸汽機是工業革命中最偉大的發明。為什麼這麼説呢?咱們接下來來看看它所產生的影響。

3.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意義

[合作探究]蒸汽機時代的出現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教師總結:首先是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萬能蒸汽機出來以後,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第二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形成。蒸汽機的出現解決了動力問題,使得大量的機器使用成為了可能。以前是手工作坊的時候可能不需要很多人,但現在是大工廠了,會需要很多勞動力,人們就不僅僅在家種自己的那幾畝地,有人就選擇去工廠打工。蒸汽機出現以後,蒸汽輪船,蒸汽火車也相繼出現,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使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而且以前手工作坊的時候,人們以前的工作環境是手工作坊,而現在變成了工廠。以前可能還要拿着活回家去幹,但現在都在工廠裏完成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都改變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也逐漸形成。什麼叫社會化大生產?比如現在做一件衣服。衣服需要什麼?釦子,線、布料等等,這些東西每一樣都是一個工廠進行的大批量生產,大規模生產。都是各有各的流水線,這就叫社會化大生產。不再像以前,做一件衣服,可能要自己每一樣都得去生產完後才做衣服。

第三點形成許多工業城市。現在的工廠不再受動力的限制,只要有煤的地方就可以建廠。什麼地方有煤,建的場就會多,在這些地方就形成了工業城市。例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就是工業城市。英法美等也變成了工業化國家。

第四點,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美國人富爾頓蒸汽輪船,以及史帝芬孫發明了蒸汽汽車。可能以前從倫敦來中國得花上幾年的時間,但現在就需要半年就夠了。如果沒有車,大家從這到遵義得花多長時間?有車了就不一樣了,三個小時就到了。正因為有了這些交通工具,我們就不覺得遵義離我們有多遠了,什麼時候想去想回就容易了許多。正因為有了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個地方的聯繫更加密切了,世界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背景

教師講述:(1) 各種工業生產的需要;

(2)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理論依據)

(3)科學家們對電的研究不斷深入;

在蒸汽機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科學家對電的研究也在進行。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19世紀中後期,很多科學研究成果都應用於生產,各種新發明、新技術層出不窮。

2.電力的廣泛運用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與此同時,電動機也製造出來。隨着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便利的電力開始帶動機器,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電力取代蒸汽動力成為了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動力。

20世紀電力取代蒸汽動力而成為工業發展重要動力的原因是什麼呢?

a 發電機的完善和改進;(隨着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便利的電力開始帶動機器,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發電機的完善,可以發很多電)

b 長距離輸變電技術的成熟;(不同地方的人們通過輸電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發電廠傳輸來的電。這樣,工業獲得了比蒸汽機更強人、更方便的動而且使機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湧現出來,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蒸汽動力時是哪有煤就在哪建工廠,而現在就沒有這個限制了)

c 電力的優勢(電力本身也有自己的優勢:方便、便宜、能量大)。

隨後,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紛紛湧現,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我們也把它叫第二次工業革命。

3.影響:

?合作探究】“電氣時代”又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老師概括並解釋:

(1)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着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併產生了壟斷組織

(3)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點工業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着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工業革命使國家強大了,就有能力去對其他國家侵略了。同時,隨着信息交流和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點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工廠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多數只有十幾個人,有幾百名工人的工廠就算是大工廠,而且每個工廠的運作都相對獨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很多工廠有成千上萬的工人,資本需求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日趨加強。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更多的利潤,資產階級着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調整生產組織形式。首先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資產階級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採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壟斷很快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方面,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

第三點,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燈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晝。電車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電梯使摩天大樓越建越高。電話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等的使用大大減輕廠人們繁重的家務勞動,電影和電視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讓學生講)當然電氣時代也有它不良的影響。比如對環境的污染

?合作探究】兩次工業革命特點之比較:

(1)相同點

①兩次工業革命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②都帶來了生產關係的深刻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現代工廠制,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③都引起社會關係的鉅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④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2)不同點

①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相結合。

②產業結構側重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重工業為重點,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如鋼鐵工業、機械加工業、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第一次工業革命開闢的是“紡織時代”和“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迎來的則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

③廣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都是在英國發明的。就世界範圍來看,則是以英國為中心,通過新技術的逐步傳播來帶動後進國家,其發展進程緩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德國、美國等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範圍而具有更廣泛的規模,發展的進程也是比較迅速的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那我們剛學習了電氣時代和蒸汽時代,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叫什麼時代?信息時代。

人類是怎麼樣進入信息時代的呢?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20世紀六十年代末,正處於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直接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後,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一般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為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體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互聯網不僅具備傳統媒體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什麼服務呢?由學生講。互聯網可以提供文件傳輸、電子郵箱、聊天等服務。互聯網又對咱們人類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積極:

b 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c 傳統產業也藉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並通過全球營銷和採購擴大市場

d 改變工作方式,人們可以在家裏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e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

消極:a 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會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

b 容易造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侵襲社會;

c 色情和虛假信息氾濫,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本課小結

社會的發展需要技術革命;電力的發現與發展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樹立繼承發揚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觀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7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導入本節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着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着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爭並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麪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煙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隻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税法》規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税。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説明什麼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擺脱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爭一觸即發。

3.獨立戰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閲讀教材關於戰爭進程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後順序總結獨立戰爭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製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標誌着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大捷,戰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後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 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於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第1款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 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税,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税的印第安人……

第3節 第1款 聯邦參議院應由每州兩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其任期為六年……

第2條

第1節 第1款 行政權應操於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 第1款 總統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第1節 聯邦的司法權應操於法院及聯邦國會得以隨時規定並設立的各種低級法院。法院和低級法院兩者的法官,只要能忠於職守,即應繼續在職……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定的建國目的是什麼?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麼?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慾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情感的流露。

歷史説課教案模板篇8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傳説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説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説明。在中央,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裏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説明:“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髮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説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説説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説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設問:當週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簡單説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裏(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製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製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裏,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