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速度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6W

教案在完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與時俱進,每位老師在上課前都需要提前寫好一篇教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一物理速度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7篇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1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的平台上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為什麼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麼?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並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着細繩的一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麼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現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説,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3.高一上冊物理教案範例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並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並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齧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於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裏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並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小:與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係,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牆上且讓物塊沿牆面下滑,物塊與牆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隻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麼區別?請舉例説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説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説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於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於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2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並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並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齧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於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裏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並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小:與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係,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牆上且讓物塊沿牆面下滑,物塊與牆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隻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

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麼區別?請舉例説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説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説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於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於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的內容,本節處在電場強度之後,位於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並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本節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電勢的概念,知道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uab?wab進行相關計q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係。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係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着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係,從而更好地瞭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 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後知識區別、聯繫,並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 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對於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繫,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課採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髮現簡諧運動的規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繫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 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於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複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係。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係: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麼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 引入新課。

指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f?

eq為恆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裏,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 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繼續聯繫重力勢能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麼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給一分鐘同學思考後,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定義,uab?wab,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q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 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引導學生思考,指出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然後課堂給出幾分鐘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一道例題:設電場中ab

2兩點的電勢差u?2.0?10v,帶電粒子的電量q?1.2?10?8c,把q從a點移動到b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4、 知識小結。(1)、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類似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電勢差uab?wab,q

u與w、q無關。(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並且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3)、ub?b??,a?a

沿着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 佈置作業。佈置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課後獨立完成。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會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重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2.慣性的概念,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問題設計]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馬拉車,車就前進,停止用力,車就停下來.是否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呢?馬不拉車時,車為什麼會停下來呢?

答案不是.車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沒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怎樣?請閲讀課本中的“理想實驗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實驗得出結論的.

答案如果沒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理想實驗再現: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要點提煉]

1.關於運動和力的兩種對立的觀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這種錯誤的觀點統治了人們的思維近兩千年.

(2)伽利略的觀點(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採用“可靠事實+抽象思維+科學推論”的方法__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初步揭示了運動和力的正確關係.

(2)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説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①説明了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②説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即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有以下三種情況:

(1)速度的方向不變,只有大小改變.(物體做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不變,只有方向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時發生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三、慣性與質量

[問題設計]

坐在公共汽車裏的人,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有什麼感覺?當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有什麼感覺?解釋上述現象.

答案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身體後傾.當汽車突然停止時,人身體前傾.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原來人和車一起保持靜止狀態,當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運動了,但上部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會向後傾;原來人和車一起運動,當車突然停止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停止了,但上部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向前傾.

[要點提煉]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我們把這個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慣性與質量的關係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3.慣性與力無關

(1)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因此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説法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慣性的表現

(1)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延伸思考]

人能推動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樣的力卻推不動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慣性小於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為什麼?

答案不是.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慣性大於輕箱子的慣性.判斷物體慣性的大小應在相同情況下比較,比如用同樣的力推都處於冰面上或都處於粗糙地面上質量不同的物體,比較哪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更容易改變.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一)能熟練使用打點計時器。

(二)會根據相關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並完成操作。

(三)會處理紙帶求各點瞬時速度。

(四)會設計表格並用表格處理數據。

(五)會用v-t圖像處理數據,表示運動規律

(六)掌握圖象的一般方法,並能用語音描述運動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一)初步學習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某種規律的研究方法。

(二)經歷實驗過程,及時發現問題並做好調整。

(三)初步學會根據實驗數據發現規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體會實驗的設計思路,體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培養根據實驗結果作出分析判斷並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探究目的:

探究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讓學生猜想】小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有幾種可能:

變化先快後慢;先慢後快;均勻變化等。可結合速度圖象描述猜想。

?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提示如何測量出不同時刻的物體運動速度;最後確定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

2、先接通電源,計時器工作後,再放開小車,當小車停止運動時及時斷開電源。

3、要防止鈎碼落地和小車跟滑輪相撞,當小車到達滑輪前及時用手按住它。

?學生活動】實驗過程:

1、附有滑輪的長度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

2、用一條細繩栓住小車使細繩跨過滑輪,下邊掛上適量的鈎碼,讓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並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上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後釋放小車,讓小車拖着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列小點。換上新的紙帶,重複實驗三次。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6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 什麼是直線運動?

2. 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麼?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麼什麼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新課學習

展示圖片: 衞星繞地球的運動人造地球 轉彎的火車

這幾幅圖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有何特點?

( 軌跡是曲線)

請大家舉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線運動的例子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思考: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除了運動軌跡不同,還有什麼區別?2.觀察課本p32圖6.1-1和圖6.1-2

思考:砂輪打磨下來的熾熱微粒。飛出去的鏈球,它們沿着什麼方向?

3.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4.是不是象我們大家猜測的這樣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演示課本p32演示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測,從而得到結論:

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切線方向

5.什麼是曲線的切線呢?

結合課本p33圖6.1-4閲讀課本p33前兩段加深曲線的切線的理解。

6.閲讀課本p33第四段,試分析推理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

速度是________(矢量.標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 因此曲線運動是________。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提出問題:既然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那麼由

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 可知受力不為零,那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2.實驗探究

器材:光滑玻璃板 小鋼球 磁鐵

演示:小鋼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問題:給你一磁鐵,如何使小鋼球①加速仍做直線運動。②減速仍做直線運動。③做曲線運動。制定你的實驗方案。

實驗驗證:請兩名同學利用他們的方案來進行驗證。演示給全體學生。

分析論證:

直線加速: 的方向與 的方向相同

②直線減速: 的方向與 的方向相反

③曲線運動: 的方向與 成一夾角

結論: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4.實踐應用:

飛機扔炸彈,分析為什麼炸彈做曲線運動?

討論題:結合本節所學與前面知識體系來分類歸納力和運動的關係。

三、小結

同學們根據自身特點,各自進行。曲線運動是軌跡為 的運動.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曲線運動的方向是 的

2.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

3.曲線運動一定是 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 上 。

課後習題

課堂練習

1.關於曲線運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曲線運動的速度大小可能不變

b.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可能不變

c.曲線運動的速度可能不變

d.曲線運動可能是勻變速運動

2.關於曲線運動的條件,以下説法正確的是()

a.物體受變力作用才可能做曲線運動

b.物體受恆力作用也可能做曲線運動

c.物體所受合力為零不可能做曲線運動

d.物體只要受到合外力就一定做曲線運動

3某物體受同一平面內的幾個力作用而做勻速直線運動,從某時刻起撤去其中一個力,而其它力不變,則該物體( )

a、一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一定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c、其軌跡可能是曲線

d、其軌跡不可能是直線

4.關於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它所受的合力一定不為零

b.有可能處於平衡狀態

c.速度方向一定時刻改變

d.受的合外力方向有可能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

參考答案: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7

1、 速度

(1)定義:速度等於物體運動的 跟 所用的時間的

?

(2)公式:

(3)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4)單位:國際單位為 ,符號是 ,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每時(km/h),釐米每秒(cm/s)等。

1m/s=3.6km/h

(5)速度是 ,它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2、 平均速度

(1)定義:變速運動物體的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物體在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 。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地運動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與一段時間內發生的 方向相同。

3、 瞬時速度與瞬時速率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 的速度,叫瞬時速度,常稱為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 ,有時簡稱速率。

(2)物理意義:精確描述運動快慢。

(2) 瞬時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瞬時速率是標量。

答案:1、位移,發生這段位移,比值,物體運動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體運動;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瞬時速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