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02K

認真寫好教學反思,老師們的專業水平一定都有所提高,教學反思可以使老師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改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篇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保守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同學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麼優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同學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規範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沛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後,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圖説話,閲讀感悟

這節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的畫面,以看圖説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説出很多關於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同學多讀課外書。在同學用自身的語言説了很多關於蝌蚪的信息後,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小朋友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説後讀,把同學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啟事”,激發同學閲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小同學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同學的興趣是培養同學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沛説明了達到同學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同學的興趣。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同學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後,楊老師神祕地告訴同學,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於是,他們發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驚訝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身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説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絢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助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小朋友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和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着鉛筆全神貫注地這裏畫畫,那裏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同學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閲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同學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同學在閲讀實踐中不時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同學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説,讓同學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同學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生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啟事”在讓同學協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閲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覆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後用自身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後説:

1、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2、小蝌蚪後來變青蛙了;

3、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後再自身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徵。同學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並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篇2

聾校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理解語言、掌握語言,運用正確的語言進行表達,而語言教學最重要、最艱鉅的任務,就是幫助聾生建立語言信息和視覺形象的相互感應關係,它們之間具有彼此觸發的能力。我們都知道,人的認知活動是從感性開始的。因此,直觀教學對於聾生的認知顯得尤其重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能使聾生充分運用視覺器官,觀察事物形象媒體,使聾生獲得的概念鮮明、完整、充分而真實,具體而明確。此外,直觀教學法也能喚起聾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較好的直觀教學手段。

新課程理念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學的本質就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交流、相互溝通、想互啟發、相互補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能與學生真誠地開展交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凸顯小蝌蚪找媽媽生動的動態畫面,幫學生建立了語言信息和視覺形象相互感應的關係。接着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找”與“變”的兩條線索,讓學生主動觀察這兩個交錯進行的過程,然後主動思考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過程,最後主動進行有序地、完整地表達。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小蝌蚪在長成青蛙過程中,身體上發生的變化,使學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後”這幾個詞的先後關係,同時也學會了使用這幾個詞語。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聾生能説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為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大有作用的。應該説多媒體技術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保持課文情節的完整性、保持語言文字表達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主動觀察、主動學習課文內容。這對聾生理解語句意思很有效,對訓練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該為多媒體技術帶來的便捷而歡呼,更該為多媒體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篇3

當孩子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非常感興趣。怎樣有效地利用第一課時孩子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説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説出很多關於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在孩子説了很多關於小蝌蚪的信息後,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説後讀,把孩子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後,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裏快活地遊玩着,有一天,它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着它們去找好嗎?”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小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讀着讀着,他們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麼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説‘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麼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的嘴巴並不寬啊!”……孩子們能提出這麼多的問題,説明他們已經沉浸在課文裏,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羣多麼愛動腦筋又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我並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孩子繼續讀課文,然後讓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討論。結果孩子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裏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篇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篇4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着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説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説:“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篇5

此活動故事內容,藴含多領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徵,瞭解蝌蚪與青蛙的關係”,還有語言領域領域“感知故事結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講故事”,鑑於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瞭解青蛙的特徵,學習觀察並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製作特有的圖片。圖片採用以“特徵”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計。圖片設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徵”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着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徵,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徵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瞭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