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4W

教案在書寫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強調創新教學方法,相信很多老師認為寫教案,目的是用於課堂教學,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8篇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1

目標

1.喜歡水果,能正確説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並瞭解其典型特徵。

2.認識幾種比較特別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樣性。

準備

1.請每位幼兒帶1―2樣水果來園,盛裝在大籃子裏或用一塊大布蓋好。

2.各種水果的圖片或照片若干。

3.各種水果的粘紙(數量略多於幼兒人數)。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種彩色紙條。

過程

1.瞭解水果的外形特徵。

――以水果照相館的情景導入,引導幼兒看看哪些水果來拍照了。

――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蘋果、桔子、香蕉、梨等),鼓勵幼兒正確説出其名稱,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典型特徵。如:我們來看看,xx小朋友帶來的是什麼水果? (蘋果)和蘋果娃娃問個好吧!蘋果娃娃長得什麼樣?有誰吃過蘋果?蘋果是什麼味道的?我們給蘋果娃娃拍個照吧! (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做照相機的樣子)

――向幼兒介紹幾種比較特殊的水果,如獼猴桃、芒果、椰子等,讓幼兒知道這些水果的名稱。如:這位水果娃娃是誰?(獼猴桃)你們願意和它握握手嗎? (感受獼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徵)

2.扮演水果娃娃。

――請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粘紙粘在額頭上,扮演自己喜歡的水果,拍一張“集體照”。

為“水果”照片製作相框。

――照片“沖印”好(出示各種照片或圖片)後,激發幼兒產生為水果製作相框的願望。

――幼兒製作,教師個別輔導,提醒幼兒粘貼時不要把水果蓋上,只裝飾邊緣。

――把製作好的相框佈置在活動室牆面。

建議

1.常見的水果和比較特殊的水果具有地域,性和相對,性,如芒果、椰子在海南是常見的水果,而到了北方就成了比較特殊的水果了。

2.現在的幼兒知識經驗都較豐富,介紹常見的水果可由幼兒自己來介紹。

當幼兒介紹自己拿來的水果時會有一種自豪感。

3.活動可延續為一個半日活動。前半部分介紹各種水果,儘可能讓幼兒充分了解;後半部分讓幼兒為水果照片製作相框,用來佈置和裝飾環境。

4.若照片較難收集,可用各種畫報或宣傳廣告圖片來代替。

5.將帶來的水果保存好,以便下一個活動繼續用。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2

設計説明:

小五班一共有30名幼兒,除了3位幼兒有過上學經驗,其餘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兒園。根據小班幼兒年齡小,觀察水平較低,往往只關注事物的表面特徵和非常明顯的現象,對多種材料的比較探究和細緻觀察有困難,不善於整體或多角度地去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因此為小班幼兒提供的材料應簡單、直觀、有趣,以引發幼兒與材料充分互動,饒有興趣地探索事物間的簡單關係。而孩子們都很喜歡會轉動的東西,而風車又是他們熟悉和常會接觸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會感到陌生,並且還會十分感興趣。因此為了讓孩子既能玩道風車,又能激發幼兒對探索風車的興趣,所以我決定開展這一活動。

一、活動目標:

1、觀察、感知自然現象--風的存在,知道風能使風車轉動。

2、通過玩風車這個活動讓幼兒知道用撥、跑、甩、吹等方法使風車轉起來,並能講述自己的發現。

3、激發幼兒對風車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風車、相關圖片三、活動流程:實物導入--自主探索--玩風車--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與幼兒一起探索--結束第一環節:實物導入出示實物,引起孩子對風車的興趣第二環節:自主探索--玩風車通過自主探索,讓孩子自己尋找出能讓風車轉動的方法。

第三環節: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的發現培養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的好習慣第四環節:教師與幼兒一起探索能一起跟隨老師,共同發現讓風車轉動的另一方法。

一、活動目標:

1、觀察、感知自然現象--風的存在,知道風能使風車轉動。

2、通過玩風車這個活動讓幼兒知道用撥、跑、甩、吹等方法使風車轉起來,並能講述自己的發現。

3、激發幼兒對風車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風車、相關圖片活動過程:

一、玩風車,初步獲得讓風車轉起來的經驗,體驗探索的樂趣。

1、教師出示風車,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你們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請小朋友和我玩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説一説你是怎麼玩的?

2、教師提問如何能讓風車轉動,請幼兒思考。

3、幼兒自由探索,教師巡迴觀察。

(1)觀察孩子探索風車的玩法,總結典型的玩法。

(2)教師引導幼兒用語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發現。你的風車寶寶是怎麼轉起來的,快告訴小夥伴吧!本文來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4、引導幼兒在同伴面前講述自己玩風車的發現。

(1)讓孩子停止玩風車,坐下來休息。

教師:小朋友帶着風車寶寶回家了。你們看老師的風車寶寶多聽話,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們的風車寶寶聽不聽話,我們也讓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風車寶寶玩的開心嗎?

(2)教師引導幼兒講述並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師:"你是怎樣和風車寶寶玩的?"請幼兒演示給同伴看,同時請同伴一起嘗試風車的玩法。

(3)教師:我們小朋友真能幹,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撥,迎着風跑、頂着風推、甩、用手搓等方法讓風車寶寶轉起來。風車寶寶可高興了。他們要跳集體舞給小朋友看呢!

三、多觀察,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風車的興趣,拓展幼兒的思維。

1、教師激發幼兒興趣,教師: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可以讓風車轉起來,你們相信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2、教師出示小風扇,給幼兒吹風,讓幼兒感知風的存在,並利用風使風車轉起來。

3、幼兒相互討論。

提問:人不跑動,風車會轉嗎?怎麼才能轉起來?教師與幼兒一起探索風扇可以讓風車轉起來。

4、教師:請小朋友們拿好我們的小風車,用剛才我們想到的方法和風車寶寶開心的玩吧!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3

設計思路

祥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開”了一個汽車城,她和她的夥伴們張羅着要賣各種各樣的汽車,他們先從自己家裏帶來了很多玩具汽車,擺放在汽車城裏。可偌大的空間裏,總覺得汽車還不夠!最關鍵的是,有顧客來買車,他們向祥祥提出:“你們怎麼沒有卡車、公共汽車、雙層巴士呢?”於是,幼兒提出要自己製作汽車。為了滿足幼兒的意願,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盒子,鼓勵他們自己動手,讓汽車城裏的汽車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

幼兒會如何製作汽車呢?最簡單的做法是:用硬一點的紙板剪四個圓,然後粘貼在盒子的兩側即可。當汽車城的第一輛自制“雙層巴士”面世時,立刻引起了轟動,還贏得了雷鳴般的學聲。隨着遊戲的一天天推進,汽車城裏自制的汽車越來越多,可教師卻發現,這一輛輛“盒子汽車”一旦製作成功就成為一個個擺設,幼兒根本不會去把玩它們。

那日,教師去汽車城買車,祥祥熱情地為教師介紹一輛輛汽車,教師則故意對那輛自制的“雙層巴士產生濃厚的興趣。結果,祥祥反過來勸教師:“不要買這輛車啊,它開不快的,你瞧,它只開一點點路就停下來,而跑車可以開到很遠的地方去哦!”怕教師不信,祥祥還演示給教師看,一輛現成的玩具跑車和一輛用紙盒製作的“雙層巴士”比賽,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兒辛辛苦苦製作的汽車如此不受歡迎,難免有些遺憾,教師禁不住想:能不能激發幼兒去改制“盒子汽車”,從而讓自制的汽車也能很好地開起來呢?

這天的遊戲交流中,教師拿出了玩具跑車和一輛紙盒製作的汽車,詢問幼兒:“你們喜歡哪一輛?”前一陣子還被熱捧的“雙層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簡單:“盒子汽車不會跑!”也有幼兒講到:“盒子汽車的輪子不會滾!”“有沒有辦法讓輪子滾起來呢?”幾乎所有的幼兒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基於幼兒的認知,教師決定設計一個集體學習活動來激勵幼兒改制“汽車”,從而瞭解“汽車”製造的一些簡單原理。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比較中瞭解簡單的輪軸構造,嘗試改制“汽車”,體驗成功的樂趣。

2.樂意在活動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遊戲中製作的各種“盒子汽車。

2.各種製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膠水、雙面膠、長短不一的牙籤、大頭針(可供幼兒在較厚的圓紙片上戳洞)、吸管、幼兒收集的廢舊紙盒、紙輪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師製作的汽車,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前幾天你們在遊戲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輛汽車,可是“盒子汽車”跑不起來,只能停在汽車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輛汽車,猜猜我的汽車能跑起來嗎?

2.絕大多數幼兒認為教師的汽車應該和他們的汽車一樣“輪子不可能滾起來,只有2—3名幼兒有些動搖(這幾名幼兒的理由是:“因為老師的本領大,所以老師做的汽車應該能跑起來!”)。

3.教師演示:自制的汽車,能跑起來。

(引來幼兒一陣歡呼,所有的幼兒都看到教師自制的汽車跑了起來,輪子滾得飛快。)

?設計意圖:活動開場,教師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車”,旨在引發幼兒的關注,讓幼兒在出乎意料中產生強烈的好奇,並由此激勵幼兒的探究興趣。】

4.師:為什麼我的汽車輪子能滾起來呢?

5.幼兒仔細觀察教師製作的汽車,很多幼兒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異。

“你的輪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輪子是戳在牙籤上的!”

“我們的輪子粘在盒子上一動不動,所以滾不起來!”

“我看見馬路上汽車的輪子都是能滾起來的!”

“牙籤把兩個輪子連在一起,兩邊的輪子都能滾起來啊!”

?設計意圖:圍繞“為什麼我的汽車輪子能滾起來”的討論,幼兒會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其中的些許奧妙。事實上,當幼兒的目光聚焦到牙籤時,幼兒已經自然習得了“輪子之間有軸”的粗淺道理。】

二、幼兒探索、改制“盒子汽車”

1.師:你們看出了不少祕密,你們想讓汽車輪子也滾起來嗎?

(此時幼兒已經興趣盎然,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動手改制那一輛輛“盒子汽車”。)

2.教師為幼兒介紹各種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兒實驗,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教師發現:整個過程中大多數幼兒忙着在圓片中央戳一個洞,然後插入牙籤,再就是用玻璃膠或雙面膠將牙籤連同兩個“輪子”一起粘貼在盒子底部。整個實驗過程,教師看到有幼兒拿起過吸管,卻又放回,幼兒並沒有將吸管用到“盒子汽車”的改制中。)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巡迴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給予適當的支持與迴應,如幫助幼兒在較硬的圓紙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兒尋找一根長短適宜的牙籤,如鼓勵幼兒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師還可為幼兒介紹吸管,鼓勵幼兒嘗試使用。當然,教師也應該做好幼兒不會使用吸管的準備。】

三、分享交流

1.師:插上牙籤的“輪子”能滾起來嗎?

(有幼兒説能,也有幼兒説不能。)

2.師:有的汽車已經能跑起來了,誰願意和我的汽車比一比,看誰的汽車跑得快呢?

(結果:幼兒製作的汽車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為什麼製作汽車的時候都用了牙籤,可我的汽車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兒開始注意到:教師汽車上的牙籤轉得很快,而幼兒製作的汽車上的牙籤一點兒也不靈活。

4.有幼兒開始悟出:牙籤動得快,輪子就轉得快:輪子轉得快,車子就開得快o

5.怎樣讓牙籤轉起來呢?

(幼兒百思不得其解。)

6.“誰願意來玩玩我的汽車?”

教師放低了“台階”,結果有幼兒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兩根吸管,這兩根吸管讓幼兒恍然大悟。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看誰的汽車跑得快”引出,進一步激勵幼兒思考“盒子汽車”之間的差異。其實,討論、玩耍、比較的目的都是幫助幼兒理解“原來製作的車子開不快,那是因為車軸沒有動起來,而加裝了兩根吸管後,車軸在管子中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它自由轉動,所以車子就可以開得比較快。”】

四、幼兒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車”,鼓勵幼兒找自己的夥伴去比一比“看誰的汽車跑得更快”

1.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幼兒獲得成功。

2.師:你的汽車跑起來了嗎?比賽中有什麼問題呢?

?設計意圖:保留這樣的追問是教師關注幼兒、瞭解幼兒的又一個過程。作為集體學習活動的尾聲,對幼兒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車”並和同伴比一比“誰的汽車跑得更快”,其過程一定會遭遇不少問題。有幼兒反映“輪子”東倒西歪;有幼兒不止一次地遭遇“輪子”掉出來的窘境;有幼兒則發現競賽對手的“車輪”比自己的“車輪”大,比賽存在着不公平……事實上,將探討的話題演變成幼兒離開課堂後繼續探究的問題,能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經驗。】

五、整理收拾實驗用品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4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説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温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手。

師:對,老師的手會變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2.用手指遊戲“變變變”,導入活動。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時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出示兩塊大小基本一樣的木耳,動手實驗

師:你們知道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嗎?

幼:木耳。

師:這兩塊木耳一樣大嗎?

幼:一樣。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兩塊木耳分別放在兩個杯子裏,一個杯子裏倒上水,另一個杯子裏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會變成什麼樣?

4.幼兒進行猜想,並説説為什麼

①木耳變大了;②木耳變小了;③木耳大小沒變化。

(大部分幼兒説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儘管孩子們的想法很誇張很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為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並觀察和比較幹、濕木耳的區別

6.組織幼兒自主選擇泡發木耳

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

7.幼兒動手泡發木耳,進一步感知和驗證

(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説説自己的發現。)

8.師幼共同遊戲:變呀變

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做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做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動靜結合,並能產生愉悦的情感體驗。)

9.幼兒動手沖泡菊花茶,品嚐茶水

教師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菊花在杯子裏慢慢“開放”的過程,體驗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由小變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活動反思

自從參與了省級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持》的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註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主題活動,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得很順利,對幼兒來説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為,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適用的。什麼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遊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祕。這次活動總的來説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在感知上下的過程中,樂意參與操作活動,體驗遊戲的快樂。

2.通過找一找、説一説物體的上下位置,使自身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3.學習以一物體作為參照物區別上下,判斷物體之間的上下方位關係。

【活動準備】

ppt、房子、小動物圖片、毛絨玩具

【活動重點】

能夠以一物體作為參照物,區分物體所在位置的上下關係。

【活動難點】

培養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去小貓家做客”,初步感知上下。

(以開放性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給幼兒創造想説、敢説、樂説的空間;並通過讓幼兒觀察,使幼兒自己找線索,發現是小貓的家,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1.請你説説這是誰家?(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方位概念,同時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觀察的能力。)

2.貓媽媽家有什麼?牀上有什麼,牀下有什麼;桌子上有什麼……

二、 出示ppt,引導幼兒觀察,進一步感知上下。

以情境貫徹其中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本環節以畫面形式形象的展示在幼兒面前,便於幼兒理解和接受。

1.以“小貓捉迷藏”的形式,引導幼兒説説小貓分別藏在哪裏?

2.再次以其他動物“捉迷藏”形式,引導幼兒説出小動物們在哪裏?

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通過送“小動物回家”不僅讓孩子們再次感知“上下”同時培養了幼兒的愛心與責任心。

3.以遊戲“小動物回家”形式,請幼兒按照老師的指令把小動物送回家。

三、幼兒操作,鞏固上下方位。

數學既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數學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具體的事物,兒童就很難理解。在本環節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幼兒比較喜歡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各種毛絨玩具供幼兒操作,全體幼兒能夠在老師的指令下鞏固方位“上下”,通過操作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已經充分感知並理解了方位“上下”。)

幼兒每人分一個毛絨玩具,教師發出指令,幼兒完成,分別把玩具放在桌子上面,椅子下面,手心上面,桌子下面,頭頂上面等。(

【活動反思】

優點:

1.在情境創設中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由於數學具有抽象概括的特點,而幼兒的思維又具有形象性,所以本次活動我給幼兒創設適宜的情境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在情境中學習數學,提高了幼兒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讓數學活動不再枯燥無味、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上下,並能夠區分上下。

2.環節的設計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

能夠抓住幼兒的年齡特徵,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得經驗。操作活動,不僅是讓幼兒觀看教師的演示和直觀的圖像以及聽老師講解,更要把內容設計成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讓幼兒自己探索發現數學的關係,獲得數學經驗。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夠充分操作,我給每位幼兒發一個毛絨玩具,聽老師發出指令,根據指令做相應的動作,再次鞏固方位“上下”。如:“把玩具放在頭頂上面;放在桌子下面;放在手心裏;放在頭頂上……”這樣的教學思路是:通過尋找、操作等活動,讓幼兒體會物體與自己的方位關係。這就是運用遊戲提升學習難度和要求,在做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第三環節以小動物找家時,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而不只是説:“下面、上面”等。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和幼兒討論蟲蟲的分類方法,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2、能用不同的圖形標誌,來表示蟲蟲分類的方法。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類蟲蟲的模型及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説出他們的名稱。

二、提出問題:你能用什麼方法給這些蟲蟲分類,讓同一類的在一起?幼兒討論後回答

請幼兒分組説出分類的理由和方法。

崔童: 按好的蟲蟲和壞的蟲蟲分。

范進祥:好蟲蟲叫益蟲,壞蟲蟲叫害蟲,應該是按照益蟲和害蟲分類。(崔童同意,其他幾個小朋友也同意這個分法。)

於江茗:我想按照白天活動和晚上活動的蟲蟲分,蚊子、蛾子是晚上的,蝴蝶、蜜蜂、蜻蜓是白天的。

郝琰澤:有長的大的和長的小的蟲蟲,可以按大小來分。

孔嘉源:按照嘴的不一樣來分,有的用嘴吃東西,有的用吸管樣的針來吃東西。

張一佳:按照有翅膀和沒有翅膀的來分。

劉嘉露:可以按會飛的和不回飛的分。

郅媛: 按有退的和無腿的蟲蟲來分。

范進祥:有水裏的蟲蟲,是蜻蜓的幼蟲叫水泵子,可以按水裏的和陸地上的蟲蟲來分。

三、教師總結出好的分類方法。

幼兒動手操作:按自己的方法給蟲蟲分類。並用圖來表示分類的方法。

活動反思:

這是蟲蟲聯歡會中給蟲蟲分類的一次綜合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因為老師沒有事先給與明確的方法和答案,幼兒思維沒有受到限制,所以他們的思路開闊,想出了很多的分類方法,幾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分類方法:有的按會飛的,不會飛的;發聲和不發聲的;有腿的,沒有腿的;大的,小的;益蟲,害蟲;昆蟲、非昆蟲;白天活動的,晚上活動的由此可見,沒有侷限的問題答案,更能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分類的方法有了,接下來就是看幼兒的實際應用情況,在操作的環節,幼兒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給蟲蟲進行分類,大部分幼兒都採用了畫認識的蟲蟲時的方法,將一張紙對摺分成兩塊,按摺痕畫上中線,一邊表示一種。但是在表示分類結果時,一部分幼兒説不會畫,這時,我看到江茗在兩塊紙上分別畫了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説:我是按白天和晚上活動的蟲蟲分的。太陽表示白天活動的蟲蟲,月亮表示晚上活動的蟲蟲。劉嘉璐是按會飛的和不回飛的蟲蟲分類,她在表示會飛的蟲蟲時畫了個翅膀,表示不會飛的蟲蟲時畫了個翅膀後又畫了個,這種方法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既好看又好畫。由此,引出了很多的表示圖,如:按有腿的和無腿的分,有腿就畫上腿,無腿畫上Ⅹ;會跳的不會跳的;有翅膀無翅膀的操作、分類,設計表示圖活動,為我們的製作蟲蟲書《我給蟲蟲分類》作好了準備。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比較3種常見的紙,發現它們的不同。

2.樂於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3.通過染紙活動,初步發現3種紙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材料準備

宣紙、畫畫紙、牛皮紙、顏料、標籤、表格、染紙樣品、塑料筐、抹布、舊掛曆紙、泡沫板。

●活動過程

1.感知3種紙的不同

(1)教師出示3種紙,並問孩子:“這是什麼紙(瞭解名稱)?”

(2)提出問題:“每人都有3種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聽一聽,它們有什麼不同?”

(3)幼兒自己取3種紙進行感知比較,發現紙的軟硬、厚薄、顏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勵幼兒相互交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5)在幼兒表達基礎上,利用表格形成集體記錄。

2.製作有趣的染紙畫

(1)引入染紙畫,出示染紙樣品。

(2)幼兒取紙,教師介紹染紙基本方法。

(3)幼兒操作。

(4)相互交流。

提問:“你們看一看這3種紙染出來的畫,你們發現了什麼?”“哪種紙做染紙最漂亮?”“為什麼?”

小結:宣紙做染紙最漂亮,它吸水多。把這一結果記錄在集體記錄表中。

利用記錄表,梳理3種紙的不同。

3.提出問題,引出新活動

“今天是用這3種紙來做染紙畫,如果用這3種紙疊成小船,放在水裏會怎樣?”

●活動評析

?有趣的紙》作為紙的系列活動的一部分,是一個有着科學領域的明顯特點並與藝術領域有機綜合的活動。

這個活動的結構化程度比較高。這種高結構不僅體現在從目標到材料的嚴謹設計。而且體現在用一系列關鍵問題引導着幼兒的探究活動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動的每個階段,不僅在開始時有關鍵問題的引導,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時有共同的討論和回顧,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發現和記錄的事實信息,概括、總結和提升已經獲得的經驗。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活動中,關鍵問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引領着幼兒探究的方向,保證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紙》中,在探究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主要使用了4個關鍵問題,它們在引發和引導幼兒深入探究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關鍵提問1:這是什麼紙?這個問題的主要作用在於引發幼兒回憶、確認已經熟悉的紙,同時為了交流的方便,對紙的`名稱達成基本的共識。

關鍵問題2:“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聽一聽,它們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的主要作用在於提示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究;同時這個問題也在提示幼兒關注自己的探究結果――發現紙的不同,讓幼兒明確探究的任務。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孩子們會關注到紙的很多外在特性,顏色、薄厚、結實程度、光滑程度等等。

關鍵問題3:“看一看這3種紙染出來的畫,你們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關注3種不同的紙的吸水性。雖然這是一個具有一定方向性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孩子們的發現可能會有很多。

關鍵問題4:“哪種紙做染紙最漂亮?為什麼?”這個問題比上一個問題具體,它能引導着幼兒發現宣紙做出的染紙最漂亮,通過思考原因,孩子們會關注到紙的吸水性,並對紙的吸水性發生興趣。

探究紙的吸水性可以成為孩子們繼這個活動之後更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因為紙的吸水性已經超越了探究紙作為單一物質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紙與水兩種物質的相互作用所發生的變化。老師們可以在美工區投放顏料和各種各樣的紙,鼓勵和支持幼兒繼續進行染紙活動;還可以提供毛筆、毛刷、棉籤和海綿棒等工具材料,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各種質地的紙進行作畫,他們會發現不同紙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紙作畫所產生的奇妙效果。當然,在這種似遊戲、似探究、似美術的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會體驗到遊戲的快樂、探究的魅力、美術的奇妙……總之,孩子們的獲得與發現會有很多很多!

幼兒園關於力的科學教案篇8

讓孩子知道在何種情況下要用什麼禮貌用語。

活動目標:

能知道在哪些情況下要使用“請,謝謝,對不起”,奠定團體中互動的基本禮節,體會更豐富的感情分化,建立積極和諧的個性。

活動準備:

圖片,分組

活動過程:

1、引導者先和幼兒討論在生活中許多的禮節,如早上到幼兒園問候老師,與幼兒打招呼,道早安,拿東西時用雙手接,並會説謝謝,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要説對不起,拿東西給別人時,要説請,放學回家時會和老師、幼兒道別説再見等。

2、接下來,引導者可以發問,讓幼兒來回答,如踩到別人時要説什麼,幼兒就回答“對不起”,以此方式來練習生活中常用的禮節及禮貌用語,同時在這一週內提醒幼兒要注意禮貌

注意事項:

除了課程上的教學外,引導者應和幼兒將這些禮節融入日常生活中。

失敗的處理:

幼兒最記得或常用的詞彙可能較少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在何種情況下要用什麼禮貌用語,因此討論時知道,實際上不會使用,因此需加強日常生活練習。

活動結束:

小朋友互一起回教室。

活動名稱:四個好朋友(小班)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向幼兒介紹情境表演的名字“四個好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觀看情境表演“四個好朋友”

一天,天氣非常晴朗,小白兔、小花貓、小黃狗、小公雞四個好朋友在草地上玩,小白兔和小花貓在跳舞,跳着跳着,小白兔不小心踩了小花貓的腳,小白兔連忙説:“對不起”,小花貓説:“沒關係”。它們互相笑笑又繼續跳舞。小黃狗和小公雞在玩拍球遊戲,小黃狗不小心撞了小公雞的頭,小黃狗連忙説:“對不起”,小公雞説:“沒關係”。它們又在一起高高興興遊戲,玩的可開心了。

3、討論:

我們向故事中的誰來學習?為什麼來學它?

4、請小朋友再次表演“四個好朋友”

5、教師小結:當你不小心撞了、碰了或踩了別人時應該賠禮道歉並説“對不起”,別人向你賠禮道歉時,你要原諒他並説“沒關係”。

三、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會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