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優秀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9K

通過讀後感,我們有機會深入分析書中的主題,探討其中的哲理和思想,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考方式,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書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動機,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優秀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優秀7篇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1

近日,拜讀了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此書分十三章,以淺顯平實的語言,闡述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為人父母者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書中陳鶴琴先生運用了一百多個案例,而其中絕大多數案例都是有關兒子一鳴的。從所舉事例可以感受到,陳鶴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細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過許多的母親。陳鶴琴先生對自己的子女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試驗,探索出了一條科學的家庭教育道路。

陳鶴琴先生指出,“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態度。”此話説得不無道理。在不少家庭裏,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多采取的是這樣的作法: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對孩子怒氣沖天,大發雷霆,一個卻對孩子好言相勸,哄騙利誘。如此一來,孩子便可能會得寸進尺,甚至對父母之言產生輕視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僅如此,年輕父母與爺爺奶奶輩之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必須採取統一的態度。此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也同樣如此。作為教師,不管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一旦發現了問題,都會嚴肅對待,認真教育。可現在很多家庭,要麼是稱沒時間管教孩子,要麼是過於溺愛孩子,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極不重視,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長所教的,完全跟學校教師所教的背道而馳。結果呢,老師辛辛苦苦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後果。這豈不令人難過?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方方面面都應該達成一致,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書中124頁,有這樣一句話:“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應當有相當的禮貌。”陳鶴琴先生的話,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還是教師,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雖然他們年齡小,但同樣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就應該遵守這樣一個原則,把他們看做一個真正的“人”!既為真正的“人”,就應當享有作為“人”的尊嚴。我們就應當同樣給予他們尊重,而不能因為是他們的父母或教師,就任意的訓斥,或時整天板着臉孔,做出一副威嚴無比的樣子。這樣,有可能表面上讓孩子馴服了,但孩子的內心呢,卻不見得信服。甚至,還會在父子、母子或師生之間,出現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導致彼此的隔膜。此舉,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則孩子會心悦誠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教誨,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時,有了尊重作基礎,孩子與父母或教師之間的關係則會顯得和諧、和睦而快樂。這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則是用金錢也買不回來的。同時,孩子是善於模仿的。父母或教師的言行會在耳濡目染中影響孩子,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尊重他人。

陳鶴琴先生在書中還提到,“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愛人”。看到此處,不禁想起了一位學生家長曾經愁容滿面地對我説起的一句話:“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麼了,一點兒都不曉得關心父母!”其內心的憂慮,溢於言表。我想,有此煩惱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實,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懂得,需要後天的培養。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愛孩子,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為孩子操勞,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辭。但可憐的父母們忘記了一件頂重要的事,忘記在愛孩子的同時,教會孩子關愛他人。於是,培養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於是,父母們無奈地發出上述的感慨。其實,教會孩子關愛他人,並不難。關鍵在於,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識,要善於抓住生活中一個個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比如,家人生病時,可讓孩子端水拿藥,噓寒問暖;吃飯時,教孩子把好吃的飯菜夾給長輩吃;出門購物時,讓孩子幫着拎東西;家人生日時,自制或選購小禮物,並送上幾句祝福的話語;遇上自然災害,引導孩子用零花錢為災區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識地長期進行訓練與培養,那孩子必定會成為一個富有愛心、關愛他人的人,而不會成為為世人所不齒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你千萬不要替他代做。”這是陳鶴琴先生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其實,這其中的道理,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卻還是忍不住動手幫着孩子做了。就拿我來説吧,兒子小時候,生怕他剝不好葡萄,總是一顆顆剝皮去籽後再送到兒子嘴邊。做其他事,也是如此,關懷備至。老公發現後,極力反對。細細想來,自己的.確做得不夠高明。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卻在無意中害了兒子。讓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處多多。首先,在孩子獨立做事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困難,為了克服困難,他們自然會積極動腦,想辦法解決。這將極好地促進孩子的思維的發展。其次,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可以發展他的雙手的小肌肉,訓練並提高雙手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這又將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第三,孩子獨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敗。成功,則可從中獲取寶貴的經驗;失敗,則從中汲取沉痛的教訓。因此,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對於孩子來説,都是非常珍貴的鍛鍊機會,都將很好地幫助孩子積累實踐經驗,以免重蹈覆轍,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讓孩子在獨立做事,則孩子就會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這種成功的體驗,是父母所不能給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時,孩子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從而激發起再一次衝刺的信心和慾望。因此,為人父母者,何不放開手腳,讓孩子們獨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裏行間,聽陳鶴琴先生娓娓道來,真的是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曾讚道:“這本書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書,認真拜讀,這樣,“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多好!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2

我看過很多書,可最鍾愛的還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出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之手,講述的是主人翁安利柯在讀國小四年級時所發生的故事。我也正讀四年級,書中的故事就好像發生在我的身邊,有時讓人驚訝,有時讓人悲傷,但自始至終藴含着濃濃的愛。

?愛的教育》以日記的形式創作,生動的語言、感人的故事很容易地把我引入了安利柯的世界。調皮的弗蘭諦、可憐的克洛西、聰明的可萊諦、酷愛學習的戴洛西……作者神奇地把一個個特點鮮明的人物,用日記的形式串聯起來,以至於我在有意無意中就認識了他們。

書中飽含着父母之愛、姐妹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即使在陌生人之間也充滿愛意。主人翁安利柯有一對很善於教育人的父母,引導着安利柯在愛的氛圍中幸福中成長。其中有一章,母親去殘疾人學校看望兒童,並沒帶着安利柯一起去,但她在日記本上記錄下了當時的感受,使安利柯懂得了對陌生人也要付出關愛。

在這些愛的故事中,讓我漸漸感覺到自己很自私、很懶惰。比如,有時同學向我借東西,我懶得拿,就會簡單地回答“沒有”,我以後可不能這樣了。還有我的生日,爸爸媽媽總是牢牢記住,每次都為我送上我喜愛的禮物。而我總是記不住他們的生日,哪怕一句生日快樂的祝福都會忘説。在家裏,我以前總覺得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不夠,現在我知道我的很多要求太過分了,爸爸媽媽不依我也是出於對我的另一種愛,使我能學會分享、懂得取捨。

?愛的教育》真是一本好書,在感人的故事中讓我懂得了別人的愛,讓我學會去愛別人。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3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就要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的堅定決心。

我想,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是我們每個老師,也是我從教內心執着的追求。朱永新的《我的理想教師》讓我懂得好老師的標準,讓我們更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可能不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但我會努力去做“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愛心和詩意的教師”;我可能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但我會努力去做“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可能不是“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但我懷着年輕的心,努力去做一個所接受和認可的教師;我可能不夠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但我會努力去做“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沒有遠大的夢想,就不能夠有成就。我們或許成不了教育家所期望的理想教師,但我們應該把他作為一個夢去努力,去把它變成現實。

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一句: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朱教授説的`好,“一個沒有愛心的老師,永遠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遠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諦。”未來的教育家應該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只有愛,才能贏得愛。我們要真誠的熱愛學生,才會在願意與你交流,樂意與你一起分享學習和生活的快樂。我覺得教師愛學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潛能,鼓勵孩子去不斷探索,是他們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也才會讓你在和他們交往中忘記了外面的世界,忘記了生活的煩惱。也最終讓你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要相信一份耕耘總會給你成倍的回報,只是有時候你的付出不會馬上見效。但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成功。

看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理想教育》中談到的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師形象,覺得自己與它的距離還很遠很遠,但我並不氣餒,我會一如既往,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4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開篇先説為職業教育確定一個“正當主義”的重要性,緊接着論述“生活主義”和“衣食主義”不適用於職業教育的理由,隨之提出了“生利主義”。從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當做利益,但陶老此處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

當把生利主義定為職業教育的理念之後,陶老接着從師資、設備、課程、學生四個範疇分別進行了闡述。

師資方面,職業學校教師應具備三大素質,一是經驗,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達”才能“達人”;二是學識,僅有經驗無法“改良”,更無法“進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經驗尤為根本”,基於此,緊接着談論了選取職業教師的三種途徑: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經驗學術與教法;收錄職業界傑出人物教以學術與教法;專家與職業界有經驗者共同合作相互補益。

設備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學校自已擁有的設備,二是可以利用職業界中的設備,無論哪一種,重點在於能讓師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課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並舉了一個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學習種豆,那麼就得把種豆自始至終的整個過程作為一課。

學生方面,先談到了職業教育的一個弊端——“學農者不歸農,學商者不歸商”,究其原因,在於學生入學之時所選專業與自己的才能興趣相去甚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陶老提出了職業學校應設“職業試習科”,讓學生在入學之時,能對多種專業進行嘗試之後再做取捨。

文末説到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國無遊民,民無廢才,羣需可濟,個性可舒,然後輔以相當分利之法,則富可均而民自足矣”。可見職業教育對於國富民足、長治久安具有深遠的意義。

那麼,目前的職業教育現狀如何呢?因自己不太瞭解,不敢妄言,但從身邊的一些孩子的選擇中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那些選擇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是由於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學之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是職業教育本身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更嚴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選擇了職業教育的學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學業,完全達不到職業教育的`目的,培養出來的往往只是徒有學歷而無能力的學生。

20xx年,曾有幸旁聽來自德國的崔勒博士介紹以巴伐利亞州為代表的教育體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們對待職業教育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認識和態度。在巴伐利亞州,孩子在完成幼兒園2年、國小4年的學習之後,便開始了明顯的具有職業傾向的分流,約有40%的學生進入“完全中學”,學制8年,主要奔大學而去;約28%的學生進入“實科中學”,學制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學校”而去,部分可改進“完全中學”;約25%的學生進入“中學”,學制5到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學校”而去,部分可改進“實科中學”。在“雙元制職業學校”學習2—5年不等之後,一部分學生走入勞動力市場,一部分則進入高一級的職業學校再學習2—3年後,可選擇走向勞動力市場或者進入大學。一個最大的區別是,無論是從哪一級職業學校走出的學生,都是“專業型”的人才,無論是社會認同,還是自我認知,甚至最簡單到待遇收入,和那些從大學走出來的學生,沒有任何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裏,“職業”只有分工不同,並無高低貴賤之分,當職業教育真正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重視的時候,國富民足,庶幾近矣。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5

教師應該深入學生的心理,真正瞭解學生的感受,這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得處理師生互動關係。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老師説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願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於他,這位老師的坦誠深深地打動了我!他讓我們意識到,老師或家長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麼重要!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孩子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他們的老師,和養育他們的父母。讀了《愛的教育》裏《我的決心》這篇文章,我被文章裏的“我”深深地打動了,他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個有心的孩子,通過觀察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極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給予他的關愛,於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愛別人,要求上進,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樂起來,而且能把快樂帶給別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國小生健康的成長、發展能起更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在《我們的老師》、《爸爸的老師》、《我弟弟的女老師》這幾篇日記中描繪的師生之間的愛是那樣的親切、自然。在《我們的老師》一文裏,作者用一種非常口語化的語言描寫了老師在迴應學生的問候時的神態、關心孩子時手的動作、批評孩子時的語調等,給我們勾勒出一個慈祥的、感性的、親切中不失威嚴的好老師形象。《弟弟的女老師》一文所描寫的那些情景彷彿就是我曾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的`是引導作用,而不是填鴨式灌輸。教師應該的重視學生存在,以情感去開啟學生的心智。《愛的教育》裏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師一樣,通過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尊敬師長,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因為那些小事將促成一個人將來的品行。《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還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了對祖國崇高偉大的愛,有《帕都亞的小愛國者》、《倫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亞島的小鼓手》、《愛國》、《意大利》等等。 《倫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給一支騎兵小隊當哨兵,為了看清楚敵軍的情況,他不顧危險,勇敢地爬上樹梢,最後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揚了普通的人對祖國的熱愛之心,從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誠,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愛國》是一篇爸爸寫給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聽了一個愛國故事以後,用這個故事的內容教育、啟發恩里科。 用“愛”來感化學生,真誠地為學生提工服務,在生活中做學生的朋友。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總之,教師要力求做到愛得得體、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理,這樣,才能把正確的愛生動機和真正教好學生效果統一起來,才能做一個真正有愛的教師!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差別,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夏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6

風輕輕,花淡淡,靜謐的夜裏一股清幽的香氣撲面而來,是來自眼前的恩利柯,還是來自遙遠的意大利?

愛,無處不在——像花一樣開,像風兒一樣吹,像雨兒一樣飄.

愛,多姿多彩——是一一聲熱情祝福,是一句親力了的讚美,是一個鼓勵的眼神。

?愛的教育》中,面對失去母親的卡羅納,老師,同學和其它家長的表現深深的感到了我,老師瞭解卡羅納的痛苦,囑咐同學們不要在卡羅納面前開玩笑,叫同學們關心他,包容他,家長鼓勵他,愛護他·······

讀到這裏我的心顫動了!我真切地感到,充滿愛的目光和心靈正向我靠近。愛,悠悠地傳進我的心間!

愛,柔柔地滲進我的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班的孔維佳,她學習不好,沒有人原意和她一起玩,一次她捧着作業向我走過來,誠懇地請求我教她題目,這道題目講了好幾遍,她還是不明白,我有些不耐煩了,生氣地衝她喊了一聲:“你怎麼那麼笨?”她好像下了一跳,看着我小聲地説:“請你再講一遍,講慢點兒好嗎?”我平復了一下心情,讓自己更柔和,更有耐心教了一遍,孔維佳就開竅了,她臉上露出了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被她感染,我也笑了,快樂寫在孔維佳的臉上,也寫在我的臉上。沒有情感的講解,是無法打動人的,柔和,帶着愛的講解,則讓人快樂。愛是快樂的源泉!

乘着愛的翅膀,願我們一起播下愛的草籽,那一望無垠愛的碧野,永遠是人間最美好的風景。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7

?愛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於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説。這是一部日記體小説,意大利的文學在中華的譯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華章,尚不及這部小書對無數人的益處。 《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國小生的書,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每一篇故事都以一個“愛”字為話題,作品中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

其中“災難”這篇文章最令我敬佩。敍述了一個叫洛佩諦的學生,上學時在街上看見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時,有一輛馬車向他駛來,於是洛佩諦大膽地跳了過去,把他拖救出來。不料自己的腳被車子軋傷了。大家都稱讚洛佩諦是個勇敢的孩子。我被這個孩子驚人的舉動所感動,也許他很天真,不知道自己過去以後,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也許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但他還是毫不猶豫的衝上前去,挽救了一個孩子的生命,自己卻受了傷。這種學生之愛,是所有愛中最淳樸、天真的愛。 “納利的保護人”這篇短文最令我感動,看的時候,我潸然淚下。駝背的納利,身體小而弱,經常被人捉弄。但為了不使母親傷心,常獨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負他,卡羅納把弗朗蒂打得狼狽不堪,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納利,卡羅納成了他的保護人。納利的母親很感激卡羅納,並將項鍊送給卡羅納。

也許他和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才會給我帶來如此大的觸動。我也經常一個獨自哭泣,也許因為我對被欺負的納利感到同情,更對卡羅納的正義感到敬佩。雖然這隻一個小小的故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又有誰注意到,這些精神都需要“愛”來澆灌。 故事中的每篇短文都看似平凡,但是有着超強的魅力。夏沔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啊,老師的形象之所以高大,那是因為老師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是充滿愛的,沒有愛,我們如何進步,沒有愛,我們如何學會做人,沒有愛,我們如何成長。 《愛的教育》一書中就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位。思考。引導他們用愛心與每一個人對話。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