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的讀書筆記摘抄大全14篇 《家》攻略:巴金經典讀書筆記大集錦!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4W

《家》是中國現代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小説以自傳體的方式描述了作者童年時代在山西農村的生活,展現了家庭內部矛盾和農村社會的變遷。本文將摘錄《家》中的精彩讀書筆記,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説,感受其中的深刻思考與情感衝擊。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摘抄大全14篇 《家》攻略:巴金經典讀書筆記大集錦!

第1篇

巴金的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説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説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摘抄大全14篇 《家》攻略:巴金經典讀書筆記大集錦! 第2張

第2篇

暑期閒來無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讀完之餘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尤為書中被封建禮教殘忍毀滅的美麗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觸動的便是美麗温婉、善良多情,卻又愛而不得、抑鬱一生、華年早逝的梅表姐——錢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千金小姐,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詩文且修養極深。她與表哥覺新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兩家也有意親上加親,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便賭氣拿兒女的終身大事向對方報復,一句“命相不合”,便輕易地斷送了他們純真聖潔的愛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後來梅芬屈從於母親的意志,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陌生人。更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對婆家的惡氣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頑固的母親身邊,恪守着“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念,壓抑的過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覺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淚洗面,最終憂鬱成疾,悽慘死去。

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內而外散發着中國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她忠於愛情,安分守己,隱忍柔順,處處替別人着想。明明母親對她不幸的婚姻負有主要的責任,但她從未抱怨過她,反而總唸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當傷心之餘,她免不了痛哭,但總是躲在房裏或倒在牀上蒙上頭,唯恐驚擾母親和他人。儘管她心裏還愛着覺新,可是她又不願影響覺新的生活,只能獨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叮囑別人,千萬不要讓覺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沒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對瑞珏(覺新的妻子)有絲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誠的對她表示羨慕和喜愛,當瑞珏敞開了胸懷接納了她,她則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魯迅先生曾説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確,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卻悽然一生!她有愛的渴望,卻沒有追求愛的權利;她熱愛生活,卻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卻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齡,卻痛感人生無趣、生不如死,最終香消玉殞,這樣的悲劇怎不令人心痛?

我認為,梅芬的不幸,是與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開的。懦弱的她,每當面對不公時,只會一味地隱忍、順從,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僅僅是愛情。對於一個善感多情的女子來説,雖然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她不該在愛而不得後,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渾噩沉浸在往昔的回憶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內心缺少陽光。因此當她純真的愛情理想破滅後,年紀輕輕的她便覺此生無味,心如死灰。心頭無法消除的傷痕,使她多愁善感,鬱鬱寡歡。“看見花落要流淚,看見月缺也會傷心。”皺紋過早的爬上了她的額頭,病魔也悄悄地纏上了她的身體。可以説,懦弱隱忍的性格和狹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劇的深層原因,則是當時嚴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

梅芬同覺新,自幼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即使用舊的婚姻標準來衡量,他們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對。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便被輕易斷送了。這絕非僅僅指兩位母親的意氣之爭,它體現着幾千年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強大威力。梅芬後來正是按照“天經地義”的舊禮教嫁給了一個不認識的男人,但結果卻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對婆家的欺凌謾罵,她只好無奈地回到親手扼殺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頑固的母親身邊過着尼姑庵式的生活。當她在成都重新遇見覺新時,本來有着滿腹的心事和一腔熱情渴望對覺新訴説,然而種種殘酷的“規矩”和“禮數”卻讓她望而卻步。她的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嚥着心酸,任憑家長的擺佈。當覺慧鼓勵她起來與封建禮教和環境作鬥爭時,她卻認為,“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在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的長期束縛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始終沒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人生權利和幸福。在這種不公、罪惡、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這種生活的弱者、命運的順從者,只能被擺上封建禮教的祭壇,成為可憐的犧牲品罷了。

讀着梅芬的美麗與善良、悽慘與不幸,我忍不住在心裏咒罵起過去那個兇殘、野蠻、荒唐、愚昧的罪惡制度來,我忍不住為可憐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國已進入21世紀,儘管封建制度已經滅亡,但當初與之共生、共存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有些卻頑強地活了下來,並在今天改頭換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禮教戕害的“梅表姐們”雖然早已無聲無息地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但是她們的悲劇對於如今身處科學文明時代的世人來説,仍有警醒意義。

第3篇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第4篇

巴金的家我終於看了。在意料之中,從他給人的印象我就知道他寫的書一定是温和的,強烈不到哪裏去。果不其然,他的書只有悲涼,只有最初的反抗。它的悲哀正是封建禮教的吃人,正如先生的《狂人日記》,不過是温和了太多。

看了這些文章,我感覺自己真是很幸運了。我生在現代,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説自己想説的話,不會為了誰而甘做一個犧牲者,也許我真是覺慧一類人,老是站在潮頭,其實這往往也是自找苦頭,就像先生説的那樣,人最可怕的不是做夢,而是夢醒了,卻又找不到出路,覺氏三兄弟都是醒了的人。而最可悲的不是覺慧,因為他懂得反抗,也不是覺民,因為他也曾堅強,最可悲的人當然是覺新,明明醒了,卻要騙自己還睡着。在現實的世界裏他一次次的妥協,沒有反抗,靈魂連帶肉體一同被封建禮教吞噬掉。那才是悲哀。如果我是他也許早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看着他們,我又要為自己慶幸了。自己何其幸運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我是不是又在杞人憂天了呢?也許我們這代人真是為自己想的太多,生活才至於如此苦悶。如果我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想也不至於如此吧!連日的淫雨讓我不由又想起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幾人能做到呢?我有時真的只想要一張書桌,讓我做做學文,也許真的就可以滿足了。其實我又何嘗未成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呢?譬如我選擇法律作為我考研的方向,難道我就真是那麼喜歡法律嗎?我是一個非理性的人,法律也許並不是那麼適合我吧!

學史或學文也許更適合我吧!其實我也不是完全贊成先生的觀點,比如他摒棄一切舊文化就是我所不贊同的,古文也有好的,為什麼要全盤否定呢?手邊拿着古文觀止,一邊感歎古人的心胸,一邊感歎20、30年代人思想的進步。也許我們現在正處在魏晉南北朝一個千年的輪迴吧!又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厭了,也倦了,連現在的文學作品都那麼平淡了,真可悲。

20__年:那個時候的自己真是深刻呀,或許現在都沒有那份深刻了。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第5篇

?家》是一部家庭的歷史,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它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得覺醒和封建勢力的沒落,昭示着社會發展必然會將舊的腐朽的事物拋棄,而迎向新的進步的事物。

故事的男主人公覺新是一個生性懦弱的人,所以他的人生就是在一家人的幫助和破壞下走向悲劇的。它的婚姻是不幸的,娶了自己不愛的女子作為一生的伴侶,與自己深愛的女子一生都在馬不停蹄的錯過。可他也是幸運的,她的妻子是那麼的愛他,為他毫無怨言的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乃至自己的生命。當他終於覺悟的時候,一切都晚了,關住他的不是兩扇門,而是他自己。他在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劇中痛苦的活着。故事的最後他終於有勇氣去幫助三弟覺慧脱離那個毫無親情和温暖的家,他在最後一刻終於向着遠去的客船揮動了自己顫抖的手臂。他沒有勇氣去反抗那個時代的制度,只能成為制度下的犧牲品。

梅表姐也是懦弱的,她甚至沒有對自己的婚姻説一個不,也許在那個年代女子只能那樣聽天由命,可是她的親生母親不應該為了賭一口氣就賭上自己女兒一生的幸福。梅表姐又是可憐的,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解她的痛楚,她每天只能在自己狹小世界裏悄悄的哭泣。不過梅表姐又是勇敢的,在經歷了婚姻家庭所有的變故之後還能堅強的面對生活,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最終她還是承受不了生命之重,只能滿懷遺憾的告別這個給她帶來一生波折和苦難的人世間。

瑞珏是一個善良的人,但卻沒有善終。她是那個大家族爭鬥利益的犧牲品。她生前是那麼好的一個人,她去世後除了大太太和姑太太竟沒有一個長輩去墳前看過她一眼。她的一生就是為了她的丈夫,她的家庭,甚至還有對別人的憐憫和恩賜,可是善良的她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一間破屋,三尺黃土,葬了她所有關於未來的幸福夢想。事實就是這樣殘酷,在一瞬間破滅了一個人一生的夢想。至少,她也應該是值得吧,覺新説過會一生不在娶妻,可是誰又能見證呢?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下,他會不會又一次的妥協?即便覺新真的不在娶妻,可是瑞珏在地下也再也不可能得到温暖和幸福了。這是瑞珏的悲哀還是覺新的過錯?不,這是那個年代那種封建制度荼毒的惡果!

覺慧是桀驁不馴的,在不懈的努力和抗爭下,他終於走出了那個家,那個讓他徹徹底底失望的家。他心愛的鳴鳳死了,他尊敬的大嫂死了,那個他既愛又恨的爺爺也死了,所以那個家裏值得他留戀的東西太少了。他選擇了逃離,也是在那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走之前他去看了曾經和鳴鳳在一起擁有美好記憶的水池,也是結束鳴鳳生命的地方;他去看了把自己養大的後母;他去和自己的哥哥告別,為他做最後的思想開導,勸他和自己離開。可是覺慧沒有能把覺新勸走,因為這時留給覺新的是全是責任,撫養兒子的責任,贍養母親的責任,供弟弟讀好書的責任,對整個家的責任,所有的責任在這時全壓在他一個人的肩上,所以他不得不留下,他不能離開!覺慧離開了,也許帶給他的會有光明和快樂!至少他勇敢的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給家帶來了希望!

鳴鳳是勇敢的,她為了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不違背自己在心底對覺慧的承諾,勇敢的向死亡邁出了一步,在自己曾經最快樂的地方結束了自己十七歲的年輕生命!在那個年代,能夠自己解脱自己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像婉兒,與鳴鳳一樣的宿命卻選擇生不如死的屈辱的活着,她説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習慣了的生活卻讓她對生命產生了恐懼卻沒有勇氣去選擇另一種宿命,不如説死亡。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説,鳴鳳的死是有價值的,她不僅僅保住了自己做人的尊嚴而且還更加堅定了覺慧離家去闖世界救亡中國的決心!

黃媽也是勇敢的,她在高家呆了五十年後終於決心説出了自己心底真正想説的話,她為瑞珏感到不公,她正真看到了高家衰敗的根源。她對覺慧三兄弟的愛不能不感動我們,是那樣的樸實無華,是那樣的默默無聞,在真正的親人之間都沒有了親情時,我們看到了愛的火光。只是這樣的火光是如此的微小,不能照亮整個家庭!

其實今天想説的`還很多,心潮澎湃,有一種情愫在感染着我,有一種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我似乎從《家》裏看到了些許希望的曙光。真的很佩服巴金老人,他能用文字和故事把封建制度真實的再現,給心靈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也給我們留下無盡的啟迪~~~~~~~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一代,社會發展的重任已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接納新事物,才能將時代的大船推動。朝陽散播着生命的氣息,舊事物已留於昨夜的黑暗當中。讓我們張開雙臂,去擁抱新生吧!

第6篇

開始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看巴金先生的《家》,但看完之後不由得佩服巴金先生在字裏行間中體現出的強大的感染力,讀此書時,我彷彿回到了20世紀初期的中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盡了高牆門第裏的悲歡離合。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滿眼黑暗,社會中充斥着違心和奉承,家不再是每個異鄉子女心心念唸的避風港,相反的,家已經成了一個空殼,一個虛有其表的外殼,填塞着封建制度的,還有那代人數不盡的悲哀。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子,直到看了接近一半的文章,都始終覺得他是一個懦弱的,被封建禮教所摧殘的喪失了自己想法和主見的傀儡之人。他生來就是一個優秀的少年,少時被私塾老師鎖看好,在家又被雙親所寵愛,父母都暗中慶幸有這樣一個“寧馨兒”,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對化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曾經的他,也有着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他想到上海北京去研究化學,甚至想去國外留學,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婚姻決策和家庭變故,我可以想象出來他的人生大道將是多麼平坦。

然而命運不可能從頭到尾只眷顧一個人,終於,在失掉母親的重壓之下,他獲得一場荒唐的婚姻——她的新娘竟是抓鬮抓出來的,沒有考量,沒有思慮,只有荒唐,不盡的荒唐。 但他也終於是接受了,大概他懦弱的性格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吧。可能一直到了瑞鈺被命到城外生產的那一刻,他的心還是沒有產生絲毫的想反抗的精神。瑞鈺也終於和他天人永隔,在房門的另一邊,在妻子生命的最後,他和她,還是隔着一道門。

這是一個悲劇的角色,妻子的死給他些許的清醒,他幫助覺慧逃離高家,並給予他鼓勵,看到這時我很欣慰,他終於有了些許自己的想法。

而高家的另外兩兄弟,確是與覺新有着背道而馳的性格,覺慧聰明勇敢,飽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喜歡自己的丫鬟鳴鳳,也勇敢的去説,去做,但再勇敢的人,也難免被頑固的封建禮教侵蝕自己的人生,鳴鳳被嫁給一個在年齡上完全可以當自己爹的“劊子手”馮樂山,僅僅只是為了讓兩家保持好的關係,鳴鳳作為一個名門望族之間所固有的社交工具,一個犧牲品,最終選擇以死來躲避這場災難,鳴鳳是可憐的,也是可敬的,她寧死不屈服封建的長鞭,即使已經遍體鱗傷。

覺慧在鳴鳳去世之後,只是難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讓這件事藏在心裏,他不能為了感情而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們的雜誌,始終是他努力的目標,他在充實的工作中逐漸找回了原來的自己。

覺民相對於覺慧,顯得更加執着且沉着。當他被要求娶別人家的小姐是,便跑到友人家去躲着 ,直到老太爺説不再談論覺民婚配的事之後才出來。他對琴的喜歡和對封建禮教的厭惡也充分從這件事體現出來。

覺民和覺慧一樣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傳播者,最終是他們以及他們這一代人,真正的敲響這户家庭的喪鐘。

高家的其它成員,就如克定和克安還有那討人厭的陳姨太,他們整日裝神弄鬼,先是以為老太爺驅鬼為由活活嚇死了高家老太爺,又以避血光為由令瑞鈺到城外生產,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瑞鈺的死亡。克安陰險狡詐,克定窮奢極欲,不僅吃喝嫖賭樣樣行,甚至騙取妻子的首飾去買。他們夥同陳姨太,在高老太爺剛剛去世就鬧着分家,他們所代表的,是的封建禮教和黑暗的社會制度,即使即將走向毀滅卻仍然要給人最重的一擊。

整個高家看起來井然有序,家庭成員們彬彬有禮,家庭和睦,殊不知平靜背後暗暗湧動的狂潮隨時有可能沖垮這座虛有家的空殼的建築。偌大的高家萬貫的家財,卻沒有人真正快樂過。

巴金所寫的家,不僅是小説裏的高家,更是那一代人的家,處在封建禮教瀕臨湮滅的邊

緣的那一代年輕人,受着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思想免不了與大家庭頑固的舊勢力碰撞出火花,此時,何談家的温暖,那一代人的家,家已不是避風港,而是每個人唯恐躲避不及的牢籠,高老太爺窮盡一生去維持着高家表面的繁華,到頭來卻都是表面的盛興。

但那一代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他們勇敢的反抗與鬥爭,最終造就了一代中華民族的脊樑!

第7篇

一個人、一杯茶,打開空調,躺在牀上,隨手拿起身旁的《家》開始“啃”。看着看着覺得自己全身熱血沸騰,我也想加入覺民和覺慧他們反對封建勢力的隊伍。

覺新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犧牲品,作為長孫在他父親死後,他必須挑起承擔這個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長輩都反對新思想、維護封建秩序、封建禮教,但是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卻是誓死抵抗反對封建思想,想要改變封建社會傳統的熱血青年。他們不服從哥哥的管教不願意接受封建思想,覺新其實也是一個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為家中長孫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禮教。覺新是懦弱的,但無力反抗這一切。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於一身。

覺民和覺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們幼稚而大膽,他們反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光明、自由、幸福熱烈的追求。他們參加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和創辦《黎明週報》抨擊封建的一切東西,嘲笑哥哥的懦弱,與封建的高老太爺進行“對抗”。直到高老太爺被“擊敗”。他們勝利了,老太爺也去世了。尤其是覺慧,他對封建勢力深惡痛絕,想盡一切辦法反對封建勢力,最後他義無反顧的離開這個封建大家庭,隻身一人來到上海。

在那個封建社會裏的太多的犧牲品,他們因無力反抗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鳴鳳才十六歲,本與覺慧相愛,但卻被高老太爺送給別人做姨太太,明明相愛卻要被拆散,可憐的鳴鳳死死哀求卻沒有幫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殺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卻趕上高老太爺去世,陳姨太説不吉利讓覺新將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地方,覺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流淚,可憐的瑞珏在那麼偏僻的農村地方因為難產而死,梅因封建勢力的壓迫不能與覺新在一起最後也帶着對封建勢力的不滿受壓迫而死。這些都是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的犧牲品。我們透過人物的悲慘命運可以看到製造它的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謬。

高老太爺是封建統治者,高老太爺也可以説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他反對新思想,專橫的實行着對封建制度他把覺新逼的走投無路,他反對一切新思想,包辦子孫的婚姻,剝奪他們的自由、幸福。覺民和覺慧反對封建勢力,與他進行“對抗”,他便認為他的威嚴、地位受到了威脅,他是這一幕幕悲劇的操辦者,這一切的悲劇都是他的“傑作”他太頑固,殘暴的統治着這個家庭,使這個家庭逐漸走向滅亡。

那個時代需要的是覺慧這種反對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如果那個時候的人都不像覺新那樣懦弱,而像覺慧那樣勇敢的話,也許也不至於會有那麼多的犧牲者,也許早就推翻了封建統治,使人們得到自由、幸福。

封建社會是墮落腐朽的,是罪惡的,其實改革開放那麼多年來,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方還是存在着一些封建思想。長輩們重男輕女,不接受一切新思想,我們要積極反抗這一切,使男女平等,使全國人民都能得到自由、幸福,不再受封建勢力的迫害。

第8篇

巴金老先生在序言裏已經説過:“自從我執筆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敵人的攻擊“這本書描寫的年代正是舊中國向新中國過度的那個階段,新文化和舊文化的交接,新思想和傳統禮教的的博弈,把這一切都放在那個時期的一個大家庭中,在這個大家庭中發生的一切變化正是濃縮了那一個時代的影子。

老祖父,是封建傳統,封建制度,舊思想的典型代表,克字輩其中的兩個叔叔是封建制度的接班人,靠老祖父的金山銀山肆意揮霍,欺上瞞下,舊時代的惡習,人性得黑暗面的集大成者。

?家》的故事正是圍繞着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每個人在當下這個時代自己的心結,矛盾和願景展開的,三個兄弟每個人面對封建制度面對陋習的態度也不盡相同,覺新,有反抗的心,但是處處忍讓,用自己的人生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一忍再忍,終於在愛妻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後選擇幫助覺慧離開這個家,走出了第一步。

覺民,覺民好比蘆葦,沒有覺新的懦弱,也趕不上覺慧的激進,但確實是新青年,也是這個支離破碎的大家庭中的第一個用自己的實踐行動反抗封建禮儀教術並取得勝利的第一人!至於覺慧我覺得是是書中的高光人物,自始至終他的思想一直前進,在家庭中敢於正面反抗家中的荒謬之事,在外積極板報,傳播新思想,行為激進《家》的結局便是以覺慧去上海遠離這個支離破碎的家為結局的。

熱血,激情不足以概括看這本書時內心的波瀾,每每看到覺慧一舉一動,每每看到覺新的萬般妥協總會想起自身的小時候的經歷,讓我覺得有的時候我就是覺慧,好像書中的人物就是自己一樣,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老先生用鮮血凝結的作品,是經典名著,《蛙》《家》《邊城》讓我明白了看名著的意義何在,因為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和一個時代的影子,等於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拓寬了生命的寬度,以讀書的方式增加了人生的多樣性。

第9篇

首先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態原來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我們以前讀過的很類似,但是在同樣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卻有着很不一樣的社會生態。

因為在川蜀地,思想上的浪潮還沒能很深入影響到這些地方,所以當地接觸到新思想往往是進度很慢的一個地方。

嗯,其實都很老套。一些思維或者説是一些昇華起來的內容,其實就是都是我們以前司空見慣的一些理論,我都能夠很好的理解。

在開頭我就説過,作為讀者,這本小説給我帶來的體驗感很好,讓人讀起來就沒有那麼枯燥。

這種要衝破舊社會的牢籠,要去衝破這些時代的掣肘,大部分那個時代的小説情節都有所體現,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在説這個事情。

哪一個積極向上的小人物不都是在終其一生地衝破時代牢籠?

當然在合適的故事背景下,這樣的人物都是值得歌頌和學習的,因為他們都會有值得我們去汲取的力量。

可是我們的一生實在太短,我們的目的真的不是要去追求別人眼裏的不一般就能取悦自己,而找到最珍貴的自己的價值,已經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也許我讀書的境界還不夠高,難免總是把作者的許多描述當作是刻意安排的故事情節,其實往往未必如此。

但是作為讀者的我,還是十分感謝巴金先生塑造了這麼生動的人物角色,能讓人在當今這樣的時代下,讀到這麼有力量的故事。

第10篇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講的是一個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人因有着對社會不同的認識和反抗而帶來的不同的命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當時覺悟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

有覺悟的人勇敢的熱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運積極熱情的存活着,就像是覺慧一樣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妥協、屈服,喪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覺新一樣的存在。曾經有無數的爭議,讀者都在猜測説這本書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傳,人物也帶有一定的現實對照性。可現在看來,無論是與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實性和現實性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個讀者,為這過去的可愛的生動的做了不必要犧牲的人們而悲哀而痛哭,為這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軟弱人們的憤恨,為這睜眼看社會的人道主義者的覺醒而激動。

這個家族裏所發生的事情正是整個社會的人們所經歷着的事情,他們具有着相同的普遍性。在書中,明顯的存在着兩代人的生活軌跡。一代是以太祖爺為頭的老一輩。一代是以覺慧為頭的年輕一輩。他們中的人有着相似性卻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過去,太祖爺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着封建制度的專制性。而後來呢,它遭受到挑戰了,新一代的子孫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縛的枷鎖。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進步一種社會的前進性,可誰又能看見,在這艱難的前進中是腳踩在無數冤屈靈魂的屍體之上行進的呢。

每一條新的道路和探索總是艱辛的,每一個在時代思想交替的時期中的人們總是處境艱難的思想掙扎的。在書中體現最明顯的是長子覺新,理應説他應該有着一個明媚的未來,尖子生、出國深造、找一個相愛的姑娘結婚生子。然而命運卻帶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自己並不愛的女人、一個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的情緒。他沒有一句反抗的話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對環境的逆來順受與軟弱感讓他得過且過,尤其是在服從的基礎上得來的也東西也還算安穩和平。

就算曾經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憤恨的,他也曾奮鬥過,可行動上他終究是妥協了,放棄了曾經的關乎青春的熱情和幻想。與他處境相類似的還有三老爺克明,雖然出國留過洋,後來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舊保持沉默,無所反抗。他怕爭吵怕鬥爭所以妥協求那一點點的安穩。他們是矛盾的,在做着自己內心不認同也不願意做的事情,成了這個社會的傀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覺慧,他從來都熱血沸騰的,上學堂,支持對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髮,支持新思想,辦報刊,與外省同樣熱血青年取得聯繫等等。

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敗和可愛的人們不可阻擋的走向滅亡的道路,但他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着他們墜入生命的谷底,再沒有生的痕跡。他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清晰的並且一寸一寸的在他體內生長的。在失去自己最愛的女人——鳴鳳的時候,在看着梅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凋謝的時候,還有大嫂因為可笑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斷送生命的時候,他是憤恨的甚至是處在情緒爆炸邊緣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發生,刺激着他的神經遷怒着他的靈魂,更加堅定了他要從這個家逃離的想法。

只有逃離了這個家,他才能得到身體上靈魂上的解脱,最終,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時,對這個家道了聲再見,對這個舊社會道了聲再見,就向着那廣闊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時候,真的會思考一下作者藉助琴的口所問出的那兩句:“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隨着社會的發展,她們不公平的命運在被反覆的遭到質問,新一代女性的呼聲正在被同代無數姐妹們呼應着。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滅的精神,是女性青春為自己綻放美麗的象徵。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書中寫的那樣,他們其實不僅是他們個人了,更是中國社會中一羣人的代表。這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歷史是代表着無數個同樣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讓人心痛且有着一種無力感,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人們正走在一條道路上——衝破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雖然路途艱難卻不斷前行着,並堅定的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獨的家,是舊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罷,總會有新的社會風氣注入,更換着世人的血液建立着一個温暖的和諧的家的。

第11篇

家,一個愛、温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舊社會,家是一個惡魔、監獄、劊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徹底地反映了舊社會封建的醜惡面貌,使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遺憾。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己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有感而發的。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但他敢於反抗,並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着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向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蜕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遊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願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裏吞杜詩説: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痠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裏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為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盪漾着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説着一段悽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淒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隻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後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裏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才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而隨着小説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

但如同所有的悲劇一般,光的閃爍只是一瞬間的事,很快便會被無情的澆滅,正如希望一般。但他並不知,只是多麼殘酷的距離,如同人看不到空氣鳥看不到水一般。然而,他所留下的為後世所銘記的,意義並不旨在此。也許某日,悄然回首,這點滴激盪人會留存於心中。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説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於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後思維才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才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第12篇

寒假在家,閒來無事,靠着巴金先生的《家》,度過了這個漫長的冬天。回味至此,甚是有些感觸。

昨夜風雪瀰漫,如客忽至。總算是有了點冬天的模樣。

雪花零星,又像什麼呢,紛紛揚揚地。陰冷的天氣莫名地好心情。如果是幾年前,或許尚有心情為自己沏一壺茶,算一算積年的過往。可如今,也只是一杯開水,呆怔幾秒罷了。你們,早已不需我的牽掛與惦念。

想起《平生歡》最後的句子: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無端念起那些執筆為你寫信的日子,無論和如何現在也靜不下一絲一毫的心緒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描摹那些平凡到極致的瑣事,並企圖還原了。但,終歸有過那樣的經歷,也不枉,這些年。

是個太沒耐心又冷淡的人吧,一如你所言,果真是“十分冷淡存知己”。連鼓勵的話説多了也覺矯情。畢竟許多事只能自己經歷自己走出去,但那時的自己卻也是盼望着轟轟烈烈的救贖,卻終不知到底在企盼些什麼。如同我知道你需要,卻不知你需要些什麼,很是糾結,安慰也變得有氣無力。

如同我想念你們你們卻也不會出現,索性連思念也省去。是這樣倦怠。當年那些費心費力收集的許多聱牙詰鉏的詞語也通通消散在空氣中。只剩下最平實的訴説。

多希望你們還在,多慶幸你們不在了;多想要把你們忘記,多害怕有一天會再也記不起。我出現的季節不對,一開始便走了相反的。但許多當時刻意的喜好經年累月,卻蜕變成了習慣。就像在身體裏播種了一粒種子,經年累月,藤蔓與血肉緊緊纏繞,難捨難分,變得看不清彼此。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風塵。終歸是要啟程的吧。就這樣好了,把你們裝進密封的小翁,再經年累月,或許就有了幾分香醇的味道。待到客至,聊以,慰風塵。

寫到這裏,不禁想到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現在細細想來,心中難免傷痛,我們總是走的太快,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父母正在老去。年幼的時候父母總是想將我們推出去,讓我們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去學會獨立,學會自強。現在我們長大了,父母有心讓我們留下陪伴他們,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了。只從我們的背影中讀出了,我不必追。

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們去看長輩的背影,而是多數的時間裏我們承受着愛我們的人寵溺的目光,時刻追隨着我們。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承受到了,來自他們眼神中的不捨,擔憂,種種難言之隱。我們卻不曾回頭多看一眼

在我的印象裏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以前回老家,每次離開錢前,自己在門前低頭穿鞋,偶爾談起頭,總看見姥姥穿着圍裙用衣角不停的擦拭眼睛。那時候自己還小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為何搞得如此傷感。但是現在想來,當時還是太小,真的難以理解老人心中的情緒,假如真的有一天這簡單的分別成為了最後一次。不管我如何離開,都不再會有一人在門口因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待你消失在街角,默默拭去眼角的淚水。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又有誰會一直目送着你的離開。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我們這些做小一輩的要明白,在長輩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消失在他們的視線裏。

雖然我們不聽的長大,知道有些事情總要一個人去面對,但也不要忘了,不時的回頭,給背後目送你的親人一份安慰。告訴他們,我還好,勿念!這種眼神的轉述勝過留給他們一個孤單的背影。

無論何時,家都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巴金先生筆下那個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應該行動起來了,抽出時間多陪陪家人。

第13篇

“命運”這個詞,我們可以輕鬆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説法,但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着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着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着與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着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裏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説這個看似可以選擇的題目,其實只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己的願景寄託於覺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希望,讓別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作為高府丫鬟的鳴鳳用死亡控訴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的社會。最初,她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着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可以一直遠遠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着她。看似毫不費力就可以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脱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着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只有歎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説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着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説不能説,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可以形容——難。

第14篇

無論是在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為着兩種不同的人而存在。——題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因為我對這本書的瞭解並不深,可當我真正打開的時候,它卻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

?家》主要述説了一個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禮俗、樂教的影響下慢慢敗落、衰竭、凋亡,就像一隻蟲子慢慢蛀空一口潔白的牙齒,而封建社會制度就是這隻可惡的蟲子,葬送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令我不寒而慄。

覺新是高家的長子長孫,因他特殊的身份,常常受到封建與新青年主義的兩頭壓榨,他不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還失去了瑞鈺和梅兩個他最愛的女人。瑞鈺臨產的時候,她在月房裏痛苦地大叫,她那時最需要的人便是覺新,她在門裏,他在門外,僅僅一門之隔卻無比的遙遠,隔着愛與恨,隔着死亡與訣別,隔着痛苦與悲傷,更是隔着封建禮俗。其實覺新就是一個活例子,他親手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未來,他也曾反抗,也曾有過新思想,可卻被現實打得面目全非。

覺新並非是單純的一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造成的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是許許多多同齡人所經歷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這是由自己的懦弱帶來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悲劇,這是一條血路,一條由無數青年的屍體堆砌成的血路。一些哭聲,一些話,一些眼淚,一些人,就把這些年輕的、鮮活的生命埋葬,令人痛心疾首。

對比之下,覺慧要比覺新勇敢得多,他目睹了太多悲劇,他想反抗這一切,他要反抗這一切。他是勇敢的,他做了先行者,他離開了家,他掙脱開束縛了他的東西去了上海,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沒有一絲留戀。這也正應了他説的那句:“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為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封建社會對人的迫害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它是罪惡的。而《家》這部作品正是對摧殘人青春的封建禮教和制度進行了控訴,對那些重壓受苦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給予同情,對那些為自由生活而奮鬥的人進行了支持。

“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開始反抗命運的不公,尋求自我的反抗之路,哪怕前方有多少荊棘,我想苟活在淡血的活色中,會依稀看見微弱的光芒,真正的勇士,將更加奮然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