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巴金《家》讀書筆記通用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5K

在無盡的人生道路中,書是我的精神動力,書籍激發了我的聰明的智慧和心靈,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金《家》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巴金《家》讀書筆記通用
巴金《家》讀書筆記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説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説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家》讀書筆記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當他臨終前,意識到這個家似乎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時,又極力掙扎,企圖用慈祥、温和、自我懺悔將已走上新路的覺慧等拉回到老路上來。當然,高老太爺的掙扎是徒勞的,高家最終沒有免於崩潰的命運。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滅亡的趨勢。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的人。由於他處於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處”,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愛表妹梅,但當這段美好的戀情被長輩無理地扼殺後,他並不反抗,對父親為他與李家訂的親事,也表示順從,然後回房矇頭大哭一場,與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後,陳姨太無端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珏在家裏生小孩。覺新雖然覺得這有如“晴天霹靂”,但還是接受了,將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覺新身上雖然有着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薰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過美好的嚮往,與表妹梅的相戀就是他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新思想雖然觸動了他的心靈,但封建舊觀念卻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他無法喘氣,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處於極度痛苦之中。他恨舊東西,自己也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於他受封建傳統觀念毒害較深,喪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義”支配下,處處妥協,不自覺地扮演着舊東西的維護者的角色。總之,覺新是一個有着“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給了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這使他逐漸認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惡。正因為如此,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同時積極支持覺民抗拒包辦婚姻。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當然,覺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膽叛逆的一面,也有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雖然憤恨,但還不能作出完全科學的分析,有時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他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於矛盾中,下不了最後決心。最後,只是因鳴鳳被逼投水自殺,這段愛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動。他雖然恨高老太爺,認為在家中他與祖父“像兩個敵人”;但在高老太爺臨終時,他又曾有過“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着隔膜,懷着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的想法。這想法很幼稚,其實高老大爺即使不死,他們祖孫兩代人的隔膜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於生活的。儘管覺慧身上有着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巴金《家》讀書筆記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裏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着先進禮貌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我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説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此刻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裏),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説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之後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闆”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取的權力,最後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此刻的社會,此刻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僕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能夠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此刻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透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此刻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能夠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比較,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禮貌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能夠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理解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我,要為自我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述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透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這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就應滿足,就應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這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我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不管怎樣,這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先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就應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