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的讀書筆記3篇 《黎明的隱祕篇章》

來源:巧巧簡歷站 9.7K

《日出》是作者安東尼奧·馬查多的一部小説,通過主人公的視角展現了一個莊園主的生活與思考。小説以樸實細膩的文筆描繪了自然與人性之間的相互關係,引人深思。本文將為大家帶來對《日出》的讀書筆記,從不同角度解讀並探討這一經典之作的內涵與意義。

《日出》的讀書筆記3篇 《黎明的隱祕篇章》

第1篇

在《日出》中,反覆出現着這樣一句話:“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了後面。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不禁讓人覺得無比的悲哀與無奈,在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世界裏,無論是奢侈糜爛的資產階級,還是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陽照不進他們存在的陰暗角落,感受不到陽光的温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醜惡與扭曲,或是對不公世界的控訴和無可奈何。

陳白露,這個處於社會邊緣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運。她是黑夜裏一顆晶瑩的露珠,瀰漫的夜氣給她蒙上一層污垢,但她的內心是純潔的,透明的,盼望着日出,嚮往在陽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輝,可沒等太陽出來,就消失了。陳白露的性格中交織着錯綜複雜的矛盾,作為一個交際花,我們看到腐朽的生活給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她抽煙、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以至有人説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墮落的女人”。但有時她做事又是那麼的認真,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淵,但卻陷在物慾的享受中難以自拔。曹禺先生這樣評價陳白露:“她才二十三歲,時而像是久經風塵,時而又像單純的少女;時而玩世不恭,時而滿腔正義;時而放縱任性,時而感傷厭世……”她是出身在“書香門第”的“高才生”。在墮落風塵前,還是社交的明星。這一切條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負的性格。她看不起潘月亭、顧八奶奶、胡四和喬治張那樣的人,明白“這些名譽的人物弄來的錢”並不名譽;但她又混跡於他們中間,享受着物質上的豐裕生活。她要尊嚴,又很驕傲。她的優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樣的人給她的,但她卻説:“我沒有把人家吃的飯硬搶到自己的碗裏。”“我的生活是別人甘心願意來維持的。”“這樣弄來的錢要比他們還名譽得多。”對待潘月亭、喬治張這一行人,陳白露也並不像一般的交際花那樣曲意奉承、唯唯諾諾,反而可以説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她表現得十分任性,只是為了救小東西才第一次謝謝潘月亭、第一次説他是個“好人”。陳白露和那些喜歡她的男性之間,與其説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不如説是征服與被征服、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更為恰當。

陳白露也曾經幻想過幸福而浪漫的愛情,就像許多“未經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樣“羨慕着自由”、“憧憬着在情愛裏偉大的犧牲”。但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樂畢竟總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會放開人的”。應該説她的悲劇是必然的,因為她拒絕的不是愛情,不是自由,而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這是“解放”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的愛情追求,帶有幻想性,並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既又追求那種海市蜃樓般的愛情,又不懂得愛情的意義。所以,婚後的“平淡、無聊、厭煩”,只能是個性思想解放給她帶來的精神悲劇。這位“夕陽天使”,在希望破滅之後,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告別生命,她悲哀地發現:“我救不了小東西,正像我救不了自己。”

《日出》的讀書筆記3篇 《黎明的隱祕篇章》 第2張

第2篇

許多人都喜歡日出,它代表着美好一天的開端,奮鬥新的一天,好心情的開始……

而日出跟日落,我恐怕會更讚賞日落一些,它雖説是代表着美好一天的結束,但它一天所留下的殘餘,會讓你靜靜去享受沒有享受到的。

日出的太陽像個火球升上天空,把它的光芒帶給雲彩,雲彩會時不時把太陽給遮擋住,像個害羞的蒙娜麗莎。日落時的太陽像一個又大又圓的蛋黃,把殘陽的光芒分給天邊一小點兒,所以天邊也染上了一層層淡淡的顏色,像是畫家隨意在上面上點顏料,也頗有深感。天邊的雲彩是擋不住夕陽的,那個橙色似乎給了夕陽一點兒自信,讓它無盡在落下之前展示它的精彩,一簾一簾的面紗佈滿了整個天宮,隨風而動,從中透過一縷一縷輕煙似的陽光,真是讓人可望不可即。

當然我也有在雲層上面見過這樣奇妙的景觀,當我來到峨嵋山最上面的金頂時,我已經是腳踩雲層,騰雲駕霧的感覺,我又見到了不同的夕陽,它看起來還要壯觀美麗,真是百看不厭,一旁的雲層像一個個沒有空隙可躥的綿羊圍繞着那一輪生怕要掉下去的寶貝,夕陽的光芒把整個金頂,整片雲層然得火紅火紅的,像雲層上面還有云層似的。

也許站在海邊會有另一種情趣吧,我曾經看見過很多人在海邊照到的夕陽,那似乎更誘人,海天相接的地方有一輪殘陽在地平線上掛起,像一把牢牢緊扣的鎖,把天空與大海連接起來,這一時定格的畫面就像畫家所描繪的。如果沒有了那把“鎖”,天空與大海還是相逢在一起,像永不分離的兩隻蝴蝶。蔚藍色的大海與被夕陽飄然過的火紅的天空結合起來,就像兩種從未混合過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更為觀止。説到這裏,我還正想去看看究竟,坐在輪船上,遙望着海天相接處的那把“鎖”裏,那可正是所謂的身臨其境呵!

現在你可知道我為什麼總是嚮往被透過面紗的那種光了吧!

第3篇

在《日出》裏面的每一個人物,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説,也許就是芸芸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後果比“等着”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會上各種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實的妥協;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衝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鬥的人,最後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於生活的細緻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複雜而又悲情的劇情裏,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並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徵。

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當時的社會的黑暗,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着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共同願望,一定會衝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