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8篇 精彩的學生端午節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3W

今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還是要為大家帶來一份特別的禮物——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這些優秀的作文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駁雜,其中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現代生活的反映。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才華橫溢的學生作品吧!

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8篇 精彩的學生端午節作文!

第1篇

有很多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最為廣泛流傳的傳説之一是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言陷害被革職,並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千百年來盛行不衰,還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甚至傳到了日本朝鮮及東南諸國。

怎麼樣,中國的傳統文化多吧,還有書法儒學等等,自己去了解了解吧!

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8篇 精彩的學生端午節作文! 第2張

第2篇

看着桌上幾個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我便知道: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艾節、屈原日,是中國傳統節之一。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艾草。

俗話説:“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在古代五月初五的端午代表一種凶兆,這一天瘧疾、妖怪、瘟魔等等邪氣都會來臨,所以人們在門上懸掛艾草來驅趕他們。為了讓人們更加遠離他們,還要喝雄黃酒,在額頭上畫個“王”字,這樣邪氣都不敢來找你了!但我要温馨提示:雄黃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多喝雄黃,會使雄黃的成分產生砒霜,有毒哦!趕緊告訴身邊的人,不過一般人我才不告訴他呢!

“五月初五是端陽日,白蛇許仙不到頭。”關於端午的傳説還真不少:有人説是紀念屈原,有人説是紀念曹娥,還有人説是惡日驅避。不過確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就早已存在,都是為了紀念英雄。比如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為了救父曹娥於五月5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50年後的同一天,屈原不願看祖國被侵略,抱石淚投汨羅江而死。所以,端午也被稱為詩人日與英雄日。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末鬥水悠悠。”到了端午肯定要看賽龍舟呀,那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屍體,如今發展成賽龍舟。“莫問腕頭纏白索,且將粽子吃沙糖。”小朋友們在端午節最愛吃粽子,相傳屈原死後,有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撲通”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先在這裏打個結,再……”瞧!我正在做蛋網呢!你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鹹鴨蛋嗎?在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人們一直在和瘟魔作鬥爭。許多人心神不好,最後鬥不過,死了。人們見鹹鴨蛋圓圓的,像一顆心神蛋,所以在端午邪氣最盛時吃它,提高心神。為了不讓心神受外界影響,人們編織蛋網保護它。還別説,古代人真迷信!

第3篇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一來到街上就可以聞到濃而香的粽子味,不時地還會聽到賣粽子的小夥子喊出的吆喝聲,“賣粽子了——有鹹的、有甜的、有紅棗餡的······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了!”那麼熱情、那麼粗獷,向那初夏的天氣,温暖而又會有一些親切。逛街的人們,有的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粽子,看的我的口水都要飛流直下三千尺了;有的大人在小孩子的胸前掛着彩色絲線編織成的鴨蛋網,白色的鹹鴨蛋調皮地在胸前跳來跳去。每家的門前都插着一把艾葉和菖蒲。這一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我還從媽媽的口中得知:端午節又稱午日、重午、重五、地臘、中天等。而且這一天要用紅、黃、藍、黑、白五色絲線拈在一起系在小孩子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而且我們南方還要吃“五黃”——黃鱔、黃瓜、黃魚、鹹鴨蛋黃及雄黃酒。和“五紅”——龍蝦、紅櫻桃、莧菜、烤鴨、紅燒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哇! 真沒想到端午節也有那麼多習俗,那麼熱鬧呀!嗨!同學們可要好好學習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識,加油吧!相信你們會比我更厲害!

第4篇

清晨,我一起牀,就看見媽媽已經把香噴噴的粽子和熱乎乎的雞蛋擺在桌子上了。我趕緊洗臉、刷牙,然後就叫爸爸一起來吃粽子。我們一家邊吃邊談論粽子。我問爸爸:“粽子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那是什麼形狀呢?”爸爸沒有回答我的話,卻給我講了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爸爸説:“傳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寫過許許多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許多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楚王不採納。最後,楚國國土被侵佔,他滿懷憂憤,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這一天跳江自盡。人們為了懷念他,崇敬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就把粽子和許多好吃的都投到江裏,意思是不讓魚兒們去吃屈原的屍體。”

爸爸説完了。我説:“屈原真是好樣的!可是媽媽,粽子是怎麼包的?”媽媽説:“粽子是用鮮嫩的葦葉包着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大棗,或者豆子。煮熟以後,剝開變成墨綠色的蘆葦葉,就看見潔白的米團在裏面,很好吃。”

上午,我和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艾草,掛在門上。據説在端午節這天,門上掛艾草,不僅可以保健康,還可以去邪惡,招百福。我家門上掛有艾草了,今後我們一家人都會健康平安。

端午節不僅有趣,還有美味可口的粽子,我喜歡過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説在古時候有一為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划着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侯,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説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第5篇

周國平認為,每個人都睜着眼睛,但不等於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只聽別人説,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是別人説的樣子。這啟發我們,要關注自我人生的品質。只有學會獨立思考,讓自我的靈魂清醒,才能洞察問題,豐盈人生。

二戰時期,面對戰鬥力的加固防護問題,僅有一位專家力排眾議,説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所有人都支持在機身中彈多處加強防護時,只有那位專家堅持認為應該注意防護彈痕少的地方。正是他於表象思維的大潮中獨立思考得來的真知灼見,挽救了成千上萬飛行員的生命。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自然成就自我生存意義,彰顯自我生存智慧。

我思,不怠惰。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大信息如浪潮般撲面而來。然而,互聯網並沒有改變人們思考的方式,而是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因而,就有一些人滿足於當“傳聲筒”“復讀機”,不願思考;滿足於“淺閲讀”“淺吸收”,不會思考;滿足於“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不善思考。誠然,即使是網絡將信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要審視它們的真實與否,全不能因此而怠惰。

我思,不盲從。柏拉圖曾説:”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他不像如今困在學校中的學生,只知道一昧的聽從於老師的教學,毫無一絲自己的思考。他懂得獨立思考,他有靈魂上的清醒。試想,如果個人或族羣,不善於獨立思考、缺少自省精神,只知道人云亦云,麻木盲從,那麼,便只能成為別人精彩人生的可憐陪襯。

我思,方有所獲。法國科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在朦朧的睡夢中醒來後,彷彿在夢中得到什麼啟示般,在紙上寫下幾個字——我思故我在。他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甚至於自己的存在,卻在這一天如夢初醒地道破天機:思考着的人才是活着的。他在思索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每個人都有着獨一無二的靈魂,每個人都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避重就輕,不隨波逐流,不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以獨特的眼光去發展,我們,在路上。

第6篇

午飯過後,我來到河邊,只見河兩岸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人多得像銀河上的不計其數的小星星,有留平頭的,有梳辮子的,有黑髮的,有白髮的……人人都穿上了自己喜歡的衣服:紅的、黃的、紫的、花的……可真是色彩繽紛啊。

今天的太陽熱辣辣的,曬得河兩岸上的人個個都滿頭大汗。可他們都沒把太陽放在眼內,都踮着腳,伸着脖子,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龍舟賽事的來臨。突然,只聽見槍聲一響,主持人通過鞭炮聲一聲令下:“比賽開始!”頓時,人們大喊大叫起來,猶如一隻只躍躍欲試的小鳥。

過了一會兒,主持人驚訝地叫了一聲,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望向遠處。接着,又是一陣歡呼聲。從不遠處若隱若現看見一隻只小艇陸續地划來。參賽的龍舟可真多啊!鑼鼓喧天,龍舟越來越近了,上面坐着的不盡是年輕的選手,當中有許多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他們拼命地划着,爭分奪秒,你追我趕,毫不相讓。那神情,好像在決鬥。生怕別人快自己一步,會追上自己。岸上也是洶湧一片,人們有的喊:“樂眾隊加油!”有的喊:“勒流隊加油!”喊聲震天動地。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轉眼已經到了賽事的後半段了。可是不知是誰叫了一聲:“不要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加油!”頓時,人們又高叫起來,都為他們打氣。隊員們終於鼓起了勇氣,努力地往前衝,敏捷地往前劃,又進行他們的“生死決鬥”了。

電線上的小鳥唧唧喳喳地鬧個不停,好像在為運動員們打氣;草坪上的一棵棵柳樹舞動動着,似乎在為他們喝彩。水浪寶寶時而翻起浪花幫助。

一場激烈的龍舟賽結束了,第一名是樂眾隊。這場龍舟賽給了我一個啟發:人生的路途是曲折的,我們要不斷前進,我們要學習賽龍舟的精神,奮勇拼搏、積極向上、齊心協力,只要這樣,我們就一定能成為成功者之一!

第7篇

華陰老腔,在幾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曲目。然而,這樣一個小眾甚至是默默無聞的老腔,卻讓陳忠實先生情難自禁,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不禁很好奇,“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

也許是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直擊人心的嘶吼,也許是那一段段百轉千回、悠揚婉轉的曲調,也許是台上台下演員的傾力演唱、人們的激情感染……或者,是藕斷絲連的縷縷鄉愁,是深結於心的歸屬與認同。前三者自不消説,確實打動了很多人,卻難以讓人有更深層次的、發自心靈的震顫和共鳴——這種共鳴,是需要共同的記憶和情感的。陳忠實生於關中,長於關中,他了解並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愛着它;而在老腔中,在極富感染力和衝擊力的表演中,他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故鄉的面目,聽到了自己引以為豪的土地的神靈之歌。

這才是老腔之所以讓人震撼的原因。這種深刻而廣闊的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讓我們在與西方文明接軌、漸漸西洋化、漸漸遺忘了民間小調的時候,可以被一曲鄉音震得淚流滿面。這實在是一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喜的是,像老腔一樣的民間文化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引起我們的感動和震撼;悲的是,像老腔一樣的的民間文化居然可以輕而易舉地引起我們的感動和震撼。難能方為可貴,都是越不容易得到,才越發覺得珍貴,覺得眼前一亮。本應深植於日常生活的風土民俗,什麼時候竟到了能滌盪神魂的地步?

現在的人們,是不是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都要看不見回家的路了呢?

兩年前,坐在課桌前的考生們面對着“北京老規矩”的茫然無措依舊曆歷在目。家家户户四合院、七折八拐衚衕灣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似乎連帶着那些陳舊又充滿温情的習慣也跟着一同去了。聽得別人提起,才會恍然大悟,驚喜非常:就應該是這樣的啊!老腔是如此,老規矩是如此,甚至連大名鼎鼎的國粹京劇,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有過完完整整聽一齣戲的經歷。這片土地記憶的格調,就在我們這一代中逐漸被更改;這片土地文化的精粹,就在我們這一代中逐漸被掩埋。偶然聽到、看到、感受到,所帶來的震撼終究是短暫的,短暫之後又是長久的遺忘;而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遺忘。

在追逐更加多樣的未來的時候,有時也需要停下來,多看看來時的路。即使登上頂峯,一個沒有自己獨有回憶的人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即使快速發展,一個沒有自己獨特文化的國家也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國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領略到和老腔類似的民間藝術時,不會再如此“膚淺”地被震撼。

第8篇

當粽子的葉子又香了的時候,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端午節誰為自己説話,傳聞千古是屈原”。端午節是一個深刻而悠久的傳統節日,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這時,孩子們會在胳膊上繫上彩色的繩子,帶着漂亮的香包和父母一起去郊遊。

對於北方人來説,端午節是郊遊的好時機。此時的果園、草原、路旁、田野,生機盎然,滿眼綠意,滿山綠,為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人們不禁陶醉於山河之樂。

今年,我和父母去了叔叔的果園。綠色出現在我的眼睛裏,我可以隱約看到一兩種深淺不同的紅色。我走進去,發現是一顆迷人的櫻桃。小巧玲瓏掛在枝頭的時候很可愛。摘下來洗了洗,全部放進嘴裏,不禁感受到端午節的甜蜜。

然後,我們去了泰乃家,在那裏吃了好吃的粽子。粽子裏的果香穿梭在脣齒間,黏軟的口感令人陶醉。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偉大的詩人屈原,他曾吟誦“路漫漫修遠忙,吾將上下求索”。

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糰扔到河裏,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自古以來就有“粽子葉飄十里,酒伴傈僳族”的詩句,也印證了端午節的悠久歷史。原來端午節很強。

根據資料,香囊也叫香囊或錢包,裏面的香料通常是由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粉碎混合而成。這時,孩子們會展示和玩他們最喜歡的香包和朋友。淡淡的香味在風中盪漾,讓人陶醉。原來端午節很香。

香包中還包含一個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和四片冬雪,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禮盒;父母和老人用五顏六色的絲帶和九分真誠和熱情無限地愛着他們的子孫。

“輕煙雨幽幽,輕月上西樓,輕魚游水,輕蝶落繡球,輕胭脂輕酒,輕酒化解輕愁,輕思贈友。”牽着親人的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