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寶寶該怎麼控制鬧情緒4篇 "2個月寶寶情緒控制:享受平靜成長"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4W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情緒管理是一個關鍵的議題。2個月大的寶寶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表現出情緒波動,讓父母感到困惑和無助。然而,適當的控制鬧情緒的方法可以幫助寶寶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本文將探討如何有效地疏導2個月寶寶的情緒,使他們更加平靜和快樂。

2個月寶寶該怎麼控制鬧情緒4篇

第1篇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你説的這種情況,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有經歷過這種情況,這種情況雖然很普遍,但卻很難解釋,因為小寶寶也不會表達,至於為什麼哭,也就沒有答案了,但有人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黃昏性腹痛”或叫“三月腹痛”或“傍晚腹痛”,或叫“黃昏啼哭綜合症”的。顧名思義,這種哭鬧發生在寶寶出生後3周到三個月左右,每天發作的時間常在傍晚。在醫學上被稱為“黃昏性腹痛”。

2、生長所需,生長過快引起寶寶經常性的'飢餓,也是常見的哭鬧原因。

3、環境和情緒。勞累一天的媽媽和極易疲勞的寶寶的情緒互相交融,無謂的紛擾而致嬰兒哭得更厲害。面對這種情況,媽媽要調整情緒,正確對待,要採取安撫的方式解決,切忌情緒煩燥。

2個月寶寶該怎麼控制鬧情緒4篇

第2篇

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應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滿足或其它不適的反應,哭叫正式不良情緒的反應之一。

隨着年齡的增長,寶寶的情緒會逐漸複雜起來。主要是大人無法滿足他的要求;由於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還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加上大人不能瞭解寶寶的想法,寶寶自然就會以哭、鬧等舉動,來達到他們的需求。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主要有欲求、喜悦、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6種情緒反應。

每個寶寶的氣質皆不同,有的寶寶動不動就大哭大鬧,有的寶寶卻是常常笑容滿面……父母應多觀察寶寶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先天的氣質。

當寶寶肚子餓了、尿布濕了、身體不舒服、睡不安穩等,就容易有情緒反應,瞭解寶寶鬧情緒的原因,再進行安撫。

兩歲左右的寶寶,開始會藉由語言和動作,來表達他的想法和意見;如果父母不能瞭解寶寶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寶寶自然就容易以哭、鬧等舉動來達到他們的需求。

寶寶會在與大人的互動中去探測大人的反應,當大人迴應方式養成後,寶寶就會以此方式預測。如寶寶一哭鬧就有玩具、糖果,日後就會以哭、鬧方式來取得。

當寶寶情緒不穩定時,父母必須成為寶寶的好榜樣,先控制、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表示任何看法,慢慢走到寶寶面前,讓哭鬧中的寶寶感到你的冷靜,降低哭鬧情緒。千萬不要在寶寶情緒不穩定時,自己反而更生氣,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

寶寶鬧情緒時,可以利用一些寶寶平常喜愛的玩具、布偶,讓他抱在懷中,暫時安撫寶寶失控的情緒,然後進行安撫、詢問動作。

方案3抱在懷中,安定情緒:

當寶寶情緒失控時,可將寶寶抱在懷中輕拍以安撫情緒,或是放一些輕柔音樂、寶寶平時喜歡聽的歌,藉以安定情緒。

用温柔的語氣對寶寶説:“寶寶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生氣,還哭得那麼傷心?”“你很難過,哭一下沒關係,等會兒告訴媽媽為什麼會難過,讓媽媽幫助你。”如此會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和尊重。

方案5一杯水、一條毛巾,讓寶寶感覺到你的關心:

拿水給寶寶喝,或是拿一條毛巾,拭寶寶臉上、額頭上的淚水以及汗珠,讓寶寶得到照料,感覺到媽媽對他的關心和注意,降低哭鬧不安的情緒

當寶寶鬧情緒時,須瞭解寶寶發脾氣、哭鬧的真正原因,站在寶寶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而當寶寶對你訴説他的感覺和想法時,除用心傾聽外,父母可以重複寶寶所講的話,讓寶寶感覺到你是瞭解他的。

如果發現寶寶每一次都是以鬧情緒為手段,來達到引起父母的注意或需求的目的時,這時父母就須給予寶寶適度的管教,並且非常嚴肅地讓寶寶瞭解,他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父母在安撫寶寶哭鬧情緒時,“愛”的表達是很重要的,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句温柔的華語,都可有效減緩寶寶哭鬧情緒。但是相反的,如果使用了錯誤的安撫方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這場親子戰爭愈演愈烈。這其中包括:

1、衝動地責怪寶寶,或嫌寶寶動不動就愛哭哭鬧鬧“真是討厭”,甚至生氣地破口打罵,叫寶寶立刻停止哭鬧舉動。

2、以威嚇的方式,強迫、限制寶寶不準再哭鬧、丟東西。“寶寶,我數到三後立刻坐好,不準再亂丟東西,不然媽媽就要打下去了……”

3、對寶寶哭鬧情緒反應,完全視若無睹、不加理會,繼續做自己的家務,放任寶寶在一旁。

4、父母隨意拿起吃的、玩的東西給哭鬧中的寶寶,希望他能就此停止哭鬧的舉動。

5、過於寵愛、溺愛寶寶,寶寶一哭,就急忙將他抱住和安慰他,如此舉動,容易造成寶寶日後經常以“哭鬧”的方式來獲得需求和注意。

第3篇

有這樣一個實驗,講的是西歐的普魯士有一個君主,他很想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於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嬰兒來養着,規定任何人不得跟他們説話,也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他對那些撫育嬰兒的媽媽和護士下令,只許給嬰兒餵奶、洗澡,絕對不準和嬰兒説話。他認為這樣一來,等嬰兒説話的時候,一定會從嘴裏説出希伯來語、拉丁語或希臘語來。這樣,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了。但是這個君王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結果,卻得到了一個很悲慘的結局——這些嬰兒都死了。

父母親要多抱一抱寶寶,讓寶寶通過與母親肌膚的接觸知道自己是被疼愛的,這對嬰兒來説非常重要。因為嬰兒除了營養上的需要之外,還有精神上的需要。寶寶在媽媽那温暖的懷抱中,會感到媽媽的愛護和關懷,他會凝視着媽媽的臉,看着媽媽的口形,聽着媽媽那親切的聲音。肌膚親情能夠滿足寶寶的精神需要,也是幫助寶寶發展情緒與人際的重點,爸爸、媽媽的懷抱越温暖、親密,寶寶的情緒就越穩定、有自信,所以父母們千萬別忽視。

寶寶生下來就會哭。哭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第一種方式。通過嬰兒的哭泣,媽媽可以知道:寶寶是飢餓,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還是感到寂寞了。半歲的寶寶只有用哭來表達他的需要和請求,如果您不關心寶寶的哭,他會感到很無助。時間一長就會變得悲觀消極,並且不再為達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設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勢必會影響到寶寶語言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多關心寶寶的哭,努力去理解寶寶哭的含義。當寶寶哭了,爸爸媽媽可以以關心的口吻對寶寶説:“是不是尿褲子了?”“寶寶是不是想説話?”並及時解決他的困難。如果是寶寶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兒歌或唱歌給他聽,或者和他做遊戲,讓他體驗到快樂。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寶寶一出生就讓他離開父母單獨睡。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要想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讓寶寶的情緒穩定,情緒一旦穩定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獨立性。如果讓寶寶從小離開母親,在他需要聽到母親的聲音、嗅到母親身上的氣味、得到母親的精心照料時,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滿足,寶寶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自然就不會增強他的獨立性。所以,在寶寶6個月之前,媽媽最好能在寶寶身邊睡,適時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搖籃曲,讓寶寶心滿意足地安然入睡。

父母與寶寶在一起時,應該把所有的不愉快拋諸腦後,心情儘量放輕鬆,否則,寶寶會受到你緊張的.情緒影響,顯得不安、退縮。

嬰兒的情緒社交發展是由內而外逐步展開的,他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家庭成員,親子關係是他發展所有情緒與人際的起點,親密的親子關係可以穩定嬰兒的情緒,讓他感到安全。為了幫助他學習信任他人,同時為他將來的人際關係奠立穩固的基礎。

有人曾對寶寶的行為做過長期的實驗,把一個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且有良好情緒的寶寶和另一個在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寶寶作比較,明顯地看出,前者的反應比後者靈敏,而且這個寶寶在以後的教育中也顯示出很大的優勢。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快樂的情緒體驗對寶寶智力的發展、語言能力的提高都有積極的影響。

第4篇

招數一:面對憤怒 孩子的玩具或其他心愛之物被搶走了時,臉漲得紅紅的,甚至會出手打人。此時媽媽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不懂得分享,或表情輕鬆的對孩子説“這有什麼好生氣的”,而是應該先接受孩子有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存在,並認同他。

隨後,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説,“如果我心愛的東西被人搶走,我肯定也會生氣。不過,我們其實可以跟小朋友講講道理,説不定可以要回來,或者協商一下,輪流玩這個玩具,或者一起玩這個玩具,説不定大家一起玩會更開心呢?”

招數二:面對悲傷 孩子心愛的東西壞了會有難過的情緒產生,這時媽媽最忌諱的是説“早跟你説了嗎,要好好的愛惜的嘛”,也不要立刻跟孩子表示壞了沒關係,可以再買一個新的。

對此類狀況,媽媽應該做的是傾聽和同情,告訴孩子知道他的難過,抱抱孩子,或者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呆一會。

倘若選擇立刻用擁有的快樂代替失去的`傷痛,會讓孩子失去體驗悲傷情緒的機會,也就無法領受駕馭悲傷情緒的喜悦。

招數三:面對害怕 孩子會怕黑、怕狗,也可能會拍陌生人。那麼,在其處於害怕時,媽媽應該做什麼呢?

應先跟孩子共同體驗一下情緒,以同理心展開交流,“不僅小孩有害怕的時候,大人也有害怕的時候。害怕的時候,我們會想躲在爸爸嗎的懷裏或者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藏起來。不過,有的時候害怕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説,你以前很害怕上幼兒園,可是上了幼兒園之後你發現其實幼兒園很好玩,對不對?”

招數四:面對妒忌 每個孩子都會有妒忌,尤其是爸爸媽媽對別的孩子表示親暱,因此你會看到,當爸爸媽媽抱別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就會緊張,並通過哭泣或者拉扯其他孩子來扞衞自己的領地。

此時,媽媽不能立刻教育孩子不可小心眼,而是應該找機會告訴孩子,當別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也會妒忌,“不過,我不喜歡妒忌的感覺,每次感到妒忌時,我都告訴我自己,我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東西呢。想一想,媽媽每天都擁抱你,但是別的小朋友偶爾才能獲得媽媽一次擁抱呢!”

招數五:面對內疚 孩子不小心打壞了家裏面的東西,內心感到十分內疚。媽媽是該對孩子説“打破魚缸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是説“父母不怪你”之類的話呢?

其實都不是,媽媽應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內疚情緒,告訴孩子如果自己遇到類似的事情自己也會難過。不過,內疚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如一起學會處理打壞了東西之後的事,如清理現場,再去買新的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