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後感3篇 《離死亡更近的自由》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1W

在經典影片《死亡詩社》中,導演彼得·威爾開設了一間讓學生們發展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詩歌工作室。他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和鼓勵學生們的個性發展,不僅引發了深刻的思考,也激發了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激情。這部影片充滿了哲學的思辨和教育的討論,帶給觀眾的不僅是震撼的視聽體驗,更是對教育體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死亡詩社》觀後感3篇 《離死亡更近的自由》

第1篇

對於這部電影,我並不陌生。在大學期間,老師曾經組織我們觀看了這部電影。通過觀看《死亡詩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這是一部關於青春和教育的影片,一部讓人沉思的電影。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看完後對於這部電影有了自己的一番體會。現在身為老師的我,當再一次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有了對於這部電影更深的理解。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所重點學校擁有良好的聲譽。學院的校旨是: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們關上房門,校旨卻變成了:虛偽,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為它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形象地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強大的威攝力。可是這一切,卻因為一個特別的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這位新英語老師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但因他的教育違背了當時的傳統,孩子們的夢想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然而這位教師最終也被開除。

影片的主要衝突是尼爾和他的父親。尼爾夢想成為一名演員,而他的父親卻為他的人生安排好了一切,讓他成為一名醫生,並阻止他登台演出。他父親是個嚴格、頑固的家長,而尼爾缺乏與父親據理力爭的勇氣,最終他選擇了死亡。尼爾的死對我來説具有很強的衝擊力,讓我體會到了當時社會對於自由的禁錮。

影片最後的那一幕卻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刻,一向軟弱的託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老師影響的那些孩子們也站上了桌子。我覺得這些孩子們以這樣的方式向老師告別,老師肯定非常欣慰。老師雖然離開了,但是他的思想留了下來。以後,這些孩子們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裏,永遠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我相信所有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會很喜歡這位英語老師。他是一位敢於打破傳統、勇於創新的老師。他總是很喜歡學生們叫他船長。他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在課堂上,他讓學生們把所謂的理論上的序言從課本上撕掉,讓他們站在講台上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讓他們列隊行走,從他們的走路姿勢分析他們的個性和心態。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打破傳統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處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怎樣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形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怎樣去學習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學習知識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質。在影片中尼爾是一位喜歡戲劇的學生,可由於父親的阻止,尼爾最終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反抗家庭。事實上,我們學生應該學着自己主動規劃自己的人生。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可能會很不成熟。但是家長和老師應該聆聽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影片中老師做的最好的就是這一點,他懂得聆聽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發展着的個體。作為老師,更應該懂得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青少年,他們可能沒有理想,不自律,浮躁,叛逆。但是誰沒有這樣一段時光呢,所以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在學習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更好的引導,使他們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為什麼而活,生命的意義和本質,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心情。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充滿理想、勇於追求理想的同時,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親近自然,學會享受美好的人生,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放飛屬於自己的夢想!

《死亡詩社》觀後感3篇 《離死亡更近的自由》 第2張

第2篇

在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為四大支柱的貴族男子學校中,幾個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歲左右的男生們,總結的四大支柱卻是“嘲弄、恐怖、頹廢、排瀉”。反應了年輕人對身處其中的學校教育現狀的牴觸與無奈。尼爾的父親強迫他放下自我喜歡的、課餘校史年鑑修改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醫學院,他的爭取立即被父親的恩威並重鎮壓了,他甚至沒有太多的難過,説明年輕人成長中被強制、無自我的現象普遍而深遠,觀者對學生有點同情。

學校來了一名新的英語教師基丁,他以往是該校最優秀的畢業生,因為在該校受過學生們正在受的傳統教育之苦,他理解學校教育缺失的是什麼,理解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特的人需要的是什麼,他實施了與傳統教育相反的以人為本的教育。

他讓學生撕了課本上的序言,認為序言中對詩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讀僵化,詩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這一撕掀倒了權威、解放了思想,讓學生不是用觀念去理解詩,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詩。他讓學生在課堂上站到講台上,引導學生從不一樣角度看世界。引導循規蹈矩的學生託德發現內心的活力,語言的詩意。他讓幾位同學一齊走步,最終他們走向一至而圍觀同學也鼓掌擊節,以此告訴學生每個人本來是獨特的,但堅持自我不容易。他告訴學生:文字和思想能改變世界,詩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時行樂,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喚醒了學生們內心壓抑的自我,他們效法教師年輕的時候成立了死亡詩社,個別同學甚至冒着被學校開除的風險在校報上以死亡詩社的名義提議學校招女生。尼爾在基丁的鼓勵下,説服了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學生們個性得到張揚,活力得到釋放。他們愛戴讓他們的生命有新的體驗的基丁教師,稱他為“船長,我們的船長。

然而,校報發表傳統教育者認為不堪的文章的風波未平,尼爾又因不堪忍受父親要他轉學上軍校的強制安排自殺。尼爾的父親認為尼爾的死與基丁的影響有關,向學校提出控告。在學校調查這件事時,死亡詩社成員發生分化,有人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教師頭上,有人被迫在調查報告上簽字,基丁教師被學校開除。

一個想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孩子死了,一個想培養學生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教師被開除了,一個能讓人享受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死亡詩社解散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在與以知為本的教育博弈中失敗了。然而,當基丁回到他曽經的課堂取自已的東西準備離開時,他的學生不顧校長的阻撓,像基丁當初鼓勵他們做的那樣站上課桌,向教師致敬、致謝、道別。自由、獨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向死而生……

看完電影,心裏有點亂。我能看清傳統教育的弊端,也十分欣賞基丁教師,可我做不到絕對的批判與推崇。學校的四大支柱是“傳統、榮譽、紀律、優秀”,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什麼樣的傳統、什麼樣的榮譽、什麼樣的優秀標準。基丁教師説:“詩、美、浪漫、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那前提條件是生存,倘若不能生存,誰還想得起這些奢侈的原因呢?尼爾的父親説你要先去學醫,等你畢業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夠做什麼。這是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經驗,你要先佔得人的位置,才能做一個夢想的人,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基丁教師説:“每一個人總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要努力尋找自已的聲音,因為你起步的時光愈長,愈不容易找到。”世上誰能不顧一切為自我而活,就是基丁教師自我,也是優秀地畢業了、上過夢想的大學、有過輝煌的經歷,才有機會回到母校追求自我的教育夢想。

我想,傳統教育與基丁的新教育都需要反思。禁祻思想、壓抑人性、把教育做成流水線、漠視學生自主權固然不對。但為了實現自我,不恤向死而生也不值得提倡。教育要使人對人生種種滋味,暢快與壓抑、自由與束縛、期望與失望、愛與恨、稱心與違願。都要經得起,並且懷一顆詩心去對待,那才是真正自由、獨立的生命,也是教育的追求。

第3篇

在美國一所著名預備教育學校的高中裏,一個教英語文學的老師基丁,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一個班的高中生尋找自我。在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青春時期,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方式,開始釋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壓抑。

基丁老師在第一節課時就帶領學生們觀看走廊裏的偉人像,鼓勵他們像偉人一樣思考,一樣抓緊時間,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們也會想一想,其實偉人們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兩個一樣的天才呢?他們的成就與性格都很獨特,他們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沒有那麼早,也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緊時間找到自己熱愛的是多麼重要。

基丁老師在教詩歌的時候,讓學生們把現實主義詩人的詩歌都撕掉,直接進入到浪漫主義詩歌的講解上。就像他説的,我們讀詩寫詩不是為了好玩兒,而是要表達人類的激情,證明自身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歌,人們要多關注自身的天性品質。人人都熱愛戲劇,人人也都在上演戲劇。要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熱情。站在平地上與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於站到桌子上去,要敢於飛得高遠去看世界,更要敢於去開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師在體育課上讓學生看到從眾的害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獨立思考,不能輕易跟隨他人,要有主見,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師也畢業於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學,他的`種種教學都是對那個時期被壓抑的思考。他們那個時候成立了詩社,當時同學們所做的詩歌都被收錄到一本厚厚的書裏,放進了圖書館。如今基丁老師又回母校教課,他難以忘懷自己的高中時期,在教學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導學生們釋放天性,追尋自我。但這並沒有得到校長與其他老師的讚美,而是要求他停止這種教學。現在比基丁老師在高中的那個時期還要現實,這所高中就是要送學生們去著名的大學,將來做律師、醫生、銀行家等。而且現在的教學都是以前反覆使用過,驗證過,保證能清洗學生們的頭腦,最後達到學校與家長的要求,光榮畢業,無論學生的理想是什麼,最內心的要求是什麼,都將會被埋沒起來。一套教育方法就這樣形成了傳統與經驗,而忽視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學生們暗地裏效仿基丁的時期,也成立了詩社,開始熱熱鬧鬧,學生們找到了快樂,在迷茫中探尋着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個學生特別熱愛戲劇,報名去參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親的堅決反對,雖然同意他演完,儘管他那麼有演戲的天賦,但他的父親還是堅決把他帶回家,要為他轉學,一心讓他上哈佛成為醫生,當天晚上這個學生開槍自殺了。

這個悲劇發生以後,校長進行深入調查,叫停了詩社。把詩社成員的家長請來,在校長和家長的威嚴逼迫下,學生們一個一個的屈服了,最後的責任都要由所謂的基丁老師不當的教學來負。

基丁老師來教室取東西,其中一個寡言的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教學中被激發了內心的熱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詩歌,與同學們一起度過詩社快樂時光。突然站起來,大膽説出這不怪基丁老師,又突然站到桌子上,大膽説不是基丁老師的責任,緊接着,很多同學都站到了桌子上去。他們心裏非常清楚,這一切的責任應該誰來負。

這部電影與我們如今的大學聯考何其相似,學生們只能聽從學校和家長為他們指定的路,沒有多少其他路可以走,學生們只能壓抑自己的熱情,把熱情虛偽地放到為大學聯考的學習中去,於他們是一種痛苦,也許這是時代的痛苦,是生不逢時的痛苦。在過去的年代,可以不學習,天性釋放,卻少了引導。如今的年代,學習過重,甚至壓抑天性,循規蹈矩。我們一直在走着兩級的教育之路。

如今更少了基丁這樣敢於改革的老師,傳統與浪漫一直都在叫板,只是傳統的勢力越來越大,浪漫的時間都被吞噬了,看來浪漫只能在夾縫裏生存下來了,但浪漫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一代一代的詩人在踐行着浪漫的腳步,希望這個時代有人能跟着一起前行。

電影很是感動人,電影狠狠地印證了青春的魅力與衝動,學生們不但是熱情的,但也是能分清是非的,只是所有的路上都會有錯誤與死亡的影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