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日記觀後感圖畫8篇 拉貝日記:用筆繪寫的人性光輝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4W

拉貝日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記錄了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者、改革家拉貝在二戰期間在中國租界的生活。這本日記不僅展現了當時上海租界的生活細節和人情味,同時也深刻描繪了拉貝對於戰爭和人性的思考。本文將通過圖畫的形式,呈現拉貝日記給讀者帶來的觸動和感受。

拉貝日記觀後感圖畫8篇 拉貝日記:用筆繪寫的人性光輝

第1篇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啦……啦……你用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説。”每當《我和我的祖國》那優美的旋律響起時,一種温熱的情感便會在身體裏慢慢升騰。我想這便是作為中國人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個人對事物熱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就像你愛你的家人、朋友、師長一樣毫無理由。我愛我的祖國,她雖然沒有俄羅斯那麼大,沒有美國經濟那麼發達,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並且有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為祖國而感動的是一部電影叫拉貝日記,作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對1937年12月冬在數週內南京城裏發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憐的一些信息主要來源於歷史課本和媒體資料,大都太過概括,缺少了應有的立體感。

?拉貝日記》給我一個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去更進一步的瞭解那段殘酷與壯烈交匯的歷史。這部電影無疑可以被稱作一部好電影,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被劇情牽動着,但是我的臉一直緊繃着,什麼話也不想説,心情特別的沉重。在這個電影中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特別的深刻,一個是日本轟炸南京,拉貝牽起來德國的國旗,中國人在德國國旗的庇護下面躲避轟炸,覺得是種諷刺,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為什麼作為中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沒有安全感,而僅僅一面德國的國旗其效用卻這麼大,想來關鍵是德國的強大啊,觀後感《拉貝日記觀後感》。

另一個情節是日本軍人透露消息的情況,也説明了發動戰爭是極少數的軍國主義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還是不希望戰爭的,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個我不會用鄙視的眼光注視的日本人。還有一個就是日本人在進行殺人比賽的時候那羣同胞的眼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個個坐以待斃,或許這個是導演的安排,不過人人都是沒有神的眼神,這麼多人為什麼不能夠反抗?他們被俘之前可還是中國的戰士啊,這是我最無法瞭解的。

起初,我其實並不太想看《拉貝日記》,理由和我沒有看《南京!南京!》之類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一樣的。怕悶,怕看了以後渾身不自在。事實上結果和我預料的一樣。可是我並不後悔看了《拉貝日記》,從電影中我看到了許多偉大的靈魂充滿着人性光彩的拉貝,耿直的威爾遜大夫,年輕氣盛的羅森博士,慈愛堅強的杜普雷女士,人物豐滿,個性鮮明,為突出拉貝起到了很好的綠葉作用。

跟着導演的鏡頭,我看到拉貝在是否出任安全區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靈戰慄中變得更加堅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為安全區購買糧食,而故意不讓別人知道內情。

面對這樣一個把大愛傾注在一羣與自己並無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國人,你沒法兒不想起救猶太人於水火的辛德勒,沒法兒不想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來中,為重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對殘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惡行,一個滿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留在這生死難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偉大誰又能否認呢?

中國變得太多太多,從貧困到豐衣足食,從弱小到強大,從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們在向着祖國美好未來看齊時,是否會想起那些曾經戰鬥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呢,他們的英勇事蹟是否還被記得真切。

幾年前曾經聽過某校學生在觀看南京大屠殺的視頻資料時不斷爆發出興奮的笑聲的報道,那時的我簡直無法相信,作為中國人他們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在建國六十週年的今天我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培養新一代中國人愛國熱情的好機會。

我想拉貝日記的出現無疑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根是一個好的契機,古人已去今人是否還記得緬懷這他們呢?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觀後感圖畫8篇 拉貝日記:用筆繪寫的人性光輝 第2張

第2篇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個場景:

第一個是“納粹旗下求生存”,日軍開始進攻南京,雖然號稱是打擊重點目標,但實際對市區實行了無差別轟炸,拉貝所在西門子公司也遭到攻擊,他命令門衞把擋在廠門外的中國人放進來,冒着危險取出一面碩大的納粹旗,讓人們都躲在旗幟下面,最終日軍飛機離開。螞蟻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納粹旗幾乎充滿銀幕,非常有視覺衝擊力。

網上有人説:“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納粹旗才能活命是對中國人的侮辱”。我不贊同,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期,連自己的國家都被別人侵佔,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樣任人隨意踐踏時,這位仁兄還在高唱“拿着納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説話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們一樣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樣危及生命的時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來的反應,難道這位仁兄以為是在拍《蜘蛛俠》《超人》《變形金剛》嗎?

第二個是“拉貝的司機慘遭砍頭”,拉貝到日軍總部交涉,中國司機在樓下抽煙,卻被一名日軍刁難抓走。拉貝四處尋找,卻只從門縫裏看到日軍砍去了司機的腦袋,影片沒有正面描寫砍頭的細節,但當拉貝衝進場去,只看到一排中國人頭顱,看得出是按照某張很著名的暴行照片來設計,雖然鏡頭一晃而過,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肅殺已令人心寒。雖然看這部影片前已知道會有這樣一個場景,扮演司機的中國演員李明,也説了那些頭顱(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頭,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時還是讓我忍不住閉上了眼睛。

第三個是“琅書冷靜的用相機拍下了被日軍槍殺的中國士兵的慘狀”,安全區遵照和日本人的協議,將繳了械的中國士兵一百多名交給了日本軍官,以換回他們的生命和安全區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對日軍軍官提出“要帶走二十名中國女學生時,以予了斷然的拒絕”。日本軍官冷冷的説:“你會為你的行為後悔的”,隨後就是一陣槍場響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槍殺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這時,張靜初扮演的中國女學生出場了,她以冷靜的態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門。

我曾看過報道,拉貝日記中除了張靜初扮演的琅書是虛構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實的,可是在拉貝先生的日記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給我照片的中國年輕人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還原南京歷史真相的可能”。所以,當我看到在琅書拍照時,冷靜得竟看不到一絲表情的臉上,我突然有了許多的感動,我知道,正是這些勇敢的中國年輕人(我們的前輩),才能讓我們現在的人如此真實的知道那段沉痛歷史。

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屠殺場面,《拉貝日記》卻以德國人道救助者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這段中國近現代史上永遠的傷痛。其客觀冷靜善良温暖且不乏對日獸罪行的鞭笞,我想會受到像我一樣的中國觀眾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現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的話:“紀念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永不忘卻,既不忘卻那段歷史的真相,也不忘卻浩劫中人性的光輝”。我相信,這也就是《拉貝日記》的主題。

最後再次向拉貝先生以及那些真實出現的歷史人物:約翰遜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區的工作人員,還有像琅書一樣勇敢的中國同胞們致敬!

第3篇

其實《拉貝日記》跟《南京,南京》類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場景,但它是從一位德國人眼中看待日本侵華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影片的大概內容在此我就不多説了,只把對我觸動比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中國老百姓躲在納粹旗幟之下,儘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國人,但他們仍然停止了轟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們偉大的國土上,我們竟然無力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別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內心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憤憤不平。不過,再想想我國建國60週年來的發展,又讓我感覺到十分欣慰。但我們仍然要感謝這位異鄉之客-拉貝先生,找到這面國旗,保全數萬中國人民性命。

隨着影片的進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變態”行為,也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殺人遊戲-兩個人之間看誰砍掉的中國人頭多。《拉貝日記》中這個鏡頭也只是在拉貝先生尋找其司機時一帶而過,讓我比較沉重的心情總算放鬆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這個場面時卻心如刀絞。拉貝先生的中國司機-張,被拉去當做日本人比賽砍頭的工具,拉貝妻子被日本人飛機炸燬,特別引發了拉貝對日本人的仇視。

德國人一開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贊成建造難民區,因為他們沒有想到日本人會那麼霸道、無恥。難民區的建造,給人們帶來了安全,帶來了希望。大量的人羣湧入,但它仍潛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機,所有女學生都被剪了很短的頭髮,遠遠看去像男孩子,也是為了避免日本人____女學生,讓她們看上去比較醜一點,儘量減少日軍對其的傷害

看了這部影片,即便還有40分鐘沒看完,但我仍然被這位偉大的德國友人的國際精神所震撼、感動。他為中國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記憶猶新。死者安息,生者應永遠銘記歷史,不要讓悲劇再演!­

第4篇

看了《拉貝日記》之後,我心裏想,難道我們中國人就不算是人嗎,就可以隨意濫殺無辜嗎?日本人抓到了我們中國人之後因為沒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們拉到外地把他們殺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惡。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國人,他們建立的一個機構是專門來保護中國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飛機在拉貝毫無防備的時候進入了他的工廠並炸燬了很多的建築,中國人民很慌張,於是中國人民特別的想進入拉貝的工廠避難,因為工廠下有一個防空洞。他們全部在工廠的門口大聲的呼喊着,示意拉貝把他們放進去。但是拉貝身邊的朋友卻不支持拉貝這樣做,因為這將會傷害更多的中國人。可是拉貝不在意,最終把中國人放進了工廠。結果果真和拉貝的朋友預想的一樣,中國人一窩蜂的全部跑進了工廠。拉貝在不顧危險的情況下,想起了他的車廂裏有一面很大的德國軍旗,正在他要去拿軍旗時,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為這樣會使德國與日本發起戰爭,但是拉貝並沒有想那麼多,説:現在重要的是救人。在這期間,日本的轟炸越來越強烈,於是他慌忙的跑到車廂下拿出了那面德國軍旗。在他身邊的中國人立馬把它撐開,一邊撐開一邊説快點進來!快點進來!許多中國人聽到了他的叫聲,跑到了“避難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國的軍旗,慢慢的停止了轟炸並飛走了。由於日本人的性質太惡劣,經過德國人領導的商量,他們和日本簽訂了許多的條約,日本人都妥協了。而且德國人建立了一箇中國保護區,不許日本人以及各國士兵入內,是專門用來保護中國人的。德國人還派專人往保護區裏送食物,就這樣,拉貝被中國人名稱為“中國的英雄”。但是過了不就之後日本人就違反了條約並且提出了無理的條件,德國人不同意,於是日本人就強制進入保護區並且殺害了許多束手無策的南京居民和戰士,之後拉貝來到日本皇軍的辦公室和他調解,但是日本皇軍一點都不理會他,受盡了白眼。

其實拉貝完全可以回德國,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險都要留下來保護我們中國人,這點令我很感動,不僅會令我很感動也會令我們大家很感動,因為它不僅救了我們中國人很多次還冒着生命危險來保護我們,我們一定記得你的,中國的英雄--拉貝

第5篇

對於《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説,我認為它會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中國觀眾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説,《拉貝日記》應該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櫻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中分屬不同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為納粹主義的發源地,戰後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於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為曾經被納粹黨衞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採用,而在戰後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象徵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曾經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藉身戴納粹標誌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的出現也不會讓中國觀眾感到反感。因為這是一個有資格去面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擺脱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約翰・拉貝經常被媒體稱為“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當面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為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為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並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昇華,最後成為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於中國觀眾來説,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這一絲光明,不但是愛,而且是大愛。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着時間推移,那種集體夢魘因為沒有得到釋放,所以並沒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澱。70年後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後所積攢的怨念。面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歎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擇。

在正常的表達下,戰爭電影的主題基本都是在努力昇華和質詢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體衝突(無論當代還是歷史的),以及這一衝突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對“集體夢魘、習俗或慾望”產生的沉澱作用。對於涉及“南京大屠殺”題材的中國電影來説,從已經拍攝過的那幾部來看,都沒有做到“正常的表達”,因此也就談不上升華和質詢。而這種遺憾是《拉貝日記》所無法彌補的,因為它雖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但電影的主旨還是在講述一個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發現人性,昇華人性的故事。它雖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但它並沒有能力和資格去昇華和質詢中國人的集體傷痛。這並不是電影技法的失誤,也不是電影立場的失誤,而是因為這樣的一場巨大災難和傷痛,雖然有人性的共同之處,但那種痛徹心扉的悲愴和發問,只能由中國人自己完成。

第6篇

我觀後甚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權威”的集體聯手誇獎?遂作此文。一是在鑼鼓喧天的吆喝聲中給《拉貝日記》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必須警惕且質疑拍戲的初衷、水準與良心。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鏡頭,日軍飛機轟炸,中國難民逃到拉貝的納粹旗幟下獲救。這一個鏡頭就把本片的故事給概括了。説它好,因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説它不好,因為一個鏡頭的內容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色彩平庸,畫面平庸,鏡頭平庸。這部片子哪裏是因為色彩、畫面、鏡頭而讓人印象深刻?飛機掠過,聲響轟鳴。鋼琴響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這方面並不樂觀。一部電影是有氣味的。同檔期的《南京》在戰場有塵土味,在角川自盡時有蒼涼味。而《拉貝》只有在醫院裏有一點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卻缺乏氣味。拉貝可以用國語配音,但日本人為什麼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總不能讓日本人與德國人自由對話吧?

故事在“起”之後的“承”,説的是拉貝“應邀”而留下來管理“難民營”。如果沒有大夫的嘲諷,事實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習慣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試圖去還原那一段歷史的風貌,但卻缺少可以承擔起這樣重任的大場面。無論是人數,還是建築,無論是戰場,還是後方。片中最大的場面是拉貝送夫人上巨輪,好傢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還高——有這氣力“重現”一點“南京”好不好?導演的初衷到底是什麼?這絕對值得懷疑!在拉貝左右,有兩位幫手。好幫手男博士對於納粹的罪行的控訴顯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遠遠領先於本片“主題”,對於本片來説是喜是憂?片中最有力量的當屬中國大夫為救自己當兵的兒子而慘遭殺戮,鐵蹄踐踏人性,多麼具有直擊人心的能量!人物關係就是電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關係非常簡單,清晰明瞭——以拉貝為樹幹,分出若干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分支”被處理的太簡單、太平面。“性格組合論”想必是中國文藝批評家眾所周之的,洋人們不會忘記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難民營缺糧少吃,拉貝即使知道有敗兵藏匿於此,也給予了默許。期間即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也沒有深情的感人畫面,一切流於平淡。

張靜初等女生被強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麼不知道自己也迴避一下?這樣一部從題材上應該拍成災難片的電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與中國女學生的愛情,以及拉貝夫婦的“久別重逢”與“深情一吻”的大特寫。即使觀眾愛看“好萊塢範式”電影,也不該把褲子都脱了、露出整個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當日本兵準備攻入難民營之際,幾百名中國百姓以血肉之軀築起壁壘來守衞難民營,此時,他們應該比後來才走出大門的洋人們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長的“承”之後,終於一“轉”。一觸即發的殺戮被外來的媒體化解,意外的、僥倖的、突如其來的化險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懷與崇高的光芒?獲救後大人們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萬一樣,這樣的鏡頭是什麼水準?故事走向“合”,拉貝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時,民族感激涕零,無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並沒有給出多少拉貝歷盡千辛萬苦以保難民營的鋪墊的前提下,這一切都顯得那麼一相情願地把拉貝推上“大救星”的神壇。當我們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發現,本片在還原歷史的原貌,在開掘歷史的深度,在歌頌人性的偉大等諸多方面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個舉着大旗的裸體老頭,巨大無邊的旗幟遮掩了他蒼老的身體——本片以其題材的意義遮蔽了品質的平庸。

當我們換一種視角,這一切便變得可以理解:這只是一個講述一名德國人在異國遭遇戰爭後,保護了20萬人又與妻子終於團聚的故事。這只是一部通俗、大眾、平淡的片子,一部因為與我們七十年前的巨痛有關而被我們主觀地賦予了過高的期望的普通電影而已!

好的影片,應該讓關注與創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風格,藝術風格與水準,“題材意義”與“歷史意義”被搬上銀幕的合法性。就《拉貝日記》這樣一部壓根算不上優秀的電影,影評人的“眾口鑠金”,原因何在?是文藝理論貯備上的單薄?是電影審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場的隱退?是對知名影評聲譽的自毀?是對廣大普通觀眾的誤導?是對朋友強大面子的妥協?是對金子銀元鈔票的臣服?誰能揭開這些奧祕,誰就變得聰明無比!

第7篇

電影拉貝日記,從親歷者角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始末,是證實“南京”事件信息最為完整翔實的史料。1937年,西門子分部的負責人拉貝和他的妻子朵拉生活在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德國另派了一名負責人來這裏接替拉貝的工作。在拉貝的慶功歡送舞會上,日軍轟炸了南京城,隨後日軍攻佔了上海。由於恐慌事件突發,拉貝毅然打開公司的大門為他的中國員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難。第二天清早,當戰火熄滅,清查損失時,呆在南京城的外國人們開始商議在如此危險的時刻他們應該如何是好,最後他們決定設立安全區,並提名拉貝為主席。拉貝本想第二天就離開南京返回德國;但他最終決定要留下來,並且即刻認真地投入工作。當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在中國人民身上殘忍發泄並施以暴行的時候,拉貝和他的同伴們機智勇敢地與日軍周旋,艱難地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區的保障。二十多萬的老百姓湧入安全區,由於人數超出太多,安全區的補給越來越困難,但是拉貝和他的同伴們沒有放棄。日本想要清除安全區,拉貝用機智與勇敢與日軍對抗,直到各國大使郵輪抵達南京,安全區才倖免於難。最後拉貝和他的妻子在德國政府的命令下回國。

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20年的德國人,拉貝對中國很有感情,很熟悉中國,當他看到許多人在大門邊等待開門,他命令打開大門,讓那些人進去。如果這只是出於人的善良或本能的話,那他決定留下來,擔任安全區主席的時候,他就是達到了人道主義精神的高度,目睹了南京大屠殺之後,那他所作的就不僅僅是從人道主義的高度出發了,那是對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特別是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本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己的損失。當拉貝走向那一羣充滿恐懼以及期待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卻只能挑選帶 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擇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

杜普雷女士為了保護女學生,以防止蝨子為由給女學生剃髮,與日軍據理力爭,因一次沒有滿足日軍的要求,日軍就地射殺了所有的戰俘,從這以後她就自作主張私藏戰俘。威爾遜大夫一開始非常敵視拉貝,他不相信這個納粹分子會留下來幫中國人做事。後來漸漸接觸之後,他覺得拉貝做的很賣力,而且他識破拉貝為安全區傾家蕩產也不聲張,這時他對拉貝的態度轉為敬佩了。

南京大屠殺對於中國來説是一場災難,幸而有這些無私的外國人,給予了我們中國人幫助,幾十萬的中國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沒有遭到日軍的屠戮。南京大屠殺固然是我們民族的痛,但是在痛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那些曾經給予我們幫助的人。記住痛,更不要忘記愛。

第8篇

這部影片與《南京,南京!》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通過血腥恐怖的死亡場面與日本人近乎變態的行為,對觀眾的視覺產生衝擊,使觀眾身彷彿身臨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實歷史的殘酷。而後者則用相對平緩的手段,沒有過多地去打造那個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而是通過對人物多方面的描繪,使觀眾切身感受到日本軍人的殘暴。

南京大屠殺的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歷史,當時由於中國軍隊的弱小與國民政府的懦弱,日軍的鐵蹄很快就橫掃中國,並步步逼近原本作為全國首都的南京。蔣介石的政治集團早在日軍兵臨城下之前就聞風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隊駐守南京。但是,這些裝備落後的軍隊顯然無法跟日本的現代化部隊相提並論,日軍兵臨城下後,雖然那些血性軍人誓死守衞南京城,但終歸還是不敵日軍,堅守數日後便被日軍攻城而入。日軍作為軸心國的一員,公然無視國際法的規定,沒有采取優待俘虜的政策,而是殘忍地將這些戰俘盡數殺害。而且殺人還很講究,不是單一的砍頭,而是採取一種叫“鶴立”的殺人手法,將一箇中國人從頭到腳劈成兩半,還拿烈士的心臟當下酒菜,其殘忍變態令人髮指。攻城之後,他們的屠刀又指向了無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無數的中國公民被日軍用各種各樣的奇異而殘忍的手段殺害,下至七八歲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婦人,都被獸性大發的日本軍人姦污,甚至有不少懷孕已久的婦女,被日本人剖開腹部,將嬰兒從子宮裏用刺刀挑出來,搖着刺刀上的嬰兒大笑。由於許多寶貴資料都被日方銷燬,所以現在據粗略統計,南京大屠殺的軍民死傷人數大概有三十萬之多。現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沒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為在南京大屠殺當中被殺光了。

就在這黑太陽照耀的古城廢墟上,拉貝這個德國人勇敢地擔起了庇護中國百姓的重任,他與其它幾位德國好友共同創立了南京城內的安全區,收容了為數二十萬的難民,利用自己德國納粹黨員的身份與日方多次交涉,終於為安全區爭取到了日方的承認。但是虛偽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騷擾安全區,甚至還槍殺了安全區醫院內的兩名醫生與三名護士,將戰俘殺害後屍體堆在安全門口,對拉貝等人實行的人道主義救援百般阻擾,運大米進入安全區都要交一萬元的關税。但是以拉貝為首的德國人民面對日方的淫威卻毫不屈服,多次與日方鬥智鬥勇,最終終於堅持到了國際官方的到來,為安全區爭取了國際公認的合法權利。

拉貝先生一直是中國公民的大恩人,但是,這位曾經拯救了二十萬中國難民的偉大人物。回到德國後要求開除納粹黨黨籍卻遭到拒絕,還因為與中國勾結而遭到懲罰,還被勒令不得講出在南京的所見所聞,他的日記等一些珍貴的照片資料在幾十年後才被得以公開。拉貝先生晚年窮困潦倒,最終在1950年,孤獨而貧窮地在柏林死去。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眾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間並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儘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為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為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現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為自己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通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為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後,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傑出代表。

由於受《南京!南京!》的刺激,再看《拉貝日記》它號稱中國版《辛格勒的名單》,雖然我對它的製作班底有信心得多,但由於《拉貝日記》在洛陽的上映時間晚於《南京!南京!》,我看《拉貝日記》也就安排在了看《南京!南京!》之後,心裏總揣着些不舒服的情緒。

儘管我心深處有一些民族仇恨的情緒,但我還是喜歡上了《拉貝日記》。它的立意,讓我感動,讓我尊重!這就是一部好電影珍貴的東西,我稱它為主題,猶如一個人的靈魂。我覺得《拉貝日記》是成功的,雖然也許它的立意不夠新穎,但這樣的主題也永遠不會老舊,就像經典老歌,什麼時候聽都感覺有暖暖的東西在心底流淌。當天災人禍不可避免,當巨大的戰亂無法逃避,一個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或者説簡單一點,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拯救能拯救的,用盡全力,對抗看起來無法對抗的,折射出來的那種品格,叫大愛,叫至善,叫勇敢,它閃耀着最寶貴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最基本的定義!

如果説紀錄片《南京》是對事實的一種真實記錄,那麼《拉貝日記》就是對人性的一種真實剖析,在那場最殘忍的浩劫背景下。我不想多説當年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髮指罪行,歷史的確不應該遺忘,但記住仇人的同時,又有多少人記住了恩人——那些拯救了南京25萬難民和士兵的恩人?試問當代12億中國人,80萬南京人,有多少人知道恩人的名字和恩人當年的所為?恩與仇相比,我們更應該銘刻什麼,弘揚什麼?

再回到電影本身,來看《拉貝日記》裏一些精彩的點:

羅伯特威爾遜,內科醫生,他痛恨“納粹黨員”,心直口快地公開表示對拉貝的不滿,但當拉貝用行動一力承擔起了拯救工作之後,他與拉貝站在了同一戰壕,共同擔當。這裏有兩個場景很有意思,一是女教師挽留拉貝留下時他對拉貝的冷嘲熱諷,一是他與拉貝在巨大壓力下一起喝酒彈琴,兩個細節兩種風格,把巨大戰爭陰影下的兩位大慈善家的形象刻畫的鮮明而有味道。

瓦萊莉?杜普雷,金陵女子學校的老師,敢愛敢恨,正氣凜然,當她得知拉貝夫婦要背棄他們的拯救離開南京,她氣得詛咒“船沉掉”;她敢於冒大不韙在自己的學校收留800多名中國士兵,並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她甚至縱容了女學生夜裏離開學校給弟弟送飯……看電影的.時候,我也認為她的做法挺不理智的,可能給所有人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殺身之禍,可是反思回來,如果她夠理智,如果她怕麻煩,如果她畏懼殺身之禍,她為什麼不離開,她為什麼要冒着巨大的危險建立那個被恐怖包圍的安全區?擁有偉大的仁慈之心和敢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性格,她所有的做法都變得不難理解,而且值得仰望!

電影對於一號人物拉貝的刻畫更有許多精彩細膩的點,比如他把難民們藏在德國國旗之下,比如他與妻子感情篤深的相處場景,比如他決定獨自留在南京拯救中國難民後提着一隻鳥籠送走妻子的情景,比如他將自家全部存款5萬美元以匿名的形式捐助給中國難民,還親自給難民們發錢,比如他關鍵時候帶領那些國際慈善人士堵在了日本人對着中國難民的槍炮之前,比如他在國際媒體抵達南京之時安排好的警報等等,拉貝的機智、善良、勇敢、仁慈……怎能不佩服,怎能不感動?

再説説《拉貝日記》裏的線:電影的主線就是慈善家們建立安全區,然後想方設法地保護安全區,跟敵人鬥智鬥勇。鋪線則是日本朝香宮鳩彥親王為首的侵略者極盡所能的對中國人屠殺,對安全區破壞,兩條線交織緊密,又相鋪相成,同時線上的每個點也都清晰連貫,最後戲劇化的結尾是屠殺者們接管了安全區,兩條線自然合一,電影結束。

兩條線的交織與對立,直到最後重合,酣暢流離地構成了電影完整的面。看到結尾再回顧整場電影,歷史仍是歷史,但留在心裏的情緒,已不僅僅是刻骨的仇恨,因為善的存在,因為大愛在心底閃光。

看完電影已經10天了,總覺得心底有些東西揮之不去,所以動筆。又由於天性的懶惰,許多的細節都沒有寫出來,只是,為了記錄一些情緒,更重要的,是對一部優秀作品的致禮及那些偉大人物的致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