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關於影片《拉貝日記》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9W
觀後感是看完作品之後的感受、感觸和感想。觀後感怎麼寫?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關於影片《拉貝日記》觀後感,以供參考。
2022年關於影片《拉貝日記》觀後感

2022年關於影片《拉貝日記》觀後感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羣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衝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複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羣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儘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敍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裏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裏,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拉貝日記觀後感

這天看完“拉貝日記”。一個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場算上我只有三個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對兒算是包場,從影院出來,天還沒全黑,都快七點半了,空氣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開了,但是看不到槐樹,它們都藏在小區裏,馬路兩旁是高大的楊樹和銀杏,我對這條街很有情感,走過也快十年了,馬路不很寬,銀杏樹長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黃的色彩很濃郁,把一條街打扮的滿滿的,從天空到地面。良久沒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個人。街上人來人往,誰都不留神誰。

“拉貝的日記”,看完後,第一的感覺是“拉貝”的導演輸了,輸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卻是故事的完全跟整體的可託。並且最凸起的一點是將殺害的罪惡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訴,並用了許多的篇幅重複強調:那就是――戰役的禍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參加(向參演天皇他“大爺,説大一點是態度,此片給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場(固然我們應用納粹的影響救命了戰鬥中的人,但並不能因而感謝納粹),導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樣的場景展現此觀點;最後的立足點當然是人性主義,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從個體好漢到其他國際友人逐一描繪,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員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戲。觀影中對仁慈的本國人是有激動的,然而當看到咱們的運氣須要外國人開圓桌會議舉腕錶決並由外國的聖母瑪利亞來操辦的時候,仍是有辱沒的感到。至此,用這三根線穿成一根連起全部故事,順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敗,不個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於平庸可能使人損失觀看的興致,並在看過之後沒有回想,當初想想拉貝就是一光頭戴眼鏡的老頭

兒,但是看拉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個影片給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陽”不會被遺忘,而“拉貝日記”會。另外對於屠殺的鏡頭並未幾,但那段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砍頭比賽被突出表示,並且競賽的過程逐日在報紙上登載,屠城的來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餘印象還有張靜初的主角,基礎就能夠沒這個主角;還有拉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點挪亞方舟的感覺,鬼子連方舟都給炸了,人神共憤。

陸川的“南京南京”贏了,贏在一個一個獨立的鏡頭。如果將鏡頭離開,每一個片斷都有很強的衝擊力,很奇特,歷史的質感強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銘心,僅僅是影像;一個一個的鏡頭語言,就是他們歷經四年將粒粒頑石磨製成的寶物,只等着用紅線穿起,只是切實是功力不夠,穿亂了套;那日本處男純摯善良的眼線就是一根稻草,處處都可斷裂。至於我們的聖母瑪利亞高圓圓,堅定不演被強橫的戲,此刻看來很對,陸川説如果演了影片會很不一樣,我也沒看出有什麼不一樣,“南京南京”裏強暴的戲份兒太多了,足夠了。只是對高瑪麗亞塑造的單薄了些,印象不足。對網上很有爭議的那一段日軍祭奠的十多少分鐘,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國家的人被殺,國都被佔,還要在你們的國都裏祭祀殺人者的亡靈,是什麼樣的羞辱嗎!況且日本人的團結紀律和睦勢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們好好想想,那麼大的國家為什麼被殺的那麼慘?重要還是男人們尖勤讒滑,奴顏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個國家假如男人們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毀滅,國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陸川雖然本作品不算勝利,但這樣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國家的盼望。

2022年關於影片《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的鏡頭對準了一個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建立國際安全區,保護了25萬普通百姓的德國人約翰·拉貝。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並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性,多年來國內都有一種聲音,呼喚能有一部既真實反映史實又能為全球觀眾所理解的電影作品出現,併為此給出了一個參照的榜樣——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被譽為“作為電影史上永恆的光輝而存在”的經典電影,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拉貝日記》在德國上映時引起強烈反響,人們不是在技術層面討論電影的好壞,而是驚訝於通過拉貝知道了歷史上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拉貝日記》實現了它最本真的願望。在世界電影潮流傾注重表現人性和進行歷史反思時,曾拯救過數十萬生命的拉貝,被再次用來拯救現代人所具備的共同病症——麻木與遺忘。

《拉貝日記》帶有傳記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細節營造上,通過一些好萊塢式的表達方式,塑造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豐滿人物形象,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貝,而是一個有着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點的拉貝。送夫人逃離南京、被國際安全區管理委員會舉手選為主席、與醫生威爾遜之間的口舌之爭……這些情節的設置,或悲傷、或戲謔、或幽默,在緩和影片沉重氣氛、增加影片觀賞性的同時,也為拉貝從猶豫不決到堅定信念的心理轉換過程,作了巧妙中的鋪墊。各國大使和媒體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貝在日軍要摧毀安全區的危急時刻,帶領同事站在了日軍的槍口前面,影片用這緊張的一幕將拉貝定格為正義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煥然而生。

《拉貝日記》中也有救贖主題,良心受到撼動的日本軍官,在知道日軍將要摧毀安全區的時候,將消息通報給了拉貝。許是篇幅和電影重點並不在此的原因,電影中日本軍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誘因並沒有展開講述,因此救贖主題在電影中只起到了點綴作用。

《拉貝日記》是一部有關紀念的電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喚起更多人對那段悲劇的關注,紀念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同胞,紀念那些曾經在艱難時刻幫助過我們的人。但在表現人性真實和反思戰爭殘酷方面,救贖在藝術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勢力還在否定南京大屠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想以救贖的角度拍攝南京大屠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還需要時間慢慢將罪惡洗滌,等待沉睡良知的甦醒。

2022年關於影片《拉貝日記》觀後感

讀完《拉貝日記》,便知拉貝其人。他沒有滿腹的哲理,也沒有宏偉的韜略,更不是一個狂熱的政客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誠實質樸的商人,一位有頭腦的人,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幹什麼事。他恢諧幽默,遇亂不慌,臨危不懼,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下依然能保持隨和而受到周圍人的歡迎。他是一個純正的人道主義者,他把幫助危難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義務。在日軍佔領南京時,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傭人和職員,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顧個人的安危,甘願留在受難的南京,吃盡苦頭。他對難民一視同仁,尤其不虧待窮人。一次,當拉貝正準備關院門時,有3個窮孩子來找防空洞,被他這個洋人嚇得撒腿就跑,拉貝卻把他們喊了進來,安排在防空洞中間的位置。他説,我的目的是使客人們以此為榜樣,懂得在危急關頭每個人都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在他的防空洞裏,總是把最中間最安全的位子留給婦女、和兒童。

他勤奮刻苦,在為保護難民而極其繁忙的情況下,也始終堅持擠出時間,把他的“戰時日記”一天不間斷地記下來。他雖然不會説中國話(他和中國人交談多用英語),卻是一個"中國通",連他自己的墓碑也讓親人刻上陰陽八封圖。他能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理解中國人,而且也欣賞和熱愛中國人。當他重新回到歐洲時,對已經變得陌生的祖國的生活感到很難適應。他是一個盲從的愛國主義者。在南京時,他只有通過遲三個星期才收到的德國舊報紙來了解自己的祖國。這些報紙都是為德國和它的元首唱頌歌,因此,拉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以為希特勒是要和平的。從日記中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幻想由希特勒來制止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拉貝回到柏林後,國務祕書、大區黨部領導人授予他一枚紅十字勛章,在斯圖加特他還被授予國外德僑銀質勛章,中國政府也授予了他藍白紅綬帶的玉石勛章,真是一派威風!由於他對納粹黨,尤其是希特勒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 1938年5月2日至25日接連在柏林作了5場關於南京受難的.報告,他期盼着大區黨部領導人伯勒能帶他見希特勒,這個希望沒有實現,他又不假思索地於6月8日向希特勒呈寄了一份報告。接着就發生了他沒有料到的事:幾天之後,他被蓋世太保逮捕,他的“戰時日記”和照片也一起被收走。警察局審訊了他,並責令他必須對南京發生的一切保持沉默,然後釋放了他,後來又發還了他的日記。此後,他遭到西門子公司上層領導的冷落,再沒有得到重用。蘇聯紅軍攻佔柏林後,拉貝又被蘇聯人逮捕

。他接受了審訊。三天後被釋放。後英國人接管了位於柏林西北區的西門子城,英國軍政府招用拉貝為首席翻譯,但是幾周後被解僱,理由是前納粹黨員不能在軍政府工作。他失去了生活來源,井擔心西門子也會因為同樣的理由而不敢用他。這段時間,他經常生病,除了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經常復發外,又因缺乏營養患上了皮膚病。儘管這樣,他仍然必須在西門子工廠幹着沉重的拆卸機器的活。在1945年6日18日的日記中,他記述了所有納粹分子和家人都必須早上7點45分開始工作,拉貝和他的妻子多拉也不例外,一直幹到晚上才能國家。

德國肅清納粹法庭一直把他作為納粹分子,因為有人認為他是-個有頭腦的人,他在南京不應當入黨,回國後又沒有退黨。英國人也對他進行了連續幾天的審問。1946年年4月。拉貝申請非納粹化遭到拒絕,他因而無法找到工作,西門子公司的幾個老同事有時偷偷地給他介紹一點零工。後來。在上訴審理中,拉貝終於因為"在中國卓有成效的人道主義工作"而被判不是納粹分子。西門子重新錄用了他,但是隻得到一個三等的職位。1947年拉貝65歲退休,退休後。有時幫助公司做點零工,以彌補微薄的退休金。

他在1947年的一篇日記中寫道:“在南京,我是一個活菩薩,在這裏、我是一個賤民,一個被遺棄的人。”當他完成了自己最後一本日記的時候,設在柏林的中國軍事使團找到了他。軍事使團提出,拉貝可以移居中國,中國將向他提供住房和養老金,並希望他在東京首要戰犯審判時作為控方證人出庭,拉貝拒絕了。對此,他在1949年6月給兒孫留下的書面文字中解釋説:“我1947年被獲排返回中國,作為對日本罪犯的證人出庭作證,因為我曾予1937年至1938年這段時間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並因此成為日本殘暴罪行的見證人。

但是,我婉言拒絕了。我想,儘管日本罪犯應當受到懲罰,但我不願看到出本人給絞死,我無權作出審判。”這個時候的拉貝已經被坎坷的經歷磨平了稜角。在他貧病交加的困難時刻,中國人民沒忘記他。1948年初,南京市參議會成立救助拉貝勸募委員會,不幾日便募得1億元輾轉匯給拉貝。1948年3月,南京市市長又在瑞士購買奶粉等食品4大包寄給他。南京各界決定自1948年6月份起按月寄贈食品1包。當年在南京安全區與拉貝結下深厚友誼的美國傳教士米爾斯的妻子也沒有忘記他,她打聽到拉貝的住址後,便在美國人和中國人中為他發起了募捐,給他寄去了包裹。

他臨終這天的上午還在公司做零工。中午中風,被他的同事送回家,夜間與世長辭,被安葬在夏騰堡公墓,為他送行的只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幾個朋友。

因為拉貝落葬的公墓不久前已被關閉,中國政府為了紀念他,於1997年5月,由我國駐德使館柏林辦事處將他在柏林的墓碑運至南京,安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使他得以魂歸第二故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