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3篇 家國情懷:觸動心靈的家書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9W

家讀後感指的是讀者讀完一本書後,對於其中家庭關係、家庭教育等相關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家讀後感有助於讀者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深入思考家庭中的各種情感和問題,並能夠得到心靈的救贖和啟迪。本文將帶您走進家讀後感的世界,探索家庭的真諦和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家讀後感3篇 家國情懷:觸動心靈的家書啟示

第1篇

“命運”這個詞,我們能夠簡便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説法,可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着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我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理解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着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着與自我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着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

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着自我。

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我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僅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裏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我的幸福,埋葬自我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

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説這個看似能夠選擇的題目,其實僅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我的願景寄託於覺慧,期望他享受不到的能夠由自我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期望,讓別人替自我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作為高府丫鬟的鳴鳳用死亡控訴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的社會。最初,她以為能夠用自我的方式愛着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能夠一向遠遠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着她。

看似毫不費力就能夠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我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我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着期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感情能夠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脱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

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杯具,也是完美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着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僅有歎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

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理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説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着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説不能説,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能夠形容——難。

家讀後感3篇 家國情懷:觸動心靈的家書啟示 第2張

第2篇

讀完巴金的《家》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好比在嚴冬裏往身上澆了一盆熱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腳逛街,心中一向有股勁頭在不停的上升。書中構成鮮明比較的兩個人物,同時也是兄弟兩——覺新和覺慧,他們雖然出生在同一家庭,可是兩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覺新的“作輯主義”和“不反抗主義”使我義憤填膺;覺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追求自我的夢想,使人感到一點欣慰。

因為懦弱,因為封建禮教的傳統舊思想,斷送了覺新這個有為的、年輕的生命。覺新雖然有過嚮往“五四運動新潮”的影響,可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帶動中,他放棄了不敢説“不”字。當父親決定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婚姻時,他默認了,當家人要讓瑞鈺到城外生孩子時他更默認了……當他意識到家庭的腐敗,正想追求自我的夢想時,卻在憂鬱中死去。不久,覺慧又離家出走,這不僅僅沒使他放飛夢想,卻讓他在腐敗的家庭中更加討好每一個人,更加細心翼翼。因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覺慧這個封建禮教叛徒,這個膽大妄為的青年卻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離開了這個關着他18年的恐怕的籠子。

正因為有了覺慧,才使這個生氣沉沉的大家庭中帶來了一絲朝氣,一股清風。“無論如何,我不跟他們一樣,我要走自我的路,甚至於踏着他們的屍首,我也要向前去。”這是覺慧對封建禮教,對舊制度發出的一聲警告;“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自我的幸福爭過來!”這句話證明了覺慧追求自我夢想,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雖然他沒有和鳴鳳結合,雖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變朝氣,可是他失敗了,而他在失敗中選擇了離開和放棄,去追尋自我的夢想。

許多人在譴責與猶豫中一向沒有正確的選擇。可你要明白“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只要堅持自我正確的夢想,不要管別人是如何指責,相信自我,向勝利之門衝啊!

第3篇

讀完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明白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資料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後,異常是瞭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温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明白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裏,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我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裏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十分了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可是這門親事之後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之後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説離開家裏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理解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提議。他最終還是拿着衣被陪着自我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裏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杯具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杯具;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杯具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杯具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杯具,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杯具。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很多的心靈折磨以後,最終才演化成了小説《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能夠説巴金的《家》是他對自我的家族生活的記敍和諷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