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年級生物教案3篇 "探究生命奧祕:八年級生物課教案精解"

來源:巧巧簡歷站 6.29K

本文是關於八年級生物教案的介紹。生物是國中科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分享一些八年級生物教案的具體內容和教學方法。這些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關於八年級生物教案3篇

第1篇

1.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認同動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學習運動這一功能,使學生能闡明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繫。

3.通過各種動物的運動與觀察,使學生能舉例説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1.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觀察與學習,使學生能與生產實踐相聯繫。

2.通過運動系統功能的觀察與思考,使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繫,確立辯證統一看問題思維觀點。

3.通過模擬實驗的製作,使學生具有能運用所學知識,嘗試一些手工製作,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從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的角度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觀點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1.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結構,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中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並能闡明運動與其他系統的聯繫。

1.教師準備:(1)家兔骨骼標本;人體骨骼模型;人體骨骼肌與骨、關節關係的模型;蛙神經——腓腸肌標本。

(2)動物覓食、避敵等各種動作與勞動機器等的影像資料或畫片。

2.學生準備:(1)豬、羊等的前肘關節(最好帶些骨骼肌)

教師首先播放有關獵豹、獅子等捕食斑馬、羚羊、仙鶴起舞、鳥兒高飛、魚翔淺底、運動員的競技表演等內容的錄像資料,最後將畫面指向運動員凸起的肌肉和獵豹奔跑時強勁收縮的後肢肌肉;然後教師出示人體運動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標本,用自己的體態語言示屈肘的動作,讓學生注意觀看胳膊發生了什麼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如下導課:

教師:……大家注意觀察老師的胳膊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師:是的。但這種動作是怎麼發生的呢?再請大家來看看這個模型(出示人體骨骼模型)。我現在用手牽引着它的手骨,結果,大家看,它怎麼了。

教師: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確。那麼,我要不牽引它呢?能動嗎?

教師的這幾個設問答案是很明顯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設問的目的,設問的目的是要引出“運動的結構”。最終使學生認識:運動是由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運動系統是由關節、骨和骨骼肌組成的。其中,關節是運動的支點;骨是運動的槓桿;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為了強化這一認識,教師可用勞動工地上的大吊車、挖掘機等畫片或影像資料,與人的運動的畫片或影像資料在多媒體上播放,讓學生充分理解:關節是運動中的支點、骨是運動中的槓桿、骨骼肌是運動中的動力。

最後,讓學生結合課本29頁的討論問題進行討論,根據討論結果和以上知識讓學生用自備的硬紙板、鬆緊帶、圖釘製作肌肉牽動骨運動的簡易模型。從而鞏固了以上所學知識,也使學生在認識運動的結構的基礎上,嘗試模擬製作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日後的成長道路上,善於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繫,發展學生的發散、創新的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裝在實驗儀器上,讓學生注意觀察針刺激肌肉時,指針是否發生變化,為什麼發生了變化,停止刺激,指針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引,因為骨骼肌具有一個收縮的特性。

然後,結合學生觀察自備豬、羊的關節(帶些肌肉能示關節組成),進一步理解關節的組成並觀察骨骼肌的組成。

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肌腱可繞過關節分別連在不同的骨上。從而認識:當骨骼肌受刺激收縮時,就牽引着附着的骨發生運動。

然後,教師可讓學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動作。這樣做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組織好課堂紀律。這樣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躍課堂氣氛;二、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時身體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發生了運動;三、讓學生充分理解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從而引出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繫。

接着上面的活動,教師接着讓學生做一個屈肘動作,維持一段時間,學生會給出一個結果:老師,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脹;支撐不住了;累了。此時教

師恰好抓住酸、累這一感覺引出神經系統與運動系統的聯繫,進而引出運動系統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繫。例如:教師可以如下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哦,是感覺到的。那你知道感覺由哪個系統完成?假如我們今天一上午都是體育課,那你還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學生可能會答出:餓了、出汗、臉紅、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勞等等。教師應及時抓住各系統的功能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

教師:與哪個系統有關?這個系統出現什麼生理變化?

如此,引導學生聯繫各大系統,讓學生能夠闡明各類動物的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外,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的參與配合。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並使學生確立全面綜合,辯證統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態度。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正在獵食的獅、豹等動物的奔跑畫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馬、瞪羚的畫面和其他動物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過程的畫面,引導學生認識並運動對於動物生存的意義。

然後,教師和學生共同本課時內容,突出重、難點,強化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

d.肱二頭肌等屈肌肌羣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伸肌肌羣舒張

1.某人因腦部外傷,結果出現了下肢癱瘓,下肢並沒有受任何損傷。這是怎麼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縮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須接受由神經傳來的興奮,才能收縮,進而牽引所附着的骨圍繞關節運動。某人腦部外傷,可能是傷害了運動中樞,致使興奮不能傳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縮。若長期不運動則肌纖維萎縮、癱瘓。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是收縮還是舒張?

答案: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交替收縮和舒張,可引起肘關節的屈伸。當人直臂提水時,處於單純伸肘狀態,但同時,還需用力才能將重物提起,所以,這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必須同時收縮才能完成直臂提水這一動作。

1.呼吸系統——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呼吸頻率加快

3.循環系統——消耗氧與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與廢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膚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張,體內熱量隨汗液分泌而釋放,出現臉紅、出汗等現象

5.神經系統——代謝速度的加快,產生肌肉酸困、疲勞、飢餓、熱、競爭等複雜的感覺和運動

關於八年級生物教案3篇

第2篇

描述各種動物行為;説出動物行為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瞭解動物的行為,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重點:動物行為對於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的概念和實例。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築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你還能説出其他的動物行為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閲讀書本和思考後,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為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為;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為,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禦行為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後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並説明: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為如馬戲團裏的“小熊騎車”等複雜行為是通過後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後學習。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為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為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於自身生存的行為方式。並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為是如何適應於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髮言)

在瞭解了動物行為的類型和意義後,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為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為。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着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為人類提供瞭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羣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羣。下面請同學們閲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羣組織”,完成下表。(見板書)

完成表格後,教師進行小結。並使學生明白社羣生活行為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羣體生活,繁殖後代。

在蜜蜂的社羣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採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採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後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採蜜。哪麼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閲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為”後,回答下列問題:

在學生閲讀課文後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於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一、動物的行為: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教學後記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是有一定的瞭解的,但學生本身並不清楚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為,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為,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第3篇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説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裏?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裏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裏,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麼呢?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裏,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裏為什麼需要牛肉膏?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閲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説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温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裏,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温暖的培養箱裏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裏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裏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説明廁所裏的細菌比食堂裏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裏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為什麼呢?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台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説明教室裏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濕、温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麼?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為中心花園裏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説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裏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髒",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熱門標籤